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瑤玲
摘 ? 要:禪宗美學對中國的美學與藝術影響深遠。其中以慧能禪學思想中的“本心”、“無念為宗”最具代表性,其對中國書畫藝術表現(xiàn)的影響可以概括為三點。一是“境”即畫意、二是“悟”即禪心與參禪、三是“空”即不執(zhí)著于物之表象即“本心”。
關鍵詞:禪宗美學;中國書畫;藝術表現(xiàn)
中圖分類號:J212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30-0090-01
中國美學的內(nèi)容是比較廣泛的,在其發(fā)展過程中,很大程度上受到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影響。其中由佛教發(fā)展過來的禪宗,在梁武帝時,由達摩傳入中國,在魏晉南北朝至唐宋時期得到快速發(fā)展。六祖慧能為禪宗最后一位衣缽的繼承者,其主要思想集中體現(xiàn)在《壇經(jīng)》這部著作中,以“立心”,“本心”、“本性”為核心,提出“頓悟漸悟”、“即心即佛”、“無念為宗”等主要思想。這種新的思想的形成,使中國美學由求實轉(zhuǎn)向了空靈。與儒家強調(diào)的道德美;道家美學的以“道”為美的美學思想?yún)^(qū)別開來。
祁志祥對《壇經(jīng)》的禪美學體系作了清晰的梳理,它大體由美本體論(‘自心本清凈)、審美方法論(‘無念、‘無相、‘無住、‘無言、‘頓悟)和審美心態(tài)論(‘無住、‘去來自由)構成。下面主要就六祖慧能禪學思想中的“本心”、“無念為宗”之頓悟兩個方面來講解禪宗對中國書畫藝術表現(xiàn)與的影響。
“本心”是一種相對主義思想,答案不是肯定也不是否定,可這樣可那樣,總是處在似模糊的狀態(tài)。這種模糊性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你會發(fā)現(xiàn)在書畫的表達上,藝術文人們追求的似與不似之“境”,就是這種思想的體現(xiàn)。中國書畫是一種頗為抽象的寫意,或者說重意象或心象,不是對具體事物的描繪與再現(xiàn)。它的每一筆一畫都在傳達一種“意境”。是繪畫者情緒與內(nèi)心的表達,它所要呈現(xiàn)給觀者的那種“意境”與“神韻”,是通過營造一種人與作品的融合、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精神世界,達到一種可以與觀賞者產(chǎn)生共鳴的“韻味”。這種“意境”、“神韻”的美學范疇又可以說是一種現(xiàn)象的直覺式的規(guī)定,諸如,氣、韻、神,意、象、境,追求的是一種頓悟與感知。你需要在作品中“悟”出作者要表達的內(nèi)容,不像西方的寫實油畫,是什么就是什么。中國畫的這種“悟”可能是什么,也可能什么也不是,是是是而非的模糊狀態(tài)。
二是對于世間萬物的解讀,其全在于你的內(nèi)心,作者再把這種內(nèi)心的感悟表達于畫面中。類似于語言的所指與能指的任意性,是一種空靈的境界。于品評之人,又好比在中國畫中“會意”的思想,每個人面對同一副作品時,其對作品闡釋的內(nèi)容卻各不相同。取決于觀者的頓悟能力。
“無念”說的是一種將一切引起煩惱的對象看空且不執(zhí)著于此。與“本心”的意思基本一致,即放下對世間萬物表象的“執(zhí)念”,方能頓悟“本心”,達到一種“無相”、“無住”的自由狀態(tài)。如果說“無念”是一種達到自我最自由狀態(tài)的般若智慧,那么表現(xiàn)在書畫作品中一方面是一種隨性而為,無拘束感。其全憑感性表達于筆紙上。一方面是追求一種“空”與“留白”,有既是無,無既是有的意境。所以你會發(fā)現(xiàn)中國水墨畫的素雅以及單色的運用,與“即心即佛”、“無念”,追求的一種平淡、樸素的生活是一致的。
“本心”、“無念為宗”的思想,背后隱含的美學價值對于中國書畫藝術表現(xiàn)的影響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一個是“境”,書畫作品意境的營造與表達,也即畫意。二是 “悟”,又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其一是執(zhí)筆者對于生活中萬事萬物的悟,并表達于作品中,也即禪心。其二是觀者對于作品傳達的“境”的悟,也即參禪。第三個方面就是“空”,書畫中正形、負形、留白與虛實結合,似有似無,即不執(zhí)著于物之表象即“本心”。也因此,中國很多文人藝術家把書畫當做是一種修身養(yǎng)性:修心、練氣、聚神。
參考文獻:
[1]潘知常.禪宗的美學智慧——中國美學傳統(tǒng)與西方現(xiàn)象學美學[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2000(03).
[2]潘永輝.論《壇經(jīng)》禪學的美學涵韻與美學特質(zhì)[J].求索,2007(10).
[3]程琦琳.中國美學是范疇美學[J].學術月刊,1992(03).
[4]李小青.慧能美學思想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文學院,2012.
[5]鄧抒揚,葛懷東.禪宗與中國美學和繪畫[J].濮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3(01).
[6]蔣述桌.佛教與中國美學——兼論中國人的宇宙觀、自然觀、藝術觀[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2(02).
[7]祁志祥.中國美學的歷史演變及其時代特征[J].社會科學,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