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鵬
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的加快,中德之間的合作和交流愈加頻繁,而由于文化背景的差異,不斷出現(xiàn)文化沖突,這其中時間觀念就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正如美國文化學者霍爾說的那樣,“時間不但會說話,而且比有聲語言更為直截了當,所傳達的信息也更為響亮和清晰?!睍r間作為影響跨文化交際的一個重要因素,而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不同時間取向有助于克服跨文化交際過程中因時間取向差異而導致的文化沖突。
一、過去時間取向和未來時間取向
美國人類學家克拉克洪和斯托特貝克把不同文化群體中人們的時間取向分為三類:過去時間取向-注重歷史和傳統(tǒng);現(xiàn)在時間取向-注重眼前和現(xiàn)在;未來時間取向注重變革和創(chuàng)新。時間取向和歷史文化息息相關,通常來說,越是歷史悠久的地方,人們過去時間取向愈加明顯,中國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五千年文明璀璨奪目,在這樣的背景下,人們注重傳統(tǒng),尊敬祖先,重視血緣家庭;尊敬長輩,百善孝為先;中國人擅長引經(jīng)據(jù)典,常說以史為鑒、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等等,都體現(xiàn)出了中國人強烈的過去時間取向,這一切從根源上來說,還是由國傳統(tǒng)的小農(nóng)經(jīng)濟決定的,古代農(nóng)業(yè)社會,何時播種、如何除草、何時收獲、怎樣收成更好,都要根據(jù)經(jīng)驗而來,正是由于這種成功地經(jīng)驗使得人們也傾向于在其他方面遵從前輩經(jīng)驗。同時,儒家思想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文化的主流思想,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提倡信而好古,治國要以史為鑒。老話說的好,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便是這種過去時間取向的鮮明寫照。 然而德國人卻相反,屬于相對比較典型的未來時間取向,他們很少回顧過去,更加注重現(xiàn)在,特別是將來,他們堅信未來是可以駕馭的。人人機會均等,過去不重要,出身無所謂,只要努力,抓住機會,未來就可能成功。同時,他們更注重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從宗教改革到工業(yè)革命,從汽車到阿司匹林,德國人的不斷變革與創(chuàng)新,推動著德國不斷地向前發(fā)展。變革孕育著希望,人們堅信,只有面向未來,敢于變化和創(chuàng)新,才是成功之道。
二、多向時間取向和單向時間取向
美國著名人類學家霍爾將時間取向分為兩種,一種是以中國為代表的多向時間取向,另一種是以美國為代表的單向時間取向,其中德國也屬于典型的單向時間取向。中國人提倡一心二用,甚至是多用,可以在同時做多件事,或者是同一件事情的多人參與。同時為了維持這種復雜的和諧,中國人強調(diào)一種靈活的時間模式,不太強調(diào)一切按照時間表來進行,或者即使有了時間表也可以靈活處理,可以進行變通。特別突出的一點是,中國人不太習慣預約,可以突然間去拜訪朋友,并且這是一種雙方關系親密的體現(xiàn)。然而,德國人確是嚴格守時,一個時間段內(nèi)只做一件事。制定了計劃就要嚴格遵守,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德國人幾乎人手一個隨身攜帶的小本子,記錄著他們的計劃安排,這些計劃甚至可能到半年以后。德國人特別重視預約,見面之前一定要預約,突然地到訪是不受歡迎的,甚至有可能吃到閉門羹。
人們的時間取向是在一定的客觀條件下長期慢慢形成的,在相當長的時期內(nèi)是相對未定的,但他們并不是一成不變的。中德的時間觀念隨著雙方在各個領域的交流合作的加強也有一定的融合趨勢。比如說,中國人的時間意識不斷強化,慢慢適應了拜訪之前預約等。
時間作為跨文化交際中非常重要的非言語因素,對人們交際的成敗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不同的行為反映出不同的時間取向,在跨文化交際中我們應該注意時間取向的不同,避免因為時間取向的差異導致的交際障礙甚至是文化沖突。同時,中德之間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導致時間取向的差異,所以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我們應該盡量的入鄉(xiāng)隨俗,尊重差異,互相尊重,相互借鑒,揚長避短,避免不必要的文化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