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情是指與學生生活、學習相關的一切因素,包括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基礎、學習習慣、學習能力、興趣愛好、家庭環(huán)境、年齡特點、心理特點等各種因素的綜合。
學情分析是教學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教學設計中的其他部分有著密切聯(lián)系,可以說,沒有學情分析,一切教學目標的實施都不可能真正實現(xiàn),只能是空中樓閣。學生是課堂的真正主體,一切教學活動是圍繞這一主體的主動參與學習展開的,只有當教師充分了解自己的學生,對學生進行學習前的各種情況分析,才能有效地利用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完成各項學習活動,從而做到有的放矢。
關鍵詞:學情分析;學習狀態(tài);教學過程
一、 引言
學情分析是貫徹“因材施教”原則的必然要求,學情分析是落實學生主體性的必由之路,學情分析是優(yōu)化教學設計的必要前提,學情分析是課堂上師生互動的有效保障,學情分析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階段性標志。
二、 通過“學情調(diào)研”分析學情
對每一次調(diào)研的結果要很好的處理,對學生存在的問題做到心中有數(shù),學生出現(xiàn)的問題要在試卷講評中得到糾正。因此,教師在講評課上,要對具體問題講清楚答題思路、錯誤原因及采取的措施,要結合各類題型中的典型例子,適時講解答題方法,指導學生如何審題、如何思維、如何答題,訓練學生的思維方法、解題技巧和應試能力。同時,學生出錯的地方在以后的教學中也要有針對性的反復練習。
利用好每一次調(diào)研的成績單,通過成績單可了解班級整體的學情,如全班學生對這門課的投入時間、班級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也可以了解每個學生在班級的排名及進退步情況,以便指導學生時心中有數(shù)。
三、 通過“教學觀察”分析學情
作為一名有經(jīng)驗的教師,首先要學會“教學觀察”技能,掌握學生一舉一動、一言一行。所謂教學觀察技能是指在課堂講授或指導學生學習的同時,對學生的學習行為進行有目、有計劃、有組織的感知,以獲取教學反饋信息的能力。通過教學觀察,能夠及時知道自己的教法是否適應學生的需要,學生是否聽懂了講授的內(nèi)容,學生對教學的態(tài)度怎樣等;通過教學觀察,能夠了解學生在學習中哪些知識技能掌握得比較好,哪些還沒有完全掌握,存在什么偏差和問題。教師可以根據(jù)這些信息,及時對教學作出調(diào)整,以減少無效勞動,確保教學活動不偏離預定的教學目標。教學觀察的具體操作方式有;
A:聽其言:教師在教學中可結合教學內(nèi)容特點和學生認知結構,設計一些有梯度、有層次、能引起學生共鳴深思的問題,調(diào)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師可根據(jù)學生回答問題情況,及時調(diào)整教學設計,調(diào)整標高,以期提高課堂效率。
教師也可根據(jù)學生在課堂上語言反饋及時了解學情,例如學生興趣高昂時會激昂陳詞,積極參與課堂討論,按著教師課堂設計,積極思考回答問題,甚至遇到異議時會提出質(zhì)疑。學生若聽不懂或?qū)Ρ竟?jié)教學活動不感興趣,他們會沉默不語或者竊竊私語。
B:觀其行:學生在課堂上根據(jù)自己聽課理解情況及興趣愛好會有不同表現(xiàn):發(fā)現(xiàn)學生抓耳撓腮,眉頭緊皺時就是向教師發(fā)出他已聽不懂的信號;若學生俯頭窺看,時不時瞟一眼老師時就是向老師發(fā)出他正在開小差,心不在課堂上;若學生躺在桌上,無精打采就是向老師發(fā)出他對這節(jié)課不感興趣;若學生手舞足蹈,躍躍欲試就是向老師發(fā)出他對這節(jié)課興趣盎然思維活躍??傊?,老師在教學中要善于捕捉學生行動語言及每種行動語言反饋信息。
C:察其色:學生在課堂上聽課情況,不但會以語言行動形式表現(xiàn)出來,還會以各種表情展現(xiàn)出來。這就要求老師要善于察言觀色,若學生對老師教學感興趣,學得輕松,他會笑逐顏開,思想輕松;若學生對老師教學不感興趣,學得吃力,疑霧迷漫,他會眉頭緊皺,表情呆滯,目無神韻,情緒低落。
所以老師應當及時根據(jù)上述三個方面的表現(xiàn)作出準確判斷,及時采取調(diào)控措施,這種調(diào)控措施不是指責和批評學生,而是調(diào)整自己教學方式、教學進度以及教學態(tài)度,善于聆聽學生心聲。
四、 通過“師生共同備課”分析學情
開展師生共同備課,是摸清學生認知水平與經(jīng)驗層次的一個有效途徑。教師可以在某一單元備課中,請來幾位不同層次的學生,就即將開展的教學內(nèi)容進行交流,大致了解學生的需求狀態(tài)和問題指向。
五、 通過“談話法”分析學情
教師可以訪談學生家長、訪談其他教師,也可以直接和學生交談。通過這三種訪談,可以對學生的成長有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還可以進行不同角度下的對比分析,大大增強了學情分析的可信度。
六、 通過“教師自傳反思法”分析學情
同理心是教師了解學生的首要條件。同理心包括三個條件:站在對方的立場去理解對方;了解導致這種情形的因素;把這種對對方設身處地的了解讓對方了解。只有充分認識了自己,才能更好地理解別人。教師可以在教育實踐中,通過內(nèi)心回憶、教育敘事、撰寫自傳等反思方法,把自己當作研究對象,對自己學生時代的成長經(jīng)歷、關鍵事件、深刻感受、生存狀態(tài)等情況進行反思,從自己的童年經(jīng)驗來分析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再結合自己的教師生涯,進行對比分析和反向思考,培養(yǎng)自己對學生的同理心。其中最關鍵的因素就是推己及人。例如:當看到學生做題不理想時,我往往會抱怨:“這些學生什么都不會,基礎太差了,怎么都教不會?!钡腔叵胍幌伦约鹤鰧W生時,是不是比人家強呢?經(jīng)過這樣的自我反思,就更能理解學生的狀況了,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也會更加富有耐心。再如,周末布置作業(yè)時,自己可能覺得本科目不太多,但對學生來說,不只這一門作業(yè)。換位思考一下,如果自己是學生,周末愿意寫作業(yè)嗎?所以把自己作為研究對象,回顧自己的經(jīng)歷,換位思考,更能夠摸透一個學生的心理。
當然,了解學情的途徑很多。老師可在教學實踐中,多留心觀察,多總結經(jīng)驗,多開動腦筋,多關注學生,善思考,多問幾個為什么,多設想、多實踐、多記錄典型個案,把多種的方法靈活運用,以達到對學生的行為、思想情感、學習情況等做到心中有數(shù),從而進行有的放矢地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質(zhì)量!
參考文獻:
[1]孫艷萍.淺談學情“三”分析[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13(9).
[2]代曉玲.備課中的學情分析[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11(9).
[3]周一貫.“學情”,不該遺忘的教學資源[J].中國小學教育論壇,2006(6).
[4]王榮生.根據(jù)學情選擇教學內(nèi)容[J].語文學習,2009(12).
[5]周曉陽.基于“學情判斷”的教育有效性觀察與思考[J].上海教育科技,2010(2).
作者簡介:
溫東鵬,陜西省延安市,宜川縣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