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珺
【摘要】如何教育那些讓老師“頭痛”的“差生、后進生”,幫助他們改正缺點,健康快樂地進步和成長,這就需要老師學習和掌握一種科學的思維方式,即通過對教育對象的研究和思考,發(fā)現(xiàn)和研究、探求學生表現(xiàn)背后的、深層次的、本質的原因,針對學生表現(xiàn)的本質原因“對癥下藥”,引導學生不斷地進步。在這樣的學習和研究的過程中,教師應秉持一種科學的精神和研究的態(tài)度,這對教育的過程和結果而言至關重要。
【關鍵詞】發(fā)現(xiàn);分析;研究;思考;深層次;科學思維;科學態(tài)度
在教育工作中,我們多多少少會遇到一些讓老師“頭痛”的學生,這些孩子,光名稱就有“差生,落后生,后進生,學困生,個別生,問題生”等多種。我們的教育有愛心,有激情,有懷柔,有“高壓態(tài)勢”,有“絕招”,有“偏方”,有“錦囊妙計”,然而很少有科學性。在做了一系列問題學生案例研究后,我的思維逐漸轉變,在此過程中,我得到了三點啟示。
啟發(fā)之一:科學思維——現(xiàn)代教育呼喚教育者的教育智慧
我的第一感覺是:現(xiàn)代教育要求教育者練就一身過硬的發(fā)現(xiàn)、分析和解決種種“案例”的能力,來引領學生糾正偏差,形成良好的生活、學習、做人、做事的習慣,提高素養(yǎng)。而這一切都需要教育者獨具慧眼,不以粗暴、簡單的方式加以歸因、干預和壓制,重在發(fā)現(xiàn)和研究,積極探求學生表現(xiàn)背后深層次的本質原因,從根本上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引導學生不斷進步。在整個教育過程中,不僅教育好學生,而且促使我們成為一個深入學生生活并探索教育方法的“研究者”。如今年新接手的一個一年級的男孩兒小軒,在學校會打同學,會大喊大叫,面部表情很兇狠。(以上是班主任的評價)打完同學,班主任在進行教育的時候,他還表現(xiàn)出很不服氣的眼神,班主任的嚴厲批評卻總是得不到效果,班主任傷透了腦筋。于是,我就把小軒作為我這學期的研究對象。在收集到的孩子早期記憶中,提供的四件早期記憶,有三件都是被傷害事件,一是被狗咬,二是被朋友哥哥打,三是放鞭炮,被響聲嚇到,甚至害怕打雷。而恰恰在他的夢境描述中自己是一個拿著最精良武器、裝扮很神氣的狙擊手,打一個怪物。從上述材料中,我和導師探討后發(fā)現(xiàn),這個孩子是小時候受過傷害,他會把其他人當成假想敵,所以,在整個班級里才會不停地傷害其他小朋友。也就是說,你只要走過他的身旁,他就會想,這個同學是不是馬上要打我一下,所以,他就先下手為強,先打了別人。所以,在做完深度分析后,再發(fā)生小軒打同學的事件后,我們不再繼續(xù)單純地批評他,而是找小軒聊天,告訴孩子,學校是一個集體,班級的小朋友就和家人一樣,要相互友愛,學校里面沒有敵人,只有同學和朋友。讓孩子從認知層面有所糾正,在你有困難的時候,同學還會幫助你?,F(xiàn)在小軒入學三個多月了,已經(jīng)很少聽到同學來匯報小軒主動地去攻擊別人。在課上的同桌交流時,交流得也很開心。教師面對這樣的孩子,如果每次孩子打人后,就只是批評教育的話,其實是在做讓學生反感的“傻事”,做的是無用功。而科研思維會讓我們去思考:“這個孩子為什么和其他孩子不一樣,那么具有攻擊性呢?”著眼于學生行為的成因分析和幫助方法的研究。在解決問題時,老師的愛心固然重要,但起決定作用的還是老師的科學思維能力,就如同醫(yī)生要能對癥下藥首先是要正確地診斷病因。同樣,老師的真心如果沒有更多的智慧相伴,則真心換回來的很可能就不是真心,由此可見教育智慧的重要性。
啟發(fā)之二:三思而后行——教育智慧來自教育者對教育對象的研究和思考
一個善于思考,能深入了解學生的老師,其身上一定閃動著智慧的靈光。智慧的靈光來自于教師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過程之中。上學期我做的一個案例,班主任對孩子的評價是“喜歡打鬧,與同學相處不好,經(jīng)常主動攻擊別人,吐口水,上課不遵守紀律,基本在教室又叫又跑?!边@樣的孩子,不論是每天都見到她的班主任還是我這樣每周只去上兩節(jié)課的技能課老師,應該都不是老師喜歡的孩子。因為孩子年級比較小,所以,她的材料收集,是面對面詢問,她口述,我記錄。就在我和孩子聊起做夢的話題,孩子回了我一句“我做的通常沒什么好夢”,在描述夢境的過程中,孩子從記憶中再現(xiàn)這個過程的時候,嚇到流淚。她說,會經(jīng)常夢見鬼(鬼的夢在案例診療中是具有特殊意義的),并且是“一個沒有耳朵的藍色的人,黑色的眼睛,眼睛會變成黃色,會說話,聲音剛剛好,身體是軟軟的?!蓖ㄟ^與導師的一起分析,這個鬼的形象應該就是孩子的媽媽。因為在家里缺乏言語的交流,她的媽媽管教孩子的方式幾乎就是打罵。所以,這個鬼是沒有耳朵,語文老師也反映孩子的表達能力欠缺。可是,在單親家庭,媽媽又是她唯一的親人。所以,夢中的鬼,聲音又是剛剛好,身體軟軟的。再綜合收集到的其他材料,我們發(fā)現(xiàn)孩子媽媽可能對孩子的言行影響比較大。所以,這個孩子與其他孩子也不會交往,就只會用肢體的方式。這一點,在一次家長到校和班主任交流時,又一次得到證實。在交流過程中,孩子媽媽居然對班主任老師動手。并且我們發(fā)現(xiàn)孩子如果在家里被媽媽打過,到學校后,攻擊同學的現(xiàn)象會加重。所以,我建議孩子班主任盡量不要在家長面前提及孩子在校表現(xiàn)如何如何的糟糕,孩子有點滴的進步要及時與家長交流??上驳陌l(fā)現(xiàn),只要孩子媽媽不怎么打罵孩子,孩子在學校對同學的攻擊也會減少??墒?,就在上學期快期末前,我又一次問診這個孩子時,碰到孩子膀子,孩子喊了一聲疼,我掀起她的衣服,孩子后背全部都是媽媽用鐵衣架抽打的傷痕印跡。對于這么一個孩子,我再也討厭不起來,對她只有同情,憐惜。所以,老師的視角變了,想法也就變了,可見老師的觀念是極其重要的。老師遇事“三思而后行,不忙于下結論”,先了解情況,了解是解決的前提,思考就是研究。了解和思考過程蘊涵科學的探究,才能切合實際地解決問題。所以,成功的關鍵不在于答案,而在于知道如何尋找答案。尋找答案的一般思路是:1.盡可能周全地了解情況,占有材料。2.根據(jù)這些材料提出種種歸因假設(假說),即初步診斷。有了診斷就可以開藥方試試了,于是采取措施對學生及其家長進行干預。3.再根據(jù)反饋的干預結果,調整假說,調整診斷,調整藥方……如此循環(huán),認識不斷深入,問題也就逐步得到解決。
啟發(fā)之三:科學態(tài)度——教師的科學態(tài)度是教育智慧保障
在教育學生的時候,教師自己的科學態(tài)度很重要。少數(shù)教師是這樣想事情的,剛說過不能怎么樣,學生就公然違反,“頂風作案”是明擺著與老師對著干。于是火冒三丈,處理起來“簡單、粗暴”,一頓訓責,學生在高壓之下似乎也立竿見影。可以說這是教師在使用權力壓制學生——“拼力氣”,學生是否真的服氣很難說。也可以說這種教育方法是在“制造敵人”。在做菜單培訓時,讀了幾十篇教師收集的案例,其中有一篇案例是這樣寫的:“我是從五年級接手這個班的,任教英語。原來這個班的孩子英語學習非常差,可以說是全區(qū)最差的一個班,表現(xiàn)在基礎差、課堂紀律差等多個方面。而班上有個叫小旭的男孩子就是造成課堂紀律差的‘領頭羊之一?!比缓?,提到了課上的一件事:開始上課,我才知道他的厲害:隨便跟同學講話,插嘴,大聲地喧嘩,老師讓看黑板他翻書,老師讓讀書他東摸西摸……我終于忍不住了:“小旭,你給我站起來聽課!”可他把頭一偏,根本就無視我的命令。我更火了,走到他面前準備把他拎起來。這下捅了馬蜂窩了,他馬上站起來,伸出兩手準備跟我干架啦。后來我們在做實地問診的時候,小旭的班主任告訴我們,他很聰明,一點就會,但是脾氣暴躁,管不住自己的嘴也管不住自己的手,是個為所欲為的孩子,低年級的時候經(jīng)常把班上的同學打得哇哇大哭,現(xiàn)在隨著年級的升高已經(jīng)有所收斂了。同時,我們從聯(lián)想詞中發(fā)現(xiàn)了很多涉及暴力、負面的詞語:“兇殘,邪惡,兇猛,霸氣,心碎,絕望,失望,黑心”, 以及他早期記憶中兩件事都是打人事件,又了解到其家庭背景,父親就是有名的小混混。這個孩子一貫的“三觀”可能受家人影響,是有問題的,所以,表現(xiàn)在行為上的偏執(zhí)。對于這樣的孩子,就要看教師的教育智慧能否“化敵為友”。要做到化敵為友,教師要有科學的精神,研究的心態(tài),前提是教師自己心理要積極向上。 “人有研究的心態(tài),他是不會向研究對象發(fā)脾氣的。恰恰相反,你得想辦法使自己的認識客觀地反映對方的現(xiàn)實狀況。這是科學的思維方式”[1]。 我想,人的寬容度可以體現(xiàn)一個人對生活和工作的領悟程度有多深,只有心中容得下他人的人,才可以冷靜地面對意外情況,舉重若輕,把麻煩釀成快樂??梢?,教師的科學態(tài)度有多么重要。
知識,只能讓人看見一塊石頭就是一塊石頭,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智慧,卻能讓人從一塊石頭里看到風景,從一粒沙子里發(fā)現(xiàn)靈魂。教育,是與人打交道的一項職業(yè),除了需要科學的思維,更需要智慧相伴。
【參考文獻】
[1] 王曉春.教育智慧從哪里來[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