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健 黃秀清 周純 張其樂 于娟 楊杰
衢州市人民醫(yī)院 浙江,衢州 324000
腦血管病近年在中國已躍升為首位死因,是導致成年人長期殘疾的主要原因,具有高發(fā)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特點[1]。腦卒中后患肢痙攣是因為高級中樞喪失對低級中樞的控制,表現為原始的低級中樞控制下的異常運動模式,嚴重影響后期的康復治療。Bobath技術作為神經發(fā)育療法(neuro developmental treatment,NDT) 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以控制痙攣、誘發(fā)正常的運動模式為目的的康復訓練技術,臨床常用于治療痙攣性偏癱。推拿作為中醫(y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解除肌肉緊張、緩解痙攣的有效方法,通過舒筋活絡、調節(jié)經絡氣血運行從而使肢體陰陽趨于平衡狀態(tài)。將Bobath技術和中醫(yī)推拿相結合有異曲同工之妙,也是將中醫(yī)理論與現代康復醫(yī)學理論聯(lián)合運用的典范。本研究以Bobath技術的各種操作方法與步驟為基礎,穿插中醫(yī)推拿手法,力求使兩者有機融合,更好地服務于臨床,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在我院康復醫(yī)學科住院治療的腦卒中早期康復并伴有肢體痙攣患者90例,根據計算機隨機抽取數字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5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及發(fā)病類型上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 診斷標準 參照《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4)》[2]及《中國腦出血診治指南(2014)》[3]中的診斷要點。
1.3 納入標準 ①腦血管意外為首次發(fā)病,且病程<6個月;②經頭顱CT或MRI確診為腦梗死或腦出血;③偏癱側肢體肌張力增高(肘、膝關節(jié)改良Ashworth評分≥1分);④年齡在20周歲以上,80周歲以下;⑤神志清楚,生命體征平穩(wěn),沒有其他嚴重內科疾病能配合治療;⑥患者知情同意并且能堅持治療。
表1 兩組患者各項基本參數比較
1.4 排除標準 ①非腦血管病患者,因其他神經系統(tǒng)疾病引起肢體痙攣的患者,如顱腦外傷、周圍神經麻痹等;②精神病障礙或嚴重情感障礙(重度抑郁、焦慮等)患者。
1.5 脫落標準 ①治療未滿4周,或未按規(guī)定治療者;②康復治療過程中顱內病情變化,頭顱影像學提示梗塞灶或出血灶增大,或新發(fā)腦血管疾病;③病情不穩(wěn)定,康復治療期間并發(fā)其他疾病影響康復治療。
1.6 治療方法 治療組和對照組共同治療方法:①康復護理,良肢位擺放;②基礎藥物治療,給予調控血壓、血糖、血脂藥物,腦梗死患者加用抗血小板凝聚藥物等對癥治療;③床旁康復治療,包括電療、針刺、氣壓肢體治療、Motomed訓練等。
對照組患者根據康復評定情況,應用基于Bobath技術穿插常規(guī)運動療法,根據患肢康復評定情況逐步開展以下治療方法:①上肢訓練。要求患者頭部面向患側,完成以下訓練:a.肩部訓練。行盂肱關節(jié)滑動與牽引,治療師內側手置于患者腋窩頂部緊貼肱骨頭內側,拇指在腋前,其余四指在腋后,另一只手握住肘關節(jié),將肱骨向外側、內側輕推,前后側滑移運動,并帶動患肢使其慢慢地做內收、上舉、外展、下壓和環(huán)行運動;b.肘關節(jié)的主動及被動鍛煉。治療師一只手固定患者肩部,另一手使患側的肘關節(jié)屈曲、伸展,手掌向上并慢慢接觸前胸,手背向下慢慢接觸床面,如此重復活動,然后再用一手固定患者肘關節(jié),另一手握住前臂遠端,繼續(xù)做旋前、旋后運動;c.腕部及手的訓練。保持上臂處于水平位,肘關節(jié)則最大限度地處于伸展位,治療師一手與患者合掌,要求患者拇指在治療師拇指上方,治療師另一手固定患肢前臂,將患者腕關節(jié)牽拉、擠壓、背曲等訓練,并慢慢活動其各指關節(jié)。②下肢訓練。a.患者仰臥位,要求頭部呈伸展位,對患側髖、膝、踝關節(jié)不斷擠壓及牽拉,從而改善患者的深感覺;b.坐位下提腿及屈膝訓練,治療師托住患側足部保持背曲、外翻位,協(xié)助患者反復上提腿鍛煉,并將膝部屈曲超過90°,在足跟不離地情況下反復做膝關節(jié)屈曲、伸展運動;c.足跟著地訓練,協(xié)助患者屈曲膝關節(jié)、背屈踝關節(jié),放下足跟,并逐步增加患肢下壓。③指導起坐及站立行走訓練,治療師通過對患者身體關鍵部位(中心控制點:頭部、軀干、胸骨中下段;近端控制點:肩峰、髂前上棘;遠端控制點:拇指、踇趾)上的手法操作來抑制異常的姿勢反射和降低肌張力,引出或促進正常的肌張力、姿勢反射和平衡反應。
治療組患者根據康復評定情況,應用基于Bobath技術穿插推拿手法:①全身放松訓練。患者取俯臥位,治療師在患者背部脊柱兩側豎直肌行一指禪及法,用肘推法施術于患側臀部及下肢后側,要求配合腰后伸被動運動同時配合髖外展被動運動,然后按揉大椎、膈俞、腎俞、命門、大腸俞穴以酸脹為度。②上肢訓練。a.利用非對稱性緊張性頸反射(asymmetrical tonic neck reflex),患者取坐位頭部面向患側,治療師一手托著患側上肢,另一手對患側肩關節(jié)周圍及上臂外側反復施行拿法,對肩井和肩關節(jié)周圍施法,并配合肩關節(jié)上舉、外展的被動運動;b.按揉肩內陵穴、曲池、合谷穴,以酸脹為度;c.做托肘搖肩、握腕搖肘及握掌搖腕法;d.對上臂及前臂后群肌施拍法。③下肢訓練。a.患者取仰臥位頭部呈伸展位,下肢輕度屈髖、屈膝,內收、內旋下肢,背屈踝、趾,對抗下肢的伸肌痙攣模式,治療師對大腿及小腿前群肌施擦法,對大腿及小腿后群肌施拿法;b.按揉環(huán)跳、承扶、委中、足三里、承山、昆侖、解溪穴,以酸脹為度;c.做扶膝搖髖、握踝搖膝及握足搖踝法;d.對大腿及小腿后群肌施拍法;e.余參照上述Bobath療法。
對照組及治療組均采用治療師和患者一對一治療方式,每天1次,每次40分鐘,每周訓練6次,連續(xù)治療4周。中醫(yī)推拿手法由推拿醫(yī)師統(tǒng)一指導,療效評估由另一治療師統(tǒng)一做研究前后評定。
1.3 療效評定 ①痙攣程度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MAS)評定[4],按痙攣程度不同分為 0、1、1+、2、3、4級,按1~6分計分;②采用簡化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FMA)評估軀體運動功能[5],其中上肢33項共66分,下肢17項共34分,總分100分;③采用Barthel指數評定日常生活(ADL)能力[6],總分100分。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19.0統(tǒng)計軟件包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治療前后比較用配對t檢驗,組間比較用成組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患肢痙攣改善情況 治療前兩組患者患側上下肢肌張力均較高,MAS評分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過4周治療,治療組和對照組患者患側上下肢MAS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兩組患者在治療后患側上下肢MAS評分相近,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2 患肢功能改善情況 治療前兩組患者偏癱側肢體功能障礙均較明顯,FMA評分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4周治療后,治療組和對照組患者FMA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升高,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但相比對照組,治療組患者FMA評分升高更明顯,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3。
表2 兩組患者偏癱側肢體改良Ashworth評分(MAS)比較
2.3 日常生活能力評定 兩組患者在治療前Barthel指數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過4周治療,治療組和對照組患者Barthel指數均較治療前明顯升高,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相比對照組,治療組患者Barthel指數提高更明顯,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FMA評分及Barthel指數比較
3.1 腦卒中后痙攣性癱瘓的特征及機制 痙攣是上運動神經元損傷的特征之一。腦卒中偏癱患者的患側肌肉會逐步出現不同程度的痙攣,患者的姿勢和運動往往僵硬而典型,上肢表現為典型的屈肌模式,出現肩關節(jié)內收,肘、腕關節(jié)和手部關節(jié)屈曲,下肢表現為典型的伸肌模式,出現髖、膝關節(jié)伸直和踝關節(jié)跖屈。痙攣狀態(tài)嚴重影響著患者的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質量,同時也影響著患側肢體功能的康復進程。因此,對卒中后早期干預治療,抑制患肢痙攣,糾正異常運動模式,從而建立正常運動模式是康復治療關鍵。對于卒中后痙攣的發(fā)病機理,目前尚未完全明確,一般認為由于高級運動中樞受損,對低位運動中樞的調控及抑制作用中斷,使得低級中樞原始功能釋放,運動環(huán)路興奮性增強,從而導致患者患側肢體肌張力增高而出現痙攣狀態(tài)[7]。也有學者提出痙攣系上運動神經元損傷引起的感覺-運動控制障礙,表現為肌肉間歇性或持續(xù)性的不自主收縮[8],并首次提出神經反射以外的肌源性因素。
3.2 采用Bobath理論技術穿插中醫(yī)推拿手法的可行性及療效探討 Bobath技術是以神經發(fā)育規(guī)律為基礎,以控制痙攣、誘發(fā)正常的運動模式為目的的康復訓練技術,主要是針對中樞系統(tǒng)損傷所致的姿勢張力、運動、功能障礙的患者進行評定、治療等的解決方法[9]。通過對Bobath理論系統(tǒng)的不斷研究,其理論體系也日趨完善,研究認為對于痙攣性偏癱的肌張力改善療效確切[10-11],近些年的報道也證實Bobath技術聯(lián)合其他康復技術是可行的并且療效顯著[12-13]。本次研究所采用的康復治療技術就是以Bobath理論為基礎,綜合應用其一些關鍵技術如反射性抑制模式、促進姿勢反射、控制關鍵點及以任務為導向的運動控制訓練等方法,通過應用上述方法緩解患肢肌張力。對照組采用康復治療師對痙攣性偏癱常用的治療方法,即常規(guī)采用Bobath部分理論技術結合關節(jié)活動訓練、肌力訓練、牽伸等運動治療方法改善患肢功能。而觀察組在同樣以Bobath理論技術為基礎,同時穿插中醫(yī)推拿方法,如一指禪、拿法、法、搖法及穴位按壓等手法,通過各種推拿手法作用于患肢體表、肌膚、筋骨,同樣可以起到緩解痙攣的作用。且推拿手法以中醫(yī)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等理論為基礎,通過手法運用可以起到疏經通絡、滑利關節(jié)、行氣活血的作用。因推拿基本以被動的手法作用于患肢為主,缺乏患者的主觀能動性,且不能調動患者訓練的積極性,而Bobath方法能夠彌補推拿的不足。它的基本觀點是,根據人體正常發(fā)育規(guī)律,引導患者逐步學會正常運動的動作模式,并給予患者正常運動感覺的輸入,引導患者學會如何進行姿勢控制及維持平衡,訓練患者的翻正反應、平衡反應及誘導患者的其他保護性反應的出現。因此,兩者如果能夠有機地融合,取長補短,中西合用,將進一步豐富康復醫(yī)學的理論體系,發(fā)揚中醫(yī)精髓,有利于減少中風患者病殘率。通過研究證實,在利用Bobath技術同時,穿插一些中醫(yī)的推拿手法是行之有效的。
3.3 中醫(yī)對腦卒中后痙攣性偏癱的認識及本次研究觀點 中風后痙攣性偏癱屬中醫(yī)學“痙證”“筋病”范疇,早在《靈樞·刺節(jié)真邪》篇中就有“筋攣”的記載。中醫(yī)推拿治療中風后肢體功能障礙起源較早,《素問玄機原病式》記載:“所謂中風口噤筋脈緊急者,……宜早令導引按摩,自己不能省,令人以屈伸按摩挽之,使筋稍得舒緩,即氣得通行。”[14]推拿作為一種自然療法,沒有藥物的毒副作用,更是一種無創(chuàng)傷療法,是治療中風后偏癱的常用手段之一。中醫(yī)推拿對改善中風偏癱患者的運動功能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療效顯著,但對中風偏癱患者的痙攣程度改善觀點不一[15-18]。通過對比本次研究結果,采用Bobath技術穿插推拿手法對中風恢復期患者肌痙攣的改善程度并不優(yōu)于基于Bobath技術的常規(guī)運動療法,但對患肢的功能改善及日常能力的提高效果顯著。當然,Bobath技術和中醫(yī)推拿是在兩個不同理論體系指導下發(fā)展的,如何將兩種理論更好地融會貫通,將兩種治療方法更好地穿插銜接,需進行更多的臨床探索。
[1]高一鷺,王文志.腦血管病流行病學研究進展[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5,48(4):337-340.
[2]中華醫(y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中華醫(y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4)[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5,48(4):246-257.
[3]中華醫(y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中華醫(y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中國腦出血診治指南(2014)[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5,48(6):435-444.
[4]魏鵬緒.關于改良Ashworth量表的探討[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4,29(1):67-68.
[5]聶鵬坤,楊華,趙曉峰,等.中風患者Fugl-Meyer運動功能量表評價一致性檢驗[J].遼寧中醫(yī)雜志,2009,36(11):1827-1829.
[6]侯東哲,張穎,巫嘉陵,等.中文版Barthel指數的信度與效度研究[J].臨床薈萃,2012,27(3):219-221.
[7]Young RR.Spasticity:a review[J].Neurology,1994,44:S12-S20.
[8]Pandyan AD,Gregoric M,Barnes MP,et al.Spasticity:clinical perceptions,neurological realities and meaningful measurement[J].Disabil Rehabil,2005,27(1-2):2-6.
[9]林婕,唐占英,金晟,等.Bobath康復療法的研究進展.神經損傷與功能重建[J].神經損傷與功能重建,2014,9(6):515-518.
[10]章曉峰,葉祥明.新Bobath技術對腦卒中后患者上肢康復的療效研究[J].護理與康復,2015,14(9):860-862.
[11]樊留博,劉寶華,田瑛,等.基于Bobath理念的膝關節(jié)運動控制訓練對痙攣性偏癱患者干預效應的臨床研究[J].中華全科醫(yī)學,2015,13(9):1405-1407.
[12]胡正永,湯從智,殷錦霞,等.懸吊運動療法結合Bobath療法對腦卒中后偏癱患者下肢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17,39(11):827-829.
[13]王飛,張麗娟,王建華,等.梅花針關鍵點叩刺結合Bobath療法治療偏癱痙攣狀態(tài):隨機對照研究[J].中國針灸,2015,35(8):781-784.
[14]曾慶云,謝雁鳴,王永炎,等.從古代文獻探討推拿治療中風的源流與發(fā)展[J].遼寧中醫(yī)雜志,2011,38(3):423-424.
[15]李惠蘭,徐基民,盧虎英,等.中醫(yī)推拿顫法對腦卒中痙攣的影響[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2,18(5):456-457.
[16]邸鴻雁,材孝林,李雯雯,等.表里兩經推拿法對腦卒中后上肢痙攣患者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影響[J].四川中醫(yī),2016,34(4):185-186.
[17]孫萍萍,齊瑞.推拿治療中風后痙攣性偏癱的臨床電生理研究[J].遼寧中醫(yī)雜志,2015,42(10):1850-1852.
[18]嚴連鳳,勵建安,朱毅,等.推拿治療腦卒中后痙攣的Meta分析[J].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2015,21(12):1566-1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