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燦輝
[摘要]高校青年教師的教學成長是關系高等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內容,本文通過對青年教師在教學成長中遇到的動力與壓力并存、封閉與標簽、僵化與極端、現(xiàn)實與無奈等實際問題,提出了回到原點看問題、技術與內容定位、心態(tài)調整與關系融合的自為性解決策略,以期幫助青年教師主動穩(wěn)步成長。
[關鍵詞]青年教師;自主;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 5918( 2018) 06- 0054- 02
伴隨著我國高等教育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占高校教師比例超過50%的青年教師在教育教學質量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各高校為培育青年教師教學成長,紛紛出臺各類辦法和舉措,提供良好的提升平臺。這些外部條件需要通過“內因”來發(fā)揮作用,高校應重點關注教學發(fā)展過程中的“內因”:壓力的化解、課堂技能提升、工作量大等影響青年教師教學發(fā)展的個體性關鍵因素,才能使學校和部門的舉措融人到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的內在發(fā)展規(guī)律中,真正促進青年教師的教學發(fā)展。
一、問題與困境: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發(fā)展的直接因素
影響高校青年教師教育教學發(fā)展的原因紛繁復雜,理清其中與教師白省提升相關的關鍵,對有效促進青年教師的教育教學質量提升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動力與壓力并存:“被聽課”的負面影響
高校在長期的教學工作中建立的教研室、系部、學院、學校四級督導制度,是促進教師教學成長的基本制度,青年教師自然是被督導的重點。在完成備課、科研、管理大量工作的同時,青年教師需要認真準備每一次的“被聽課”。高校長期以來在“督導”上的定位不清晰,使教學督導的作用僅僅停留在“督”的層面,而缺少實質性針對不同學科、不同教學內容和風格教師的深入引導,使這種“督導”在某種情況下淪為“走過場”,沒有起到應有的教學提升作用;大學的課堂應該是充滿思想和創(chuàng)新的,教師可以在課堂內引導和展示自己研究某領域的思維方式、創(chuàng)新方法和獨到的思考結果,而與頻繁聽課督導制度相配套的是較為標準化的評價體系,這使得剛走上教學崗位缺乏課堂掌控經(jīng)驗的青年教師在很大程度上喪失了課堂自主與自由,作為青年教師本應具有的課堂的創(chuàng)新性與思維度不足。
(二)封閉與標簽:課堂掌控技能的實踐誤區(qū)
高校教師的構成中,除高等師范類院校的教師中大部分來源于師范類專業(yè),接受過教學技能、教學方法的系統(tǒng)性訓練外,大部分高校的青年教師都是直到走上教學崗位,才開始接觸教師職業(yè),對于教學技能、方法,缺乏系統(tǒng)性的訓練和實踐。高校教育教學長期以來更注重內容的深度和思辨性,忽視課堂技能、方法,導致在高校青年教師成長的道路上,在課堂教學方法和技巧的具體實施上處于較為封閉的狀態(tài),課堂上知識講授為主,教師包講的情況較為常見。近年來又受到“自主、合作、探究”理念的影響,許多教師在自己的課堂中強行加入“自主”“合作”“探究”等形式,課堂活躍度和積極程度有所提升,但缺乏對新的課堂教學方法和理念的深度掌握,導致了高校課堂形式和內容相剝離,形式花哨,內容走過場的標簽式低效現(xiàn)象。“封閉式”和“標簽式”的兩種課堂取向,是制約高校青年教師課堂教學能力提升的主要內容。
(三)僵化與極端:技術的失控
因為年齡因素,青年教師自然要被貼上“能熟練掌握并運用”教育技術的標簽。從靈活掌握PPT的課程呈現(xiàn),到現(xiàn)在的微課、MOOC課程、互聯(lián)網(wǎng)+課程、云課堂以及各種在線課程的發(fā)展,高校青年教師作為現(xiàn)代教育技術在高校課堂運用的實踐主體,極大地推動了高校課堂教學的現(xiàn)代化。而技術是一柄雙刃劍,在促進課堂教學內容呈現(xiàn)的同時,也使課堂教學的內容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技術的發(fā)展:一種是被動接受,受制于考核等各種壓力.不得已而被動使用教育技術的“淺技術”教學,課堂上只是把板書的內容從黑板上移到了PPT上,再配合以簡單的圖片和視頻音頻文件;一種是“唯技術”層面,花大量的時間在教育技術的運用上,每節(jié)課每個環(huán)節(jié)都要使用技術手段,技術在一定層面上遠遠超過了對內容深度的研究。教育技術使用的兩種極端對青年教師的教學成長都極具危害,前者導致忽視技術的作用,使課堂內容呈現(xiàn)出僵化;后者在更大層面影響了青年教師在思考、深度等更重要的內容層面的追求,制約青年教師的后繼發(fā)展。
(四)現(xiàn)實與無奈:工作量的制衡
據(jù)凋查顯示,高校教師職稱越低,需要完成的教學工作量越大。集中在助教和講師群體的“青年教師每周分別要承擔12. 03和9.71節(jié)次的教學工作量”,而且承擔課程門數(shù)多、開新課率較高也是比較普遍的現(xiàn)象,這個數(shù)據(jù)在普通高校和地方高校要更典型和突出。除此以外,青年教師還必須要承擔科研任務、學生管理、學生指導、行政管理等各種“雜”任務,不少高校把這些折合為標準的分數(shù),在考核時對照評分。誠然,較大的工作量和較難的工作任務,在一定程度上對青年教師能起到鍛煉能力、磨煉意志的成效。但同時,繁重巨大的工作量給青年教師在核心課堂教學內容的研究上造成了嚴重的問題,使大部分青年教師無暇甚至不愿意潛心去研究課程教學。
二、反思與策略:高校青年教師的教學成長自為措施
青年教師在教育教學的成長過程中,學校、部門、領導、同事都會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對其提供指導和幫助,相對于這些外部因素,其中最關鍵的是青年教師在教育教學研究和實踐的過程中,以心理、目標、方法、內容為具體抓手,從自身角度提升教育教學能力。
(一)回到原點,把握目標
高校針對青年教師教育教學的指導和幫助,主要通過教學督導、領導、同行、學生評教反饋等方式來進行:領導的指導偏重管理,關注教學的規(guī)范性和過程的標準性;教學督導和同行的參與聽課,反饋時更關注內容的全面性和課堂的技巧性;學生評教的反饋更體現(xiàn)教學過程中的參與性和案例的生動性。不同角度的反饋和指導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又存在程度、輕重、覆蓋面等諸多影響因素,無法對青年教師的實際教育教學問題產生全面、均衡的影響。
在面對各種指導和反饋信息時,關鍵是青年教師自身對課堂教學的整體把握。要讓青年教師真正全面深入地把握自己的課堂,最重要的是“回到原點看問題”:就具體的課堂教學而言,課程屬于學科,學科屬于專業(yè),專業(yè)有穩(wěn)定的培養(yǎng)方案,學科和課程都具有明確的實施目標。在進行教育教學準備的過程中,牢牢把握住培養(yǎng)方案中課程的實施目標,具體落到課程的模塊、環(huán)節(jié)和內容,緊緊圍繞目標來實施方法、技巧、過程、內容、案例。在這個基礎上,再結合各方面的指導和反饋來提升“技”層面的內容,青年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上升的空間就必然寬闊。
(二)技術輔助與內容定位
隨著教育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微課、MOOC、云課堂、在線交流、可視化技術、虛擬教學等現(xiàn)代信息技術手段相繼在各學科領域出現(xiàn),青年教師成為這些技術手段最先的受益者和執(zhí)行者。誠然,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與學科教學的結合,一方面擴展了教學空間,使教學不再局限于課堂范疇,提升了學生的學習參與度;另一方面促進了學生作為學習主體性的建構,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其三,大量案例、課程資源的引入,擴充了學科課程的內容領域。技術發(fā)展的這些顯著優(yōu)勢使許多青年教師對于技術手段的使用趨之若鶩,但隨之帶來的迷信技術、技術迷失和技術問題,成為新的課堂教學發(fā)展困境。
要實現(xiàn)技術與學科內容的真正深度整合,首先應該明確技術和內容的關系,對學科課程而言,無論技術如何發(fā)展,它都服務于內容,內容通過技術的形式來呈現(xiàn)。在這組關系里面,內容才是核心問題,技術的運用和發(fā)展都應該緊緊圍繞內容的深入和拓展來實施;其次,要以學科課程的目標為核心,通過多種技術手段的使用,來促進教學內容的深入和提升。技術作為實施、促進內容深入的輔助手段,服務和服從于內容的實施。
(三)心態(tài)調試和關系融合
心態(tài)和關系是高校青年教師的教學成長過程中的兩個隱性要素,在繁復的工作壓力面前,批評指導、工作量、考核等都可能導向被動的工作應對心態(tài);在職稱、經(jīng)濟利益均衡面前,青年教師更容易在處理教學與科研等關系問題上失衡,心態(tài)的調試和關系的處理,是青年教師教學成長的重要內容。
青年教師從事教學工作的初始階段,因為研究領域和專業(yè)的不凸顯,在課程、課時安排上偏頗的情況較為常見;因為家庭負擔較輕,承擔一定管理性事務性工作的情況也比較多;面對科研和教學的利益和得失沖突,心中的天平難以向教學傾斜。長此以往,容易由一腔熱情變?yōu)楸粍印⑾麡O、功利的應對心態(tài)。要解決這個問題,最關鍵的就是心態(tài)的適度調試,變被動為主動,變接納為引領。深入研究、持續(xù)積累,形成明顯的學術研究方向,課程課時安排問題迎刃而解;課程教學上不被動依賴于教材體系,主動創(chuàng)新,設計自己的課程教學整體思路,教材的限制反而會成為動力;科研的方向與教學領域的內容存在交互關系,深入思考教學內容,以研究為引領,更能豐富教學和促進研究的實效性。跳出被動和消極的怪圈來看待工作歷程,變被動為主動,變消極為引領,教學工作中的諸多難題都能輕松的化解。
青年教師的教學成長是關系高校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內容,要實現(xiàn)這一目標,在國家、社會、學校、同行等“外因”的基礎上,更應注重這些外在條件通過青年教師自身的定位、心態(tài)、目標把握、關系融合等“內因”來實現(xiàn),實現(xiàn)青年教師的自主、穩(wěn)步成長。
參考文獻:
[1]張大良,紀志成,周萍.高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評價體系與影響因素研究[J].貴州社會科學,2009(9):91.
[2]李小平.我國大學教與學活動的片面現(xiàn)象反思[J].高等教育研究,2005(4):67.
[3]廉思.丁蜂:大學青年教師生存實錄[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