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小琦
摘 要:少年宮及少兒藝術團具有少兒文藝組織的社會性質;組織目標是通過傳承優(yōu)秀文化、全面培養(yǎng)下一代素質;組織的職能上注意活動對成員的覆蓋面,注重成員在活動中的感受;因組織中的成員差異,活動安排注意個體、個性;應建立有統(tǒng)一行為規(guī)范、又有個性發(fā)揮的一定空間的有效組織制度;屬于多功能的文藝組織,教學、表演兩功能可相互促進;時代特征:是一種自覺的組織,社會管理職能日益增強,有較高的組織程度和較大的社會作用普及面。
關鍵詞:少兒文藝組織 目標 職能 制度 成員 特征
中圖分類號:G6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05-0-02
文藝群體是文藝人口通過一定的社會關系結合起來進行文藝活動的集體,少兒文藝群體,因其所屬大部分成員的未成年特性,是由少量成年文藝人口(藝術教師)通過教學傳授的社會關系模式,集合起未成年文藝人口(接受藝術培訓的少兒學員),進行文藝活動(教學和表演)的群體。
這種群體,按照主流的、合法的社會文化規(guī)范組成,是一種制度性群體,形成后,成為社會認可的社會組織。而這種社會組織,因其進行文藝活動,所以性質上屬于文藝組織。
少年宮作為中小學生校外活動的主要組織者,在少兒藝術培訓活動中,發(fā)現(xiàn)、培訓、養(yǎng)成了一批批少兒藝術活動骨干,建立起藝術團這樣一個少兒文藝表演組織,通過舞臺藝術設計與人員編排,形成表演藝術作品。在社會文化的傳播上,起到了文藝組織的積極作用,同時,以藝術活動的形式,在少兒的社會教化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以桂林市少年宮組建的“小桂花藝術團”的少兒藝術活動為樣板,對少兒藝術群體的特性與活動模式作一探討。
一、少年宮及所組織的少兒藝術團,具有文藝組織的社會性質
在社會文化活動中,文藝組織是一種較為規(guī)范化的社會群體,較之社會上松散的、以興趣愛好為結合點的群體,更為正規(guī)化、嚴密化,更趨向專業(yè)化。
進行少兒藝術培訓、設計少兒舞臺藝術作品的少年宮藝術老師,都是某一藝術領域的專業(yè)性的藝術教育工作者和藝術表演者;所發(fā)現(xiàn)培養(yǎng)的少兒,都是同齡群體中較有藝術潛質者。所組成的藝術團,在傳承優(yōu)秀文化、提高少兒綜合素質、開辟社會文化傳播途徑的制度安排下,成為有特色的文藝組織。
在這個組織中,成員發(fā)生各種聯(lián)系,如師生間、學員間、老師間;進而產生各種結合,如教和學的結合,表演的組合。這些聯(lián)系和結合,表現(xiàn)出來的形式,就是形成一個文藝組織,而這個文藝組織的內涵,就是文藝活動中的人際關系。
文藝組織,是因為人們的藝術活動需要而形成的,受到人們藝術水準、組織程度和社會制度的制約,又是體現(xiàn)一個社會、一個時代藝術水準、組織水平和文藝制度的實體。少年宮少兒藝術團的產生及活動的模式,很好的體現(xiàn)了這一點。
二、少兒文藝組織的組織目標
任何文藝組織,都有其擬實現(xiàn)的目的,即組織目標。文藝組織,就是從事文藝活動的人,為一定的目標而形成的社會組合。不同的文藝組織,有不同的組織目標。相對于成人文藝組織,少兒文藝組織有著根本不同的特性。
組織目標,是識別文藝組織的性質類別和職能的基本標志,對組織的活動,起著指導和制約的作用。
少年宮組織少兒藝術團開展少兒藝術活動,目標只能是:通過傳承優(yōu)秀文化、全面培養(yǎng)下一代素質,這樣的組織目標,有別于任何成人文藝組織。
少年宮及少兒藝術團,兼有教學和表演的雙重功能。成員既是藝術技能的教授者和受教者,又是表演者(會有師生同臺的表演);既是受訓的學員,又是表演的演員。因組織的目的,既非單一的傳授藝術技能,也非單一的傳播社會文化,而是兼而有之,有機融合。
參演的少兒演員,可以是受訓的全體學員,也并非僅是受訓中藝術素質最優(yōu)秀的學員。因組織的目的,是使盡量多的少兒受到優(yōu)秀文化的薰陶,提高其素質,而非追求單一的表演藝術效果。這就是組織目標決定組織活動的表現(xiàn),完全有別于成人文藝組織,以最優(yōu)秀者參與表演的活動方式。
三、少兒文藝組織的組織職能
文藝組織,都會在藝術活動和社會生活中起到某種作用,這就是文藝組織的組織職能。組織職能越明確,其社會作用越大。
在少年宮少兒文藝組織的職能上,是有著不同看法的。
一種看法是:少年宮有專業(yè)師資及專業(yè)場地、設備設施,社會也有專業(yè)藝術人才需求,由此,少年宮應在少兒藝術培訓及表演中,發(fā)現(xiàn)培養(yǎng)藝術人才,向藝術院校輸送,為壯大高端藝術人才隊伍奠定基礎。
另一看法是:少年宮及其少兒文藝組織,應服務社會大眾,使盡可能多的家庭的子女,通過藝術的生動有效方式,去接受社會教化,而非是追求成為可能性極小的藝術家。
文藝組織的職能,受文藝組織的目標制約,而職能越明確,其社會作用越大。
實踐可見,以更多少兒提高素質為組織目標的少兒文藝組織,在少兒藝術活動的組織上,會注意活動對成員的覆蓋面,即擴大參與度;注重成員在活動中的感受,即促進素質養(yǎng)成。由此,去發(fā)揮組織在少兒社會教化過程中的更大作用,而非是側重發(fā)現(xiàn)、培養(yǎng)少數藝術尖子。
少年宮的少兒藝術團,參演涵蓋全體受訓學員,同時,演出中不苛求舞臺效果,而是促成產生快樂感。因此開展的藝術活動,為少兒樂于接受,遠勝于她們參加奧數比賽等活動的效果。
四、少兒文藝組織的組織成員
文藝組織,都由一定成員組成,即組織成員。少年宮的少兒文藝組織,其成員構成,不同于其他也是以少兒為成員的社會組織。
學歷教育的小學學校,是數量最大的少兒社會組織,但其成員構成及活動方式上,完全不同于少年宮的少兒文藝組織。
小學學校,其成員都來自相鄰的社會,有較多的相似家庭背景;以年齡相同為標準的班級群體,成員行為有較多的趨同性;活動以班級(組)群體為單位,成員間有較多的認同感;學習名次與升學需求的統(tǒng)一目標,使成員行為較單純。
而少年宮的少兒文藝組織,以藝術種類(器樂、聲樂、舞蹈等)劃分分屬群體,同一藝術種類群體中,年齡差距大;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學習藝術目的的差別,使得成員行為差異大,價值取向差異也大,造成對藝術傳授接受上的極大差別。同一時段的藝術傳授后,基本掌握與尚未入門的情形,會同時存在;在藝術表演上的配合默契難度也較大,而對藝術表演成功的追求感則較弱。
認識少年宮少兒文藝組織中的成員差異,以師者的藝術魅力、個人形象、表演效果感染學員;以生動、趣味的方式吸引其注意力;以自由抒發(fā)、姿意發(fā)揮的方式,使其放松心情、放縱情感;不刻意突出教學、演出中行為的整齊劃一,效果的統(tǒng)一標準,而是有利于個體、個性的發(fā)揮。這樣的藝術活動方式,對少兒素質的養(yǎng)成,起到了學校組織難以起到的影響作用。這種針對成員特點的活動方式,同時也鞏固了少兒文藝組織的結構,凝聚了成員。
五、少兒文藝組織的組織制度
組織制度,是文藝組織內部關于秩序、紀律、行為的規(guī)定。任何一個文藝組織的成員,都需要按照一定的秩序、行為規(guī)范、組織制度結合起來,才能形成一個藝術整體,發(fā)揮出組織職能。所以,組織制度,是實現(xiàn)組織目標、發(fā)揮組織職能的保證。
少年宮的少兒文藝組織,在教學、表演的組織上,無任何現(xiàn)成規(guī)范可借鑒。教學上,無統(tǒng)一教學大綱,無統(tǒng)一的課堂紀律與考核要求,無統(tǒng)一的檢驗標準;表演上,既不能像成人組織那樣要求臺風、風格樣式及動作行為,也不能任其發(fā)揮而無統(tǒng)一節(jié)奏。
所以在教學的組織及表演的設計上,要依據組織的活動目標——提高素質、社會教化,把嚴格要求與生動趣味結合起來;如教學上,少理論、多示范,以激發(fā)興趣;表演上,把率性發(fā)揮與整齊劃結合起來,允許一定程度的自由發(fā)揮,做到既快樂教育、自由發(fā)展,又傳授了技能,規(guī)范了行為,找到最佳的平衡點。
寬嚴相濟,動靜結合;有一定的統(tǒng)一行為規(guī)范,又有個性發(fā)揮的一定空間。少年宮的少兒文藝組織,以這樣一種有效的組織制度,去保障了組織目標的實現(xiàn)。實踐的效果是:教學或演出,既無少兒因畏懼制度的嚴歷而退縮,也無少兒因無約束而散漫率性。
六、少兒文藝組織的功能
文藝組織的種類,從組織目標和職能的角度,可分為單功能文藝組織和多功能文藝組織。單功能文藝組織,是功能單一的文藝生產和文藝傳播組織,其內部結構較簡單,活動內容、性質大都為同一類型,而多功能的文藝組織,因其具有性質迥異的功能,其內部的組織結構較復雜,運行機制也有別于單功能文藝組織。
少年宮及少兒藝術團,即屬于多功能的文藝組織。在組織結構上,既有教育培訓的教學部門,以及相應的活動內容設計、場地及設施設備,又有表演的文藝作品創(chuàng)造、活動方案設計及專門場地及設施設備。
基于不同功能的表達,活動內容及追求目標也不同:教學側重于知識、技能傳授,表演側重技能的展現(xiàn)與身心的抒發(fā);考量在培養(yǎng)少兒素質的作用上,注重組織發(fā)動成員的廣泛性,成員參予的趣味性和身心快樂;而考量其在文化傳承、文化傳播上的作用時,又必須注重表演作品內容的優(yōu)秀性及表演的效果。
兩方面功能,性質不同,作用各異,管理上不可偏頗,才能發(fā)揮出多功能文藝組織在人才培養(yǎng)、文化傳播上的綜合性作用。
同時也應看到,多功能文藝組織,其所具備的不同功能,雖造成了內部組織的不同結構,活動設計與管理也有所不同,但還是有重合或可相互促進的地方。
在人員上,從事少兒藝術培訓的教師,同時也是少兒表演藝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者,又是少兒藝術表演的組織者;而成員既有受訓的學員身份,又具有參予表演的演員身份。
在場地設備上,教學的場地設備,也可為表演的場地設備。
重要的是,可以實現(xiàn)組織活動目標的相互促進,取得1+1大于2的效果。如,教學中發(fā)現(xiàn)技能水平較高的學員,可為演出找到好演員,而表演的效果,又可使教學得到改進。
更重要的是,為表演作準備的教學,目的性更強,對學員更有吸引力;而根據表演發(fā)現(xiàn)的技巧掌握上的缺陷,回到教學中來矯正,也更易為學員所接受。
同時,教學、表演兩種類型的活動交替進行,相互促進,使少兒素質提高、優(yōu)秀文化的傳承與傳播,這些少兒文藝組織的任務,得以在生動、靈活、有效的方式下完成。
七、少年宮少兒文藝組織的時代特征
各類文藝組織,橫向看,有著種類的區(qū)分,縱向看,在不同時歷史時期,不同的社會發(fā)展階段,還具有著特定的時代特征。
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
而美好生活需求,必然包括文藝消費的需求與滿足。面對這樣的社會矛盾,文藝組織,做為社會主義新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面對的文藝發(fā)展社會背景,是社會大眾有了全面發(fā)展文藝才能、享有文藝服務的需求和可能性,就應該去滿足這種需求。
少兒文藝組織,在這方面更可起到獨特的作用??梢钥吹?,未能實現(xiàn)文藝才能需求與發(fā)展的父母一代,把自己的需求更多的轉移到了下一代身上。少年宮吸收藝術培訓的學員,少兒藝術團吸收少兒藝術表演的演員,多年來一直受到社會歡迎,少兒藝術團的表演長年進行,久演不衰,甚至走向了世界各地,就是極好的例證。
建立在這樣社會背景下的少年宮及其少兒文藝組織,具有了這樣幾方面的特征:
第一,它是一種自覺的組織。
即參與的成員(少兒學員、演員及父母),是為自己的藝術需求和社會的藝術需求進行自覺的結合。
這種結合,既非血緣關系的自然結合,也非行政安排的強制結合。
少兒學員、演員出于受藝術吸引的興趣,其家長出于培養(yǎng)素質的考慮,參加到培訓與演出(或觀賞)中來;而社會,優(yōu)秀文化需要通過培訓去傳承,對雖然青澀但充滿生長氣息的少兒藝術表演,有著欣賞的需求。同時,少兒藝術表演,演員與觀眾是無法截然分開的,參加的少兒,上臺即演員,下臺為觀眾,演員、觀眾,藝術表演與藝術欣賞渾然一體,實現(xiàn)了自我需求與社會需求的有機結合。
少年宮及其少兒文藝組織,由此具有了其他任何文藝組織所沒有的社會文化特征及時代特征。
第二,它是一種社會管理職能日益增強的組織。
在社會文化方面,隨社會的發(fā)展與改革的進程,文藝的創(chuàng)作、傳播、交流、保存等方面的管理,會越來越多的從行政機關轉移到社會文藝組織上來。而其中的少兒文藝活動,因其特點,更適合由少年宮及其少兒文藝組織來進行管理。
成人的文藝活動,依現(xiàn)有的社會文化分工的定位,已分別由專業(yè)藝術團體、藝術院校、政府文化行政部門及文化館、文聯(lián)等單位部門予以承擔和管理。而少兒文藝活動,一方面未規(guī)范納入基礎教育體系,另一方面也一直游離于社會文化管理體系之外,客觀上需要有一個社會組織,通過吸附成員、策劃組織,去承擔起少兒文藝活動的組織責任。
第三,它具有較高的組織程度和較大的社會作用普及面
經過多年的調整和發(fā)展,少年宮及其少兒文藝組織,組織結構已較穩(wěn)定,如小桂花藝術團的各分團,雖成員更迭,但所創(chuàng)作出來的舞臺藝術作品保留了下來,又如少年宮的各藝術門類的師資雖有變換,但傳授的藝術科目仍在延續(xù)。組織的穩(wěn)定性,保證了少兒藝術培訓及少兒藝術表演活動的持續(xù)。
較高的組織程度,說明組織的成熟,而組織的成熟,是組織社會功能發(fā)揮的保障。
少年宮培訓的學員和少兒文藝組織吸收的演員,分布在市區(qū)各學校,涵蓋了不同社會階層的家庭。在以兒女為中心的現(xiàn)代家庭生活模式中,一個少兒的藝術學習和藝術表演,將一個家庭甚至幾個家庭帶入到藝術活動中,是社會文化生活中一個獨特而有意義的現(xiàn)象。
認識少年宮及少兒藝術團體作為少兒文藝組織所具有的社會特征,沿著其性質、功能的方向,去探索少兒文藝活動的規(guī)律,應成為現(xiàn)代文藝生活中一個有價值的命題。
參考文獻
[1]花建 ,于沛.文藝社會學[M].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