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球運動是技能主導類隔網(wǎng)對抗性項目[1],是2或4人持球拍隔網(wǎng)來回擊打一個有彈性橡皮小球的球類運動[2]。網(wǎng)球比賽的對抗性強,它要求運動員具有良好的速度、力量、耐力、柔韌等身體素質[3]。高水平網(wǎng)球運動員進行對抗時,球速很快,運動員必須要快速移動,才能擊出有爆發(fā)力和良好控制的球,因此網(wǎng)球比賽是以專項身體素質為獲勝保障的,良好的專項身體素質是高水平網(wǎng)球運動員獲得比賽勝利的重要前提[4]。對于高水平網(wǎng)球運動員而言,專項身體素質表現(xiàn)固然重要,但是功能性動作能力同樣也不能忽視。功能性動作篩查(FMS測試)包括一系列的動作模式測試,標準地完成每一個測試需要運動員在額狀面、矢狀面和水平面上具有良好的功能動作能力[5]。它是制定訓練計劃的切入點和實施訓練的邏輯起點,能識別出動作能力方面的各種缺陷[6]。除此之外,F(xiàn)MS測試的結果可以預測運動員在比賽和訓練中受傷的概率和風險,因此測試的得分對于不同項目不同階段的運動員都很有參考價值[7]。有研究表明,如果高水平運動員在競賽期FMS測試得分低于17分,那么他們下肢發(fā)生運動損傷的概率就會提高4.7倍[8]。男子網(wǎng)球運動員如果長期用不正確的動作模式來控制自己的身體,那么膝關節(jié)損傷將會變得極為常見[9]。為此,本研究主要探討高水平男子網(wǎng)球運動員功能性動作能力與專項身體素質表現(xiàn)之間的關系,從而優(yōu)化男子網(wǎng)球運動員功能性訓練和專項身體素質訓練體系,為網(wǎng)球運動員的科學訓練和高效訓練提供參考。
研究對象為北京市網(wǎng)球隊和天津市網(wǎng)球隊男子網(wǎng)球運動員共8人,運動等級均為國家健將,年齡=(21.25±2.38)歲;身高=(186.75±7.46)cm,體重=(80.75±7.07)kg?;厩闆r見表1。研究對象排除標準:測試前一個月內(nèi)發(fā)生過急性運動損傷,以及由于長期慢性運動損傷導致不能參加常規(guī)訓練和比賽的運動員。
表1 高水平男子網(wǎng)球運動員基本情況
1.2.1 FMS測試
功能性動作篩查(FMS測試)是由美國體能訓練師、物理治療師格雷·庫克(Gray Cook)發(fā)明和推廣的,它能夠對受試者的整體動作控制能力、身體穩(wěn)定性、靈活性、平衡性以及本體感覺等基本能力進行有效檢測[10]。FMS測試由3個排除性測試和7個基本動作模式測試組成,7個基本動作模式測試分別為:深蹲、過欄架步、前后分腿蹲、肩部靈活性、主動直膝抬腿、軀干穩(wěn)定性俯撐、軀干旋轉穩(wěn)定性。測試總分21分,評分標準分為4個等級。0分:測試中任何部位出現(xiàn)疼痛;1分:受試者無法完成整個動作或無法保持起始姿態(tài);2分:受試者能夠完成整個動作,但完成的質量不高;3分:受試者能高質量的完成動作。
受試者按照要求完成上述7個動作,每個動作最多做3遍,現(xiàn)場由一名專業(yè)人員根據(jù)受試者完成情況,并參照具體評分標準,進行現(xiàn)場打分,并做好記錄。測試中,如果左右兩側得分不一致,按照兩側中評分的最低分計算,測試總分為7個動作得分的總和,總分越高,說明受試者功能性動作能力越好。
1.2.2 網(wǎng)球專項身體素質表現(xiàn)測試
(1)10 m×4折返跑[11]。在10 m兩個端點分別放置標志桶,當運動員聽到開始的口令后迅速向前沖刺,并用手觸摸到標志桶。然后以最快速度跑完兩個來回,記錄所用的時間。
(2)T型測試[12]。將標志桶擺成T型,測試開始后,受試者聽口令從A開始,跑到B,用右手觸摸B,然后滑步至C,用左手觸摸C,然后滑步至D,用右手觸摸D,然后滑步至B,用左手觸摸D,然后倒退跑回A。
(3)扇形跑[13](見圖1)。將5個網(wǎng)球放置到球場的相應位置,運動員以站立式起跑姿勢位于中點處準備,當聽到起跑口令后,迅速沖向右側取回1號球,然后以逆時針方向依次取回所有網(wǎng)球,記錄最終所需時間。
圖1扇形跑圖示
Figure1Illustrationofthefan-shaperun
(4)正手擺動拋實心球[11]。運動員以正手擊球動作準備,雙手持5 kg實心球。然后雙膝屈膝下蹲,身體向右側轉動將實心球向后引導。隨后快速蹬腿轉體將實心球向正前方拋出,測量實心球落點與距離。
(5)反手擺動拋實心球[13]。運動員以反手擊球動作準備,雙手持5 kg實心球。然后雙膝屈膝下蹲,身體向左轉動將實心球向后引導。接著快速蹬腿轉體將實心球向正前方拋出,測量實心球落點與距離。
(6)頭上擺動拋實心球[13]。運動員以發(fā)球動作準備,雙手持5 kg實心球于頭上。然后雙膝屈膝下蹲,身體轉動將實心球頭后引導。接著快速蹬腿轉體將實心球向正前方拋出,測量實心球落點與距離。
(7)六邊形跳測試[11]。將邊長60 cm的六邊形訓練器放置在平整地面,運動員站在六邊形中心點(起點),雙腳同時起跳從中心點跳到每個邊線外,然后返回起點。按照順時針的方向連續(xù)跳躍,重復3個循環(huán),然后逆時針方向快速跳躍3個循環(huán),最后回到原點記錄所用時間。測試中,運動員保持雙腿并攏,腳尖向前,不能踩到六邊形邊線。
運用SPSS 20.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對網(wǎng)球運動員的年齡、身高、體重、FMS測試得分、專項身體素質表現(xiàn)測試等指標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平均數(shù)±標準差)。采用斯皮爾曼相關(Spearman correlation)分析網(wǎng)球運動員FMS測試得分與專項身體素質表現(xiàn)之間的相關性。
表2 高水平男子網(wǎng)球運動員功能性動作篩查測試結果±s)
從表2中可以看出,高水平男子網(wǎng)球運動員FMS總分的平均數(shù)為16.38分,高于運動損傷高風險的臨界值14分,表明高水平網(wǎng)球運動員功能動作能力整體水平較好,發(fā)生運動損傷高風險不高。有研究表明,功能性動作篩查是高水平運動員損傷預測的重要工具,而14分是一個臨界值,F(xiàn)MS測試總分少于14分的運動員,和測試總分高于14分的運動員相比,運動中受傷的概率增加17.7倍[14]。
在功能動作篩查的7個動作模式中,高水平男子網(wǎng)球運動員的深蹲、肩部靈活性、旋轉穩(wěn)定性得分比較低,尤其是深蹲動作模式的平均分低于2分,表明運動員下肢運動鏈(髖、膝、踝關節(jié))、肩部和核心區(qū)肌群完成功能動作能力較差,在一定程度可能影響人體的專項運動素質和專項技術的發(fā)揮。
深蹲動作模式主要評估雙髖、雙膝和雙踝的雙側、對稱和功能的靈活性和穩(wěn)定性。健將級男子網(wǎng)球運動員在測試過程中出現(xiàn)了深蹲受限、抬腳后跟、上身前傾等錯誤動作。這表明運動員存在核心區(qū)域穩(wěn)定性較差,且雙髖和雙踝在對稱姿勢下屈曲靈活性較差的問題。
旋轉穩(wěn)定性測試主要評估上下肢的聯(lián)合動作中,身體核心部位和肩帶在多個平面上的穩(wěn)定性。8位健將級男子網(wǎng)球運動員在這個測試中沒有一人能高質量完成動作并且得到滿分3分,并在測試過程中出現(xiàn)身體明顯晃動、軀干與木板不能保持平衡等錯誤動作,表明這些運動員髖部和脊柱的靈活性受限,軀干和身體核心部位的反射性穩(wěn)定性差。對于核心區(qū)域穩(wěn)定性差這一問題,其原因可能是,網(wǎng)球運動是技能主導類項目,教練員平時過于注重網(wǎng)球專項技術和網(wǎng)球戰(zhàn)術意識的訓練,忽視了運動員力量素質訓練中的核心力量訓練和功能性力量訓練,從而導致核心區(qū)域沒有足夠的力量來維持運動員完成高質量的動作。
肩部靈活性測試主要評估雙側肩部動作的靈活性,并且把一側上肢肩帶的伸展、內(nèi)旋和內(nèi)收,與另一側上肢肩帶的屈曲、外旋和外展結合起來。在高水平網(wǎng)球運動員中,有7人左右兩側肩的靈活性得分不同,占總人數(shù)的87.5%。研究表明,運動員左右兩側肌力的差值達到15%,在臨床上就被診斷為肌力不對稱性和運動損傷風險[15]。網(wǎng)球屬于單側運動,正手擊球、單手反拍、發(fā)球、高壓球、網(wǎng)前截擊等技術動作,都有持拍手和非持拍手之分,且持拍手不會改變。持拍手需要握住球拍并完成擊球動作,而持拍手對應的單側腿需要蹬地發(fā)力提供擊球的力量,這樣一來,運動員長年累月進行網(wǎng)球技戰(zhàn)術訓練,同時不注意身體的均衡發(fā)展,就會造成左右兩側在形態(tài)和功能上的不對稱現(xiàn)象。因此,教練員需要對網(wǎng)球運動員表現(xiàn)出的上下肢不對稱性有足夠的重視。
過欄架步動作模式主要評估下肢功能性代償動作以及不對稱情況。將過欄架步和肩部靈活性這兩個動作模式結合起來,可以科學診斷出運動員上下肢的對稱性狀況。運動員在測試過程中,可以發(fā)現(xiàn)右側肩部靈活性得分高于左側肩部,左右腿跨欄架的得分不同的現(xiàn)象,見圖2。有4人左右兩側腿的跨欄步得分不同,占總人數(shù)的50%。這表明網(wǎng)球運動員上肢的左右兩側對稱性較差,下肢的左右兩側也存在不對稱現(xiàn)象。而上下肢的不對稱性,可能與網(wǎng)球運動的項目特征和網(wǎng)球專項技術動作有關。
圖2肩部靈活性測試和過欄架步測試整體情況分布
Figure2Theoveralldistributionchartoftheresultsofshouldermobilitytestandhurdlesteptest
主動直腿上抬測試不但可以確認屈髖的主動靈活性,而且可以評價股后肌群、腓腸肌和比目魚肌的主動柔韌性。在該動作測試中,健將級男子網(wǎng)球運動員完成動作的質量并不理想,并且出現(xiàn)了抬腿高度受限的問題,其原因可能是腿部后側肌群肌肉的柔韌性不佳所致。網(wǎng)球運動員經(jīng)常要進行步法練習來提高擊球效率,并且高質量的底線擊球需要在雙腿彎曲的低重心下進行。在這些訓練以后,大腿和小腿后側肌群會緊張,如果不注意及時的放松和牽拉,肌肉緊張的情況就不能得到改善。久而久之,大腿和小腿后側肌群的主動柔韌性變差,抬腿高度受限。
FMS測試中出現(xiàn)的一些錯誤動作和低分動作,都是功能性動作能力不佳的具體表現(xiàn)。因此,在運動訓練的過程中,教練員要高度重視運動員身體運動功能能力的缺陷和不足,并采用合理的力量訓練和柔韌素質練習來預防運動損傷的發(fā)生,并有針對性地采用身體運動功能訓練來提高和改善運動員的功能性動作能力。
表3 高水平男子網(wǎng)球運動員專項身體素質表現(xiàn)測試結果±s)
表3顯示的是高水平男子網(wǎng)球運動員7項專項身體素質表現(xiàn)測試的平均值與標準差。由于目前沒有關于成年男子網(wǎng)球運動員專項身體素質表現(xiàn)測試的評價標準和評分細則,因此不對測試成績本身進行過多的論述。有研究證明,專項身體素質表現(xiàn)測試可以被教練員用來確定一名運動員現(xiàn)有的競技水平以及訓練的有效性,并且它能成為某些特定運動項目建立訓練效果評價體系的重要依據(jù)[16]。正手擺動拋球、反手擺動拋球和頭上擺動拋球測試的是網(wǎng)球運動員專項力量素質中的快速力量,這3個測試方法是根據(jù)網(wǎng)球技術動作中正手擊球、反手擊球和發(fā)球的動作結構特點和發(fā)力順序特征而設計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正反手擊球和發(fā)球力量的大小用正反手和頭上擺動拋球的遠度來表示,拋的球越遠,代表專項力量素質越好。對于網(wǎng)球運動員而言,靈活和快速的腳步是必不可少的。根據(jù)網(wǎng)球專項步法的需要,我們選擇了T型測試和六邊形跳測試。它們可以從不同方面來評價網(wǎng)球運動員腳步的靈敏性,即專項靈敏素質。扇形跑和10 m×4折返跑測試則結合了網(wǎng)球運動實戰(zhàn)和比賽的需要,用來評價運動員速度素質中的快速移動能力。
表4 FMS測試各動作模式得分與專項身體素質的相關性分析
注:** 表示P<0.01, *表示P<0.05
如表4所示,功能性動作篩查測試與網(wǎng)球專項身體素質表現(xiàn)測試部分結果之間呈顯著性的相關關系。肩部靈活性測試與正手擺動拋球有顯著的正向關系(r=0.653,P<0.05),與反手擺動拋球有顯著的正向關系(r=0.627,P<0.05),與頭上擺動拋球也有顯著的正向關系(r=0.768,P<0.05)。主動直腿上抬測試與扇形跑有顯著的負向關系(r=-0.577,P<0.05),與10 m×4折返跑有顯著的負向關系(r=-0.577,P<0.05)。軀干穩(wěn)定性俯臥撐測試與T型測試有極其顯著的負向關系(r=-0.850,P<0.01),與扇形跑有顯著的負向關系(r=-0.732,P<0.05),與10 m×4折返跑有極其顯著的負向關系(r=-0.845,P<0.01),與六邊形跳也有極其顯著的負向關系(r=-0.845,P<0.01)。沒有發(fā)現(xiàn)深蹲測試、過欄架步測試、直線弓步蹲測試、旋轉穩(wěn)定性測試與各網(wǎng)球專項身體素質表現(xiàn)測試間有相關關系。
正手擺動拋球、反手擺動拋球和頭上擺動拋球是由身體多個環(huán)節(jié)之間相互聯(lián)系和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特定的動作模式,這3個特定動作模式的運動效果即拋球的遠度主要取決于各環(huán)節(jié)之間的動力鏈。動力鏈上的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有特殊的作用,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是整體的一部分,如果某個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了問題,就會影響整個動力鏈的整體效益[17]。肩部是這3個特定動作模式動力鏈上極其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肩部的靈活性以及力量傳導效率會直接影響到動力鏈的力量傳遞效果,從而影響到拋球的遠度。因此,肩部靈活性測試與正手、反手和頭上擺動拋球的遠度有顯著的正向關系,即肩部靈活性測試得分越高,正手、反手和頭上擺動拋球的遠度越遠。
在10 m×4折返跑和扇形跑過程中,為了充分發(fā)揮跑的速度以及加速、減速、轉向的能力,需要核心區(qū)域力量和穩(wěn)定性來給予足夠的支持。從起跑、加速、減速到轉向,再到繼續(xù)加速,核心部位都要充分發(fā)揮穩(wěn)定作用避免擺動造成的能量損失。而軀干穩(wěn)定性俯臥撐測試正是用來評價核心區(qū)域穩(wěn)定性的。運動員每跑一步,前腿都有一個主動抬腿前擺的動作,后腿有一個積極下壓扒地的動作,這些動作的完成需要良好的分腿能力作為基礎,主動直膝抬腿動作看似簡單,實質上就是對人體在下肢無負荷狀態(tài)下分腿能力的評價[18]。因此,主動直腿上抬測試、軀干穩(wěn)定性俯臥撐測試與10 m×4折返跑和扇形跑做功類型的相似性使得其相關性被檢測出,即主動直腿上抬測試、軀干穩(wěn)定性俯臥撐測試的得分與10 m×4折返跑和扇形跑的完成時間有顯著性的負向關系。這意味著,分腿能力越強、核心區(qū)域穩(wěn)定性越好,完成10 m×4折返跑和扇形跑所需的時間越短,全程的平均速度越快。
表5 高水平男子網(wǎng)球運動員FMS測試總分與專項身體素質測試的相關性
如表5所示,高水平男子網(wǎng)球運動員FMS測試總分與7個專項身體素質表現(xiàn)測試結果均無顯著性相關關系,表明功能性動作能力與專項身體素質表現(xiàn)之間沒有相關關系。這和Parchmann與McBride的研究結果一致[19]。Parchmann與McBride在研究中還指出,功能性動作篩查測試并不能用來確定運動員現(xiàn)有的競技水平,也不能預測運動員潛在的競技能力[19]。因此,功能性動作能力與專項身體素質表現(xiàn)能力在運動訓練實踐中的作用并不相同,且這兩種能力相對獨立。功能性動作篩查測試雖然不能預測運動員的競技能力好壞,但是能篩查出運動員個體的功能限制和不對稱發(fā)展,從而為預防運動損傷做出應有的貢獻,而專項身體素質表現(xiàn)測試則可以用來確定一名運動員現(xiàn)有的競技水平以及訓練的有效性,這兩種能力都很重要,并不能相互取代。教練員在提高運動員專項身體素質的同時,通過身體運動功能訓練來改善運動員的功能性動作能力。
(1)高水平男子網(wǎng)球運動員整體功能動作能力較高;高水平男子網(wǎng)球運動員的深蹲、肩部靈活性、旋轉穩(wěn)定性得分比較低,運動員下肢運動鏈(髖、膝、踝關節(jié))、肩部和核心區(qū)肌群完成功能動作能力較差。
(2)功能性動作能力與專項身體素質表現(xiàn)能力在運動訓練實踐中的作用并不相同,且這兩種能力相對獨立,不能相互取代。教練員在提高運動員專項身體素質的同時,通過身體運動功能訓練來改善運動員的功能性動作能力。
(1)在專項運動素質訓練中,重視全身性和左、右肢體對稱性力量訓練,保持運動員身體各部位力量的均衡性,避免出現(xiàn)局部環(huán)節(jié)或關節(jié)肌肉力量不足所產(chǎn)生的代償性動作模式,重視運動員的柔韌性訓練,提高關節(jié)的靈活性,預防運動損傷的發(fā)生。
(2)在專項技術訓練中,重視左、右肢體動作模式的對稱性訓練,提高肢體運動的靈活性和協(xié)調性,降低運動損傷風險。
參 考 文 獻
[1] 田麥久.運動訓練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35-36.
[2] 唐小林.網(wǎng)球運動教學與訓練[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7:1-2.
[3] 柯勇.我國青少年男子網(wǎng)球運動員身體素質特征與評價標準[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 2014, 48(3):82-83.
[4] 張志華, 周建梅, 黃香伯.我國青少年網(wǎng)球運動員身體素質特征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 2009, 32(12):137-138.
[5] PAWEL L.Theeffect of specific sling exercises on the 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 score in adolescent volleyball players: apreliminary study[J]. Journal of Human Kinetics volume 2016, 46(12): 83-84.
[6] BOYLE M.Functional training for sports[M].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2003.
[7] PASZKEWICZ J, MCCARTY C, VAN BL.Comparison of functional and static evaluation tools among adolescent athletes[J]. J Strength Cond Res, 2013;27(10): 2842-2850..
[8] LETAFATKAR A, HADADNEZHAD M, SHOJAEDIN S, MOHAMADI E.Relationship between 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ing score and history of injury[J]. Int J Sports PhysTher, 2014, 9(1):21-27.
[9] FERNANDEZ-FERNANDEZ J, DE VILLARREAL ES, SANZ-RIVAS D. The effects of 8-week plyometric training on physical performance in young tennis players[J]. PediatrExerc Sci. 2016; 28(l):77-86. PubMed doi: 10.1 123/pes.
[10] Gray Cook.動作——功能動作訓練體系[M].張英波,梁林,趙洪波, 譯.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出版, 2011.
[11] 路鵬,曾少炫,盛蕾.網(wǎng)球運動員專項運動素質評價指標初探[J].體育與科學,2012,33(5):90-92.
[12] 劉瑞東,陳小平.功能性力量訓練對肌肉募集特征和身體素質的影響[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6,40(5):73-79.
[13] 陳正,蔣宏偉,陳莉.國家女子網(wǎng)球隊冬訓備戰(zhàn)實時監(jiān)控的初步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8,34(1):53-58.
[14] KIESEL K, PLISKY P, BUTLER R.Functional movement test scores improve following a standardized off-season intervention program in professional football players[J]. Scand J Med Sci Sports, 2011; 21(2): 287-292.
[15] IMPELLLIZZERI F M, RAMPININI E, MAFFIULETTI N, A vertical jump force test for assessing bilateral strength asymmetry in athletes[J].Med Sci Sports Exere.2007, 39(11):2049[J].Med Sci Sports Exere, 2007, 39(11):2049-2049.
[16] HOFFMAN JR, TENENBAUM G, MARESH CM, 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athletic performance tests and playing timein elite college basketball players. J Strength Cond Res 10: 67-71.1996[J].J Strength Cond Res, 1996, 22(10):67-71.
[17] GAMBETTA V.Athleticdevelopment: The art and science of functional sports conditioning[M], USA: Human Kinetics Publishers, 2011:210-211.
[18] 劉瑞東, 陳小平,陸亨伯.功能性動作篩查在青少年動作與姿態(tài)測試中的應用及其與身體素質表現(xiàn)的相關性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 2015, 49(8):85-86.
[19] PARCHMANN CJ, MCBRIDE JM.Relationship between 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 and athletic performance[J]. J Strength Cond Res,2011, 25(12):3378-3384.
Abstract
A total of 8 elite male tennis athletes were chosen as the research subjects to attend the 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ing test and 7 tennis-specific physical fitness performance testings, and the authors conducted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unctional movement ability and special physical fitness performance of male tennis athletes,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ennis athletes' scientific and efficient training. Conclusions: high-level male tennis athletes' total FMS test score is higher than the threshold value of high risk sports injury. Athletes' lower limb movement chain (hip, knee, ankle joint), shoulder and core muscle groups have poor performance in functional movement ability.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high-level male tennis athletes' FMS test scores and special physical fitness, illustrating that the functional movement ability and special physical fitness performance are likely to be two independent abilities with different functions. When coaches try to improve athletes' special physical quality, they also need to improve athletes' functional movement ability through physical movement function training.
Keywords:tennisathletes;FMStest;specialphysicalquality;correlation;functionalmovement
CLCnumber:G845Documentcode:AArticleID:1001-9154(2018)02-008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