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月娥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05-0-01
散文篇幅短小,形式靈活,想象新穎,構(gòu)思精巧,取材廣泛,感情豐富。課外多閱讀散文,對于提高閱讀水平和寫作能力大有裨益?,F(xiàn)在,就談一談散文閱讀的一般方法。
一、把握線索,形中求神
散文寫法靈活,結(jié)構(gòu)看似很散,但表達的思想感情卻是集中的、凝練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形散而神不散”。把散文的“形”和“神”聯(lián)結(jié)起來,形成有機的整體,便能讀懂一篇散文了。
散文的線索不拘一格,或以物為線,或以理為線,或以情為線,或以時間、行動為線,甚至明暗兩線。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從表層看,夜游荷塘是線索,但仔細分析,便發(fā)現(xiàn)其中還潛伏著一條線,即作者內(nèi)心的不平靜。明暗兩條線始終交織并貫穿全文,只有同時把握此兩條線索,才能準(zhǔn)確理解《荷塘月色》一文。
二、探求結(jié)構(gòu),分析思路
任何文章的寫作,作者預(yù)先都是有一個大體的思路在。就散文來說,雖然選材豐富,甚至看似不著邊際,但其實都是圍繞著一個中心來談,如何找出文章的“神”,就要求讀者去分析思路,而分析思路的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探求其結(jié)構(gòu),分清每段每層的意思。只有這樣,才能最終將各段整合起來,形成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還是以《荷塘月色》為例。一般我們都會將鑒賞重點放在“月下荷塘”和“荷塘月色”上,其實文章的二、三段及對于《采蓮賦》的引用,更能顯示作者寫作此文的思想感情。第二段,作者專門對去荷塘的小煤屑路進行了描寫:
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長著許多樹,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楊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樹。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
白天就少人走,沒有月光的晚上,有些怕人,但作者卻認為“今晚卻很好”,為什么?今晚月光也是淡淡的,應(yīng)該也少人走,也是陰森森的有些讓人害怕呀?聯(lián)系第一段,我們知道,因為作者“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今晚出來,是想尋找安靜的,所以月光淡淡無人走的小煤屑路正好符合作者的要求。
第三段,強調(diào)了獨處的妙處:
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xiàn)在都可不理。
“白天”是個什么樣的狀態(tài)呢?有“在一定要做的事”,有“一定要說的話”,“一定”就是“必須”,就是“不得不”,就有了許多的無奈與逼迫在??梢?,白天的作者,是一個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內(nèi)心來做事情的人,有言不由衷,有身不由己,所以因之產(chǎn)生了那么多的不愿與不甘,所以會“不平靜”,所以作者專門提出來說,來到這幽僻的小路上,無人打擾,“便覺是個自由的人”。作者要尋找的,是“平靜”,更是“自由”。這樣,聯(lián)系前三段,我們可以知道,作者內(nèi)心不平靜的原因,是因為不自由,他要到月下荷塘邊享受安靜的目的也是要尋找自由,心靈的自由。這樣,文章四、五段對于月光與荷塘的描寫,就一定是安靜的,環(huán)境是靜謐的。同樣,文章結(jié)尾,朱自清想到江南采蓮的舊俗,對于《采蓮賦》的引用,無非也是要表明自己對江南的少男少女自由生活的羨慕和渴望?!澳鞘且粋€熱鬧的季節(jié),也是一個風(fēng)流的季節(jié)”,在那個世界里,在那個季節(jié)里,一切都是那么純真浪漫,那么自由自在。所以,《荷塘月色》一文,貫穿全文的“神”是什么?是朱自清對于“自由”的渴求,是暫時離家享受獨處的“自由”歡樂。
三、咬文嚼字,體會情感
散文感情豐富,如何才能分析鑒賞出作者在文章中寄予的思想感情,最基本的一點就是要咬文嚼字,體會一個個文字背后所蘊含的思想感情,從而領(lǐng)會一句、一段、一篇的情感。
美學(xué)家朱光潛先生說:“文字是有感情的,更改了一兩個字就更動了文章的情感,內(nèi)容和形式就相隨而變?!保ā兑慕雷帧罚┧晕覀儜?yīng)該努力增強體會文字的能力,文字是有內(nèi)涵的,是有溫度的,尤其是一些看似普通常見的文字,極易被我們忽視卻內(nèi)蘊豐富。例如“狗”這個詞,出現(xiàn)在不同的文章中,它的意蘊就不一樣。是黃狗還是黑狗,是卷毛的還是順毛的,是中國的還是外國的,它的身上其實含有多種形象的可能性從而蘊含著多種情感。由其如此,中國的語言文字要比拼音文字更富情感。例如中文的“哥哥”一詞要比英語的brother含有更豐富的內(nèi)容,它有長幼順序,意味著家庭倫理責(zé)任,包含著更多的付出與更大的擔(dān)當(dāng)。所以中國的散文語言,是需要我們認真體會品味的。例如《荷塘月色》中,引用了兩首古代的曲子《采蓮賦》與《西洲曲》,有什么目的呢?解讀的關(guān)鍵就是“風(fēng)流”一詞。在本文中,“風(fēng)流”就是“不拘禮法地表達自己的感情”,而“不拘禮法”正代表著“自由”,所以不管是《采蓮賦》還是《西洲曲》,雖然本身講的都是男女情愛,但那并不是作者引用它們的目的,朱自清羨慕的是青年男女對異性表達愛慕的那種無拘無束,那種生活的和樂自由。所以,讀懂了“風(fēng)流”一詞,我們就知道了選用這兩首詞的目的了:表達自己對自由的渴望。感情明白了,而文章,我們也就讀懂了,從而我們才真正走進了朱先生的心靈世界。
其實,鑒賞散文的這三點看似不相干,但實際上它們是彼此勾聯(lián)的。讀文章,我們首先是從一個個字讀起,讀明白一個個字、一個個詞,我們才能分析概括出段意,理清文章的結(jié)構(gòu)思路,最后,才會找到文章的線索,摸到文章隱含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