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道學研究

    2018-05-14 14:16:07詹石窗褚國鋒
    孔學堂 2018年3期
    關鍵詞:道學文化自信

    詹石窗 褚國鋒

    摘要:“道學”是道家道教之學的統(tǒng)稱,“道學研究”即關于道家道教的學術研究。1978年以來,道學研究蓬勃發(fā)展,四十年間碩果累累。本文旨在對1978—2018的道學研究進行回顧與展望。全文分為五個部分,首先概述四十年來中國內(nèi)地道學研究的雙重背景,其次介紹中國道學研究學術傳統(tǒng)的傳承與發(fā)展,再次介紹主要研究領域的代表性成果,復次分析道學研究的主要議題,最后展望道學研究在未來的發(fā)展。

    關鍵詞:道學? 文獻整理? 文化自信

    作者詹石窗,四川大學老子研究院院長、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四川 成都 610065);褚國鋒,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2017級博士研究生(四川 成都 610065)。

    “道學”是道家與道教理論學說的總括,即以黃帝、老子為代表的道家與道教之學。道家與道教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聯(lián)系。自學說傳承而言,道家自魏晉玄學之后不再作為獨立的學派傳世,道教實為魏晉玄學之后道家學說的繼承者、守護者與發(fā)揚者,在廣義上被歸為道家之列;自教化的角度視之,道教的形成發(fā)展有著三大形態(tài),即元初道教、古典道教和制度道教。三大形態(tài)對應于三大歷史時期。元初道教對應的是黃帝時期,古典道教對應的是老子撰述《道德經(jīng)》的春秋時期,制度道教對應的是張道陵創(chuàng)立正一盟威之道的東漢時期。此后,制度道教包容了元初道教與古典道教的思想內(nèi)容。因此,道學文化系統(tǒng)由道家之學與道教之學共同構成,兼具文化性與宗教性,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暗缹W研究”即指關于道家和道教的現(xiàn)代學術研究?,F(xiàn)代意義上的道學研究始于20世紀初,至今已逾百載。這一研究歷程可分為兩大階段,即起步奠基(1900—1977)和復蘇奮進(1978—2018)。進一步劃分,起步奠基可分為初期(1900—1948)和后期(1949—1978),復蘇奮進可分為復蘇期(1978—1989)、繁榮期(1990—2000)和創(chuàng)發(fā)期(2001—至今)。

    一、雙重背景:本土驅動與國外鏡鑒 [見英文版第26頁,下同]

    自1978年以來,在王明、任繼愈、湯一介、卿希泰等學者的帶領下,道學研究迅速成長,成為人文社科研究領域中富有活力的一脈,呈現(xiàn)出欣欣向榮的局面。此種繁盛的出現(xiàn)有著雙重背景。

    多重因素構成了強大的本土驅動力。其一,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和國家對文化和宗教的重視程度日益提高,陸續(xù)出臺相應的政策。這些有力舉措既為道學研究提供了穩(wěn)定寬松的發(fā)展環(huán)境,也為道學研究賦予了返本開新的時代使命。其二,以《關于我國社會主義時期宗教問題的基本觀點和基本政策》(1982年)文件為標志,道教實體獲得了恢復和適應的社會環(huán)境。在恢復與適應過程中,道教界的有識之士充分認識到文化建設的重要性,積極同學術界開展合作,為道學研究提供支持。其三,在積極吸納國外優(yōu)秀文化成果的同時,中華民族的本土文化意識覺醒,廣大民眾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需求不斷增長,道學作為內(nèi)涵豐富的文化寶庫而備受社會各界矚目。

    道教研究是一門國際性的學問。長期以來,海外道教研究是本土道學研究的重要參照系。外國學者從他者視域出發(fā),對道教進行跨文化的比較研究,在研究理論、關注主題和分析方法等方面均有獨到之處。相對于中國的道教研究,海外道教學曾處于較長的領跑期,彼時甚至有“道教在中國,道教學在外國”的說法。改革開放之后,中國學術界通過多種方式來吸收國外研究成果,如積極開展翻譯工作,舉辦國際學術會議,部分學者赴海外訪問交流或攻讀學位。在借鑒的同時,中國學術界也奮起直追。經(jīng)過數(shù)代學人的共同努力,國內(nèi)學術界逐漸恢復了學術自信。道教在中國,道教研究的中心也在中國。中外道教學研究已進入平等對話的新階段。

    基于這樣的雙重背景,國內(nèi)道學研究的恢復與振興歷程,也是中國學者逐漸參與國際道教學討論的過程。時至今日,國內(nèi)道學研究已成為國際道教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外學者都需要認真聆聽對方的聲音,如此方可提高研究水準。

    二、研究學統(tǒng):薪火相傳與一本多元 [27]

    中國道學研究有自己的學術傳統(tǒng)。就源頭而論,該傳統(tǒng)可以追溯到道教正一派第五十代天師張國祥(?—1611)校梓《古易考原》;到了20世紀上半葉,具有現(xiàn)代人文學科研究性質的道學研究逐步形成,經(jīng)改革開放四十年而發(fā)揚光大并有所創(chuàng)新。

    在中國道學研究的早期階段,先后有劉師培《讀道藏記》(1911年)、王重民《老子考》(1927年)、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系》(1933年)、許地山《道教史》(1934年)、傅勤家《道教史概論》(1934年)、湯用彤《讀太平經(jīng)書所見》(1935年)、翁獨健《道藏子目引得》(1935年)、陳垣《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1941年)、劉咸炘《道教征略》(1946—1948年)、蒙文通《道德經(jīng)義疏(輯校)》(1946年)、陳國符《道藏源流考》(1949年)、王明《太平經(jīng)合?!罚?960年)等重要成果。這些論著奠定了道學研究的基本進路:重視歷史學和文獻學的方法;廣泛利用藏外資料;偏重于研究社會文化背景。

    這一研究傳統(tǒng)對1978年以來的道學研究影響甚巨。以四川大學為例,“在卿希泰先生的引領下,川大宗教所同仁秉承劉咸炘、蒙文通先生道教史學與文獻考據(jù)的學脈傳統(tǒng)”,在道教學研究領域取得了斐然成績。數(shù)代學人的道教研究背后均潛藏著一個基本視域,即希望通過研究道教來更加深刻地認知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獨特性與中國社會歷史演進的內(nèi)在規(guī)律等。

    弘揚傳統(tǒng)的同時,學術界亦有新發(fā)展。這種變化突出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其一,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卿希泰先生在總結道教史研究方法時指出,“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的方法、一分為二的兩點論的方法,是我們研究道教發(fā)展史的最根本的方法……我們除了必須堅持這個最根本的方法作為總的指導原則之外,同時還應該借鑒和吸納其他學科的各種有效的具體研究方法”。卿希泰先生總結其治學經(jīng)驗,為我們提出了一本多元的方法論原則。這一原則要求學者從各個角度來探討道教史,有助于客觀全面地認識道教的歷史與內(nèi)涵。它不單適用于道教史研究,也適用于道學研究的其他領域。其二,對道教內(nèi)史的關注。四十年來,學術界逐漸對道教的宗教性維度予以關注,出現(xiàn)了一些比較有分量的成果。

    從不絕如縷到氣象萬千,中國道學研究經(jīng)歷了一個曲折的發(fā)展過程。在這四十年間,中國道學研究的學術傳統(tǒng)之所以能夠維系、弘揚與更新,充分受益于以下四個方面。其一,科研機構與人才培養(yǎng)體系的日益完善。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道教與民間宗教研究室、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等學術機構在道學科研和人才培養(yǎng)等方面發(fā)揮著引領作用。其二,研究團體和學術刊物的蓬勃發(fā)展。老子道學文化研究會等研究團體整合道學研究力量,《世界宗教研究》《宗教學研究》《道學研究》等刊物則為道學研究提供理論陣地。其三,科研項目和研究成果的持續(xù)增長。其四,學術會議與國際交流的不斷深化。

    三、成果舉要:學科門類與代表著作 [28]

    道學源遠流長,體系龐大,內(nèi)容豐富。道學研究與之相應,亦門類眾多,形成了多個子學科。朱越利、陳耀庭等學者曾對道教研究的門類進行過劃分。詹石窗總主編的《百年道學精華集成》將道學研究成果劃分為十大類,即歷史脈絡、神仙信仰、人物門派、大道修真、思想大要、經(jīng)籍考古、道門科技、禮儀法術、文藝審美和道學旁通。這個分類是目前較為完善的標準,可做參考??v覽四十年研究成果,內(nèi)地學術界的成績集中在歷史、思想、文獻、文化史等方面,在內(nèi)史方面亦有所斬獲。此處主要介紹歷史、思想和文獻等方面的成果。

    (一)道學歷史研究 [29]

    道學肇自軒轅黃帝,盛于先秦道家,彰于魏晉玄學,經(jīng)制度道教之傳承而綿延至今。欲研究道學,必先考諸其史,明其流衍。道教史歷來是學術界的研究重點,成果極為豐富。此處擬分通史、斷代史、區(qū)域道教史、道教宗派史和道教制度史等五個專題來介紹。

    道教通史以兩部集體著作為代表。其一為卿希泰主編的《中國道教史》(4卷),第一卷(1988年)、第二卷(1992年)、第三卷(1993年)、第四卷(1995年),修訂本(4卷)于1996年出版。修訂本第一卷的英譯本于2000年在美國出版。該書史料翔實,內(nèi)容豐贍,“創(chuàng)造性地建立了中國道教史研究的學科體系”,被唐明邦先生譽為劃時代的傳世之作,“代表了在改革開放時期中國道教學術研究的輝煌成就和最高學術思想水平”。該書對海內(nèi)外道教學研究起到了相當大的推動作用,被列為道學研究的必讀書目。近年來,卿希泰先生啟動了《中國道教史》的修訂工程,將其擴展為《中國道教通史》(5卷本)。目前,詹石窗教授負責《中國道教通史》的編纂統(tǒng)稿工作。其二為任繼愈主編《中國道教史》,1990年版為一卷本,2001年增訂本改為上下兩冊。該書曾多次印行,亦有相當影響。

    斷代史方面,湯一介著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1988年)具有較大影響。該書后來做修訂補充,更名為《早期道教史》(2005年)。湯一介先生培養(yǎng)的北大博士,如楊立華、張廣保、強昱、戈國龍等,均受到該書方法論的影響。胡孚琛著的《魏晉神仙道教》(1989年)、詹石窗著的《南宋金元的道教》(1989年)、湯其領著的《漢魏兩晉南北朝道教史研究》(1994年)、韓小忙著的《西夏道教初探》(1998年)、張廣保著的《唐宋內(nèi)丹道教》(2001年)、李大華等著的《隋唐道家與道教》(2003年)、劉屹著的《神格與地域:漢唐間道教信仰世界研究》(2011年)等書亦各有優(yōu)點。相較而言,明清時期和近現(xiàn)代的道教史研究是薄弱環(huán)節(jié)。至于當代道教史,則以李養(yǎng)正著的《當代中國道教1949—1992》(1993年)及其主編的《當代道教》(2000年)為代表?!吨袊诮趟{皮書》(2008—2017年)已出版九冊,每一冊均有道教年度發(fā)展的專題研究報告,為了解當代道教動態(tài)提供了很好的窗口。

    區(qū)域道教史是道教史研究的一大熱點。它包括國內(nèi)和國外兩大板塊。自國內(nèi)而言,包括大地理區(qū)域、單一行政區(qū)域和名山宮觀三類。大地理區(qū)域類著作以樊光春著的《西北道教史》(2010年)為代表。正在進行的有《東北道教史》《巴蜀道教史》等。多個省份的道教史已經(jīng)出版,依次為李遠國著的《四川道教史話》(1985年)、陳耀庭的《上海道教史》(1992年)、賴宗賢著的《臺灣道教源流》(1999年)、郭武著的《道教與云南文化——道教在云南的傳播、演變與影響》(2000年,2011年)、樊光春著的《陜西道教兩千年》(2001年)、福建省道教協(xié)會編的《福建道教史》(2003年)、楊學政等著的《云南道教》(2004年)、張宗奇著的《寧夏道教史》(2006年)、蕭霽虹等著的《云南道教史》(2007年)、黎志添著的《廣東地方道教研究——道觀、道士及科儀》(2007年)、鐘國發(fā)著的《香港道教》(2010年)、黎志添等著的《香港道教:歷史源流及其現(xiàn)代轉型》(2010年)、孔令宏等著的《江西道教史》(2011年)、佟洵主編的《北京道教史》(2013年)、孔令宏等著的《浙江道教史》(2015年)、趙芃著的《山東道教史》(2015年)、劉慶文等著的《河北道教史》(2016年)。湖北、山西、安徽、江蘇、甘肅、河南、貴州等省份的道教史正在撰寫中。多個市級區(qū)域的道教史也已出版,研究名山宮觀的道教史專書也有不少。

    區(qū)域道教史也包括道教流傳海外情況的研究。在這方面的通論性質著作有陳耀庭著的《道教在海外》(2000年)。此外,孫亦平的《東亞道教研究》(2014年)則是專門考察東亞道教歷史脈絡與特點的一部有影響的論著。國別史研究有孫亦平著的《道教在日本》(2016年)、《道教在韓國》(2016年),宇汝松著的《道教南傳越南研究》(2017年)等。

    道教宗派眾多,各有歷史傳承。對于元代以前的道派,丁培仁著的《元前道派研究》(2014年)有較好的歸納與總結。全真道和正一道較受關注,太平道、凈明道、樓觀道、神霄派、上清派、靈寶派等亦有相關成果。其中,全真道研究著作最多,如王志忠著的《明清全真教論稿》(2000年)、趙衛(wèi)東著的《丘處機與全真道》(2004年)、牟鐘鑒等著的《全真七子與齊魯文化》(2005年)、吳亞魁著的《江南全真道教》(2006年,修訂版2012年)、趙衛(wèi)東著的《金元全真道教史論》(2010年)、尹志華著的《清代全真道歷史新探》(2014年)、汪桂平著的《東北全真道研究》(2014年)、張廣保著的《全真教的創(chuàng)立與歷史傳承》(2015年)等。另有香港青松觀主編的《全真道學術研究報告》《全真學案》等叢書,深化對全真道歷史的認知。

    道教制度在近年來也成為一個熱點?,F(xiàn)有成果多為歷代王朝的道教管理制度研究,如唐代劍的《宋代道教管理制度研究》(2003年)、林西朗的《唐代道教管理制度研究》(2006年)、劉康樂著的《中古道官制度研究》(2013年)、劉康樂著的《明代道官制度與社會生活》(2018年)等。道教自身的制度亦被研究,如丁強著的《早期道教教職研究》(2008年)、劉仲宇著的《道教授箓制度研究》(2014年)等。

    (二)道家、道教思想研究 [30]

    思想是學術界的另一研究重心所在。思想研究可分為道家和道教兩大板塊。其中,道教思想以歷代道典、道派和人物為直接對象;自研究內(nèi)容而言,道教思想研究包括教理教義、哲學及比較研究等。

    學術界通常以老子為道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將道家發(fā)展歷程分為七個階段,即老學、老子后學、莊學及其后學、黃老之學、漢末道教、魏晉玄學和余學。通史類著作有黃釗主編的《道家思想史綱》(1991年),孫以楷主編的《道家與中國哲學》(全6卷,2004年)。通論類著作有詹石窗等著的《中國道家之精神》(2009年)、陳霞著的《道家哲學引論》(2017年)、吳根友著的《道家思想及其現(xiàn)代詮釋》(2018年)等。老子及老學是道學研究的重中之重。影響較大的注本有陳鼓應著的《老子注譯及評介》(有多個版本,最新版2015年)、詹石窗編著的《道德經(jīng)通解》(最新版2017年)等,安倫著的《老子指真》(2016年)是頗具新意的著作。劉笑敢著的《老子古今:五種對勘與析評引論(修訂版)》(2006年版,2009年修訂)則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著作。熊鐵基先生及其弟子致力于老學研究,先后推出《中國老學史》(1997年初版,2005年再版)等多部著作。劉固盛教授主持的《中國老學通史》課題全面探究中國老學史的發(fā)展歷程、內(nèi)在邏輯與思想特點,其最終成果值得期待。莊子及莊學則是另一研究重點。影響較大的注本當屬陳鼓應注譯的《莊子今注今譯》(2016年最新版)。方勇的《莊子學史》(2017年增補版)內(nèi)容最為詳細,附有《〈子藏·莊子卷〉總目》、《編外莊子書目提要》和《中國近百年莊子研究論文輯目》。哲學思想方面首推劉笑敢著的《莊子哲學及其演變》(1988年,2010年修訂版)。此外,黃老學、魏晉玄學和當代新道家也頗受關注。

    在道教思想史研究領域,卿希泰先生具有開創(chuàng)之功。卿先生所著的《中國道教思想史綱(第一卷)》(1980年)是改革開放后的第一部道教思想史研究著作,標志著改革開放時代道教思想史研究的正式開啟。其后,卿希泰先生陸續(xù)推出《中國道教思想史綱(第二卷)》(1985年)、《續(xù)·中國道教思想史綱》(1999年)等書,皆在學術界引起熱烈反響。卿希泰先生主編、詹石窗教授副主編的《中國道教思想史》(全4卷,2009年)則是第一部,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部中國道教思想通史。該書凡四卷六篇三十八章,是數(shù)代學人集體智慧的結晶,劉仲宇說:“填補了道教思想通史研究的學術空白,是我國道教學術研究的又一個重要里程碑?!?/p>

    關于道派、人物與經(jīng)典的思想研究成果較多。在這些方面,王明先生的研究堪稱典范。他撰有研究《太平經(jīng)》《黃庭經(jīng)》《周易參同契》《抱樸子》的經(jīng)典文章,皆收入陳霞編的《王明集》(2007年)?!吨腥A大典》編纂委員會編纂的《中華大典·哲學典·佛道諸教分典》(2007年)輯錄了思想性較強的道經(jīng)(第1冊)、主要思想家生平資料(第2冊)、道派資料(第3冊)及道教哲學范疇資料(第4—5冊),可作為資料集來使用。早期道經(jīng)《太平經(jīng)》《周易參同契》頗受關注。六朝以葛洪、陶弘景和陸修靜為研究熱點;靈寶經(jīng)和道教類書亦有研究力作。隋唐五代以成玄英、司馬承禎、杜光庭等受關注。兩宋金元時期,陳摶、陳景元、金丹派南宗高道、全真派高道等受關注。明清時期以王常月、劉一明、陸西星、傅金銓等人較受關注。近現(xiàn)代道教則以鄭觀應、陳攖寧、易心瑩等多受關注。

    在現(xiàn)代學科建制下,道教哲學通常被置于哲學學科之下,是道教思想研究的主要領域之一。其中,重玄學被視作道教哲學最富理論特色的一脈,頗受學術界關注。重玄學研究發(fā)端于蒙文通教授,其成果多于1949年之前發(fā)表?,F(xiàn)在重新出版可見《道書輯校十種》(2001年)和《蒙文通全集·道教甄微》(2015年)。之后,盧國龍、何建明、強昱、李剛、羅中樞等學者皆撰有專書。道教哲學有著獨到的概念范疇,學術界對道論、氣論、心性論等頗具代表性的范疇皆有研究。生命向度是道教哲學最為顯著的理論品格。換言之,道教哲學可視作生命哲學,對生命、身體、生活等均有著多重關注,由此形成了極富特色的人格修養(yǎng)理論、理想境界理論和人學。道教哲學研究對中國哲學史的編纂、完善具有不可或缺的意義,在該領域的開拓與取得的成就改變了以往只關注先秦道家、秦漢黃老學和魏晉玄學的局面。張學智著的《明代哲學史》(2000年)、詹石窗主編的《新編中國哲學史》(2002年)、馮達文和郭齊勇主編的《新編中國哲學史》(2004年)等書均設有專章來討論道教哲學。

    道教對儒家的倫理思想和道德規(guī)范既有所吸納,也有所豐富,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倫理思想體系,包括生命倫理、政治倫理、社會倫理、經(jīng)濟倫理、生態(tài)倫理等。學術界對道教倫理多有研究,尤為關注道教生態(tài)倫理的思想內(nèi)涵與現(xiàn)代價值。

    《周易》是群經(jīng)之首,對道教思想有著巨大影響。歷代高道注《易》解《易》,形成了道教易學。學術界向來關注道教和《周易》的交互影響,有著豐碩研究成果。朱越利教授將這些成果分為九個方面,即《太平經(jīng)》與《周易》、“參同”易學、陳摶易學、“參同悟真”易學、俞琰易學、其他道教人物的易學、道教方方面面的易學、道教易學的影響及道教易學總論。在道教易學領域,詹石窗教授的研究成果具有代表性。他很早就涉足道教易學,曾與卿希泰先生合著《道教與周易的關系初探》(1986年)一文,獨著《易學與道教思想關系研究》(2001年)、《易學與道教符號揭謎》(2001年),負責點校《中華道藏》第16—17冊,這兩冊所收錄的都是關于“道教易學”的原典。此外,他還撰寫了《〈陰符經(jīng)〉與〈周易〉》等一系列關于道教與《周易》關系的論文,先后在《中國社會科學》《哲學研究》等權威刊物發(fā)表。

    (三)道學文獻研究 [33]

    道家、道教有著浩如煙海的傳世文獻。除了《道藏》《道藏輯要》等基本傳世文獻之外,還有眾多未入《道藏》的文獻資料,包括出土材料和田野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的新資料等。四十年來,內(nèi)地學術界在道家道教文獻資料整理與研究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

    道家傳世文獻的整理工作有兩大標志性成果:其一,熊鐵基主編的《老子集成》(全15卷,2011年);其二,方勇主編的《子藏》工程,已出版“道家部”10卷,各卷收錄相關子書的各種版本及研究文獻。

    20世紀70年代以來,相繼出土若干道家簡帛文獻,也有部分海外簡帛文獻被有關機構回購。這些簡帛文獻為道學研究帶來了新的材料,吸引著眾多學者的關注,引發(fā)了道家研究的熱潮。此處依時間順序排列如下:1973年,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甲、乙本)、馬王堆帛書《黃帝四經(jīng)》;1973年,定縣八角廊漢簡《文子》;1977年,阜陽漢簡《莊子·雜篇》;1988年,張家山漢簡《莊子·盜跖》;1993年,郭店楚簡《老子》(甲、乙、丙本)、郭店楚簡《太一生水》;1994年,上博楚簡《恒先》、《凡物流形》(甲、乙);2009年,北大藏西漢竹書《老子》《周訓》等。上述簡帛文書大部分已被整理發(fā)布,通常包括圖版、注文與注釋。它們包括荊門市博物館編的《郭店楚墓竹簡》(1998年),荊門市博物館編著的《郭店楚墓竹簡》系列之《老子甲》(2002年)、《老子乙·丙》(2002年)、《太一生水·魯穆公問子思》(2002年),陳偉等主編的《楚地出土戰(zhàn)國簡冊(十四種》》(2009),陳偉等主編的《楚地出土戰(zhàn)國簡冊合集(一)·郭店楚墓竹書》(2011年)。馬承源主編的《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第3冊《恒先》(2003年)、第7冊《凡物流形》(2008年)。裘錫圭主編的《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2014年)第1冊圖錄《老子甲、乙本》,第4冊釋文注釋的《老子甲、乙本》,第7冊《原始圖版》。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編的《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第2冊《老子》(2012年),第3冊《周訓》(2015年)等。

    《道藏》為道經(jīng)總集,現(xiàn)存較早的為明代的《正統(tǒng)道藏》與《萬歷續(xù)道藏》。明版《道藏》現(xiàn)有國家圖書館藏本(1447年明英宗頒賜,4736冊)、上海圖書館藏本[同治五年(1866)重修本]、故宮博物院藏本、青島市博物館藏本[萬歷二十六年(1598)重印本,4946卷]、泰安市博物院藏本[萬歷二十六年(1598)重印本,存1360卷]、四川省圖書館藏本(存3209冊)、四川大學圖書館藏本(存2669冊)、南陽市圖書館藏本[康熙四十七年(1708)重修本,存5213卷]等。盡管皆為明《道藏》,但并不完全相同,有待進行詳細比對。

    1978年以來,明《道藏》在內(nèi)地被影印出版,有力地促進了道學研究的發(fā)展。1.三家本《道藏》(全36冊,1988年)由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和天津古籍出版社聯(lián)合影印。它以涵芬樓本為底本,另據(jù)上海圖書館所藏上海白云觀本補足和更正若干處。2.湯一介主編的《道書集成》(全60冊,1999年),該書亦為影印,并收入部分明《道藏》未收及新出的道經(jīng)。3.九州出版社影印《道藏:正統(tǒng)道藏萬歷續(xù)道藏合刊》(全60冊,2015年),以涵芬樓本為底本,以三家本及新文豐本為校本。4.何建明主編《道藏集成·第一輯》(全108冊,2017年)由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印行,此輯為《正統(tǒng)道藏》和《萬歷續(xù)道藏》的合刊?!兜啦丶伞泛罄m(xù)諸輯將影印多種藏外經(jīng)籍。

    張繼禹主編的《中華道藏》(全49冊,2004年)由華夏出版社印行。該書在明《道藏》的基礎上,另增補古佚道經(jīng),共收入經(jīng)書1526種?!吨腥A道藏》重新排版,并對各經(jīng)予以標點??薄T摃凇叭此妮o”的基本框架下,對道經(jīng)予以重新歸類,每部經(jīng)書前皆有簡要說明。但該書部分經(jīng)文存在句讀失誤等遺憾,閱讀時需要注意。

    《道藏》卷帙浩瀚且價格不菲,讀者購置不易,也難以通讀。這使得道藏經(jīng)典選輯成為一種迫切需求。民國時期有商務印書館以涵芬樓名義影印的《道藏舉要》,共選錄176種道經(jīng)。1978年之后,道經(jīng)選輯相繼出版,包括丁福保所編的《道藏精華錄》(1989年,2005年)、胡道靜等選輯的《道藏要籍選刊》(1989年)、明代閻鶴洲編的《道書全集》(1990年)、王平主編的《傳世藏書·子庫·道典》(1995年)、《道藏輯要》(1985年,1995年)、湯一介主編的《道學精要》(1996年)等。影印之外,亦有多個點?;蜃⒆g道學經(jīng)典的叢書,如中華書局的“道教典籍選刊”“新編諸子集成·道家部”。

    明《道藏》之外,還有許多未被收錄及新出的道教經(jīng)書。本文以“藏外道書”來統(tǒng)稱此類經(jīng)書。藏外道書包括古佚道經(jīng)、未入藏的明清道書、敦煌道書、少數(shù)民族的道經(jīng)及海外道書。目前已出版《藏外道書》(1992年—1994年)、《三洞拾遺》(2005年)、《東方道藏·民間道書合集(第一輯)》(2017年)等三大藏外道書合集。繼《敦煌道藏》(1999年)之后,《敦煌道教文獻合集》也將出版?!抖鼗偷澜涛墨I合集》將全面收集已公布的敦煌道教文獻,以及吐魯番寫本、黑水城文書、唐末鎮(zhèn)海軍古寫本等道教相關文獻。編者計劃為每種文書撰寫題記,在圖版影印等方面精益求精。

    此外,學術界對宮觀山志、金石碑刻、考古資料、檔案文獻、藝文史志資料、其他宗教文獻當中的道教資料等文獻資料的收集與整理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進展。以宮觀山志為例,《中國道觀志叢刊》(全36冊,2000年)、《中國道觀志叢刊續(xù)編》(全28冊,2004年)、《中國古代道教宮觀文化史料文獻集成》(全42冊,2013年)、《中國古代道教宮觀文化史料文獻集成續(xù)編》(全35冊,2015年)對歷代宮觀山志的收集整理較為全面。又如金石碑刻,繼陳垣先生的《道家金石略》(1988年)之后,相繼有張華鵬等編著的《武當山金石錄》(1990年)、王忠信編的《樓觀臺道教碑石》(1995年)、鄭振滿等編纂的《福建宗教碑銘匯編·興化府分冊》(1995年)、陜西省耀縣藥王山博物館等編的《北朝佛道造像碑精選》(1996年)、劉兆鶴等編的《重陽宮道教碑石》(1998年)、楊世華主編的《茅山道院歷代碑銘錄》(2000年)、鄭振滿等編纂的《福建宗教碑銘匯編·泉州府分冊》(2003年)、趙世瑜編的《北京東岳廟與北京泰山信仰碑刻輯錄》(2004年)、吳亞魁編的《江南道教碑記資料集》(2007年),王宗昱編的《金元全真教石刻新編》(2009年)、張澤珣著的《北魏關中道教造像記研究——附造像碑文錄》(2009年)、趙衛(wèi)東等主編的《山東道教碑刻集·青州、昌樂卷》(2010年)、孫勐等編著的《北京道教石刻》(2011年)、趙衛(wèi)東等主編的《山東道教碑刻集·臨朐卷》(2011)、胡彬彬等著的《長江中游道教造像記》(2011年)、蕭霽虹主編的《云南道教碑刻輯錄》(2013年)、黎志添等編著的《廣州府道教廟宇碑刻集釋》(2013年)、趙衛(wèi)東等主編的《山東道教碑刻集·博山卷》(2013年)、董曉萍等合編的《北京內(nèi)城寺廟碑刻志》(一、二卷,2011年;三卷2013年)、潘明權等編的《上海道教碑刻資料集》(2014年),樊光春等編的《山西道教碑刻·太原晉中卷》(2016年)、《山西道教碑刻·陽泉卷(第一卷 平定縣)》(2016年)、《山西道教碑刻·陽泉卷(第二卷 城區(qū)、郊區(qū))》(2016年)、《山西道教碑刻·長治卷(第一冊 沁源縣 沁縣 武鄉(xiāng)縣)》(2017年)等。

    此外,道經(jīng)研究工具書、道教文獻學和道經(jīng)語言學等亦在資料整理過程中同步發(fā)展,有效促進了道學研究的深入。其中,道經(jīng)研究是道教文獻學的重要內(nèi)容。詹石窗教授對此甚為關注,他在廈門大學和四川大學指導的博士研究生有多人從事專經(jīng)研究。已完成的博士論文包括林俊雄的《張湛、盧重玄〈列子〉詮釋研究》(2017年)、張欣的《〈黃帝四經(jīng)〉管理哲學研究》、張麗娟的《〈關尹子〉及其注疏研究》(2014年)、曲豐的《〈抱樸子外篇〉思想建構研究》(2015年)、張永宏的《〈陰符經(jīng)〉及其道教詮釋的思想研究》、張維佳的《文昌善書思想研究》、屈燕飛的《歷代道經(jīng)征引〈周易參同契〉引文考論》、李冀的《〈太上感應篇〉及其注本研究》等。

    (四)道教與社會文化的交涉 [33]

    道教作為本土宗教,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分支,在歷史發(fā)展過程與中華文化的其他分支多有交涉,對中國社會文化有著深遠影響。學術界對道教與中華文化之間的關系關注有加。側重于介紹道教文化內(nèi)涵的著作有陳耀庭等著的《道·仙·人——中國道教縱橫》(1992年)、卿希泰和詹石窗主編的《道教文化新典》(1996年,1999年)、詹石窗著的《道教文化十五講》(2003年,2012年)、孫亦平著的《道教文化》(2009年,2014年)、謝路軍著的《中國道教文化》(2008年)等。從道教與中國文化互動關系視角分析的著作有葛兆光著的《道教與中國文化》(1987年)、卿希泰主編的《道教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1990年)、劉仲宇的《中國道教文化透視》(1990年)等。自專題研究而言,道教與政治、道教與社會、道教與少數(shù)民族、道教與經(jīng)濟、道教與古代科技、道教與文學、道教與藝術、道教與跨宗教對話等領域皆有數(shù)量不一的研究成果。此處著重介紹道教科技和道教文學等方面的情況。

    1.道教與古代科學技術研究

    道教與中國古代科學技術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早在20世紀上半葉,中外學人便對道教與科技的關系展開探討。早期研究甚至對道教形象的變化產(chǎn)生過一定影響。1978年后,這一領域出現(xiàn)眾多研究成果。王明先生非常關注道教與科技之間的聯(lián)系,曾撰文《中國道家到道教的演變和若干科學技術的關系》(1979年)。陳國符先生研究道教外丹術,著有《道藏源流續(xù)考》(1983年)、《中國外丹黃白法考》(1997年)。卿希泰先生亦強調(diào)道教對古代科技的作用,曾撰文《試論道教對傳統(tǒng)科技的貢獻》(1999年)。在前輩學者的帶領下,道教與科技的研究發(fā)展迅速。此處分專題予以介紹。

    通論類,金正耀著的《道教與科學》(1991年)、祝亞平著的《道家文化與科學》(1995年)、詹石窗著的《道教科技與文化養(yǎng)生》(2004年)、蓋建民著的《道教科學思想發(fā)凡》(2005年)、賀圣迪著的《古樹新枝:道教與中國科技文明》(2007年)、謝清果著的《道家科技思想范疇引論》(2013年)等。

    史料類,蔣朝君著的《道教科技思想史料舉要——以〈道藏〉為中心的考察》(2012年)?!痘茨献印樊斨刑N含著豐富的古代科技史料,頗受學界重視,已有陳廣忠著的《淮南子科技思想》(2000年、2017年)、陶磊著的《〈淮南子·天文〉研究——從數(shù)術史的角度》(2003年)、張中平著的《〈淮南子〉氣象觀的現(xiàn)代解讀》(2014年)等書。

    通史類,姜生等主編的《中國道教科學技術史·漢魏兩晉卷》(2002年)、《中國道教科學技術史·南北朝隋唐五代卷》(2010年)、《中國道教科學技術史·宋元明清卷》(將出)。另有劉芳著的《道教與唐代科技》(2016年)等斷代研究。

    道教外丹術研究,以道教與化學的研究為主,并逐漸擴展到煉丹術與中外文化交流等領域。趙匡華是成果較為突出的前輩學者,主編的《中國古代化學史研究》(1985年)收錄多篇研究外丹術的論文,獨著的《中國煉丹術》(1989年),撰寫的《中國科學技術史·化學卷》(1998年)中的煉丹術部分。張覺人著的《中國煉丹術與丹藥》(1981年,1996年,2009年)、孟乃昌著的《道教與中國煉丹術》(1993年)、容志毅著的《中國煉丹術考略》(1998年)、金正耀著的《道教與煉丹術論》(2001年)、容志毅著的《道藏煉丹要輯研究·南北朝卷》(2006年)、韓吉紹著的《知識斷裂與技術轉移——煉丹術對古代科技的影響》(2009年)、韓吉紹著的《道教煉丹術與中外文化交流》(2015年)等。

    道教醫(yī)學,蓋建民著的《道教醫(yī)學》(2001年)、蓋建民等著的《道教醫(yī)學精義》(2014年)、何振中著的《內(nèi)丹醫(yī)學思想研究》(2014年)、張其成主編的《〈道藏〉醫(yī)方研究》(2016年)。韓國學者崔仙任是蓋建民教授指導的博士,著有《〈東醫(yī)寶鑒〉道教醫(yī)學思想研究》(2014年)。博士論文有顏文強《生命內(nèi)景與〈道藏〉精選藥方研究》(2015年)等。

    道教農(nóng)學,袁名澤著有《道教農(nóng)學思想發(fā)凡》(2012年)以及《道教農(nóng)學思想史綱》(2016年)。道教與古代天文歷法,博士論文有孫偉杰《道教天學思想研究》(2016年)。道教地理,博士論文有何海燕《唐代道教地理研究》(2000年)、李海林《〈道藏〉地理史料及思想研究——基于數(shù)據(jù)庫SQL技術和地理信息系統(tǒng)(GIS)技術》(2013年)、孟昭峰《三至九世紀道教洞天福地文化地理研究》(2013年)等。道教與古代數(shù)學,博士論文有楊子路《道教與中國傳統(tǒng)數(shù)學關系研究》(2013年)。道教與心理學,有張欽著的《道教煉養(yǎng)心理學導論》(1999年)、呂錫琛著的《道學健心智慧:道學與西方心理治療學的互動研究》(2008年)等書。

    由上文可知,道教科技是一個富有活力的研究領域。它起先集中于化學和醫(yī)學,逐漸擴展到農(nóng)學、天文學、地理學、數(shù)學等學科,兼及中外文化交流等議題,有力地揭示了道教與中國古代科學技術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道教科技不單有文化意義,亦有著重要現(xiàn)實價值。從對當代社會的影響而言,道教醫(yī)學非常值得重視。2015年,屠呦呦因發(fā)現(xiàn)青蒿素而獲得諾貝爾醫(yī)學獎。這一事件促使國人重新認識和發(fā)掘道教醫(yī)學寶庫。道教與現(xiàn)代科學技術之間的對話也是一個有待探索的課題。

    2.道教與文學研究

    道教與文學有著密切關系,形成了“道教文學”分支學科。古存云教授曾為《中國大百科全書·宗教》(1988年)撰寫的“道教文學”,介紹了道教文學的內(nèi)涵、外延與主要形式。

    詹石窗教授是改革開放以來較早從事道教文學研究的學者之一。關于道教文學,詹石窗教授有著較多界說。他認為,“道教文學是以道教活動為題材的”,研究范圍還包括受道教思想影響的作品、以老莊道家思想為宗旨的作品。經(jīng)過若干年探索,他對道教文學的概念有所發(fā)展,認為道教文學是“一種寄托著先民生命渴望并且通過文學形象表征的特殊社會學”,“以符號想象的方式進行著社會的道德教化”,能夠釋放精神自由想象,可以探索生命奧秘。他著有《道教文學史》(1992年)、《道教與戲劇》(1997年,2004年)、《南宋金元道教文學研究》(2001年),合編資料選輯《仙話文學》(1989年)、《歷代游仙詩文賞析》(1989年),個案研究有《詹石窗正說西游:西游記解密》(2012年),現(xiàn)有《中國道教文學通史》待出版。四十年間,還有大量研究道教文學的成果。此處分文學史和文學體裁予以介紹。

    綜論類,伍偉民等著的《道教文學三十談》(1993年)、楊光文等著的《青詞碧蕭:道教文學藝術》(1994)、李生龍著的《道家及其對文學的影響》(2005年)、吳光正等主編《想象力的世界:二十世紀“道教與古代文學”論叢》(2006年)、張成權著的《道家、道教與中國文學》(2010年)、申喜萍等編著的《玄風道韻:道教與文學》(2012年)等、孫昌武著的《道教文學十講》(2014年)。

    道教文學史類,葛兆光著的《想象力的世界:道教與唐代文學》(1990年)、張松輝著的《漢魏六朝道教與文學》(1996年)、張松輝著的《唐宋道家道教與文學》(1998年)、楊建波著的《道教文學史論稿》(2001年)、張松輝著的《元明清道教與文學》(2001年)、孫昌武著的《道教與唐代文學》(2001年,2017年)、張松輝著的《先秦兩漢道家與文學》(2004年)、趙益著的《六朝南方神仙道教與文學》(2006)、蔣振華著的《漢魏六朝道教文學思想研究》(2006年)、左洪濤著的《金元時期道教文學研究》(2008年)、姚圣良著的《先秦兩漢神仙思想與文學》(2009年)、蔣振華著的《唐宋道教文學思想史》(2009年)、陳斯懷著的《道家與漢代士人思想、心態(tài)及文學》(2010年)、茍波著的《道教與明清文學》(2010年)、雷文學著的《老莊與中國現(xiàn)代文學》(2015年)等。吳光正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宗教文學史》(2015年)正在進行。該書計劃12卷25冊,其中道教文學史有七冊,即第二卷上冊魏晉南北朝道教文學史、第三卷上冊隋唐五代道教文學史、第四卷上冊宋代道教文學史、第五卷上冊遼金元道教文學史、第六卷上冊明代道教文學史、第七卷上冊清代道教文學史、第八卷上冊現(xiàn)當代道教文學史,另有第十二卷索引上冊道教文學等索引。

    道教與詩歌,鐘來因選編的《中國仙道詩精華》(1994年)、黃世中著的《唐詩與道教》(1996年)、孫昌武著的《詩苑仙蹤:詩歌與神仙信仰》(2005年)、田曉膺著的《隋唐五代道教詩歌的審美管窺》(2008年)、陳耀庭著的《全真道詩欣賞:全真道士的思想、生活和藝術》(2015年)、張振謙著的《道教文化與宋代詩歌》(2015年)等。

    道教與小說,茍波著的《道教與神魔小說》(1999年)、曹靜芬著的《唐傳奇的道教文化觀照》(2006年)、黃勇編著的《道教筆記小說研究》(2007年)、劉敏著的《天道與人心:道教文化與中國小說傳統(tǒng)》(2007年)、霍明琨著的《唐人的神仙世界——〈太平廣記〉唐五代神仙小說的文化研究》(2007年)、茍波著的《仙境·仙人·仙夢——中國古代小說中的道教理想主義》(2008年)、程麗芳著的《神仙思想與漢魏六朝志怪小說研究》(2008年)、陳國學著的《〈紅樓夢〉的多重意蘊與佛道教關系探析》(2011年)、劉彥彥著的《〈封神演義〉道教文化與文學闡釋》(2016年)等。

    道教與戲曲,王漢民著的《道教神仙戲曲研究》(2007年)、廖敏著的《元代道教戲劇研究》(2013年)、李艷著的《明清道教與戲劇研究》(2006年)、童翊漢著的《中國道教與戲曲》(2009年)、倪彩霞著的《道教儀式與戲劇表演形態(tài)研究》(2011年)、陳國學著的《多維視野下的中國古代小說戲曲與傳統(tǒng)佛道教關系研究》(2017年)等。

    道教與民間文學,劉守華著的《道教與中國民間文學》(1991年、2008年、2010年),劉守華著的《道教與民俗文學》(1993年),張澤洪著的《道教唱道情與中國民間文化研究》(2011年)。

    此外,還有鐘來因著的《蘇軾與道家道教》(1990年)、羅永麟著的《中國仙話研究》(1993年)、吳光正著的《八仙故事系統(tǒng)考論:內(nèi)丹道宗教神話的建構及其流變》(2006年)、李小榮著的《敦煌道教文學研究》(2009年)、《道家文化研究》第24輯“道教文學專號”(2009年)、成娟陽著的《三界津梁:道教科儀文獻的文學研究》(2015年)、王志軍著的《南岳道教文學思想概論》(2016年)、何江濤著的《唐代丹道文學簡論》(2017年)等。

    (五)道學“內(nèi)史”研究 [34]

    道學的宗教性維度亦得到學術界的一定關注。本文以“內(nèi)史”來指代道學宗教性的相關研究,意指對道教內(nèi)部信仰要素及相關問題的研究,包括法術法器、儀式行為、內(nèi)丹養(yǎng)生、戒律制度及信仰生活等。相較于前述道教歷史、思想、文獻等方面的研究,內(nèi)史研究更強調(diào)對道教之宗教性的研究。因信仰屬性及研究難度,相關研究起步較晚且成果較少。

    1.法術法器。法術與法器是道教為信眾提供信仰服務及發(fā)揮社會影響力的方式與載體。關于道教法術的研究以符咒、箓等為主,相關研究有劉曉明著的《中國符咒文化大觀》(1995年,2010年)、劉仲宇著的《中國精怪文化》(1997年)、劉仲宇著的《道教的內(nèi)秘世界》(1997年)、劉仲宇著的《道教法術》(2002年)、張振國著的《道教符咒選講》(2006年)、劉仲宇著的《符箓平話》(2013年)、任宗權著的《道教手印研究》(2013年)、張振國等著的《道教符咒大觀》(2014年)等。關于道教法器的研究有王育成著的《道教法印令牌探奧》(2000年)、李遠國著的《道教法印秘藏》(2012年)等。籖占研究則以林國平著的《籖占與中國社會文化》(2014年)為代表。

    2.儀式行為。道教的儀式行為包括兩大類,即道教內(nèi)部的日常生活禮儀、道教的宗教生活禮儀。道教的宗教生活禮儀又以齋醮為主。古代道書及史籍當中有大量道教儀式資料,當代道教科儀亦頗為活躍。道教儀式行為的相關研究以文獻研究和田野調(diào)查為主。

    陳耀庭教授自1985年開始研究道教科儀,撰有《論道教儀式的結構——要素及其組合》(1992年)等多篇論文,并注解香港“青松觀藏科儀經(jīng)書注”叢書九種,其成果結集于《陳耀庭道教研究文集(下冊)》(2015年)。在文獻研究之外,陳耀庭還采取結構主義、宗教學等多種方法來分析道教科儀。他的成果具有代表性,在國內(nèi)外均有著很大影響。

    道教儀式行為的研究還有如下成果。經(jīng)注類,香港“青松觀藏科儀經(jīng)書注”叢書(已出19種)。資料類,王秋桂主編《中國傳統(tǒng)科儀本匯編》(已出版14種),呂鵬志和勞格文聯(lián)合主編的《道教儀式叢書》計劃首批出版15種。專題研究類,張澤洪著的《步罡踏斗——道教祭禮儀典》(1994年)、閔智亭著的《道教全真科儀》(1998年)、張澤洪著的《道教齋醮科儀研究》(1999年)、陳耀庭著的《道教禮儀》(2005年)、任宗權著的《道教科儀概覽》(2006年,2012年)、呂鵬志著的《唐前道教儀式史綱》(2008年)、盧國龍等著的《道教科儀研究》(2009年)、彭理福著的《道教科范:全真教齋醮科儀縱覽》(2011年)、史孝進著的《威儀莊嚴:道教科儀及其社會功能》(2012年)、張澤洪著的《道教禮儀學》(2012年)、吳羽著的《唐宋道教與世俗禮儀互動研究》(2013年)、姜守誠著的《中國近世道教送瘟儀式研究》(2017年)、成娟陽著的《三界津梁:道教科儀文獻的文學研究》(2017年)等。博士論文有易宏的《六朝隋唐道教科儀研究——以敦煌文獻為中心》(2009年)等。

    道教界采取新的方法來保存?zhèn)鹘y(tǒng)儀式資料。上海道教協(xié)會設立“上海道教科儀數(shù)字化保存項目”,其預期成果為《上海道教科儀資料匯編》和《上海道教科儀資料庫》。陶金曾撰文的《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宗教生活:上海道教科儀的數(shù)字化保存》(2016年)介紹該項目。

    3.內(nèi)丹養(yǎng)生。20世紀80年代以來,道教養(yǎng)生因其現(xiàn)實價值而成為研究熱門,出現(xiàn)了大量研究著作。資料選輯,有陳耀庭等編的《道家養(yǎng)生術》(1992年)、張廣保點校的《中國方術概觀》(1993年)、張興發(fā)主編的《道教養(yǎng)生方法精粹》(2014年)、蔣利生等編的《道家養(yǎng)生精要》(2016年)等。專題研究有李遠國著的《道教氣功養(yǎng)生學》(1988年)、陳兵著的《道教氣功百問》(1989年)、王沐著的《內(nèi)丹養(yǎng)生功法指要》(1990年)、李遠國著的《中國道教氣功養(yǎng)生大全》(1991年)、洪丕謨著的《道教長生術》(1992年)、黃信陽著的《修道養(yǎng)生真訣》(1993年)、郝勤等著的《道在養(yǎng)生——道教長生術》(1994年)、楊玉輝著的《道教養(yǎng)生學》(2006年)、張興發(fā)著的《話說道家養(yǎng)生術》(2006年)、黃永鋒著的《道教飲食養(yǎng)生指要》(2007年)、詹石窗著的《道教與中國養(yǎng)生智慧》(2007年)、黃永鋒著的《道教服食技術研究》(2008年)、陳兵著的《問道:道教修煉養(yǎng)生學》(2008年,2015年)、楊玉輝著的《中華養(yǎng)生學》(2011年)、魏燕利著的《道教導引術研究·東晉南北朝隋唐卷》(2018年)等。

    養(yǎng)生之外,道教內(nèi)丹學研究還在其他層面有所推進。文獻整理類,徐兆仁主編的《東方修道文庫》(全10冊,1988年—1990年)、王沐選編的《道教五派丹法精選》(全4集,1989年),前述“唐山玉清觀道學文化叢書”有多部內(nèi)丹經(jīng)書選輯。專題研究眾多,如郝勤著的《龍虎丹道——道教內(nèi)丹術》(1994年)、戈國龍著《道教內(nèi)丹學探微》(2001年)、楊立華著的《匿名的拼接:內(nèi)丹觀念下道教長生技術的開展》(2002年)、張興發(fā)著的《道教內(nèi)丹修煉》(2003年)、胡孚琛著的《道教與丹道》(2008年)、胡孚琛著的《內(nèi)丹養(yǎng)生功法指要》(2008年)、胡孚琛著的《丹道法訣十二講》(2009年,2013年,2018年)、張義尚著的《丹道薪傳》(2012年)、戈國龍著的《道教內(nèi)丹學溯源》(2012年)、丁常春著的《道教性命學概論》(2013年)等。

    4.戒律禁忌?!皩W道不持戒,無緣登真箓?!钡澜探渎墒堑澜探虉F內(nèi)部管理與組織發(fā)展的重要保證,是道教徒必須遵守的行為規(guī)范和信仰準則,對社會秩序等亦有所影響。研究專書有伍成泉著的漢末魏晉南北朝道教戒律規(guī)律研究》(2006年)、唐怡著的《道教戒律研究》(2008年)、劉紹云著的《宗教律法與社會秩序——以道教戒律為例的研究》(2009年)等。教內(nèi)人士對道教戒律亦有所研究,如丁常云撰有多篇論文,任宗權著有《道教戒律學》(2007年)等。當代道教在戒律建設方面有新的探索,值得關注和討論。道教禁忌的研究相對較少。朱越利主編的《當代中國宗教禁忌》(2001年)、《少數(shù)民族宗教信仰與禁忌》(2007年)當中設置專章來介紹道教禁忌。研究專書僅有廖宇著的《道教時日禁忌探源》(2017年)。其余研究多為單篇論文。

    5.信仰生活。關于古代道士群體的信仰生活,概論性著作有黨圣元等著的《中國古代的道士生活》(1997年)、朱越利主編的《中國道教宮觀文化》(1996年)、胡銳著的《宮觀文化概論》(2008年)有部分章節(jié)與此相關。李平著的《宮觀之外的長生與成仙——晚唐五代道教修道變遷研究》(2014年)頗具啟發(fā)性。該書以晚唐五代教外修道者為考察對象,從基層道教信仰和修行的角度,揭示以氣法為中心的修道方法和教外修道群體之間的聯(lián)系。1978年以來,宮觀道士之外,散居道士群體也很活躍。當代宮觀道士和散居道士群體的信仰生活亦當被考察。博士論文有王丹的《儀式音聲與執(zhí)儀者的身份認同:以常熟散居正一道“做七”儀式為例》(2013年),相關文章有龍飛俊的《上海浦東傳統(tǒng)鄉(xiāng)村社區(qū)中的“家族道士”研究》(2016年)等。

    古代普通道教信眾群體的信仰生活亦值得關注。此處所要強調(diào)的是從宗教生活史的角度,對古代普通道教信徒的思想、信仰和宗教活動進行深入的個案研究,避免面面俱到的空談。梅莉的研究較有代表性,她著有《明清時期的真武信仰與武當山朝山進香》(2006年)和《明清時期武當山朝山進香研究》(2007年),對普通信眾的朝山進香有所分析。

    當代道教信眾有新的信仰需求與活動方式。慈善功德會、青年團、義工團等道教協(xié)會內(nèi)部機構的設立,既為了道教機構自身的發(fā)展,也有滿足信眾信仰需求的目的在內(nèi)。此類現(xiàn)實問題值得被關注。

    四、主要議題:本來面目與現(xiàn)代轉型 [35]

    若根據(jù)學術研究的演變歷程來做一劃分,可以1996年《中國道教史(修訂本)》的出版為節(jié)點,將這四十年分為前后兩個階段。1978年至1996年,學術界通過對《道藏》、正史等資料的爬梳,初步理清了道教發(fā)展的歷史與脈絡,建立了一個整體的道教形象。道教歷史、思想和文獻等領域的研究為全面深入的道教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1996年之后,學術界展開新一輪的資料梳理熱潮,對藏外道書、金石碑刻、檔案文獻等材料進行整理與研究。學術研究也逐漸走出政教關系主導下的模式,更加關注道教實體的構成要素、多元傳統(tǒng)、地域特色與當代發(fā)展,從宏觀轉向微觀、從整體走向區(qū)域、從文獻兼及田野,突出表現(xiàn)在對道教內(nèi)史、道教宗派、區(qū)域道教史等方面的研究?;仡櫵氖暄芯繗v程,筆者認為有兩個方面的議題貫穿前后兩個階段。

    (一)道學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地位與作用 [35]

    近代以降,中華傳統(tǒng)文化飽經(jīng)考驗,道教實體也經(jīng)歷了異常坎坷的歷程。改革開放初期,面對中國無宗教說、社會層面對道教的貶抑性認知等不利局面,學術界的首要任務是恢復道家道教的本來面目,即主要從歷史和思想入手,介紹道家道教的文化內(nèi)涵與歷史作用。經(jīng)過數(shù)代學人的努力,道教的歷史地位、內(nèi)涵和作用得到承認:道教與儒、釋并列為三教,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道教“上通大道、下連民俗、中貫生命”,有著極其豐富的思想內(nèi)涵;道家道教對中國古代社會文化有著多方面的積極影響。伴隨研究的深入,一些學者亦提出新的觀點,如陳鼓應先生的“道家中國哲學主干說”、詹石窗教授的“道教三大形態(tài)”等觀點,皆引起很大反響。

    (二)道學與現(xiàn)代性問題 [35]

    面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復興與發(fā)展的時代使命,此問題顯得尤為迫切。這一議題涉及兩大方面,即道學思想的現(xiàn)代意義和道教實體的現(xiàn)代化轉型。

    作為一種生命意識強烈的思想文化系統(tǒng),道學的主張圍繞生命而展開,兼及生活和生態(tài)。對個人而言,道學的生命精神、修養(yǎng)功夫和養(yǎng)生法門等有助于個人身心健康和道德修養(yǎng),可以提供安身立命之所;對社會而言,道學的和諧、平安、貴生等理念有助于維護社會秩序,建設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向心力與凝聚力;對生態(tài)而言,道學的生態(tài)理念與環(huán)保經(jīng)驗有助于維護自然生態(tài)平衡。簡而言之,道學對當代社會有多重意義,其精神和理念有待進一步提煉與推廣。詹石窗教授所倡導的“平安道教”和“生命道教”等理念,便是一種積極的嘗試。

    道教在歷史上是道學的守護者與闡發(fā)者,如今也肩負弘揚道學的使命。道教的現(xiàn)代化轉型問題即道教如何與現(xiàn)代社會相適應。轉型的關鍵在于思想層面的革新,即道教結合時代需求,對道學思想資源的重新詮釋。道教實體的轉型直接關系到道學思想的未來發(fā)展。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五、發(fā)展態(tài)勢:走向縱深與理論構建 [36]

    在21世紀初,卿希泰先生、葛兆光教授等學者曾回顧20世紀的中國道教學研究,提出若干思考。葛兆光教授在《關于道教研究的歷史和方法》(2003年)一文指出若干問題,包括道教語言文字和詞匯的研究、道教儀式的研究、道教的知識考古學式研究、唐以后道教的研究、道教知識和技術的研究、道教文獻的時代排序和清理等。卿希泰先生也在《道教研究百年的回顧與展望》(2006年)提出未來發(fā)展方向,包括開展交叉學科的研究、地方道教史、道派史、道教典籍的研究與整理、道教教理教義、國外優(yōu)秀研究成果的翻譯及我國優(yōu)秀成果的外譯等。通過前文可知,2003—2018年間,上述多個方面皆取得了較為明顯的進步。如今,中國道學研究呈現(xiàn)欣欣向榮的大好局面。正如陳耀庭教授所言:“中國道教研究的各個學術領域都已經(jīng)齊備,并且有人把守,各盡所能?!彼氖觊g道學研究所取得的成績是巨大的,但依然存在不足和發(fā)展空間。筆者擬從五個方面予以論述。

    (一)資料整理 [36]

    早在1983年,胡道靜先生便撰文《三續(xù)〈道藏〉芻議》,呼吁編修續(xù)道藏。2016年,《中華續(xù)道藏》正式立項,并在2017年被列入國家“十三五”重大出版工程規(guī)劃,“十三五”時期全國古籍保護工作規(guī)劃?!洱埢⑸降澜涛墨I集成》也于2018年召開編撰座談會。以《中華續(xù)道藏》為首、《龍虎山道教文獻集成》等為輔的道經(jīng)整理項目將進一步完善道教經(jīng)籍資料。

    經(jīng)過四十年的發(fā)展,道學研究學術史的書寫應當提上議程。盡管期刊數(shù)據(jù)庫為研究帶來了便利,但很容易限制使用者的視野,尚不能完全取代工具書。有鑒于此,筆者認為編制《四十年(1978—2018)道學著作論文索引》是很有必要的工作。學術界今后也當編制《道學研究年鑒》,以記錄學術發(fā)展歷程,夯實學科研究基礎。

    (二)方法更新 [37]

    四十年來,數(shù)代學人戮力同心,致力于道學研究。這一研究群體逐漸呈現(xiàn)兩大變化。其一,自學科背景而言,研究者由以中國哲學、宗教學為主,逐步呈現(xiàn)出多學科并行的趨勢。新的研究者或來自于中國史、考古學、藝術學、新聞傳播學等一級學科,或具有國外教育背景,為道學研究帶來了更多活力。其二,自研究方法而言,由經(jīng)典解讀、思想分析、文獻考據(jù)等相對單一的方法,向交叉研究、多樣化發(fā)展。道學研究正處于一個轉型期,面臨方法的更新。

    在筆者看來,過往研究為未來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其成績值得肯定。道教經(jīng)典依然不容忽視,如道經(jīng)斷代、版本流變、文本解讀、道經(jīng)語言學等研究仍有待深入。與此同時,道教研究應進一步借鑒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第一,借鑒歷史學的研究視角。王宗昱教授曾撰文指出“道教研究呈現(xiàn)出從文獻學向史學轉變新趨勢”,道教史研究有同社會史融合的新趨勢。潘存娟曾撰文討論在道教宮觀史研究中運用口述史方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社會史和口述史之外,歷史學還有環(huán)境史、醫(yī)療史、生活史、身體史、性別史等新的研究視角。道教研究應當借鑒這些視角,去重新考察舊材料和發(fā)現(xiàn)新材料。第二,注重田野調(diào)查。文本解讀之外,道教研究者還應深入田野,對道教遺址、當代道教活動、民間道派等予以觀察和記錄,進行微觀的個案研究。自宗教學理論而言,走向田野需要借鑒宗教人類學、宗教社會學、民族宗教學等理論。宗教學之外,還需要借鑒民俗學、考古學、傳播學等理論。田野調(diào)查可借鑒海外道教學者群的研究成果。國內(nèi)學者如蔡林波的“早期道教遺址調(diào)查”項目亦較為典型。田野調(diào)查將會帶來研究材料和視野等方面的突破。

    (三)領域拓展 [38]

    方法和材料更新的同時,道教研究領域還需要予以拓展。其一,數(shù)據(jù)庫建設。盡管數(shù)家機構已開發(fā)了《道藏》數(shù)據(jù)庫,但多數(shù)要收取費用,其文字準確度不夠高,且對已整理的藏外道書收錄不足。在這個領域,需要充分借鑒佛教大藏經(jīng)數(shù)據(jù)庫的寶貴經(jīng)驗,以中華電子佛典協(xié)會開發(fā)的CBETA數(shù)據(jù)庫為范本,建設一個公益的、全面的、開放的、精準的道教文獻數(shù)據(jù)庫。香港中文大學道教文化研究中心的做法也值得借鑒。該中心建有兩大數(shù)據(jù)庫:“道教數(shù)位博物館”,是首個完整的廣州道教廟宇的資料庫和數(shù)據(jù)搜索庫;與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聯(lián)合建設的“道教經(jīng)典文庫”(Daoist Texts Collection),將館藏清代道教及港澳道教科儀文獻掃描上傳,供讀者使用。

    其二,道教文化的海外傳播。伴隨中華文化在全球的傳播,道教文化作為組成部分之一,當發(fā)揮應有的作用。學術界當對道教實體及文化的海外傳播經(jīng)驗與教訓予以系統(tǒng)總結,并可以給出相對獨立的建議和較為可行的方案。

    其三,道教神學及道教教理教義研究。道教教義思想如何與現(xiàn)代社會相適應?這是學術界普遍關注的問題。陳耀庭教授研究“道教神學”有年,著有《道教神學概論》(繁體版,2011年;簡體版,2016年),其說在學術界逐漸引起反響。隨著“當代視角下的道教神學叢書”陸續(xù)出版,道教神學研究將得到更大認同。道教界也聯(lián)合學術界,設立“道教教義體系的現(xiàn)代建設”課題(2018年)。該項目由盧國龍主持,包括《道經(jīng)通繹》《道教通史》《道理通義》《道門威儀》和《道法修持》等五個叢書。

    其四,道教與民間信仰的關系探索。這是一個有待拓展的研究領域,無論文獻資料整理、人類學考察抑或專題研究均有廣闊天地。學術界應當從基礎工作抓起,對道教與民間信仰的關系正本清源。

    其五,當代道教與公共議題。學術界對當代道教的社會公益慈善、兩岸交流等方面關注較多,在道教與國際關系、公共外交及國家安全等公共議題方面的研究較少。學術界當對同道教相關的公共議題和領域進行具有前瞻性的研究,也應對當代道教的新變化、當代道教與日常生活的關系等予以更多的關注。若有可能,國內(nèi)多家道學研究機構可聯(lián)合組建“道學研究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協(xié)力推出《道教發(fā)展年度報告》等系列報告。

    (四)中外對話 [39]

    如前所述,中國道學研究經(jīng)過四十年發(fā)展,已有豐厚成果與研究特色,在若干領域可與海外學術界對話和切磋。但不可否認,海外道教學在研究方法、視角和經(jīng)驗等方面仍有其優(yōu)勢,值得國內(nèi)學術界學習和借鑒。翻譯海外道教學研究的經(jīng)典著作便是學習途徑之一。國內(nèi)道學研究機構應重視外文書籍與學術刊物的及時更新,追蹤國際學術界的前沿動態(tài)。

    國內(nèi)學術界近年來亦出現(xiàn)了一些優(yōu)秀成果,對這些成果的翻譯則可讓外國學術界更好地了解中國成果。例如,筆者的《道教與女性》《道教文化十五講》《中國宗教通論》已被譯為韓文在韓國出版。此外,筆者還創(chuàng)辦了英文刊物Frontiers of Daoist Studies(《道家研究前沿》),為中外道教學對話搭建學術平臺。這是一個良好的開始,相信今后類似的學術對話平臺會越來越多。伴隨平等的中外學術對話與交流的深入,中國道教學將會出現(xiàn)更多的優(yōu)秀成果。所謂“優(yōu)秀”,意指它們嚴格遵循學術規(guī)范,立足世界道教研究學術史,對所論證的問題有所推進。此類成果會吸引外國學者更加主動地關注中國的道教學研究。

    (五)理論構建 [39]

    道教學對道教這一古老而常新的社會文化現(xiàn)象與宗教實體進行系統(tǒng)研究,對中華民族代代相承的文化基因與信仰心靈進行探索。四十年來,道教學研究一方面秉持中國傳統(tǒng)治學方法,另一方面則借鑒西方道教學研究經(jīng)驗及其他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取得了長足發(fā)展。這種發(fā)展是全方位的,包括機構、人才培養(yǎng)體系、刊物、交流機制等都今非昔比,可以說一個相對完善的中國道教學學科體系已然建立。這一學科體系使得構建中國道教學話語體系成為可能,現(xiàn)已出現(xiàn)“構建道教研究的‘中國學派”等呼聲。假以時日,中國道教學話語體系將會在學術共同體的努力下誕生。這一話語體系將以國際術語來講述傳統(tǒng)悠久且又常變常新的中國道教文化,不僅在世界道教學和宗教學領域發(fā)聲,也會在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的對話與交流中扮演重要角色。

    總而言之,道學研究能夠有今天的規(guī)模與格局,實屬難能可貴。但我們必須保持清醒,不僅要繼續(xù)借鑒海外道教學研究的長處,也要參照佛學研究、儒學研究乃至基督宗教研究的經(jīng)驗與方法,通過綜合對比來充分認識內(nèi)地道學研究的優(yōu)勢與短板。我們更應繼承前輩學人的奮斗精神,精心呵護自己的學術傳統(tǒng),堅持實事求是的研究立場,本著對國家、民族與文化負責的態(tài)度,在未來不斷開拓進取。唯有如此,道學之“道”與“學”方能獲得更大的發(fā)展。

    (責任編輯:黃? 艷? ?責任校對:張基強)

    猜你喜歡
    道學文化自信
    扎實地道學英語
    道學的團體化:宋儒結黨,明儒結社
    原道(2020年2期)2020-12-21 05:46:48
    李覯的“易學”與“禮學”
    宋人“道學”與“理學”名稱考辨
    華夏文化(2017年2期)2017-01-27 15:20:27
    融媒體時代如何踐行基層群眾文化自信
    祖國(2016年20期)2016-12-12 18:44:33
    淺析習近平“文化自信”的四個維度
    山東青年(2016年9期)2016-12-08 18:09:20
    新聞媒體堅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聲屏世界(2016年9期)2016-11-10 22:23:12
    師之大愛—————三尺講臺鑄輝煌
    如何讓西方文化帝國主義“退場”
    人民論壇(2016年27期)2016-10-14 13:35:36
    深山里的“古法榨油人”
    国产三级中文精品| 国产色婷婷99| 成人av在线播放网站| 在线免费观看的www视频| 亚洲欧洲国产日韩|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按摩| 日本一二三区视频观看| АⅤ资源中文在线天堂| 身体一侧抽搐| 国产精品麻豆人妻色哟哟久久 | 日韩一区二区视频免费看| 欧美日韩在线观看h| 午夜日本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专区第一集| 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影院| 免费观看在线日韩| 国产三级中文精品| av免费观看日本| 亚洲国产精品sss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观看日韩| 99视频精品全部免费 在线|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涩爱| 国产午夜精品一二区理论片|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那| 久久久国产成人精品二区| 色视频www国产| 精品无人区乱码1区二区| 99在线视频只有这里精品首页| 国产淫片久久久久久久久| 97超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精品国产av成人精品| 国产91av在线免费观看| 网址你懂的国产日韩在线| 一个人看视频在线观看www免费| 精品人妻偷拍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日韩av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欧美清纯卡通| 99久国产av精品国产电影| 成人高潮视频无遮挡免费网站| 中文乱码字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如何舔出高潮| 狂野欧美激情性xxxx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国产亚洲| 人人妻人人澡欧美一区二区| 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 | 日本黄色片子视频| 搡老妇女老女人老熟妇| 亚洲综合精品二区| 久99久视频精品免费| 男人狂女人下面高潮的视频| av女优亚洲男人天堂| 国产高清有码在线观看视频| 午夜精品在线福利| 精品欧美国产一区二区三| 18禁裸乳无遮挡免费网站照片| 亚洲高清免费不卡视频| 男插女下体视频免费在线播放| 天天躁日日操中文字幕| 男女边吃奶边做爰视频| 男人舔女人下体高潮全视频| 亚洲怡红院男人天堂| 久久久久久大精品| 国产亚洲av嫩草精品影院| 女人被狂操c到高潮| 久久久久久久亚洲中文字幕| 中文资源天堂在线| 一级黄色大片毛片|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涩爱| 国产高清三级在线| 国产成人aa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日韩卡通动漫| 九色成人免费人妻av| АⅤ资源中文在线天堂| 亚洲国产精品专区欧美| 人人妻人人看人人澡| 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久噜噜老黄 | 亚洲一区高清亚洲精品| 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性| 久久久成人免费电影| 国产综合懂色| 色哟哟·www| 国产成人freesex在线| 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吧|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性色av| 青春草国产在线视频| 中文欧美无线码| 欧美成人精品欧美一级黄| 国产私拍福利视频在线观看| 看片在线看免费视频| 国产黄色小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最大成人中文| 一本久久精品| 只有这里有精品99| 亚洲图色成人|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av| 高清视频免费观看一区二区 |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久久av|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免费观看| 18禁裸乳无遮挡免费网站照片| 看十八女毛片水多多多| 亚洲欧美日韩高清专用| or卡值多少钱| 又粗又硬又长又爽又黄的视频| 欧美日韩在线观看h| 欧美另类亚洲清纯唯美| 夫妻性生交免费视频一级片| 最近手机中文字幕大全| 日本黄大片高清| 久久久久性生活片| 亚洲美女视频黄频| 色尼玛亚洲综合影院| 男女下面进入的视频免费午夜| 亚洲av成人精品一区久久| 国产视频首页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在线| 久久精品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91aial.com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性生活片| 欧美bdsm另类| 中文在线观看免费www的网站| 亚洲最大成人av| 成年版毛片免费区| 六月丁香七月| 观看美女的网站| 在线天堂最新版资源|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com| 一个人看的www免费观看视频| 18禁在线无遮挡免费观看视频| 成人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中国国产av一级|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99 |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久久av| 中国美白少妇内射xxxbb| 成人漫画全彩无遮挡| 亚洲av一区综合| 精品国产露脸久久av麻豆 | 中文字幕久久专区| 美女大奶头视频| 乱码一卡2卡4卡精品| 亚洲精品乱久久久久久| 亚洲av中文字字幕乱码综合| 久久久久精品久久久久真实原创| 免费黄网站久久成人精品| 国产精品精品国产色婷婷| 精品不卡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女的被弄到高潮叫床怎么办| 天天躁夜夜躁狠狠久久av| 18禁动态无遮挡网站| 人妻系列 视频| 秋霞伦理黄片| 欧美最新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成人午夜福利电影在线观看| 天堂影院成人在线观看| 亚洲美女搞黄在线观看| 丝袜喷水一区| 久久韩国三级中文字幕| 最新中文字幕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 六月丁香七月| 三级国产精品欧美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麻豆人妻色哟哟久久 | 精品久久久噜噜| 美女xxoo啪啪120秒动态图| 九九在线视频观看精品| 中文天堂在线官网| 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 高清毛片免费看| 一边摸一边抽搐一进一小说| 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频在线| 国产黄片美女视频|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免费观看| 国产探花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午夜福利在线在线| 天堂√8在线中文| 精华霜和精华液先用哪个| 亚洲成色77777| 午夜爱爱视频在线播放| 国内精品美女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免| 色综合亚洲欧美另类图片| 夫妻性生交免费视频一级片| 国产在视频线在精品| 国语对白做爰xxxⅹ性视频网站| 热99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经典国产精华液单| 内地一区二区视频在线| 爱豆传媒免费全集在线观看| 夜夜看夜夜爽夜夜摸| 国产v大片淫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av高清观看| 国内少妇人妻偷人精品xxx网站| 午夜精品国产一区二区电影 |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久久| 国产高潮美女av| 亚洲va在线va天堂va国产| 亚洲欧美日韩无卡精品| 国产日韩欧美在线精品| 久久久久久国产a免费观看| 国产av码专区亚洲av| 一级爰片在线观看| 69人妻影院| 国产精品福利在线免费观看| 免费观看精品视频网站| 18禁裸乳无遮挡免费网站照片| 亚洲国产欧美在线一区| 日韩欧美 国产精品| 丝袜喷水一区| 中文精品一卡2卡3卡4更新| 一个人看视频在线观看www免费| 欧美xxxx性猛交bbbb| 视频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黄片无遮挡物在线观看| 国产激情偷乱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小说| 日韩欧美三级三区| 亚洲第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天堂av国产一区二区熟女人妻| 六月丁香七月| 亚洲怡红院男人天堂| 欧美+日韩+精品| 国产乱来视频区| 欧美一区二区亚洲|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av片| 男女那种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国产| 少妇裸体淫交视频免费看高清| 最近2019中文字幕mv第一页| 亚洲精品日韩av片在线观看| 插逼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播放| 成人二区视频| 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唐韦庄 | 日韩亚洲欧美综合| 91久久精品电影网| 欧美高清性xxxxhd video| 午夜老司机福利剧场|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久久| 伊人久久精品亚洲午夜| 真实男女啪啪啪动态图| 免费观看性生交大片5| 色噜噜av男人的天堂激情|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费av| av黄色大香蕉| 久久久色成人| 一级毛片久久久久久久久女| 欧美日韩精品成人综合77777| 国产熟女欧美一区二区| 亚洲av电影不卡..在线观看| 精品欧美国产一区二区三| 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 精品不卡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夜夜爽夜夜爽视频| 中文字幕制服av| 免费观看人在逋| 精品午夜福利在线看| 欧美日韩综合久久久久久| 狂野欧美白嫩少妇大欣赏| 男女国产视频网站| 欧美性猛交╳xxx乱大交人| av视频在线观看入口| 国产亚洲最大av| АⅤ资源中文在线天堂| 色哟哟·www| 一本久久精品| 国国产精品蜜臀av免费| 国内揄拍国产精品人妻在线|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按摩| 精品不卡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免费精品人妻一区二区| 久久久久性生活片| 午夜亚洲福利在线播放|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av高清观看| 2021天堂中文幕一二区在线观| 欧美区成人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电影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专区| 最近2019中文字幕mv第一页| 亚洲综合色惰| 欧美日本亚洲视频在线播放| 日本-黄色视频高清免费观看| 日韩成人伦理影院| h日本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av在哪里看| 一二三四中文在线观看免费高清| 一个人看的www免费观看视频| 免费观看精品视频网站| 国产 一区精品| 午夜精品国产一区二区电影 | kizo精华| 丝袜美腿在线中文| 亚洲欧美成人综合另类久久久 | 日韩中字成人| 日韩一本色道免费dvd| 国产精品.久久久| 国产乱人偷精品视频| 亚洲av不卡在线观看| 97热精品久久久久久|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av高清观看| 午夜福利在线在线| 国产精品乱码一区二三区的特点| 丝袜喷水一区| 精品久久久久久成人av| 欧美zozozo另类| 青春草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内地一区二区视频在线| 亚洲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在现免费观看毛片| 淫秽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年人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av男天堂| 最近2019中文字幕mv第一页| 一区二区三区乱码不卡18| 嫩草影院精品99|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9| 深夜a级毛片| 2021天堂中文幕一二区在线观| 天天躁夜夜躁狠狠久久av| 国产伦在线观看视频一区| 国产精品人妻久久久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国产精品| 婷婷色av中文字幕| 女人被狂操c到高潮| 在线观看美女被高潮喷水网站| 成人漫画全彩无遮挡| 国产精品精品国产色婷婷| 免费观看a级毛片全部| 亚洲av一区综合| 成人漫画全彩无遮挡| 成人特级av手机在线观看| 变态另类丝袜制服| 五月玫瑰六月丁香| 国产成人精品婷婷|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va| 亚洲18禁久久av| 蜜臀久久99精品久久宅男| 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免费完整高清在| 久久精品夜夜夜夜夜久久蜜豆| 听说在线观看完整版免费高清| 丰满少妇做爰视频| 精品99又大又爽又粗少妇毛片| 国产午夜精品论理片| 村上凉子中文字幕在线| 99久久中文字幕三级久久日本|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久久| 亚洲自偷自拍三级| 国产色爽女视频免费观看| 精品99又大又爽又粗少妇毛片| 高清毛片免费看| 男女那种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潮喷喷水| 国产伦理片在线播放av一区| 不卡视频在线观看欧美|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99 | 非洲黑人性xxxx精品又粗又长| 色综合色国产| 成人特级av手机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午夜免费资源| 久久精品人妻少妇| 嫩草影院入口|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精品v| 一个人看的www免费观看视频| 日本免费在线观看一区| 精品人妻偷拍中文字幕| 国产 一区精品| 久久久久久久久大av| 国产成人福利小说| 18禁在线播放成人免费| 免费搜索国产男女视频| 久久国内精品自在自线图片|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国产| 久久草成人影院| 乱码一卡2卡4卡精品| 99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韩+精品| 亚洲成人av在线免费| 国产爱豆传媒在线观看| 美女大奶头视频| 七月丁香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欧美在线一区|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影片| 偷拍熟女少妇极品色| 毛片一级片免费看久久久久| 亚洲五月天丁香|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播| 青春草国产在线视频| 亚洲不卡免费看| 可以在线观看毛片的网站| 不卡视频在线观看欧美| 美女脱内裤让男人舔精品视频|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按摩| 最新中文字幕久久久久| 久久精品影院6| 狠狠狠狠99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熟女久久久久浪| 成人鲁丝片一二三区免费| 高清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电影| 一二三四中文在线观看免费高清| 国产精品人妻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久久| 日产精品乱码卡一卡2卡三| 亚洲综合色惰| 欧美一区二区亚洲| 免费观看的影片在线观看| 成人二区视频| 日韩视频在线欧美| 精品酒店卫生间| 91午夜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wwww免费看| 最近视频中文字幕2019在线8| 日韩高清综合在线| 欧美丝袜亚洲另类| 中文字幕人妻熟人妻熟丝袜美| 日韩成人伦理影院| 亚洲欧美精品自产自拍| 欧美日韩精品成人综合77777| 变态另类丝袜制服| 亚洲高清免费不卡视频| a级毛色黄片| 亚洲在线观看片| 一级毛片aaaaaa免费看小|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av在线观看| 日本爱情动作片www.在线观看| 99在线视频只有这里精品首页| 国产91av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又色又爽无遮挡免| 日本黄色视频三级网站网址| 哪个播放器可以免费观看大片| 一边亲一边摸免费视频| 成人午夜高清在线视频| 最近2019中文字幕mv第一页| 又爽又黄a免费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涩爱| 在线观看av片永久免费下载| 亚洲综合色惰| 欧美性感艳星| 水蜜桃什么品种好| 国产大屁股一区二区在线视频| 日本熟妇午夜| 午夜福利在线在线| 一级毛片我不卡| 国产午夜精品论理片|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久久av| 少妇熟女欧美另类| 特大巨黑吊av在线直播| 韩国高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久久专区| 国产伦在线观看视频一区| 91午夜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人妻久久久影院| 18+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久久| 亚洲av福利一区|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大全电影3| 国产真实伦视频高清在线观看| 一级毛片久久久久久久久女| 精品无人区乱码1区二区| 日韩一区二区视频免费看| 国产女主播在线喷水免费视频网站 | 免费观看a级毛片全部| 青青草视频在线视频观看| 青春草国产在线视频|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播放| ponron亚洲| 九色成人免费人妻av| 久久久色成人| 大又大粗又爽又黄少妇毛片口| 久久精品91蜜桃| 在线免费观看的www视频| 日韩欧美精品免费久久| 99久久人妻综合| 国产精品1区2区在线观看.| 少妇丰满av| 日韩av在线大香蕉| 亚洲国产成人一精品久久久| 日日摸夜夜添夜夜添av毛片| 2022亚洲国产成人精品| 日韩强制内射视频| 国内精品宾馆在线| 亚洲av成人精品一区久久| 精品酒店卫生间| 成人国产麻豆网| 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吧| 99久久成人亚洲精品观看| 三级男女做爰猛烈吃奶摸视频| 精品久久久久久电影网 | 国产在线一区二区三区精 | 人人妻人人澡欧美一区二区| 桃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5aaaaa淫片| 99热全是精品| 国产高清三级在线| 国产午夜精品论理片| 中文欧美无线码| 黄片无遮挡物在线观看| 蜜桃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久免费| 成人av在线播放网站| .国产精品久久| 中国国产av一级| 美女被艹到高潮喷水动态| 日本五十路高清| 18禁在线无遮挡免费观看视频| 99久久九九国产精品国产免费| 最近中文字幕高清免费大全6| 亚洲精品乱久久久久久| 精品国产三级普通话版| 国产亚洲av嫩草精品影院| 永久网站在线| 成人av在线播放网站|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按摩| 欧美激情在线99| 欧美潮喷喷水| 色综合站精品国产| 久久久a久久爽久久v久久| 黄片wwwwww| 婷婷色av中文字幕| 午夜福利高清视频| 国产在视频线精品| 成人漫画全彩无遮挡| 熟女人妻精品中文字幕| 欧美潮喷喷水| 狠狠狠狠99中文字幕| 国产真实伦视频高清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三级普通话版|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大全| 97在线视频观看| 麻豆一二三区av精品| 亚洲av成人精品一区久久| 久久精品熟女亚洲av麻豆精品 | 午夜福利网站1000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com| 亚洲成人久久爱视频| 爱豆传媒免费全集在线观看| 变态另类丝袜制服| 免费看美女性在线毛片视频| 午夜视频国产福利| 免费一级毛片在线播放高清视频| 久热久热在线精品观看| 女人久久www免费人成看片 | 国产成人午夜福利电影在线观看| 91午夜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自拍成人| 一级黄片播放器| 美女内射精品一级片tv| 简卡轻食公司| av视频在线观看入口| 国产精品久久视频播放| 国产精品永久免费网站| 日日摸夜夜添夜夜爱| 国产高清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天堂中文最新版在线下载 | 亚洲av成人av|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费av| 水蜜桃什么品种好| 老女人水多毛片| 精品人妻视频免费看| 日本黄大片高清| 国产黄a三级三级三级人| 国产极品天堂在线| 欧美精品国产亚洲| 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 | 成人美女网站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内射少妇av|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国产| 国内少妇人妻偷人精品xxx网站| 99久久无色码亚洲精品果冻| 精品不卡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影院6| 欧美xxxx性猛交bbbb| 国产高清不卡午夜福利| 色综合站精品国产| 日韩成人伦理影院| 日韩三级伦理在线观看| 日韩一区二区视频免费看|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av| 乱系列少妇在线播放| 可以在线观看毛片的网站| 久久久久久伊人网av| 国产视频内射| 欧美三级亚洲精品| 春色校园在线视频观看|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视频hd| 亚洲精品aⅴ在线观看| 欧美色视频一区免费| 夜夜爽夜夜爽视频| 亚洲一区高清亚洲精品| 久久精品91蜜桃| 日本爱情动作片www.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一,二区| 日本猛色少妇xxxxx猛交久久| av线在线观看网站|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天美| 亚洲美女视频黄频| 免费看av在线观看网站| 国语自产精品视频在线第100页| 亚洲欧美日韩东京热| 亚洲成人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在线| ponron亚洲| 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av不卡久久| 欧美一区二区亚洲| 亚洲av电影不卡..在线观看| 亚洲经典国产精华液单| 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最近的中文字幕免费完整| 免费一级毛片在线播放高清视频| 午夜亚洲福利在线播放| 日本欧美国产在线视频|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费av| 一本一本综合久久| 精品欧美国产一区二区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