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麗偉 于平凡
【摘要】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不斷增長,綜合實力不斷增強,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喜歡中國,了解中國。而中華美食做為一個民族特色也開始被大多數(shù)人所熟知,所以就避免不了中華美食的英譯。本研究從菜單翻譯入手,通過研究中國菜單英譯的翻譯技巧,包括直接命名法,以人名或地名命名菜肴法,以漢語拼音命名菜肴法等菜單英譯方法,從而在一帶一路政策的大背景下,進一步探析我國飲食文化對世界的深遠影響。
【關鍵詞】菜單翻譯;技巧;飲食文化;輸出
【作者簡介】孫麗偉,女,(1982-),吉林農業(yè)科技學院文理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語言學;于平凡(1992- ),女,吉林農業(yè)科技學院文理學院英語系14級學生。
【基金項目】2017吉林農業(yè)科技學院校內青年基金項目跨文化視角下東北地方特色飲食文化對外傳播研究研究成果(119012017037)。
眾所周知,中華文化歷史悠久,飲食文化更獨具特色。由于中國旅游業(yè)的繁榮發(fā)展,外籍游客的身影越來越頻繁地出現(xiàn)在我國的各大街頭、餐廳、飯店里。為了讓國外游客體驗地道的中國飲食文化,具有中國特色菜單的英譯在傳播中國文化方面越來越重要。中國菜單英譯恰當與否關系到中國飲食文化遺產的對外傳播。一份中餐菜單的優(yōu)秀英譯,除應基本滿足翻譯的信、達、雅三原則外,還要考慮到外國文化及外國客人用餐的便利等其他文化差異和主觀因素。因此,如何利用菜單翻譯吸引外國游客品嘗中國美食,傳播中國美食成為重中之重。菜單的英譯要求作者了解菜肴的制作原理、制作方法等,因此,研究菜單的翻譯,讓更多外國人了解中國飲食文化,成為一項重要研究課題。
一、中餐的烹飪方法和各自譯名
眾所周知,中國飲食根據(jù)其地域差異可以分為八大菜系,這些菜系具有悠久的文化歷史,早在商周時期,中國的膳食文化已經具有其雛形,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飲食文化中南北菜肴便有所不同。到唐宋時期,南北飲食各成體系。南宋時期,南甜北咸的格局已經形成。清代初期,魯、川、粵、蘇成為當時最有影響的四大菜系,到清末,浙、閩、湘、徽四大菜系分化成形,成為中國傳統(tǒng)飲食的“八大菜系”。中餐的許多烹飪方法都由中國人發(fā)明,如炒(爆、熘)、燒(燜、煨、燴、鹵)、煎(溻、貼)、炸(烹)、煮(氽、燉、煲)、蒸、烤(腌、熏、風干)、涼拌、淋等烹飪方式。不同的烹飪方法在翻譯時要根據(jù)菜肴制作原理仔細推敲,如煮(boiling),是將食物及其它原料一起放在多量的湯汁或清水中煮。燒(braising)是將前期熟處理的原料經過煎炸或水煮加入適量的湯汁和調料,先用大火燒開,再改中小火慢慢加熱至將要成熟時定色。煲、燉、燜(stewing)是用文火煮食物,慢慢的熬。中餐的制作原理復雜,由于生活方式和飲食文化的差異,中餐的許多烹飪方式很難與西方對等,因此,在進行菜單翻譯時要反復推敲中餐的制作原理,并通過各種翻譯手段,達到忠實翻譯和傳播中國飲食文化的目的。
二、菜單的英譯方法
首先,直接命名法,原材料相加如菜炒鱸魚(Fried Perch with Vegetable),冬筍炒魷魚 (Fried Squid with Fresh Bamboo Shoots),奶油燒魚柳(Grilled Fish with Butter Sauce)等。2]這些翻譯可以讓西方旅游者通過菜名一目了然,通過烹調方法和主要配料的直接翻譯,使菜名一目了然,躍然紙上,有助于外國游客了解這些菜的烹飪方法及配料,節(jié)省了外國游客在選擇食物時所用的時間。簡單明快的直譯方式有助于文化對等和飲食文化傳播,在跨文化交際中減少了交流障礙,使交流暢通無阻。其次,以人名或地名命名法,如秦皇童子雞(Qinhuangdao Braised Young Chicken),蒙古烤肉(Mongolian Barbecue),東坡肉(Braised Dongpo pork)等。這些具有地域特色的飲食可以通過在英譯時加上地名來表達此種飲食的出處及其當?shù)氐娘嬍澄幕?。地域特色的菜肴具有明顯的地域特色,暗含地域文化和地域民族風情。因此,通過加上地名或人名的翻譯不僅使外國游客能對當?shù)夭穗扔∠笊羁蹋鼘Υ说赜虻娜宋募帮嬍澄幕懈畹牧私?,有助有中國地域特色飲食文化為更多的中國游客乃至世界游客所熟知,從而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弘揚和傳播具有地域文化和當?shù)貎?yōu)秀飲食文化特色的中國文化。
2.3以漢語拼音命名菜肴法。為體現(xiàn)中國餐飲文化,有很多具有中國特色的飲食文化已然被外國人所接受,很多傳統(tǒng)美食如麻婆豆腐(Ma Po Tofu),云吞(Won Ton),東坡肉 (Dongpo Pork),擔擔面(Dan Dan Mian),餃子(Jiao zi),甚至很多老外在交流中都非常樂意表達(Huo guo)而非(Hotpot)。外國友人通常會具有學習新鮮語言的好奇心,并會非常熱情的用漢語拼音表達獨具中國特色的飲食。語言,作為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的重要交際和傳播手段,在傳播中國獨一無二事物時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外國友人在欣賞中國改革開放后所取得的各項成果時,同時也非常好奇的愿意嘗試和接受中國文化。整個世界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逐漸融合,并互相吸納不同風格的文化,以便充實和開闊本土視野。因此,中國的漢語拼音,雖然與英語不屬于同一語系,但在傳播中國獨特飲食文化等中國特色文化時,也非常易于西方人所接受和熟知。這些漢語拼音,也終將會被納入其他國家詞典編纂中。由于中國經濟的迅速崛起,外國友人想要了解中國的欲望也隨之強烈,不久的將來,中國特色飲食文化也將會在外國的街頭巷尾嶄露頭角。
三、中國飲食文化的輸出
菜肴體現(xiàn)著中國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習慣和中國悠久的歷史,很多中國特色的食物已經被外國熟知,如餃子,豆腐,火鍋等已經成為西方國家眾所周知的中國食物,并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和喜愛。在英語中,中文菜單的英譯是時代變遷和社會生活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和產物。中菜英譯是社會文化生活現(xiàn)象,菜單的英譯對中國美食文化的傳播,擴大中國文化的影響力起著強有力的推動作用。而且,隨著中國菜單英譯的增多,英語詞匯中飲食類詞匯得到了極大的豐富,中國獨有的飲食文化和部分地域文化也得到了很好地傳播。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增強,具有中國特色的菜肴也會在國外飲食領域占據(jù)一席之地,從而使中國的美食走向世界,為更好的傳播中國的歷史,文化和民族風情奠定良好的基礎。研究菜單英譯,不僅有利于促進中國與世界各國人民的友好交流與溝通,更有利于中國飲食文化精髓的傳承和對外傳播,有助于擴大中國文化的影響力。
中國是具有56個少數(shù)民族的文化大國,不同民族承載了不同的文化和風俗,不同的飲食習慣和飲食文化。自宋元以來,隨著海上絲綢之路中外交流的增多,中國的飲食文化逐漸被傳播到東亞及南亞各地,具有中國地域風情及民族特色的飲食文化也逐漸被世界其他各地的人們所熟知。中國的茶葉,藥材,食材,食器,尤其是陶瓷器物亦逐漸被西方人所喜愛。隨著習近平主席“一帶一路”思想的提出,中國與西方國家的交往日趨頻繁,中國的優(yōu)秀飲食文化,包括與飲食文化相關的其他方面如飲食器物筷子、茶壺等,甚至中醫(yī)文化的精髓都在一帶一路政策的引領下傳播到國外,對中外文化的融合與交流及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四、結語
本文首先概括總結了中餐的烹飪方法和各自譯名,為翻譯中文菜單做了良好的理論基礎和鋪墊,其次提出中國菜肴翻譯時有很多講究,比如歷史因素、傳統(tǒng)做法等,因此在翻譯時一定要在遵循翻譯原則的基礎上進行深加工和處理。由于中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飲食類詞匯不斷增加,因此本文在介紹翻譯方法時并未面面俱到,期待更多的專家學者能有興趣對此領域做更深一步的研究。隨著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中餐菜單英譯的數(shù)量也會與日俱增,在以后的中國飲食文化傳播中,我們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從而使中國優(yōu)秀的飲食類文化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參考文獻:
[1]潘桂娟.中、西餐菜單的差異與翻譯[J].商場現(xiàn)代化.2008(10):23
[2]陳曉.淺議中國菜單翻譯技巧[J].內江科技.2010(05):87
[3]任群.“文化走出去”背景下的中餐菜名英譯問題及對策[J].佳木斯職業(yè)學院學報.2015(10):3-5
[4]張君君.宋元時期中外飲食文化交流[J].檔案春秋.2016(12):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