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玲
【摘 要】 目的:分析低分化甲狀腺癌臨床病理所具備的特征。方法:觀察本院于2016年7月至2018年3月采集的80例甲狀腺癌手術標本,由資歷較高的兩位專家對組織切片進行復查,發(fā)現(xiàn)其中有11例為低分化甲狀腺癌(PDTC),觀察11例PDTC患者的臨床病理特征。結果:所有患者臨床表現(xiàn)均為頸部腫物或是甲狀腺腫物,伴隨聲音嘶啞或吞咽疼痛,B超檢查顯示甲狀腺低回聲實性結節(jié);組織結構以片狀/實性巢狀浸潤性生長為主,伴有壞死,低分化區(qū)域乳頭狀癌核特點不明顯,存在明顯核分裂,有時存在分化濾泡性乳頭狀癌或甲狀腺乳頭狀癌成分;免疫組化結果11例患者均為AE1/AE3以及CK19陽性表達,9例為TTF-1陽性表達,7例為TG局灶染色弱陽性,5例為波形蛋白染色,部分局域為陽性表達,11例患者在Ki-67方面的增值指數(shù)介于10%~50%之間。結論:低分化甲狀腺癌作為甲狀腺惡性腫瘤之一,臨床較為少見,且具有較強的獨特性,組織形態(tài)相對較為異常,臨床預后效果并不具備可觀性。
【關鍵詞】 低分化甲狀腺癌;病理學;臨床特征
低分化甲狀腺癌作為惡性腫瘤之一,其癌細胞多發(fā)于濾泡上皮,2004年,WHO在分類甲狀腺腫瘤時,將低分化甲狀腺癌列為獨立的一種腫瘤性疾病。在生物學以及形態(tài)學方面,該病癥介于未分化癌與高分化乳頭狀癌之間,有資料指出,高分化甲狀腺癌存在低分化甲狀腺癌原發(fā)可能[1]。由于人們對該病癥認知有限,現(xiàn)階段臨床診斷并沒有統(tǒng)一標準,極易混淆于其他惡性腫瘤,所以探索低分化甲狀腺癌臨床病理所具備的特征具有十分深遠的影響意義。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觀察本院于2016年7月至2018年3月采集的80例甲狀腺癌手術標本,查閱患者的病歷資料發(fā)現(xiàn)其中有19例為未分化癌,6例為低分化乳頭狀癌,然后由資歷較高的兩位專家基于都靈共識診斷標準對組織切片進行復查,發(fā)現(xiàn)其中有11例為低分化甲狀腺癌(PDTC),通過回顧性分析這11例PDTC患者的臨床體征、臨床表現(xiàn)等內容,觀察11例PDTC患者的臨床病理特征。
1.2 方法
取10%甲醛溶液對11例患者的標本進行妥善固定,然后施以脫水、切片、HR染色、石蠟包埋等措施,然后進行鏡下觀察;通過SP法對11例患者的標本進行免疫組化染色。本次研究所應用的器械為徠卡全自動免疫組化儀。按照陽性、陰性進行分組對比??贵w包括Ki-67、Syn、CgA、CD56、降血鈣素、波形蛋白、TG、TTF-1、CK19以及AE1/AE3。
1.3 觀察指標
觀察11例低分化甲狀腺癌患者的組織結構、臨床特征以及免疫組化結果。
1.4 結果判讀
染色癌細胞標本的特定部位,如果呈現(xiàn)棕黃色,判定為陽性表達,其中CD56、AE1/AE3以細胞膜為定位,則屬于陽性表達,CK19、Syn、CgA、降血鈣素、波形蛋白、TG、以細胞質為定位,以及Ki-67以及TTF-1以細胞核為定位,同樣屬于陽性表達。
2 結果
所有患者臨床表現(xiàn)均為頸部腫物或是甲狀腺腫物,伴隨聲音嘶啞或吞咽疼痛,B超檢查顯示甲狀腺低回聲實性結節(jié);組織結構以片狀/實性巢狀浸潤性生長為主,伴有壞死,低分化區(qū)域乳頭狀癌核特點不明顯,存在明顯核分裂,有時存在分化濾泡性乳頭狀癌或甲狀腺乳頭狀癌成分;免疫組化結果11例患者均為AE1/AE3以及CK19陽性表達,9例為TTF-1陽性表達,7例為TG局灶染色弱陽性,5例為波形蛋白染色,部分局域為陽性表達,11例患者在Ki-67方面的增值指數(shù)介于10%~50%之間。
3 討論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11例患者的腫物均較大,而且生長速率較大,臨床并沒有特異癥狀,患者普遍存在頸部腫大的癥狀,且不存在明顯疼痛感,只有當腫脹物累及周圍組織,才會有具體的臨床表現(xiàn)。本次研究過程中,7例患者有乳頭狀癌成分所占比介于10%~40%之間,其中有3例患者的甲狀腺雙葉均存在明顯的低分化成分,但無法判定雙葉病癥發(fā)生時期是否為同時,或是單側傳播。此外,腫物體積較大的患者出現(xiàn)淋巴結轉移的可能性相對較大。相對比乳頭狀癌成分較少的患者來看,乳頭狀癌成分越多,I治療效果越明顯。此外,另4例患者診斷為單純性低分化癌,腫脹物體積越大,患者出現(xiàn)淋巴結轉移的概率越高,而且短期內存在較大的復發(fā)可能??傮w來看,低分化甲狀腺癌在組織形態(tài)方面,以島狀、梁狀、實性為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為實性,所以目前臨床診斷多參考組織形態(tài)學[2]。
11例低分化甲狀腺癌患者全部屬于原發(fā)性腫瘤,鏡下觀察組織結構以片狀/實性巢狀浸潤性生長為主,癌巢間存在較多的凝固性壞死組織,而且具備存在明顯的纖維組織性間質分割情況,此外,局灶還存在明顯的鈣化;11例患者的細胞核均不具備明顯的乳頭狀癌核特點,細胞質相對較為豐富,嗜酸,核卵呈現(xiàn)為圓形而且存在明顯的核仁,分裂情況較為嚴重,具備病灶存在分化乳頭狀癌成分;此外,還存在局部病灶片狀癌巢穿插浸潤在正常濾泡間生長。11例低分化甲狀腺癌患者之中,有1例細胞質呈現(xiàn)為透明狀,實性巢狀被纖維間質分割,可以判定為透明細胞型低分化癌。該病癥相對比低分化甲狀腺癌而言更為罕見,需要參考其他轉移性腫瘤才能進行有效判斷。此外,本次研究過程中,患者總體瘤組織中實性癌巢所占比均超過50%,分析發(fā)現(xiàn),當患者組織結構中存在的乳頭狀癌成分越多,患者預后發(fā)展情況越好,探析根源,認為與乳頭狀癌良好的I吸收率有關,低分化成分無法有效吸收I,所以臨床治療效果并不可觀[3]。分析根源,主要因為低分化甲狀腺癌臨床發(fā)病率相對較低,專家學者對其認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臨床診斷過程中,極易將其與其他惡性腫瘤混淆,這也是現(xiàn)階段我國在大宗病例方面缺乏調查研究相關內容的主要因素之一。在低分化癌、未分化癌之間是否存在特定界限,或是復發(fā)診斷、原發(fā)診斷之間是否存在界定標準等方面,仍需有關學者進行深入探析,只有基于大量病歷資料的說明,才具備良好的科學性與合理性[4]。目前,在免疫組化指標方面,該病癥也沒有明顯的特異性,只能為甲狀腺濾泡細胞源性腫瘤的臨床診斷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信息。
綜上,作為生物學、組織學形態(tài)較為獨特的一種惡性腫瘤,低分化甲狀腺癌臨床發(fā)生率相對較低,導致病理診斷缺乏充足且有效的認知,極易判定為未分化癌,或是甲狀腺乳頭狀癌,基于此,仍需有關學者通過大樣本數(shù)據(jù)進行系統(tǒng)化研究,從細胞遺傳學角度探索該病癥的基因靶點,從而為臨床診療提供有效參考。
參考文獻
[1] 陳素琴.低分化甲狀腺癌的病理學特點及診治研究進展[J].中國處方藥,2017,15(08):21-22.
[2] 邵燦燦,韓青青,胡曉,等.低分化甲狀腺癌肺轉移死亡患者病例分析并文獻復習[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7,09(20):134-136.
[3] 滕梁紅.甲狀腺乳頭狀癌病理亞型的臨床及分子病理研究[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7.
[4] 毛卓超.分化型甲狀腺癌臨床特征及不良預后相關因素分析[D].浙江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