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香留
何謂“品讀”?我認為,“品讀”就是要求教師引領學生對文本重點之處進行反復推敲,對文本的重要語段潛心鑒賞,對文本細節(jié)之處品詞析句。應該如何品讀?在中年級的教學實踐中,我嘗試引導學生去研讀教材,品讀文本,注重情感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使語文課充滿濃濃的語文味。
一、抓住文眼,品讀體會
“文眼”,顧名思義就是指“文章的眼睛”。一篇文章,總有一個主旨。文章的主旨,是通過詞語、句子表達出來的。在眾多的詞句中,總會有那么一兩個詞、句在文中起統(tǒng)領全文的作用。這樣的詞、句就是這篇文章的“眼睛”。通過那一雙雙的“文眼”,可以讓我們看見文章的全局,領會文章的主旨,感悟文章的情感。
那么,文眼一般藏在何處呢?劉熙載說:“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則后必顧之,在篇末則前必注之,在篇中則前注之,后顧之。顧之,抑所謂文眼者也?!保ā端嚫拧の母拧罚┣叭嘶垩郦毦撸缇桶l(fā)現(xiàn)了文眼潛伏的規(guī)律。“文眼”在篇首,則起統(tǒng)領全文的作用。比如《頤和園》一文開頭“北京的頤和園是個美麗的大公園”。教者由此發(fā)問,即可迅速切入文章分析。也有文眼在文中的,可以提綱擎領起著中流砥柱的作用,比如《秦兵馬俑》中“兵馬俑不僅規(guī)模宏大,而且類型眾多,個性鮮明”一句;《趙州橋》中“這座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蔽难廴粼诮Y(jié)尾,則有收束全文,畫龍點睛之效。如《檢閱》結(jié)束時人們的議論:“這個小伙子真棒!這群小伙子真棒!”《長城》一文文末:“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庇械奈恼聞t更明了,文題即文眼,比如《賣木雕的少年》《蟋蟀的住宅》《蝙蝠和雷達》等。
如四年級上冊13課《白鵝》一文,重點表現(xiàn)的是白鵝高傲的性格特點,課文以“鵝的高傲,更表現(xiàn)在它的叫聲、步態(tài)和吃相中”這一過渡段統(tǒng)領全文,細致刻畫了鵝“嚴肅鄭重”的聲調(diào),“大模大樣”的步態(tài)和“三眼一板”“一絲不茍”的吃相。所以我們可以緊抓中心句整體規(guī)劃全文的教學,每一環(huán)節(jié)都引導學生繪聲繪色地讀。并在品讀完每一環(huán)節(jié)反復回扣讀文眼“鵝的高傲,更表現(xiàn)在它的叫聲、步態(tài)和吃相中”,讓學生從這句話走入課文深處,體會白鵝的特點和作者對白鵝的喜愛之情,把朗讀體驗,想象,情感的深化結(jié)合起來,反復誦讀,反復感悟,使其發(fā)揮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功效。最后又走出文本反復品讀這句話,讓學生體會作者用詞的生動形象,熏陶情感。這樣的教學使學生從幽默風趣的語言中品出了濃濃的語文味,培養(yǎng)了自己的語感。
二、緊扣關鍵詞句,推敲揣摩
抓好詞句教學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最基本的特性。只有通過品詞品句感悟了詞語內(nèi)涵,才能更好地讀出句子的意境和情味。當學生由衷地動情品讀時,又能更進一步地理解和感悟詞句的意蘊和運用的精妙。《爭吵》一課中,因“我”“畢竟是心里有事,老師講的功課我一句也沒有聽進去?!薄敖K于挨到了放學?!蔽以谶@里的處理是把這段中“挨”字換成“等”,然后讓學生再與原句作比較,細加品味和品讀,就會發(fā)現(xiàn)原句把“我”的猶豫、矛盾、不知如何面對好友的心理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改為“等”,人物的矛盾心理就不能準確體現(xiàn)。通過這樣比較和揣摩,學生就能進一步理解課文語句的意思和人物的心理變化,有效地提高學生對語言的敏銳感。
再如《西門豹》一文中,為了使同學們深刻認識西門豹和了解鄴地田地荒蕪、人煙稀少的原因,我先讓學生讀讀“調(diào)查”這段對話,說說西門豹給自己留下了什么印象和了解到什么情況;然后再通過細細品讀,揣摩西門豹的每一“問”用意何在?而老大爺?shù)拿恳淮鹩终f明了什么?學生通過研讀一問一答的語言描寫,體會到西門豹是一個善于調(diào)查研究的人,會精心選擇調(diào)查對象,問得也很巧妙;還真正了解鄴地越來越窮的原因了。更明白了通過傳神的語言描寫,也能塑造個性鮮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這樣的潛心會文,使學生對語言的感知不再是淺嘗輒止,理解文章的能力也進一步加強了,語文素養(yǎng)得到了全面提高。
三、詳解重點段落,品讀賞析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每一篇課文都是文質(zhì)兼美的佳作。課堂上,教師要善于通過品讀來揣摩語言,引導學生通過品讀想象文本所描繪的人和物,把畫面想象與品味語言有機結(jié)合起來。例如,在教《觀潮》一課中大潮來時的壯觀景象那部分,我利用多媒體課件給學生展示了這一“天下奇觀”。接著,我請學生自己讀一讀這部分,用波浪線劃出認為寫得最好的一個句子,反復讀一讀,邊讀邊想象,并在旁邊寫上自己的體會。學生熱情高漲,暢所欲言,有的說自己讀了這段文字所產(chǎn)生的想象,有的說自己從關鍵語句中產(chǎn)生的感悟……通過這樣的品讀賞析,加深了學生對文章的理解。
四、多元探究品讀,拓展體驗
《語文課程標準》中強調(diào)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因此,教學中要重視學生與文本的深入對話,應緊緊依靠語言文字的土壤讓學生潛心會文,要對文章的語言反復理解,體味,推敲,對語言意蘊進行深入的探究,透過語言文字窺見其思想,領悟其精髓,引導孩子透過語言文字與作者進行心靈對話,領悟語言文字表情達意之精妙。
例如,三年級上冊第六課《小攝影師》,當小男孩“一切準備停當”后,突然,“小男孩往地上一坐,哭了起來。”中哭的原因,可以是忘帶膠卷的傷心,也可以是浪費了高爾基先生的寶貴時間而難受、懊惱。在《給予樹》一課,第四自然段男孩驚嘆地說:“哇!我希望……”??梢远嘣阶x,感受小男孩對“能當這樣的哥哥”的渴望,從而加深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深刻理解,提高學生的敏銳感悟能力。久而久之,學生的品讀探究能力自然也就大大地提高了。
就這樣,我通過一系列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在品讀過程中深究文字背后隱藏的信息,體驗課文描寫的意境,體味語言文字的節(jié)奏美、音韻美,語文課,上出了語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