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金鳳
[摘 要] 中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合作學習一般以合作學習小組為基本形式,小組合作學習一般會經歷“進入情境,明確主題任務”“組織小組,確定研究計劃”“分工協作,搜集信息資源”等步驟。
[關鍵詞] 課程;小組合作學習;小組建設
一、小組合作學習的運用
1.進入情境,明確主題任務
通過展現情境,學習者自主發(fā)現問題,確定主題。主題即問題,將問題分解便形成相應的小組任務。主題可以是單個的,也可以是由遞進式的或者并列式的等多個子主題組成。由遞進式子主題組成的主題是將主題分解成具有邏輯性的若干問題鏈進行解決。
2.組織小組,確定研究計劃
隨著研究課題的發(fā)布,教師動員學習者根據分配的學習內容和難度進行組型搭配。目前,存在較多的組型有小組、組際、師生小組、項目活動小組等。一般而言,組型的選擇會隨著學習內容和學習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合作計劃書應由教師或者合作者提前制定。計劃書的內容一般包括研究主題、研究目的、人員的組成與分工以及合作任務完成的評價標準等。
3.分工協作,搜集信息資源
分工協作是合作學習的顯著特征之一。小組合作遵循著“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成員各有特點。同時由于個體的差異性,分工協作又必須遵循開放性和自主性原則。例如:基于對學生的了解,可以根據學生的主導性格特點將其標注為紅、黃、藍、綠四種顏色。紅色代表熱情,黃色代表責任心強,藍色代表內心細膩,綠色代表溫和和適合傾聽。遵循第一原則,每一組必須含有以上四種顏色。遵循第二原則,學生可以在現有顏色中自由選擇任意一位搭檔。當然如果成員數量不確定時,教師也可分配所有“藍色”同學專門搜集信息,“紅色”同學匯報展示,“綠色”同學負責傾聽和記錄,“黃色”同學負責提出完善意見。
4.交流分享,協同成果展示
與傳統課堂的師生間單向傳授或雙向互動相比,學習者可以在異質學習團體中有更多的表達和交流機會,信息來向也是多方的。交流不僅局限于異質小組內,可以隨著學習過程的不斷深入發(fā)展為組間評價或師生評價。真正的交流與分享不是固定靜止于某個時空,它是發(fā)展式的。學習者也會隨著交流對象和交流程度的加深而獲取更多的信息和能力。
5.匯報總結,反思意義建構
通過一系列的匯報和反思,小組成員完成最后的活動總結?;顒涌偨Y可以是過程性的心得體會,也可以是本主題探索的結論。展示的成果可以是論文的形式,也可以是手繪圖或者音視頻等。另外,教師可以適時進行點撥與指導。
二、小組合作學習的注意事項
1.統籌全局,關注成長
一般而言,為了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效率,在合作學習前、中、后期,學校、教師和學生需要做好全方位的工作。同時,除了優(yōu)化內部合作學習機制,從外部也需要創(chuàng)建適合其運作的環(huán)境氛圍。小組合作學習的功能是什么,怎樣發(fā)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功能,如何判斷小組合作學習的功能達到了何種程度等問題必須立足于對學習者本身成長的有利性。如果在合作中,成員的膽小自卑沒有得到緩解,反而變得更加自閉,從某種角度來說,合作無疑是無效的,甚至對參與者產生了較大危害。
2.分工合理,協作有效
分工的目的在于更好地合作。如果成員只是一味地完成組內分配的任務,而缺乏與其他成員的協作,那么合作學習也只能流于形式。所以,成員之間應積極互相依賴,責任共擔。尤其是當學習小組傾向于異質分組時,促進學習者成長的因素會增加,同時風險也會增大,某些學習者被邊緣化的可能性會更大。
3.機智應對,水到渠成
課堂實施與施教者的設想往往有著天壤之別,小組學習也會有很多“意外”出現。比如,由于異質小組成員的個性、學習背景等各不相同,容易出現爭吵、不愿合作的現象,從而影響教學秩序。另外,就實際情況而言,小組合作學習大多時候流于形式,多用于教師的公開課,很少關注合作中出現的“意外”。至此,施教者應專注于小組的隊伍建設,定期改變異質學習團體的組成結構。在組織小組學習的過程中,機智應對各種問題,崇尚自然生成。
參考文獻:
[1]伍新春,管琳.合作學習與課堂教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蔣波.論高校合作學習的教學策略[J].課程·教材·教法,2007(7).
〔作者單位:江蘇南京市棲霞區(qū)(海門)實驗初級中學堯化校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