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小鏨
摘要:形成性評估是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強調教學的過程以及教師的實時反饋的評估模式,它與口譯教學的特殊性高度匹配。文章擬通過理論綜述形成性評估模式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構建英語專業(yè)口譯課堂的形成性評估模型,以期將該模型應用于日后的教學實踐活動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關鍵詞:口譯教學;形成性評估;模型建構;理論綜述
一、引言
形成性評估(formative evaluation)最初由Scfiven(1967)在其所著的《評價方法論》中首先提出,指在一項新程序開發(fā)和應用的過程中不斷提供數(shù)據(jù),使之得以隨時調整;是通過診斷教育方案或計劃、教育過程與活動中存在的問題,為正在進行的教育活動提供反饋信息,以提高實踐中正在進行的教育活動質量。Bloom(1968)把這一理念運用于教學。研究表明(Black&William;,1998),形成性評估策略能夠大幅度提高教學效果,效應量在0.4~0.7之間。
在口譯教學過程中,評估更是十分重要的環(huán)節(jié),評估系統(tǒng)的合理性,直接關系到對學生口譯水平評價的客觀性和公正性。目前多數(shù)高校采用的是傳統(tǒng)的“一考定成績”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口譯能力的評估。而口譯質量受制于具體交際語境下相關任務的要求,譯員重構的譯語語篇及翻譯操作過程中的應對方法等,采用傳統(tǒng)的評估方式無法真正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況,也無法反映學生的真實口譯水平。
本文擬通過梳理形成性評估模式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并構建英語專業(yè)口譯課堂的形成性評估模型,以期將該模型應用于日后的教學實踐活動中,并作為進一步實證研究的輔助數(shù)據(jù)。
二、形成性評估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
1.形成性評估手段與終結性評估手段的對比
Long(1984)將評估分成四類:終結性(summative)評估、成品(product)評估、形成性(formative)評估和過程(process)評估。其中終結性評估與形成性評估的異同見下表。
終結性評估機制存在著以偏概全、誤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與外語教學一定程度上脫節(jié)等弊端。相對而言,形成性評估在許多方面都有優(yōu)勢。
在形成性評估過程中,測試以及成績只作為一種激勵學生學習的手段服務于教學,因而能夠使學生擺脫對成績測試的依賴,淡化終結性評估給學生帶來的壓力和種種負面效應。形成性評估既是評估手段,又是反思性教學手段。評估過程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其中學生包括自評(self-assessment)和他評(peer-assessment)。通過自評、互評和評教等方式,學生直接參與到教學的評價過程中,提高了學習的自主性、評估的客觀性和透明度。
2.形成性評估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回顧
20世紀60年代,形成性評估理論被正式引入外語教學當中,直至20世紀80年代開始蓬勃發(fā)展。在國內,關于形成性評估的研究和應用已經(jīng)得到教育部的重視及相關政策的支持。2007年教育部公布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建議將教學評估分為形成性評估和終結性評估兩種。
在公共英語教學領域,形成性評估的實踐和研究可謂方興未艾,研究的數(shù)量在過去的幾年迅速增加(尹華東,2012)。目前最多的是將此評估模式應用在過程性寫作教學的研究當中。如曹榮平等(2004)將形成性評估應用在大學非英語專業(yè)英語寫作選修課教學中,通過實驗得出結論,形成性評估方法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主寫作能力,使學生的寫作能力在短期內有所提高。張紅艷(2008)依據(jù)Vygotskv的心智社會文化理論框架,探究了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實行大學英語寫作教學動態(tài)評估的可行性。王學鋒(2011)探討了形成性評價反饋循環(huán)模式在英語寫作教學中的應用原則。唐錦蘭等(2011)回顧了英語寫作自動評價系統(tǒng)的相關應用研究,認為這種評價系統(tǒng)既關注結果,又關注過程及其參與者,是未來的研究方向。王華(2011)主要探討了寫作檔案袋中不同評價主體對學生寫作能力的影響,肯定了教室評價與學生互評、自評兩者同時使用的重要性。
另外,學者們對形成性評估模式在口語能力的提高課堂上的研究也較為關注:劉芹等(2011)設計了一套理工科大學生英語口語教學形成性評估體系,結果顯示形成性評估能夠有效幫助理工科大學生的英語口語能力的提升以及課程的進一步改革。李健淑(2012)也研究了形成性評估模型在大學英語口語課堂中的應用,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式驗證了其結論。
在專業(yè)英語的教學研究中,也同樣有學者引進了這個先進的教育評估理念,目前主要用于口譯。蔡小紅(2005,2008)設計出了為適應互動式教學模式需求的口譯訓練評估體系,列舉了形成性評價的各種形式和概念,包括前瞻性評估與回顧性評估、課堂評估和課下評估、校內評估和學校與機構的合作評估等,她認為應當避免可能會“讓學生把考評當作懲罰”的評估(蔡小紅,2005:60)。萬宏瑜(2013)在口譯的視譯教學課堂上引進了形成性評估的模式,并用實證研究得出結論,證明這樣的評估方式更加適合口譯的特殊教學性質,并且也有利于教師不斷改進和調整教學方法。曹榮平和陳亞平(2013)針對口譯課程的教學,應用形成性評估理念設計了完整的評估模型。
三、口譯課堂形成性評估的體系建構
1.形成性評估模型適用的研究對象及研究方法
本研究旨在探索口譯教學中的形成性評估運用的課堂特點和有效性,為該教學理念應用于教學實踐構建具體的操作模型。本模型適用于英語專業(yè)本科口譯課程的教學,在實際應用中,建議運用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相結合的方法,采用實驗班和控制班平行教學的模式,確保兩類班級使用的教材、教師和教學條件相同。在教學學期結束的時候收集研究數(shù)據(jù)并進行對比和分析,為下一輪的教學提供調整和改革依據(jù)。
2.教學設計(見下圖)
(1)學習者檔案袋。建議并指導學生建立格式統(tǒng)一、便于管理的檔案袋,要求學生明確課堂任務的目標制訂。檔案袋由學生保存,教師隨時查看并給予建議和指導,學生也可以隨時就檔案袋的學習情況與教師進行探討。期末教師將所有記錄資料收回,以此作為學生課程學習總評的依據(jù)。教師反饋、學生自評和學生互評分別在每節(jié)課的課堂小組練習之后進行。評價的標準具體,參考蔡小紅(2007:36)在其專著《口譯評估》中提出的口譯質量評估借助的基本參數(shù),具體如下:
信息的忠實度:其中包括信息的數(shù)量與質量,即學生對練習篇章的翻譯的完整度以及信息匹配度。
語言表達的準確度:包括時態(tài)準確性、句法準確性、修辭準確性、音調準確性等。
譯語發(fā)布的流利度(時間變量):流利度具體可以分為發(fā)音時間比;平均語流長度;發(fā)音速度;停頓、猶豫、自我更正;重復次數(shù)以及句子長度。
交際策略使用的靈活和有效度:關于口譯交際策略使用,吉爾(1995:137)提出了忠實、易懂、省力、安全、自我保護等原則。
聽眾(學生/教師)滿意度/口譯使用者的滿意度在學生互評過程當中,此項指標可以采用分級別:很好、好、尚可、差、極差。
(2)測試:前測、中期測試和模擬會議。在學期初課程開始之前,向學生講清楚形成性評估模型的操作細節(jié),并安排前測以及學生信息調查。前測也是潛能測試,旨在了解學生學習口譯技能的能力。
中期測試的目的旨在在課程評估和教學進行到一半的時候實時檢測教學效果,輔助其他的評估內容,更好地為教學改革提供參考和建議。
在課程結束之前,安排一次模擬會議口譯,作為課程的終期測試。
(3)來自學生和教師的反思。通過問卷調查以及隨機抽取的學生訪談,了解學生對于評估形式的態(tài)度:是否接受以及認可;是否能有效衡量學生的口譯能力;對學習以及教學是否有幫助。
教師在該課程記錄過程中,保持每周寫課堂觀察,并根據(jù)每周的課堂觀察總結分析,記錄課程日志,以更加有針對性地給學生作出反饋,并有效調整和改革課程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