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的鄉(xiāng)村文化活動
不僅是我們中國人的“鄉(xiāng)愁”
也是不斷吸引著感興趣的國際友人們的
“中國故事”和“中國聲音”
2018年2月28日至3月5日,由北京鄉(xiāng)村文化保護與發(fā)展志愿者協(xié)會(RCRA)、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中華網(wǎng)、徽州之友和上莊書院主辦的“老外鄉(xiāng)村過大年之徽州行”文化體驗活動在安徽省舉行。
徽文化是我國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對其的研究與敦煌學(xué)和藏學(xué)一同被譽為“走向世界的中國三大地方顯學(xué)”——“微學(xué)”,其中徽商和徽州宗族文化、徽州工藝、古村落和徽派建筑、民間信仰與民俗、徽菜等文化內(nèi)容深邃廣博,令對中國鄉(xiāng)村文化抱有濃厚興趣的外國友人們深感震撼。
安徽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微派竹刻)代表性傳承人洪建華在介紹徽州傳統(tǒng)的手工藝制作。
在溪頭鎮(zhèn)汪滿田村,一行人親身體驗了當(dāng)?shù)靥厣拿袼谆顒印棒~燈會”。幾百年前,村人出于減少火災(zāi)的強烈愿望,試圖通過用紙燈模擬魚兒在水中的游動,寓意以水克火。這一民俗綿延至今,逐漸演化為全程由村里十到二十幾歲的孩子們牽頭組織、籌款、制作的形式,家族里的長輩們希望借此鍛煉后輩們的個人能力。盡管今年孩子們開學(xué)早,魚燈會籌備時間非常緊張,村中還是有四個支會做起了自己的大魚燈。
當(dāng)天晚上,黑夜的幕布上,大大小小的魚燈閃爍著溫暖吉祥的橙紅色,它們在熱鬧的鞭炮聲與燦爛的煙花下,穿梭在汪滿田的街巷村橋,在村中的小廣場上翩舞游動,喜慶非凡。
熱心的村民把自家的小魚燈給巴啟明和安雅玩耍,讓他們好好體驗了一把村里過年的氣氛。
作為徽州人崇拜的“古徽州的第一偉人”“太陽菩薩”汪華公的故鄉(xiāng),余川村的“抬汪公”聲勢浩大、游客濟濟。村民揮舞著足有120年歷史的神旗,率領(lǐng)浩浩蕩蕩的隊伍,或抬著汪華公塑像、各類布扎的犧牲,或敲鑼打鼓、扮作馬隊、揮舞長龍,繞村一周后登上祭壇。
三個外國友人緊緊跟隨著他們的腳步,留下珍貴的影像。對他們而言,徽州人對汪華公的信仰是他們以往沒有多少接觸,為汪華公舉辦的盛大紀(jì)念活動也格外特別。
愛達(dá)、安雅和巴啟明自己動手,嘗試制作績溪小吃,也是舊時當(dāng)?shù)厝送獬鲞h(yuǎn)行時吃的干糧——“敉糅”。
著名徽菜專家邵之慧老師則向大家介紹了徽菜“重油、重色、重火功”的特點與徽州地理條件的重要聯(lián)系,以及徽菜在歷史進程中的流變,并親自下廚為大家展示了幾道徽州土菜的做法,令以往只是對中國菜系有初步了解的外國友人們近距離觀察了一番徽菜的制作。
“老外鄉(xiāng)村過大年之徽州行”活動最后一天的下午,大家聚集在紫園。愛達(dá)、安雅和巴啟明向在座的老師和工作人員們分享了徽州文化最令他們震撼的部分,并簡單介紹了他們國家的鄉(xiāng)村現(xiàn)狀和鄉(xiāng)村文化保護情況。張建平老師表示,徽州文化具有包容性和文化人氣質(zhì),它歡迎那些能與其共鳴、能識其精粹的“新徽州人”的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