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妍 趙雯君
摘 要 上海自然博物館的“我的自然百寶箱——四季”活動鼓勵公眾參與,細心觀察與記錄大自然的變化,講述關于四季的故事。本活動旨在利用博物館資源,探索開展公眾展覽的新模式,為傳播科學思想與博物學精神提供從受眾心理動機和心理需求角度的新渠道,進而推動全社會共同關注生態(tài)環(huán)境,體會到保護自然的重要性與緊迫性。
關鍵詞 自然博物館 自然筆記 公眾參與
1 活動概況
2016年,第二屆上海國際自然保護周以“人與自然”為特定主題。作為其中的組成部分,上海自然博物館策劃的“我的自然百寶箱——四季”活動鼓勵公眾細心觀察大自然,收集與之相關的實物、聲音、照片、視頻等,并對它們進行記錄,比如制作標簽,附上采集人、采集地、采集時間等。然后發(fā)揮想象力,圍繞物候變化在大自然中的體現(xiàn),擬定自己的主題并配上文字,講述關于四季的故事。我們希望借助這一契機,引導公眾直接參與,主動獲取自然科學知識,自主培養(yǎng)科學思想與博物學精神。
1.1 組織形式
“我的自然百寶箱——四季”活動通過組織現(xiàn)場展覽,以優(yōu)秀作品展示評選的方式,將博物館的外延無限延伸至每一個普通公眾。打破“公眾是受眾”的單向傳播壁壘,將公眾打造為展覽的主體,他們既是創(chuàng)造者、詮釋者,又是參與者。展覽的所有展品都來自于公眾,展示的是物品,是情感,也是經(jīng)驗。讓公眾在籌備作品的同時,記錄自然、感受自然、揭秘自然,從而喚起他們內(nèi)心深處對自然的親近之情、保護之意。
1.2 主題說明
本次活動的主題是“四季”。大自然的四季是一幅美麗的畫卷,歡樂美麗無處不在,有萬紫千紅的春天、蟬聲陣陣的夏天、鮮果飄香的秋天和冰天雪地的冬天。對于春夏秋冬的探究過程,有助于公眾找到觀察大自然的切入點,建立對自然界的初步概念。
公眾對于四季之物都有各自的印象和記憶,不妨運用孩子般天馬行空的想象力,結(jié)合求真務實的科學知識,賦予突破創(chuàng)新的表現(xiàn)形式。你的四季是幾枚不同季節(jié)撿來的葉片、一本記錄時節(jié)的自然筆記,還是一本記載著四季游歷的相冊、各種鳥囀蟲鳴山泉叮咚的錄音……“我的自然百寶箱——四季”活動鼓勵公眾關注身邊的本地動植物,采集獨特的四季自然收藏來講述自己眼中的春夏秋冬,體會花鳥蟲魚的奇妙之處,分享自然經(jīng)歷與故事;讓收藏物件不僅僅流于表面,更帶來贊嘆四季更迭中生命多姿多彩的力量,傾訴出人與自然不斷變化、相互影響產(chǎn)生情感。
2 作品征集
“我的自然百寶箱——四季”活動采用網(wǎng)絡報名,在網(wǎng)站、微信、App上分別設立“作品墻展示”、“活動介紹”、“精彩板塊”、“我的自然百寶箱”4個板塊,讓公眾可隨時隨地上傳照片、聲音和視頻并附上自己的所思所感。同時借由線上與線下相結(jié)合的方式,大力拓展傳播途徑,提升宣傳效果。
本次活動共收到作品200多件,通過專家評審和觀眾投票,挑選出來自30余位公眾策展人的42件優(yōu)秀作品。這些作品主要分為自然收藏、自然手工、自然筆記與自然攝影四大類,綜合應用人們身邊易得的自然之物,結(jié)合不同材料的特殊工藝,呈現(xiàn)出別具一格的藝術美感。
(1)自然收藏:上海自然博物館研究員何鑫的《春華秋實的植物之美》(見圖1)告訴我們:“從葉子到花朵,從種子到果實,從渾圓到長薄,從巨大到細微……在我們身邊的植物世界,除了那些呼吸著新鮮的綠,還有這些孕育著未來的褐,它們凝固的瞬間吐露著生命的千姿與百態(tài)。這就是自然的力量!”
(2)自然手工:上海市顧村中心小學的“自然觸碰工作室”帶來了葉脈化石模型——《蠟梅》(見圖2),配以富有詩意的蠟梅在“四季”里的形態(tài)描述:“隆冬臘月,暗香飄逸,蠟梅綻放;春暖花開,新葉冒芽,果實孕育,綠如瑪瑙;入夏時分,葉兒繁茂,順逆如同貓舌頭一般;深秋,蠟梅婁狀果實成熟,內(nèi)有數(shù)枚種子;初冬,落葉凋零,花苞孕育,一年的更替又將開始。觸碰蠟梅,體驗四季不同的感覺吧!”
(3)自然筆記:《自然筆記:開啟奇妙的自然探索之旅》一書的作者芮東莉展示了《把大海裝入自然筆記》(見圖3),并寫道:“海邊拾貝,這大概是許多人都有的經(jīng)歷。在海邊玩耍最有趣的就是,永遠不知道大海下一秒鐘會饋贈給你什么寶貝,可能是一枚貝殼、一條小魚,或是一只海星。拾到的寶貝,既可以晾干后,把它們裝進盒子里,也可以采用其他的方式進行收藏,比如自然筆記。用自然筆記收藏的好處在于,那些不能或不容易放進盒子里保存的寶貝,比如活的小動物,用自然筆記記錄下來,它們就永遠鮮活地珍藏在你的筆記里,與你相伴。并且,你還可以對你的寶貝做進一步的整理和研究,同時在筆記里記錄下你收藏時的情景以及心情,這樣的收藏,將讓你收獲更多的知識,并留住美好的時光。久而久之,你的自然筆記積累得多了,它就像一只自然‘百寶箱,翻開它的每一頁,就如同打開‘百寶箱的每一個抽屜,里面裝著最珍貴的寶貝和最難忘的回憶?!?/p>
(4)自然攝影:自然愛好者“南宮鼴鼠”歷時一年完成了《我的24節(jié)氣美圖》(見圖4),將自己的自然觀察歷程娓娓道來:“從立春到大寒的每個節(jié)氣,不論身在何處,我都會留心記錄下當時當?shù)氐闹参?,用手機隨手拍上一組照片。星移斗轉(zhuǎn)、四季輪回、生生不息,農(nóng)耕民族骨子里遺傳著對自然的信仰。悲欣過后,恬淡自守,溫酒聽雪落,讀詩聞花香?!?/p>
4 展示現(xiàn)場
如圖5所示,本次展覽在同一展區(qū)范圍內(nèi)借由樹型裝飾隔斷作為空間分割,現(xiàn)場還設有活動區(qū)域以滿足參觀者直接參與衍生活動的需求,同時公眾策展人、學科專家也為公眾帶來了更多的知識渠道。
4.1 展覽:規(guī)格化陳列
在同一場所進行公開陳列的作品,需要依托于標準化的布展用品來容納風格上的千差萬別。整個展覽以“百寶箱”為靈感源泉,利用充滿年代感的旅行舊皮箱來烘托“可移動”的概念,并賦予了寶箱內(nèi)作品一定程度上的神秘感。二手舊皮箱的選材正是對于“環(huán)?!崩砟畹淖詈脩?。皮箱基層的木板箱采用最簡單的木工板拼搭,貼以自然元素的海報畫,與分割區(qū)域的硬板紙小樹相輔相成,在易于搭建的同時也利于拆卸和重復利用。
4.2 作品:獨特化表現(xiàn)
來自公眾的作品形態(tài)各異,從小若芝麻的果實種子到一掌之大的草木標本,從脆若陶瓷的螺殼到固若金湯的礦石,從自然筆記手繪到鳥類骨骼標本,每個作品都傾注了作者獨一無二的熱情與呵護自然的感情。為提高作品的觀賞性,在展覽籌備階段由上海自然博物館提供針對性服務,協(xié)助作者運用提供的布展道具完整地呈現(xiàn)作品的風貌。作品展示成功的關鍵在于恰如其分,需要同時兼顧自然科學與主題關聯(lián)性、創(chuàng)意美觀性和展示形式直觀性三個方面。
4.3 活動:自由化教育
現(xiàn)場常規(guī)教育活動與上海自然博物館的“小小博物家”品牌活動相掛鉤,與展覽作品和主題相配套,公眾可根據(jù)自己的興趣,在現(xiàn)場直接報名參加。此外,展覽期間還邀請了專家學者、收藏達人蒞臨現(xiàn)場,與公眾來一場“自然的邂逅”,介紹其工作體會、研究成果等。這不僅帶動了展覽現(xiàn)場的互動感,更讓公眾在觀展之余能夠深入了解作品的意義所在,接受自然科學知識的多維度熏陶。
4.4 留言:互動化平臺
作品理念的傳達離不開文字記錄、書寫形式和語言意境的表現(xiàn)力。公眾作為策展人,相較于專業(yè)策展單位,更注重與參觀者的分享和交流。每個“百寶箱”里都寫有策展人說明,或是講述在大自然中的采集過程,或是抒發(fā)自己對“四季”的情感,又或是表達自然理念等等。
每個“百寶箱”內(nèi)都預留有可貼留言紙的區(qū)域,參觀者可至展覽入口處領取紙、筆,將自己的感想填寫到留言紙上。我們從字里行間能讀出觀眾對于作品的反饋,比如“將生活中的所見所聞記錄下來,我很喜歡你的筆觸,用色非常溫暖”、“你收藏的東西,好有自然的感覺”。
留言紙作為溝通交流的傳統(tǒng)媒介,借助“百寶箱”這個展示平臺,傳遞著公眾策展人的自然理念、博物構想以及與作品之間的呼應,傳遞著參觀者第一時間的知識收獲、自然意識以及與策展人之間的共鳴,進而調(diào)動著參觀者深層次的情感互動。
4.5 投票:情感化抒發(fā)
為了解公眾策展人的作品是否為多數(shù)參觀者認同,并為選拔優(yōu)秀作品提供基礎,展覽現(xiàn)場設置有投票區(qū)域。參觀者可領取統(tǒng)一的投票紙,按要求寫下自己最喜愛的作品。借由“最喜愛的作品投票”這個環(huán)節(jié),觀眾在觀賞完所有作品后,可以停下腳步,細細回味整個展覽中的收獲與感悟,或是展示自然的沖動,或是親近自然的渴望,或是保護自然的呼吁,這些都可以通過“投票”來進行抒發(fā)。
5 啟示與思考
5.1 注重意識培養(yǎng),激發(fā)公眾參與
“我的自然百寶箱——四季”活動是“街頭博物館”這類策展方式的衍生應用,倡導以熱愛大自然的公眾作為策展人,從某種程度而言是對傳統(tǒng)陳列展覽的挑戰(zhàn)和顛覆。讓公眾轉(zhuǎn)變角色,從以往的參觀者、學習者、信息接收方,變?yōu)樽髌返膭?chuàng)作者和展覽的策展人,在專業(yè)人士的協(xié)助下,逐步成為優(yōu)秀的信息發(fā)布者,主動負責展覽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全程參與將帶來全情投入,使得公眾的積極性進一步提升。另一方面,觀眾對于展品的認同,也帶動了現(xiàn)場交流的氛圍,讓公眾的參觀熱情得以一再升溫。
5.2 跨學科全齡段,培育綜合素養(yǎng)
籌備策展作品的過程帶動著公眾綜合運用自身技能,積極發(fā)掘自身潛力。本次展覽的公眾策展人涉及各行各業(yè),有科學教師、中小學生等等,涵蓋各個年齡段熱愛自然的公眾。從觀察自然、素材采集、制作成品、展示形態(tài)設計、呈現(xiàn)方式考量甚至現(xiàn)場交流的過程中,培養(yǎng)了參與者信息收集、傾力動手、團隊協(xié)作的能力。他們用落葉折成鮮花并配以視頻展現(xiàn),令人難辨是葉是花;用畫筆勾勒出海灘邊的貝殼,與拾來的貝螺實物相輔相成……通過理論和實踐的結(jié)合,做到知行合一,鍛煉思考和操作能力的同時,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嘗試解決問題。可以說,這是一次參與者自我提升的絕佳機會。
5.3 培養(yǎng)博物精神,提升環(huán)保意識
“我的自然百寶箱——四季”活動依托展覽的呈現(xiàn)形式,鼓勵公眾走進自然,激發(fā)其探索自然的本能。借助記錄自然,讓公眾重新審視身邊的一切,從熟悉的事物中發(fā)現(xiàn)充滿新鮮感的動植物,有意無意之間,樹立博物精神,把人們再次帶回自然母親的懷抱。由熱愛博物學到敬畏生命,這是境界的升華。正如國際自然保護周的初衷“呵護自然”,真正讓公眾關注生態(tài)現(xiàn)狀,強化自身的環(huán)保意識,才能更好地帶動環(huán)保氛圍。
參考文獻
[1]芮東莉.自然筆記:開啟奇妙的自然探索之旅[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2]任眾.大自然筆記:與神奇自然的四季約會[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3]中共重慶市委宣傳部,重慶市夢想課堂聯(lián)盟.大自然的味道[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4.
[4]芮東莉.自然筆記,讓孩子快樂地親近大自然[J].少年兒童研究,2012(7):12-25.
[5]何家婧.用“自然筆記”書畫生態(tài)足跡[J].中國林業(yè),2012(12):24-25.
[6]嚴晶晶.“自然筆記”青少年生態(tài)實踐創(chuàng)新活動初探[J].生物學教學,2013(9):52-54.
[7]陳紅波.讓創(chuàng)新成為全體學生的素養(yǎng)——虹橋中學“自然筆記”特色課程群建設的實踐探索[J].上海課程教學研究,2015(4):12-17.
[8]陳敏敏.當小隊活動遇上“自然筆記”——葉城小學少先隊員24節(jié)氣與植物相伴[J].輔導員,2017(8):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