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建利
應邀出席一個研討會,觀摩了兩節(jié)精彩的課。在觀摩課之后,被要求發(fā)表一個有關精準教學的演講。對我來說,這真的是一個蠻有挑戰(zhàn)的話題。在整個過程中,我一邊觀摩課,一邊修改我的講義,一邊思考,到底什么是精準教學?教學為什么要精準?如何借助移動終端、智能學習系統(tǒng)以及相關的技術開展精準教學?
什么是精準教學?
就像在會場的一位小學副校長所說的那樣,當聽到“精準教學”這四個字的時候,我腦子里第一個出現的詞是“因材施教”。
對我而言,所謂精準教學,就是借助大數據和信息與通信技術,實時記錄、跟蹤和分析學習者在教學過程中的數據,并協(xié)助教師開展的具有針對性的差異性和個別化教學。通俗地說,精準教學就是用大數據和智能技術所開展的因材施教。
精準教學絕非新概念
從理論上講,我們可以回溯到孔子和蘇格拉底,老夫子的因材施教和蘇格拉底的啟發(fā)式教學,都把“精準”作為教學的目標和理想。
在技術層面上,最早的精準教學也許可以追溯到上世紀30年代,隨著教學機器/程序教學的興起,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流行,借助數據和技術的因材施教成為可能。
教學為什么要精準?
人們倡導和渴望精準教學,其目的、訴求與期望,其實與因材施教是一模一樣的,就是想借助精準教學,真正幫助到每一個孩子。
如果說因材施教是幾千年來學校教育追求的目標,是教育教學的原則,那么,借助大數據、移動終端和相關技術的精準教學,就是想要把因材施教落到實處。
教學為什么要精準?一句話,為了教師的分層、差異化教學,以及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和個別化學習。
精準教學何以精準?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痹趥鹘y(tǒng)教學中,教師只能憑借自己的經驗來判斷學生在什么時候“憤”,什么時候“悱”,進而憑借自己的經驗來“啟”,來“發(fā)”。
再說了,蘇聯(lián)維列魯學派的維果斯基所提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對于教師的教學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沒有數字技術,教師怎么方便快捷地發(fā)現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呢?這也是極為艱難的課題,不是嗎?
人工智能、大數據與學習分析技術的出現,不僅使得精準教學再次成為教育領域中的熱門話題,而且使得精準教學在今天變得更加現實。特別是在最近幾年,借助移動終端的學習過程數據挖掘、課堂實時學習分析、便捷的形成性評價和過程追蹤、自適應學習技術,以及智能教學決策技術等相關技術的進步,使得精準教學的精準度大幅提升。
在借助相關的智能學習系統(tǒng)組織教學的過程中,師生所使用的終端、相關軟件與應用以及智能學習系統(tǒng),如果能夠幫助教師快速、便捷、實時地采集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各類相關數據,并智能地輔助教學開展動態(tài)的教學決策,使得教師可依據學習過程中的數據,開展針對性教學、分層教學、差異化教學,則可幫助每一個學生實現個性化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