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秋英
巧妙應(yīng)用信息技術(shù),進行語文教學,讓我對群文閱讀這一新型的閱讀教學模式的實踐,有如虎添翼之感。在人教版六年級上冊《初識魯迅》單元課例研究中,我們整個備課組欣喜地發(fā)現(xiàn),信息技術(shù),就是群文閱讀與學生習作能力之間的“擺渡人”。
群文閱讀,一改以前在單位時間內(nèi)讀一篇文章的模式,力圖讓學生在同樣的單位時間內(nèi)讀兩篇甚至多篇文章,拓展學生的閱讀量,擴大閱讀面。在信息化的社會,具備一定的閱讀能力,是現(xiàn)代公民必須具備的重要能力之一。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成為了廣大語文教師的追求。我們在教學實踐中意識到——以單元為整體進行群文閱讀教學布局,有利于學生習作能力的形成。群文閱讀和學生習作能力,就好比河的兩岸,如何讓孩子通過群文閱讀,習得寫作能力,是一直困擾我們的問題。
我們六年段備課組對《初識魯迅》單元教學進行了實踐。從單元主題來看,本單元的讀寫點顯然是寫人?!渡倌觊c土》中魯迅寫人的突出特點是人物外貌、語言、動作,《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中周曄寫魯迅先生的品質(zhì),也是通過寫魯迅先生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來寫的。因此,我們確定了兩篇課文的教學點:《少年閏土》在賞析魯迅作品語言中學習寫人的方法,《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在讀懂句子含義過程中學習寫人的方法。并在此基礎(chǔ)上備了課。
我們備課組就這兩個課例,在不斷地深入研究中通過信息技術(shù)解決了許多教學難點。
一、 活用信息技術(shù),從群文閱讀中的“讀”點鏈接到學生習作“寫”點
在《少年閏土》這一課的教學中,孩子們對文字雖然能通過朗讀有一定印象,但頭腦中并沒有形成具體的、靈動而鮮活的圖像,閏土生活的年代離我們已經(jīng)很遙遠了,怎么辦?我們反復(fù)琢磨,有老師提出,借助多媒體課件吧!
于是我們分工合作,通過網(wǎng)絡(luò),找到了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的圖片,我們把圖片保存下來,制作成PPT,整張課件形成了一半是文字敘述少年閏土外貌,一半是少年閏土圖片;中年閏土也這樣處理。受這個啟發(fā),大家更是分工,分別從網(wǎng)上找來楊二嫂、祥林嫂、阿Q人物圖片,做成圖文結(jié)合的PPT課件,實在找不到的,我們根據(jù)自己對文字的理解,用制圖軟件來P圖。
這樣一改課件,在第二個班試上時,效果完全不一樣了,課堂氣氛完全不一樣,孩子們邊讀文字,一邊看人物圖片,有些同學在底下竊竊私語:“氈帽原來是這樣的??!”“你看,你看,少年閏土臉色和中年閏土完全不一樣?!薄澳莻€腳細細的,就是楊二嫂。”……孩子們一邊閱讀文字,一邊欣賞圖片,深切感受到了魯迅作品的魅力,并慢慢初步捕捉到了描寫人物外貌的方法。
在進行一番小結(jié)之后,課件出示了一組小伙伴的圖片,讓孩子們選擇其中一個來寫,孩子們看到PPT上出現(xiàn)了自己和其他同學的圖片,有的驚呼起來,有的捂嘴偷笑,原來,這組圖片是我們備課組老師在本年段秋游活動中用手機采集到許多個人特寫,他們在興奮之余,有些人迫不及待開始提筆寫作……
不用說,展示出來的效果與第一次試上完全不同,看來,我們利用多媒體課件的目的高效地達到了目的:讓學生更深入淺出地領(lǐng)會了魯迅寫人的方法,并真正得到了升華。魯迅作品寫人是很有特色的,在某種意義上甚至可以說,魯迅開創(chuàng)了白話描寫人物先鋒,通過一系列的閱讀,學生是能學到一些描寫人物的方法的,把魯迅的人物外貌描寫作為學習重點,讓學生學習人物外貌細致描寫的方法,這個讀寫點是很值得學習的。而幫助我們完成從“讀”到“寫”的“擺渡人”就是——信息技術(shù)。
二、巧用微課,吸引學生注意力,提高學習效率
在《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一課教學中,我們對學生聚膠的問題一,起先采用的是PPT呈現(xiàn)純文字片段,結(jié)果學生并不認真閱讀,一晃而過,效果并不明顯,導(dǎo)致學生無法引起情感上的共鳴。
于是,我們想到了聲音文件,由備課組朗讀能力最好的小黃老師制作成微課課件,在第二個班上課時,采用播放微課形式,小黃老師特別對最后一句“他起先是北京大學的教授,后來被反動派趕到廣州,甚至有一段時間還到廈門教過書?!边M行了處理,聲調(diào)明顯降下來,語速慢下來,完全吸引了學生。魯迅離孩子們很遙遠,但廈門離孩子們很近,我們學校有很多孩子家長在廈門打工,很多人到過廈門。當孩子們聽到這里時,有孩子要求老師再播一遍,其他孩子在一邊說:“PPT上有文字,你不會仔細看??!”在這種牢牢抓住了學生興趣過程中,孩子們開始靜下來,認真地閱讀課件上的補充資料,這是我們沒有想到的。原來,借助信息技術(shù),提高學習的效率是這么簡單!
三、妙用多媒體課件,激發(fā)學生參與課外閱讀
在兩篇課文的教學中,不同程度帶領(lǐng)學生進行群文閱讀,并且不約而同進行了閱讀推薦,推薦的書目選擇也體現(xiàn)了單元整體性,《少年閏土》一課,推薦學生閱讀魯迅作品《故鄉(xiāng)》《孔乙己》等,重在感受魯迅作品的語言魅力,《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推薦閱讀人物傳記,目的是為了讓孩子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魯迅,對他的人格魅力有更透徹的了解,同時,也為解決描寫人物要突出品質(zhì)如何選擇事例這一難點做了突破。兩課都不約而同地從單元整體出發(fā),不僅讀文章,還學習寫作方法,為單元作文“寫人”作全方位的準備。同樣的,我們對這些推薦的書目,也用PPT制作出來,摘錄其中的一些精彩語段,投影書中的插畫,展示精彩的評論,激發(fā)了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點燃了期待的課外閱讀火種。借助信息技術(shù),進行課外閱讀推薦,也不是什么難事!
以單元整體來布局群文閱讀教學,通過比較閱讀、補充閱讀等式,不僅僅是增大了學生的閱讀量,鍛煉了學生的閱讀能力,還能在閱讀中讓學生習得寫作的方法,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閱讀質(zhì)量。如果群文閱讀這種新型閱讀教學方法能夠合理地搭上信息技術(shù)這位“擺渡人”,到達提高學生習作能力的彼岸,應(yīng)該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