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敬統(tǒng)
摘要:校本德育資源,是學校獨有的原生態(tài)德育資源。泰興市襟江小學以課程形式整合、運用校本德育資源,將零散的、臨時的、應景的德育資源轉換成為目標明確、內容系統(tǒng)、時間落實、方法科學、評價規(guī)范的德育課程,從而構建起了有序列、有層次、有系統(tǒng)的校本德育課程,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德育品牌。
關鍵詞:德育資源;整合運用;課程化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8)04A-0045-04
一、核心概念及界定
“校本德育資源”是指鮮明地帶有學校烙印的原生態(tài)德育資源,是個性獨特的特色化德育資源。空間維度上,它包含校園中的物態(tài)資源和精神資源;時間維度上,它包含屬于學校的過去的、現(xiàn)在的、未來的種種德育資源;內容維度上,它涵蓋校園生活中人文的和自然的、顯性的和隱性的德育資源。相對于非校本的德育資源,校本德育資源更具真實性、切近性和親和性。
“校本德育資源課程化”,是指以課程形式整合、設計和運用校本德育資源,將原有零散的、臨時的、應景的、缺乏有效性、難以評估的學校德育的“素材性資源”轉換為目標明確、內容系統(tǒng)、時間落實、方法科學、評價規(guī)范的德育課程,從而建立起有序列、有層次、有系統(tǒng)的學校德育課程,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德育品牌。
二、研究背景及意義
校本德育資源開發(fā)和利用研究,雖已引起人們關注,但對校本德育資源的全面挖掘、系統(tǒng)梳理、整體優(yōu)化、科學運用還顯得嚴重不夠,校本德育資源還沒有自然而科學地納入德育課程。在此背景下進行本課題研究,有以下兩方面的意義:
首先,該選題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前瞻性。長期以來,學校德育高耗低效是不爭的事實,原因之一是德育資源利用上存在舍近求遠、舍熟取生、舍己求他、舍小取大的現(xiàn)象。本課題力圖革除上述流弊,將具有切近性、真實性、鮮活性、可感性等特征的校本德育資源通過開發(fā)和整合,轉化為更具吸引力和影響力的德育課程,以增強德育目標的切合性、德育內容的可信性、德育方式的感染性,使校本德育資源發(fā)揮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使學校德育走上一條低耗高效的新路。
其次,該選題具有較強的建構性和創(chuàng)新性。本課題既要充分發(fā)掘襟江小學150多年歷史中有價值的德育資源,又要不斷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生新的校本德育資源,還要對零散的、無序的、多元的德育資源進行課程化整合,從課程目標到課程內容,從實施方式到評價方法,進行系統(tǒng)規(guī)劃和設計。這樣的研究,擺脫了傳統(tǒng)德育在校本資源利用上存在的隨意性、無序性、零散性特點,具有較強的整體建構性。而國內以往在這方面的研究較少,因而本課題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新性。
三、研究成果及價值
(一)德育資源系統(tǒng)化:構建了具有襟江特色的德育資源網絡
1.構成了靜態(tài)的校本德育資源
厚重的襟江校史冊。襟江小學有150多年歷史,該校在校本德育資源開發(fā)和利用研究上有較扎實基礎。2010年150年校慶之際,學校對校史進行系統(tǒng)梳理研究,形成了8萬多字校史文稿《悠悠襟江》。翻閱這樣的史冊,追尋襟江人150年艱難、堅實而又堅定的腳步,襟江教師在自豪感動的同時,感到肩頭一副沉沉的擔子,襟江學子在驕傲激動之時,感到身上一種神圣的使命。
開放式校史文化園。為凸顯教育文化傳承的張力,用名校長、名教師和著名校友激勵襟江學子,襟江小學以150年校慶為契機,深入挖掘珍貴的人文資源,營建開放式校史文化園,為金以誠(襟江小學前身——襟江書院的創(chuàng)辦人)、龍璋(襟江小學第一任校長)、李洛英(任校長30年為學校發(fā)展做出突出貢獻)、丁文江(中國地質之父,世界著名水利專家)、朱東潤(著名傳記文學家、文學史家)、丁西林(著名物理學家、戲劇家、原文化部副部長)、王德滋(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巖石學家)、常印佛(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礦床學家)、高紅(原國家女足門將)、徐小平(著名學者、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創(chuàng)始人之一)等襟江名人塑像,安置于校園的相關位置,使其成為襟江教師、襟江學子的精神坐標。
這樣的校史園,為美麗怡人的襟江校園增添了亮麗的風景。師生漫步其間,駐足凝視那一尊尊別具匠心的塑像,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由此勾連起的襟江的悠久歷史和豐富的人文內涵,使襟江師生時時受到潛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
主題式辦公室文化。辦公室文化,能集中體現(xiàn)成員的精神風貌、審美志趣和教育追求,是學校文化的重要支脈,它時刻浸染著每個團隊成員,塑造著他們優(yōu)秀的團隊氣質。為此,襟江小學切實重視了辦公室文化建設,力求使每個辦公室都體現(xiàn)出高品位的文化內涵。如:三年級辦公室根據“在襟江,工作就是生活”這一理念,設計了“三味雅室”,體現(xiàn)全組老師共同追求的生活品位、文化性格——雅,即博雅、高雅、優(yōu)雅,以雅悅己,以雅待人,以雅塑身,同時凸顯教育味、書香味、人文味。四年級辦公室把“水”這個意象作為文化內核,取名為“若水軒”,表達了全組老師共同的教育理想和人生追求——做水一樣純粹的人。如今,襟江小學的辦公室文化,都充分而鮮明地體現(xiàn)了辦公室成員的理想與追求,每個教師都在辦公室文化的浸潤中,變得越來越有涵養(yǎng),越來越有品位,越來越顯氣質。
浸潤式班級文化。為讓學校文化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營養(yǎng)素,襟江小學切實重視了班級文化建設,由此催生了襟江色彩斑斕的班級文化現(xiàn)象:從黑板報到圖書櫥,從衛(wèi)生角到特色欄,可謂班班不同,個性各異。這樣的班級文化,對生活其中的孩子具有默化作用,它猶如汩汩清泉,經年累月浸潤著他們的精神田園。
2.完善了動態(tài)的校本德育資源
開展班級小種植。小種植是襟江小學的校本課程之一。每學期初,每個學生都須學種一樣小植物,全程參與管理,撰寫種植日記,定期帶校展示,期末展示種植日記,評選種植能手。孩子們在種植和培育過程中,與小植物一起成長,做事更有耐心,對人更有愛心。
設立徐小平學生獎。2010年,“新東方”創(chuàng)始人之一徐小平向母校襟江小學捐贈100萬元,寄語襟江學子:要做一個有用的人,做一個有價值的人,能夠影響世界、影響社會的人。學校據此設立“徐小平學生獎”,只要某一特長能夠“班級第一”“年級第一”“襟江第一”,就可申報。這樣,旨在樹立每個學生的自信,促進其認識自身價值,在踐行中挖掘自身潛能,達到多元化發(fā)展的目的。
舉辦科技成果展。每年5月,襟江小學都會舉辦科技成果展示會,促使學生發(fā)揮聰明才智,在“五小”(小發(fā)明、小論文、小制作、小竅門、小調研)中施展才華,展示自我,對優(yōu)秀作品組織全校展示。展示這天,請市政府、市科協(xié)、市教育局的領導到場,給獲獎學生頒獎。組織科技成果展,目的在于營造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良好氛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動手動腦能力。
3.形成了系列的特色品牌活動
感恩花不敗。襟江小學把感恩教育作為思想道德建設的組成部分,將每年三月定為“感恩月”,有計劃地開展“誦感恩詩文”“講感恩故事”“唱感恩歌曲”“踐感恩之行”“寫感恩征文”“評感恩少年”等系列活動,讓學生不忘父母恩、師長恩、朋友恩等,以培育他們心中的“感恩之苗”。
書香溢滿園。襟江小學注重營造校園讀書氛圍,借助多主題、多形式的讀書活動,豐富學生的文化積累,理解民族精神的具體內涵,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想品質和道德情操。
群星耀襟江。每學期開展“襟江五星隊員”(文明星、學習星、閱讀星、守紀星、鍛煉星)評比,為學生明確了全面發(fā)展的努力方向,凸顯了行為習慣養(yǎng)成教育評價的操作性和實效性。
文化潤心田。一是定期組織最佳中隊黑板報評比,限定主題、限定人員和限定時間,學生自行選擇內容、設計版面、繪畫謄寫。二是征集師生自勉性警句,入選作品進行裝裱、制作,張貼于學校走廊及教室門口。三是每天清晨播放10分鐘校園歌曲,讓學生踏著晨曲步入校園。四是紅領巾電視臺每周一次,傳遞社會和校園的新聞快訊,宣傳學生中的先進典型。
(二)德育資源課程化:探索了具有襟江特色的德育操作系統(tǒng)
德育資源的清晰,是校本德育資源課程化的基本前提,而讓德育資源轉化為滋潤學生心靈成長的陽光和雨露,成為引領學生前進的不竭動力,這才是校本德育資源課程化的歸宿。經過幾年的努力,襟江小學探索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校本德育操作系統(tǒng)。
1.環(huán)境課程重育心
創(chuàng)設有內涵的文化情境,能以一種“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獨特方式,成為內化學生思想品德的中介,強調更多的是實施不知不覺、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影響。實際上,它滲透在學校生活的各個層面,是物質與精神、有形與無形、動態(tài)與靜態(tài)的統(tǒng)一體。
上好開學第一課。秋學期第一次思品課,老師總會帶學生徜徉于校史文化園,佇立于著名校友的塑像前凝視遐想。而此時,由中高年級學生組成的校史解說員也總會以通俗淺顯的語言介紹這些著名校友的事跡,從而用襟江人中的杰出代表為今天、明天的襟江人作標桿。
人人都是主人公。襟江小學班級文化的形成過程,是學生自我規(guī)劃、自我設計、自我彰顯、自我成長的過程,從主題確定、內容安排到形式選擇,都充分體現(xiàn)班級學生心聲?!靶枪鉅N爛”“徜徉書?!薄拔倚形倚恪钡雀骶咛厣⒔^不雷同的欄目,詮釋著襟江孩子的成長、自信、快樂,體現(xiàn)著襟江孩子的追求、情趣、智慧,讓人真切地感受到了孩子們活潑自信、積極進取的精神風貌。
2.活動課程重導行
如果說環(huán)境課程重在心靈的滋潤,那活動課程則重在行動的導向。簡而言之,就是通過豐富多彩、切實有效的活動,促使學生讓道德認識轉化為道德行為。
“我們行教育”:我們不同,我們都行。從2012年起,襟江小學開展了“我們行教育”實驗,建構了“我們行教育”課程:
一是必修課程。首先是生活之行。根據學生年齡特點研定踐行項目和具體要求,保證學生每學期兩次走向自然和生活的實踐活動,每學期學會做一種家務。其次是種植之行。年級組根據季節(jié)特點和學生實踐水平研究確定種植品種,每學期學會栽種一種植物。再次是學科之行。各學科根據學科特點,每學期確定一個學科踐行主題,指導學生開展實踐活動,使其在真切體驗中逐步形成具有真實化人格為特征的基本道德素養(yǎng)。
二是選修課程。根據個體特點、愛好、優(yōu)勢、潛能等,每個學生確定一個優(yōu)勢發(fā)展方向(領域),形成能彰顯這一優(yōu)勢的踐行項目,落實項目學習的指導者和合作者,確保每個老師有明確的培養(yǎng)對象,每個學生有相應的指導者。為強化優(yōu)勢之行,襟江小學以“班級吉尼斯”“年級之星”“徐小平學生獎”三級評選為抓手,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自身的獨特優(yōu)勢,建立成長自信,促進他們主動發(fā)展,為人生的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研究收獲及體會
(一)成果的理論價值
課題研究的理論價值,主要在于以實踐為重要基礎,對與課題相關的理論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從而形成了以下幾方面的認識:
1.校本性是校本德育資源課程化的前提條件
“校本德育資源課程化”的前提便是“校本性”,校本的德育資源、校本的課程設計、校本的德育活動、校本的評價方法。唯如此,才能形成自我、獨特、獨創(chuàng)的特色。因此,校本德育資料課程化,要始終關注“校本”二字,從德育資源的梳理、充實和明晰,到德育課程的開發(fā)、規(guī)范和運用,都體現(xiàn)自身學校的特色,體現(xiàn)“人無我有”的特點。
2.系統(tǒng)性是校本德育資源課程化的重要表征
“校本德育資料課程化”與一般德育資源課程的區(qū)別是它對校本德育資源開發(fā)和運用的系統(tǒng)性。在整體梳理、重點把握、內涵清晰的基礎上,須對本校德育資料進行整體性聯(lián)系、系統(tǒng)化開發(fā)、綜合性運用,讓校本德育資源真正全方位地得到運用。
3.融合性是校本德育資源課程化的操作要領
校本德育資源課程化,固然是以“校本德育資源”與“校本德育課程”為重點的,而校本德育與其他相關德育資源是互相融合的關系,提倡校本德育資源課程化,重要目的就在于拓展德育的資源空間,讓德育工作建立在更寬厚的背景之上。為此,校本德育資料課程化,須妥善處理校本德育資源與其他德育資源、校本德育課程與其他德育課程、校本德育活動與其他德育活動的關系,堅持資源、課程、活動的科學聯(lián)系、有效融合,以優(yōu)化校本德育資料課程化的效果。
4.踐履性是校本德育資源課程化的關鍵要素
踐履性,簡而言之就是實踐性。將校本德育資源轉化為德育課程,并借用顯性與隱性融合的途徑和方法,讓其成為引領學生人生目標、促進他們精神成長、追求他們人格完善的重要資源,這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工程。研究的諸多內容都沒有現(xiàn)成的答案,一切都需進行自己的實踐探索和研究。因為,德育資源具有校本性,德育資源轉化為德育課程也必須具備校本性,人家再怎么完善的經驗都不可“隨便拿來”。因此,踐履性是校本德育資料課程化的關鍵要素,缺乏這一要素,研究必然游離于“校本”的基本前提,其結果肯定可想而知。
5.內化性是校本德育資源課程化的追求目標
德育課程的內化性,是指在德育資源轉化為學生健康向上的道德行為中,學生能將各種道德要求逐步內化成自覺、自然的道德行為,表現(xiàn)出自己正確的價值判斷、自能的價值追求,形成了自己的“道德本能”。因此,內化性必須成為校本德育資源課程化的追求目標,校本德育資源的運用、校本德育課程的開設,都必須把道德要求的有效內化和自能外化作為追求,以尋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教育效應,讓校本德育進入理想的境界。
(二)成果的實踐價值
到底怎樣對校本德育資源進行整體優(yōu)化、系統(tǒng)梳理、科學挖掘、巧妙運用,才能將此納入德育課程的體系,以體現(xiàn)校本德育資源的課程化呢?襟江小學的研究成果已經給定了明確的答案:
1.構建校本德育資源網絡
校本德育資源課程,是以校本德育資料為基礎的。經過探索,我們覺得可從以下三方面考慮:
靜態(tài)德育資源。可根據學校實際,從校史資料的梳理、校園文化的彰顯、辦公室文化的營造、班級文化的構建等方面考慮,以使本校靜態(tài)德育資源充分挖掘、彰顯特色,借此豐富和引領師生的精神生活。
動態(tài)德育資源??筛鶕W校實際,開展類似小種植、小飼養(yǎng)、科技展、小評比等活動,以這些常規(guī)的、系列的、具有校本特色的活動,去引領學生成長。
系列品牌活動。可根據學校實際,開展類似于“感恩花不敗”“書香溢校園”“文化潤心田”等校本品牌活動,使其成為學生精神成長、能力形成、人格完善的載體。
2.探索校本德育操作系統(tǒng)
為讓德育資源轉化為滋潤學生心靈成長的陽光和雨露,成為引領學生前進的不竭動力,可從以下兩方面考慮:
環(huán)境課程重育心??上敕▌?chuàng)設富有內涵的文化情境,讓其以物質與精神、有形與無形、動態(tài)與靜態(tài)的統(tǒng)一體滲透于學校生活的各個層面,以“春風化雨、點點入土”的獨特方式,給學生不知不覺、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影響。
活動課程重導行。要讓豐富多彩的活動成為校本德育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向校園的每一個孩子,指向學生的多方面發(fā)展,指向于道德認識向道德行為的轉化。
責任編輯:丁偉紅
An Exploration of Curriculum on School-Based Moral Education Resources
HUANG Jing-tong
(Jinjiang Primary School, Taixing 225400, China)
Abstract: School-based moral education resources are unique and original for school moral education. Our school integrates curricula and uses the resources of school-based moral education to convert scattered, temporary and contextual resources into moral curriculum which has a clear goal with content systems, scientific methods and assessment normalization. As a result, our school has constructed sequential, stratified and systematic school-based moral curricula to form a brand of school-based moral education.
Key words: moral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tegration and application; curricul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