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黎花
【摘要】農(nóng)村留守兒童問題近幾年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但留守兒童情緒消極、性格孤僻、焦慮自卑、認知水平差、嫉妒憎恨、內(nèi)向孤獨、人生觀念偏移、人際交往淡薄等表現(xiàn),不僅成為教育問題,也是一個社會問題。留守兒童的成長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共同努力,這樣才能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心理健康; 輔導策略;留守兒童
一、留守兒童的核心概念
農(nóng)村留守兒童是指因父母外出務工而隨祖父母生活或寄養(yǎng)在親屬家的16歲及以下農(nóng)村兒童。留守兒童的概念誕生之初,指的是由于父母雙方或單方出國而留在家中的兒童。隨著流動人口的大量出現(xiàn),留守兒童的群體不斷擴大,其概念也發(fā)生了變化,外延逐步擴大,留守兒童群體包括城市的留守兒童與農(nóng)村的留守兒童。
二、農(nóng)村留守兒童心理偏激的形成原因及現(xiàn)狀分析
1.留守兒童人數(shù)與所占比例:中國農(nóng)村留守兒童已達2000萬人,據(jù)統(tǒng)計,我校2016年學生數(shù)2115人,留守兒童達600名,占比28.3%。
2.留守形式:①隔代監(jiān)護型,即孩子的祖輩──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代替孩子的父母承擔撫養(yǎng)、教育和監(jiān)護責任。這種留守類型我校有179人(其中女孩81人),占留守兒童總人數(shù)的50.9%。②寄養(yǎng)監(jiān)護型,即父母將孩子托付給叔嬸姑舅等親戚或鄰居、朋友看管。這種留守類型我校有166人(其中女孩69人),占47.2%。③無人監(jiān)護型,即完全脫離父母長輩而獨立生活,其中包括未成年人“以大帶小”的情況。這種類型在全部的留守兒童中所占的比例較小,全校有7人,占2%。
3.與父母的交流溝通情況:同父母寫信或電話聯(lián)系平均次數(shù)一周一次占27%;兩周一次占23%;一月一次占33%;兩月及以上一次占17%。父母與留守兒童見面平均0.9次/期,平均交流8.5次/期,父母與學校交流平均6.2次/期。其他學生與父母見面平均18.6次/期,平均交流32.3次/期,父母與學校交流平均11.7次/期。
4.留守兒童對父母外出的感覺和愿望:感到孤單,希望父母在身邊的占50%;有些想念,但能夠理解的占35%;不用管,多掙錢的占12%;沒感覺,無所謂的占3%。
5.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很好的占13%;一般的占57%;差的占22%;很差的不想讀書的占8%。
6.與代管監(jiān)護人相處情況:很好,全面管理的占50%;只管生活、不管學習與思想的占31%;沒用心或沒能力管的占9%;管不了的占8%。
7.留守兒童現(xiàn)在最大的愿望:父母回到家里的占43%;在學校得到真摯友誼的占31%;學校管理好,自己成績好的占25%。
8.綜合素質(zhì)與其他兒童相比普遍偏低:學習習慣與學習能力低18%,生活習慣行為能力低7%,交流與合作能力低10%,道德品質(zhì)與公民素質(zhì)低6%。
三、留守兒童心理健康輔導策略
1.敢于面對困難,鍛煉頑強毅力
老師首先要做的就是鍛煉兒童頑強的毅力,讓兒童有過硬的心理素質(zhì)去面對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挑戰(zhàn),培育學生獨立自主的能力。留守兒童相對來說由于沒有父母在家里監(jiān)督以及很好的樹立價值觀,所以他們很早就要獨立生活,面對各種各樣不應該在這個年齡面對的困難,但是這也培養(yǎng)了留守兒童比其他兒童較早擁有獨立自主的能力,從小就培養(yǎng)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綜合素質(zhì)。留守兒童在家中完成自己的家庭作業(yè)時,由于缺少家長的陪伴只能靠自己去獨立完成作業(yè),而面對不懂的問題也只能放棄。所以說老師要針對留守兒童的不良習性進行有計劃的幫扶教育,在課堂上適當?shù)奶釂?,逐漸由易到難,教授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如,留守兒童張俊杰學習基礎差,在學習英語單詞時屬于那種前頭背后腳忘的現(xiàn)象。英語老師首先讓他每天只背兩個單詞,但是要正確拼讀并且能夠正確默寫出來,一個禮拜后每天背誦三個單詞。通過這樣的有計劃的學習,張俊杰在期末考試中學習成績得到了提高。學生自己看到進步既樹立了信心,又能夠學習到正確的學習方法。
2.增強自信,樹立堅定的信念
自信是人成功的基礎,代表一個人的精神面貌讓人更加容易相信他。但是由于留守兒童自身的特性,所以說他們相對來說比較自卑和孤立,導致自己覺得比別人低一等。所以說老師要幫助留守兒童樹立自信,不僅要在課堂教學中鼓勵學生積極學習,同時學校還要積極聯(lián)系留守兒童家庭,通過家校互動,共同關注留守孩子,增強他們的自信。在日常學習與生活中面對學生正確回答問題或者很好地完成家庭作業(yè)的情況,老師就要適時地表揚、鼓勵,樹立他們的自信心,并交給他們自我心理暗示的方法,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zhì)和承受能力。一旦自己有所進步就對自己說:“我能行!”等。通過長此以往的自信心訓練和課堂教學的鼓勵,漸漸的那些缺少親情呵護的留守孩子在別人的幫助和自己的不懈努力下,精神面貌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不再像過去那樣自卑不敢言語,而是增強了自信心,敢于開口敢于去做,在課堂上積極發(fā)言。
3.創(chuàng)設困難情景,提高承受力
一個孩子,如果沒有經(jīng)歷過困難和挫折,就不會磨煉自身從而更好地成長,其面對事情的承受能力不盡相同。今天的孩子大多數(shù)都是嬌生慣養(yǎng)的,可謂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但是這樣的生活不能使孩子成長。培養(yǎng)一定的獨立自主能力對于留守兒童本身來說是有益處的,能夠解決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瑣事,鍛煉實踐能力。所以說老師在平常教學時要創(chuàng)設一定的困難情境,讓留守兒童獨立去完成從而培養(yǎng)他們獨自解決問題的能力。老師還要經(jīng)常與留守兒童的父母和臨時監(jiān)護人積極溝通協(xié)調(diào),適當?shù)貙W生放手,對孩子的交往不要做過多的干涉。當孩子出現(xiàn)交往困難時,可以引導孩子如何化解矛盾解決問題,找到問題的根源,教會他們處理問題的辦法,提高留守兒童的人際交往能力。
4.加強指引,增強社交能力
人際交往能力是在未來發(fā)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項基本能力,是增進同學之間友誼的關鍵。留守兒童通過自身的人際交往能力能夠從他人那里獲得幫助和關愛。留守兒童長時間與父母分離,沒有樹立正確的三觀,同時爺爺奶奶大部分過于溺愛孩子導致對留守兒童放任不管,有求必應。這樣下去留守兒童的人生道路沒有被正確指引,他們過分依賴長輩去解決問題而不是通過自身的交際去解決問題。所以說教師和監(jiān)護人應該正視留守兒童的社交能力的培養(yǎng),通過自己和他人的交涉學習到生活經(jīng)驗以及學習經(jīng)驗。同時留守兒童在教室中大部分緘口不言,把心事憋在心中,老師通過課堂上的積極提問讓學生敞開胸懷同時也能夠讓學生積極參與進去。同時教師應該組織班干部多對留守兒童多關心和幫忙,同齡人能夠更好地交流和溝通,通過玩??梢耘囵B(yǎng)他們的社交能力,讓他們更好地融入班集體。
總之,留守兒童的成長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共同努力。學校教育,尤其基礎教育要通過多種途徑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和各種能力,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