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維琪
摘 要:觀念藝術源于20世紀西方,迄今已發(fā)展成為中國當代的主流藝術。作為一種“諷喻”或“寓言”的新型藝術形態(tài),觀念藝術涉及到如何重審藝術自身以及藝術與哲學、藝術與社會、藝術與宗教的關系等一系列重大的藝術史哲學問題。觀念藝術越來越成為當代藝術的先鋒和主流,有著自身的型文本和藝術語境壓力。在文化虛無主義盛行的當下,中國觀念藝術呈現出的藝術表現形式,是人們尋求精神皈依的一種表現。
關鍵詞:觀念藝術、審美文化、藝術表現
1 中國“觀念藝術”的歷史發(fā)展背景
觀念藝術自發(fā)生至今已有百年歷史,但它實際上還沒有一個確切的概念,理論家也只能試圖根據觀念藝術的創(chuàng)作特征給予其定義。在 20世紀初杜尚的《噴泉》運用現成品打破了藝術與非藝術的界限,讓觀眾不得不重新思考藝術的本質,這件現成品注重藝術思維的觀念性表達,是傳統(tǒng)藝術精神向觀念化發(fā)展的體現。而觀念藝術一詞的提法起始于 20 世紀 60 年代后期的“概念藝術”,隨著彼此的不斷發(fā)展,如今的觀念藝術與概念藝術又有著明顯的區(qū)別。
觀念藝術在60年代產生,這跟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觀念藝術家用藝術作為武裝的方式,闡述著各自的觀點。在中國,90年代的藝術家接受了市場機制,其重要原因是自1989年之后,市場經濟的合法化,使藝術家們意識到利用市場環(huán)境推進藝術潮流是高效的。80年代末期,藝術的意識形態(tài)問題逐漸消失,到90年代后藝術家對市場的迅速反應和充分接納就變得自然而然了。正是在這樣一種背景上,繪畫的觀念化傾向日益明顯。觀念藝術、行為藝術以及裝置藝術在80年代初期已經有過端倪。那些受到西方觀念藝術、行為藝術以及裝置藝術影響的藝術家,以比西方藝術的表現形式更加激進的方式表達他們的創(chuàng)作。與此同時中國藝術開始有思想,有追求,各種藝術實驗都帶有明顯的觀念性因素。觀念藝術開始有了多面性,而中國觀念藝術里的宣泄現象正式屬于非理性中的多面性的一種;中國在二十世紀年代,中國的藝術是一種混合性的,在不斷的反思又在不斷的借鑒西方文化,所以中國的觀念藝術比較特殊,它沒有一個相對系統(tǒng)的歷史前奏。在一些具有宣泄現象的作品里,中國藝術家表現了各自的情緒和態(tài)度,表現內容多樣并豐富著觀念藝術。
2 “觀念藝術”的當代藝術表現形式
當代藝術越來越呈現出哲學化的趨勢, 20 世紀 60 年代當代藝術中興起的觀念藝術的核心就是把創(chuàng)作者的思想帶進了藝術創(chuàng)作本身,它脫離了僅從審美的角度向我們展示的層面,上升為作品的思考和關注意義的重要性,因此,觀念藝術在發(fā)生初期又被人們稱作“概念藝術”、“哲學藝術”、“思索藝術”、“形而上藝術”等。
“觀念藝術”從80年代的行為藝術和裝置藝術的實施者的立場和出發(fā)點來看,藝術家們從尼采、維特根斯坦、波普爾、海德格爾的教悔中獲得靈感。1991年1月29日—2月4日,新成立的藝術群體“大尾象工作組”在廣州舉辦的展覽上,陳劭雄用七天的時間,每天用黑色的油漆涂抹自己指定數量的薄膜,并標示涂抹的日期,以次實現他對時間概念的切割。藝術家試圖通過利用人們所熟知的材料,并用自己身體的運動過程與物質之間的關系所構成的體驗,來傳達自己對于時間、對于生存狀態(tài)的看法。
在觀念藝術引導和影響下的當代繪畫創(chuàng)作中突出地表現為作品強調思想性與批判性,關注當下生命的體驗。繪畫的本體語言不再是創(chuàng)作的主要追求目標,畫家更多的是希望通過各種繪畫藝術的表現媒介表達他們對當下社會生活、文化、經濟、道德等諸方面的思考與批判,這樣的創(chuàng)作方式呈現出強勁的藝術活力。例如黃華兆的水彩畫作品《天羽》系列里采用了夾雜真羽毛、拼貼帶燃燒痕跡的紙片等非水彩語言材料,運用綜合材料與技法進行創(chuàng)作,達到觀念表達的需要。
3 “觀念藝術”展現的病態(tài)式現狀
1999年初《后感性》展覽的舉行,讓人們感受到藝術商業(yè)化的導致藝術創(chuàng)作立足點出現病變的可怕表現。展覽在北京的一座公寓地下室舉行,展室里真實的死嬰讓人感到恐怖,這個展覽表明了藝術家對“肉體上的病變”和“精神上的病變”的怪癖反映。4月“超市藝術展”舉行,“超市藝術”中包括印有作者自己頭像的內褲,被指定為“全部知識學科”的灌裝“腦漿”等。大多數作家和作品都受到了媒體和評論家的批評,藝術家們通過“丑惡”和“腐朽”的商品陳設,挑戰(zhàn)了商業(yè)文明的傳統(tǒng)。
除此之外觀念藝術家用一種常態(tài)的生活現象詮釋自己的思想,其暴力與病態(tài)的表現形式往往是一種“精神宣泄”,在所處壓抑的環(huán)境中,通過藝術創(chuàng)作釋放自己。這種宣泄方式在藝術家經過對物的選擇和思考后,發(fā)泄出來的創(chuàng)作具有了觀念和思考價值。使用這一方式的藝術家有很多,如何成姚的作品《針》通過扎滿全身針來釋放自己多年來對母親命運和病情所感到痛苦,同時這種行為治療了她自己的心病。又如韓國藝術家金光石先生和助手,用摔碟砸碗的方式告訴人們如何釋放壓力的困擾。觀念藝術中的宣泄方式同時也隱喻了當代藝術家的生存問題和心理健康,這些精神性的作品,在不同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中會有極端和瘋癲的舉動。反應出社會變革和物質發(fā)展的快速膨脹使得大眾心理負擔加重與不適應,人們體現出的煩躁、抵觸和憂慮。藝術家只是借用藝術的方式發(fā)泄和凈化自己的心靈來撫平精神上的缺失。中國觀念藝術家在表現觀念藝術時,不全是純理性的概念哲學化,還有著非理性的主體意識復蘇,讓心理宣泄與當代觀念藝術得到了完美的結合。
4 對“觀念藝術”社會理解現狀的反思
當代藝術越來越呈現出哲學化的趨勢,觀念藝術已經成為當代藝術家重要的藝術表達方式。從藝術追求觀念方式上講,波普藝術、大地藝術、行為藝術、裝置藝術等等都可以歸入觀念藝術的范疇。觀念藝術在國內的發(fā)展有著深刻的國內外思想根源,從歷史原因來說,復制時代的來臨,消費社會的到來,“反藝術思潮”的出現,觀念藝術鼓吹藝術走向了生活,走向了大眾,但其并不被普通的大眾所理解,甚至被一部分的藝術家和教育工作者所批評和質疑,說明觀念藝術還沒有真正消除精英與大眾之間的界限。
觀念藝術不同于傳統(tǒng)的審美中心主義,而當代的觀念藝術的態(tài)度是中和的,藝術無所謂美,也無所謂丑。美、丑與藝術并沒有什么天然的固定關系。觀念藝術也不注重個人風格的流露,在文化形態(tài)上,觀念藝術應屬于后現代的范疇。20世紀90年代開始的觀念藝術方式的影響不僅在繪畫上,更多在新出現的媒體如裝置、行為、視像等其他綜合藝術形式中體現出來。而在當代繪畫創(chuàng)作中的影響突出地表現為,作品強調思想性與批判性,關注當下生命的體驗。如中國油畫家方力鈞、岳敏君和楊少斌等一大批前衛(wèi)藝術家利用油畫藝術的媒介關注當下真實的生命體驗和觀念表達。觀念藝術關注的不是材料與形式,而是其背后的觀念和意義。觀念藝術是一種藝術的探索也是一種探索性的藝術。它開辟了藝術的新領域,拓展了我們的藝術視野,豐富了藝術表現的語言。觀念藝術正是因為關注當下,思考現實,干預社會,使藝術發(fā)生密切關注人的內心經歷與體驗,才使觀念藝術這一藝術方式成為當代藝術中的最富創(chuàng)造力和生命力的部分。
參考文獻
[1]《當代中國審美文化》陳炎主編.—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3
[2]《1979年以來的中國藝術史》呂澎,易丹著.—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1.9
[3]王青. 中國觀念藝術中的“宣泄方式”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4.
[4]解玉斌. 觀念藝術的當代價值及困惑[J]. 電影評介,2009,(20):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