馬存蓮
小學語文教師必須具備文學素養(yǎng),對文學作品能有很深理解和感悟以及可以下水寫作。這樣,小學語文教師才可以從更高的廣度,深度培養(yǎng)自己的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語文素養(yǎng)。
一、語文教師要具備人文精神和審美意識
在充分認識小學語文學科性質的基礎上,領會語文教學中的人文精神和審美意識的價值以及對語文教學的影響和對學生學習的作用。人文精神和審美意識能否得以實現,不僅在于教材的進步,還需要教師的整體素質的提高和文學修養(yǎng)的加強。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文學素養(yǎng),努力實現文路,學路,教路三統(tǒng)一,才能把握文學語言美的真諦,才能幫助學生感悟到課文中語言藝術的美和魅力。根據小學生的身心特征,要達到審美教育的目的,就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形象化的語言特點,讓學生認識作品的形象,體會語言的魅力,從而達到形象的感化作用;教師和學生在學習課文時要投入自己的情感,從而形成了“以情動人”的巨大審美感染力,如果在教學中師生缺乏情感的參與,那么再好的文章我們也無法體會它的美;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師生們不僅享受到獲得知識的愉悅,而且通過對文章中豐富的美的因素的探訪,從而受到感動,得到啟示,在心底里體會到一種美感的愉快,獲得美的享受。
二、語文教師要具備“悟”的思想
語文教師從事語文教學是依據課本來作為指導的,課本中的文學作品,都是作者用語言文字創(chuàng)作的,是反映社會生活和個人情感的藝術品,充滿了靈性和創(chuàng)造性。能和作者的心靈對話,就是語文教師的文學底蘊在發(fā)生作用,每位作者的作品,代表的是一種思想,更是一種激情、理想和心情。語文教師要讓學生和作者產生共鳴,了解作者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和現實狀況,將作品恰到好處的理解深、理解透,然后讓學生體味作者的思想光華和情感波瀾。作者通過文學作品,無論塑造怎樣的形象、渲染怎樣的情節(jié),我們做語文教師從作品中既要窺視其人性的弱點,又要挖掘閃現人格魅力的光彩,從而誘發(fā)學生的心智和情感。這是作為一個語文教師最本質的屬性。語文教師在此基礎上進行啟發(fā)式教育,發(fā)揮自己的文學特長,可以就其作品本身入深、參透,幻化出更豐富的、想象的色彩,從不同的角度去點撥、指導,和學生一起投入再創(chuàng)作中,激活學生的思想火花,一種源動力的熱情被感染,從而產生強烈的創(chuàng)作熱情,在融通一氣中,達到師生互動的對語文學習的最高境界。然而,在實際教學中,語文的教學更多的是重視語言的教學,大部分語文教師在處理課文的時候,對生字、生詞講的多,偏向于分析語段和句子的含義,而把課文無端的肢解開來,不從文學的角度去分析課文,結果學過的每一篇課文,印象就是那么幾句話,那么幾個片段,使學生對文章了無興趣,失去學語文的積極性。實際上語文教師對文學的感悟,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素質,是教師本身的文化底蘊,有時候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冠冕堂皇的,它是應試教育的產物。對于語文教育,語文教師應該是民族精神的傳遞者,是社會的精英分子,是精神的布道者,是社會良知的啟發(fā)者。有了對社會的感悟,才應該保持著高尚的情操,有著能夠感悟人的精神力量,才不愧為一個語文教師,才會為社會的良知做鍛造。
三、語文教師應具備閱讀精神
只有教師勤于讀書,才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讀書,只有教師熱愛文學,才能教育學生熱愛文學?!伴喿x是寫作的基礎”。直接的和間接的積累,才能解決寫作之源這個關鍵問題,學生提筆作文時,也才能做到厚積薄發(fā)。人的素質就是受書籍的感染而慢慢的發(fā)生質的改變。語文教師對文學作品的閱讀,常常感染學生的閱讀欲望,從而引領學生也熟讀這些作品,然后產生創(chuàng)作沖動,更使人格和靈魂得到升華和凈化。文學的積累不僅是閱讀的積累,也是除知識的積累之外的人生的積累。有一句話叫“秀才不出門,遍知天下事”它道出一個真理,那就是語文教師要有孜孜以求的對文學修養(yǎng)的素質,才可能帶動學生產生提升文學修養(yǎng)的渴望。作為語文教師要為教學做準備,注重多方面收集整理,探索豐富的教學資料,從教學論文、教學新點、學生習作、課堂實錄、精彩時文等方面做積累,會給學生更多的引導。
四、語文教師要學會誦讀等閱讀技巧
這跟過去有很大區(qū)別。整體把握有利于孩子的有所創(chuàng)造,而不是接受現成的結論。還有一個就是要培養(yǎng)語感和重視積累的問題,積累就一定要誦讀。誦讀的效果無論怎樣估計都不為過。誦讀必然有個情感投人,要沉浸到那種氛圍中才行,反復體驗、眼到嘴到、情到心到。語文,其實就是一種精神與情感的契合體。一堂好的語文課,應該是讓學生享受語文,享受生命的自然脈動,是一種“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精神境界。這種精神與情感的契合,正是體現在學生、教師、文本三者之間各自的精神被深深地卷入、沉浸和交融,是用真實的生命來聆聽另一個生命的意義,從而形成每一個富有獨特個性的真實理解和精神感受。竇桂梅老師曾經說過:只有產生與文本的對話期待后,學生才會主動走進文本與作者進行心靈對話,從而進入真正的讀書境界。還有一個就是要培養(yǎng)語感和重視積累的問題。積累就一定要誦讀。誦讀的效果無論怎樣估計都不為過。誦讀必然有個情感投人,要沉浸到那種氛圍中才行,反復體驗、眼到嘴到、情到心到。語文,其實就是一種精神與情感的契合體。一堂好的語文課,應該是讓學生享受語文,享受生命的自然脈動,是一種“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精神境界。這種精神與情感的契合,正是體現在學生、教師、文本三者之間各自的精神被深深地卷入、沉浸和交融,是用真實的生命來聆聽另一個生命的意義,從而形成每一個富有獨特個性的真實理解和精神感受。竇桂梅老師曾經說過:只有產生與文本的對話期待后,學生才會主動走進文本與作者進行心靈對話,從而進入真正的讀書境界。
語文教師必須更具責任感和使命感,在教學實踐的同時,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學修養(yǎng)素質,以適應時期語文改革的需要。文學修養(yǎng)的提高需要一個堅持的長久過程,無論是廣泛閱讀,還是積極和文學創(chuàng)作和人生閱歷的豐富,都需要長期的堅持與自我激勵。相信有我們長期的堅持和積極的自我激勵,自身的文學修養(yǎng)必定有相應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