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莎莎
(山西省晉城大醫(yī)院科室心血管內(nèi)科,山西 晉城 048006)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狀動脈樣板塊破裂后引起血小板聚集和黏附形成血栓使冠狀動脈阻塞,最終由于冠狀動脈急性、持續(xù)性出血缺氧導致心肌梗死,主要表現(xiàn)為胸骨后疼痛,疼痛劇烈且持續(xù)時間長。在臨床上常將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聯(lián)用用于抗血小板的治療,但是由于部分患者在服用氯吡格雷之后仍然有心血管血栓事件的發(fā)生,并且存在氯吡格雷抵抗的現(xiàn)象,而近年來有研究指出替格瑞洛對于抗血小板有著強大且迅速的作用[1-2]。本研究對氯吡格雷與替格瑞洛對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使用期間不同療效進行分析,研究內(nèi)容報告如下。
選取2015年4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氯吡咯抵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按照治療方式的不同,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兩組,各為50例,男女比例為3:2,本次研究對象根據(jù)世界衛(wèi)生關于臨床診斷標準的相關規(guī)定,被確證為急性心肌梗死,除去有藥物過敏史及禁忌癥、肝臟功能不全和存在出血體質等情況的患者,且均已簽署相關知情文件,對比對照組和實驗組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和體重方面的一般資料,確保無顯著性差異(P>0.05),保證組間數(shù)據(jù)存在良好的可比性。
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在手術前口服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給藥方法和劑量為:阿司匹林腸溶片,每次負荷量300毫克;硫酸氫氯吡咯片每次負荷量300毫克。實驗組患者在手術后口服阿司匹林和體格瑞洛,給藥方法和劑量為:阿司匹林腸溶片,每次100毫克,一天一次;替格瑞洛片,每次90毫克,一天兩次。對照組患者在手術后口服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給藥方法和劑量為:阿司匹林腸溶片,每次100毫克,一天一次;硫酸氫氯吡格雷片每次75毫克,一天兩次。
觀察對照組和實驗組患者氯吡格雷抵抗急性心肌梗死的療效和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在患者手術治療前后分別采集外周靜脈血,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的方法測定超敏C-反應蛋白和P選擇素的含量。在手術治療后造成采集患者的外周靜脈血,采用比濁法測定血小板的聚集率、最大聚集事件和最大聚集率。
將兩組患者的數(shù)據(jù)運用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處理,其中計量資料用t檢驗分析,計數(shù)資料用卡方檢驗分析,P<0.05,兩組患者的數(shù)據(jù)在統(tǒng)計學上具有差異。
實驗組患者的血小板計數(shù)和血小板聚集率均低于對照組,詳細對比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療效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療效對比(±s)
組別 血小板計數(shù)x109/L 血小板聚集率/% ADP最大聚集時間/S ADP最大聚集率/%對照組 195.86±89.89* 42.56±7.29 68.59±50.45 38.56±9.86實驗組 126.59±60.53 35.29±4.43 156.39±76.25 156.43±76.45
詳細對比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超敏C-反應蛋白和P選擇素的變化(±s)
表2 兩組患者超敏C-反應蛋白和P選擇素的變化(±s)
P選擇素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5.79±3.86 14.89±3.84 65.29±15.17 93.57±10.67實驗組 5.56±4.03 10.43±2.73* 65.43±15.26 82.56±11.24*組別 超敏C-反應蛋白
對比兩組患者并發(fā)心肌梗死、再發(fā)心絞痛、支架內(nèi)血栓、呼吸困難、腦卒中以及總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聯(lián)用氯吡格雷可以取得較好的療效,值得今后更加廣泛地應用于臨床中。
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術是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常用方式之一,具有治療周期短、療效好等優(yōu)點,但是在術中血栓容易形成,臨床上大多以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聯(lián)用用于抗血小板的治療,但是氯吡格雷起效慢、時間長和具有個體差異性等缺點。在本次研究中,替格瑞洛相比于阿司匹林
[1]郝凌霄,朱廣輝,程 帥,魏 彤.替格瑞洛與氯吡格雷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中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對比研究[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7,25(6):50-53.
[2]申文宇.替格瑞洛改善氯吡格雷抵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療的療效分析[J].中國現(xiàn)代醫(yī)學雜志,2017,27(14):115-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