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問題導學的教學模式促進學生學習主體行為有效性的全面開發(fā)和擴展,刺激課堂教學秩序發(fā)生質的轉變,教師行為亦打破舊有教法模式,開始順勢適應行為多變、思維多元被“放活”了的學生群體。
關鍵詞:問題導學;學習主題;教學步驟;歷史材料
在教學實踐中,我明顯感受到教學步驟中學生自控部分需要教師去調節(jié),課堂需要活躍的思維而不是過度活躍的肢體行為。學生需要提升“安靜狀態(tài)下的”知識認知能力和輸出內化的思維產品的“沉靜”品質。當然課堂需要寬松的授課氛圍,活動必不可少,言語爭論也頗為重要,這符合青少年學生的一般認知規(guī)律。上述二者似乎矛盾,但我認為二者是有機統一的整體。有效的教學活動必須以刺激思維的問題思考為前提,以靜促動,最終歸于靜,表現為學生個體自我建筑成概念化、理論化、框架化的知識綜合體。
歷史選修題15分,難度適中,得分易,得高分難。難在何處,難在思維的概括和整合,難在歷史語言的敘述和表達。思維的概括整合需要學生能在較短時間內掌握歷史信息所表述的核心觀點并分清主輔,找到邏輯推理詞匯和關系。在形成觀點的過程中需要把成放射狀的思維分門別類,形成具備群體特征的分類束狀體,此后需要按照題目要求選擇有效的思維產品去答題。在上述過程中,課堂教學不能為活躍氛圍而犧牲思維品質,需要學生靜下來,沉進去,不停留在口舌之爭,用力于思維層面,最終才能得出真知,“撥開云霧見青天”。
以2011年歷史上重大改革盟旗制度來講,第一問考查的是旗盟與傳統部落、部落聯盟之間的區(qū)別。區(qū)別類題目是改革考查中失分率最高、思維量最大的一類。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為解決這個難啃的硬骨頭,我的教學策略是“多跌跟頭、多深思熟慮”靜下來、捋一捋、拎一下、寫一寫。我只提醒學生區(qū)別類題目,區(qū)在哪里,別在何處?剩下的十分鐘時間是學生自我操作時間,要求不允許交談,不允許查找資料,不允許答題處只寫答案要點,不允許雜亂無章答題。這些做法就是要學生心無旁騖地思考,較大可能地激發(fā)潛能。在這十分鐘內,我只是走動于學生之間,對學生的一切疑難并不作答,以期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在最后一分鐘時提醒學生不要忘記標記出疑難之處。結束后再給大家一分鐘左右時間把疑難問題清晰化、概念化留作討論可憑資的材料。在這道題目中學生提出的問題集中在區(qū)別是不是要進行概括,還要不要詳細論述?題目中給出的關鍵句子如何處理?關鍵詞匯如何搭配成有思維含量的答案選項?可見學生思維集中在是采用宏觀答題法還是微觀解構法,如何形成思維初級產品上。在這個時候,我依然對學生的問題不給予現場解答,而是把學生的問題搜集起來在課堂上進行展示,盡可能把問題的量與面展示給學生。這樣做也進一步刺激學生的思維深度和廣度,初步完善了思維品質。緊接著要求學生按照得分點的形式對答案進行自我批改,不能只給最終分數。這一步其實就是把學生已經形成的整體思維重新打散,一點點捶打,通過參考答案與實際操作之間的差別一一自主審視思維的方式與觀察點是否切中題意,并進一步形成更加深入且更加具體關鍵的問題,我要求學生再次寫出,再次總結。學生這次寫出的問題呈現出思維品質正處于螺旋上升狀態(tài),集中于盟旗制度如何適應清朝政治現實這個關鍵問題上。此時學生心目中的疑問層層積累,需要釋放探尋,為下一步討論鋪墊堅固的基石。
在充分完成“靜”的準備之后,學生們就帶著已經有的或多或少的問題展開組內溝通探討。討論必須是站在已有的觀點之上彼此說服或者補充他人意見,規(guī)范討論的中心議題和嚴格監(jiān)督具體流程,在其中堅決避免無章法無邊際的無效討論,時間分配不合理導致的不全面的討論,只論不匯總成要點理性語言的半拉子討論。為激起討論的欲望和獲得較好的效果,可以采用“威逼利誘”的方法,如主動發(fā)言獲大力表揚或點名最沉默組別。在討論進行的過程中,我深入組內遇到難題進行簡單導撥,十分話說盡四五分即可,留給學生去參透回味,享受思維的樂趣。
在動的第二階段學生展示過程中要避免一位學生回答,少部分學生游離于思維情景之外的現象。我的做法是學生回答問題時,其他同學必須標出與自己的答案存在哪些區(qū)別。再次回答問題時,直接說區(qū)別而不言重復。這能夠加快教學節(jié)奏,消弭教學時間少的現實沖突,也能從側面完成全班焦點聚焦、知識覆蓋、思維溝通的目的。除此之外,思維缺少重復更能激發(fā)討論展示的效果,更能使問題越辯越明,深入有效,思維可持續(xù)增強。學生展示不能成為個別學生的表演賽,而是要成為多數學生爭鳴的舞臺。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把控引導,避免課堂秩序失序,出現問題辯論走向遠離于核心問題的局面。教師要善于發(fā)現哪些擁有真知灼見但不善言談的一類學生,他們的內容表述往往展示出其他學生不注意的層面,能引起學生個體深入地思考,增強課堂的有效性和適應性,爭取到更多思維能量的凝聚,這對學生認識歷史學本質還有提高學生成績都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課堂教學的成果不能僅僅停留在短短四十分鐘內,他必須有一個持續(xù)的張力,能夠在一定時期內幫助學生內化知識,形成初步的知識框架和找到思維切入點。故要求學生在課堂討論之后,要靜下心來認真回想,把課堂內容的精華部分用較為概括的語言總結出來。我的要求是寫出如何處理改革類題目,要求觀點明確,論點論據充分,有理有據。這樣做就是要持續(xù)培養(yǎng)學生概括表達的能力,并把歷史學最基本的證據精神,論從史出的思維原則要求貫徹始終。
問題導學的功效持續(xù)發(fā)揮,給教學帶來了新的生機和活力。課堂教學因為“活”而活,“活”不是“火”,外在的“火”是為內在的“活”服務的?!盎睢奔纫o予學生吸收他人的機會,也要創(chuàng)設獨自思考的空間,以求學生悟出真諦。簡言之,就是要以動致靜,靜出品質,靜出效果;以靜促動,動出思維,動出能力。
參考文獻:
[1] 石曉娟.淺談導學案在數學教學中的作用[J].現代教育科學(小學教師),2014(S1).
[2] 朱愛貞.漫談導學案的編寫與使用[J].教師,2015(27).
作者簡介:張偉濤,廣東省廣州市,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區(qū)增城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