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濤 周佳雯 奚潔人
摘 要: 我國近40年來的快速城市化,有利于更好更快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轉型,但也必須看到,快速城市化給我國的各大城市帶來諸多矛盾和風險,從而快速積聚了各類城市社會危機。如果處理不當,將延誤發(fā)展,甚至影響我國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進程。本文從表征與種類的角度分析國際視野下大城市社會危機,將國際大城市社會危機的普遍性和我國大城市社會危機的特殊性研究相結合,從城市居民與政府的視角對我國大城市社會危機的成因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借鑒大城市社會危機管理的國際經驗,提出構建大城市社區(qū)治理參與平臺、提升城市領導者的戰(zhàn)略思維、聚焦大城市社會危機中的特殊群體、完善大城市社區(qū)治理的頂層設計等舉措。
關鍵詞: 城市化;社會危機;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
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增強駕馭風險本領,健全各方面風險防控機制,善于處理各種復雜矛盾,勇于戰(zhàn)勝前進道路上的各種艱難險阻,牢牢把握工作主動權。{1}近40年的快速城市化,壓縮了城市問題釋放和緩解的時間,大城市是區(qū)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但因此也更快地積聚了各類社會危機。大城市的社會危機若處理不當容易衍化升級為全國性危機,從而將嚴重影響我國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進程。因此,處理好大城市社會危機直接關系到能否切實增強駕馭風險本領,平穩(wěn)地度過城市風險期,更好地抓住戰(zhàn)略機遇期。本文擬從表征和種類的角度分析國際視野下大城市社會危機,將國際大城市社會危機的普遍性和我國大城市社會危機的特殊性相結合,從城市居民與政府的視角對我國大城市社會危機的成因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從國際大城市社會危機的成因比較探討其對我國處理大城市社會危機的借鑒意義。
一、大城市社會危機的表現(xiàn)與特點
有學者認為,城市化的進程提供了無數(shù)的機會,但同時也制造了無數(shù)的大城市社會危機,這種危機來自各個方面;危機有淺層和深層之分,源于社會結構方面的危機則屬于基礎性、深層的危機,城市危機一旦演化為突發(fā)性事件,那么其擴散性極強;大城市社會危機在政治上是對現(xiàn)有的社會組織和社會制度的一個極大挑戰(zhàn)。{2}也有學者認為,在城市化的進程中,大城市社會危機的成因與經濟發(fā)展、自然環(huán)境、科學技術等方面的發(fā)展變化都有著密切關系,但在實踐中往往集中地表現(xiàn)為人的問題、社會的問題。{3}上述研究從城市化進程自身的角度對大城市社會危機進行了研究,體現(xiàn)了在城市化的進程中,大城市社會危機的成因往往具有不確定性、難以預測性的基本特征。
也有學者從大城市社會危機的種類危害程度排序展開分析,認為目前發(fā)達國家所面臨的大城市社會危機成因的種類按其威脅的嚴重性程度排序是:生態(tài)環(huán)境危機、公共服務危機、恐怖主義襲擊危機。{4}從上述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大型群體性抗爭事件并非發(fā)達國家大城市社會危機成因的最主要的種類,這是因為發(fā)達國家經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來一系列社會運動和制度調整,國家在法治、民主程序、公民參與、社會運動等方面,已經有較為完備的制度設計,從而能夠化解較為嚴重的社會危機。{5}
基于國際化的研究視角,大城市社會危機的產生很大程度上源于社會結構和制度體系的快速變遷。遵循這一研究,有學者認為其主要體現(xiàn)在:(1)大城市邊緣區(qū)域的社會危機。大城市邊緣區(qū)域雖已城市化,但較之大城市核心區(qū)域,無論是作為硬件的基礎設施還是作為軟件的城市治理機制都尚未“大城市化”。隱藏著制度性危機、利益矛盾沖突、政府失靈及公共環(huán)境惡化等一系列社會問題;{6}(2)大城市擴張引發(fā)的社會危機。大城市中大量社會問題的存在和社會治理沖突的頻發(fā),使得整個大城市擴張?zhí)幱诟呶C運行狀態(tài)。{7}城市擴張所導致的城市危機分為城鄉(xiāng)斷裂危機、摩擦加劇危機、發(fā)展失衡危機等3種類型;{8}(3)環(huán)境沖突引發(fā)的社區(qū)危機。既有現(xiàn)實危機,如健康危機、災害危機以及經濟危機,也有潛在危機,表現(xiàn)為由環(huán)境沖突中的不確定因素所引發(fā)的政治、法律以及國家安全的影響和后果。而在當前,環(huán)境沖突的城市危機呈現(xiàn)出從可能性向現(xiàn)實性轉變的態(tài)勢。{9}也有學者認為其主要體現(xiàn)在:(1)大城市管理的治理能力危機。包括暴力恐怖事件的現(xiàn)實威脅,如近年來在大城市易發(fā)生的獨狼式暴恐事件;城市運行管理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如聚會引發(fā)的擁擠踩踏事件、電梯故障致人傷亡等。{10}(2)大城市經濟下行及結構調整危機。典型的如勞資糾紛問題,企業(yè)虧損導致的裁員、拖欠工資導致的上訪、企業(yè)倒閉造成的失業(yè),城市產業(yè)結構調整等都會造成問題和糾紛。這些問題都與經濟下行及結構調整的階段性壓力有關。{11}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我國大城市社會危機成因不可避免地具有上述國際化視野下大城市社會危機成因的普遍性特征,但也具有基于中國國情的特殊性特征,主要體現(xiàn)在如下方面:(1)同質性和異質性社區(qū)引發(fā)的社會危機。在我國大城市擴張的進程中,新興的城區(qū)作為經濟開發(fā)區(qū)、動遷安置(人口導入)大區(qū)、商品房開發(fā)大區(qū),不僅原有的傳統(tǒng)村落及城市社區(qū)被大量肢解,它的大部分居民,多屬于來自外區(qū)、外地、境外、海外的“外來人員”。這樣的地區(qū),居民的異質性、流動性突出,但同時在居住形態(tài)上卻已經形成了同質性(階層、民族、人口類別等)較為突出的各種聚居地,社區(qū)內部缺乏有機聯(lián)結,空間上又存在明顯的區(qū)隔。{12}這些對于社會融合極為不利,由此極易引發(fā)城市危機。(2)城市行政區(qū)劃調整引發(fā)的社會危機。我國大部分大城市的行政區(qū)劃在近幾年分別經歷了村改居、縣改區(qū)、行政區(qū)劃合并等行政結構的大調整,這樣迅速融合嬗變行政區(qū)域的公共管理,必然存在其特殊的行政難題和社會治理難題。
綜上所述,研究中外大城市社會危機,從表現(xiàn)與特點的角度將國際視野下大城市社會危機的普遍性和我國大城市社會危機的特殊性相結合,有助于加深對于這一問題的理解,從而及時地預警、識別、消減和治理我國大城市社會危機。
二、大城市社會危機的成因
1.城市居民的視角
從居民的視角來看,有學者認為,在城市化進程中,經濟社會快速轉型的大城市處于一個歷史性的“創(chuàng)造性破壞”時期。{13}諸多重大項目和工程上馬、傳統(tǒng)的大拆大建方式,難免給社會穩(wěn)定帶來一定影響。要使對既有利益格局和觀念的“破壞”富有創(chuàng)造性,既要保護居民的權利,又要提升居民的規(guī)則意識,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地預防危機,降低大城市社會危機的危機程度,或者降低一般社會危機轉化為重大社會危機的概率,這就需要我們在處理大城市社會危機時平衡好社區(qū)居民的規(guī)則意識和權利意識,以提升治理能力的現(xiàn)代化水平。
城市居民的規(guī)則意識是指社區(qū)居民的訴求是要求政府嚴格按照中央或地方法規(guī)政策辦事,要求政府“說到做到,兌現(xiàn)承諾”,并以法規(guī)政策的規(guī)定來維護自己的權益。規(guī)則意識強的居民時刻關注各級政府的法規(guī)和政策,對地方政府是否嚴格執(zhí)行規(guī)則持懷疑態(tài)度,要求參與和監(jiān)督規(guī)則的執(zhí)行,對規(guī)則的公平性具有特殊的關注。近年來,“依法抗爭”就是上訪人規(guī)則意識的典型寫照。“依法抗爭”說到底是一種利益之爭,城市的很多矛盾都體現(xiàn)了居民的規(guī)則意識。比如,動遷逾期過渡的農民要求早日得到妥善安置;員工因企業(yè)“關、停、并、轉”要求得到合理補償;早期動遷的農民因為前后補償規(guī)則不一致要求補償?shù)取嵺`中基于規(guī)則執(zhí)行時在個案上容易欠缺公正持平,例如在拆遷補償中,“大鬧大解決、小鬧小解決、不鬧不解決”的情況實際上淡化了公平意識,縱容了“鬧事者”、虧待了老實人、導致了“翻燒餅”。規(guī)則本身的缺陷異化實際上是在變相激勵大城市的居民棄明規(guī)則而取潛規(guī)則,對于居民形成穩(wěn)定的規(guī)則意識為害匪淺。
城市居民的權利意識是指居民不僅停留在遵循規(guī)則和依法抗爭層面上,而且進一步質疑規(guī)則的合理性,提出自我認可的權利主張。在大城市不斷發(fā)展的權利與民主意識的洗禮中,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居民具備了權利意識,認為“這是我應有的權利”。權利意識中的權利并不一定是法律賦予的,往往超越既有秩序的規(guī)定。{14}比如,近年來我國城市居民在“鄰避運動”中的環(huán)保意識等都表明居民權利意識的覺醒。但是,也必須認識到從大城市社會危機的成因來看,居民權利意識在極端情況下也容易導致居民質疑和挑戰(zhàn)現(xiàn)有規(guī)則體系,從而加大了大城市社會危機的難度。
2.政府的視角
從政府自身的視角來看,在公共管理的實踐中,大城市社會危機的成因可以從如下方面進行分析:一是大城市政府社區(qū)治理的頂層設計尚待完善。諸如大城市的人口壓力、嚴重的社會分化等,根源于當下的社會結構,以及上級政府的制度安排等頂層設計。如外來人口壓力,它涉及城鄉(xiāng)間、區(qū)域間經濟社會發(fā)展嚴重不平衡的問題,也是大城市發(fā)展中極為突出的難點問題。這類問題的解決,從國內情況看,有待于全國經濟社會發(fā)展格局的平衡均等化,也有待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上級政府與下級政府之間財權與事權的科學劃分等頂層設計,不少問題根本不是大城市政府本身能夠真正解決的。二是大城市社會救助體系缺失。大城市政府自身社會救助體系缺失是引發(fā)城市危機的重要原因之一。家族作為傳統(tǒng)的生活互助共同體,在現(xiàn)代化大城市中正趨于弱化乃至解體,核心家庭化、家族小型化趨勢明顯。{15}這其中,老人看護問題這幾年已經受到各方關注,但年輕夫婦的生育、撫育難題越來越突出,已經導致一些社會悲劇的發(fā)生,它也嚴重影響了大城市的生育率和人口結構。三是大城市歷史遺留問題的被動拉鋸。如國內大城市“支內”“支邊”等歷史遺留問題,這些年相關政府部門已經做了一些工作,其中一些措施突破了既有政策的框架約束,體現(xiàn)了人道關懷。但在總體的處置策略上,仍然是遵循“以時間換空間”的原則,且不說從政治道義上講這一做法會引起爭議,即使真能贏得時間,但其實這類問題是有歷史性、延續(xù)性的,事實上這些群體二代、三代的問題仍在不斷出現(xiàn),令我國大城市政府不斷地被動接招。這樣的維穩(wěn)模式,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政府與上訪群體比賽拉鋸戰(zhàn)術,社會成本和行政成本都很高。四是盲目追求大項目和GDP的政績觀錯位。就國內一些地方領導干部選拔的導向來看,基于地方領導干部選拔培養(yǎng)導向的指揮棒,仍有一些大城市政府持有盲目追求大項目和GDP的政績觀,雖然在實踐中重大項目的環(huán)境和社會危機評估也逐步被重視,但仍有流于形式的傾向,群眾的參與度、評估的透明度不高。
三、大城市社會危機處理的國際經驗
隨著新型城鎮(zhèn)化建設的推進,大城市的社會危機處理再次緊迫地橫亙在中國社會面前,加快提升我國政府社會危機應對水平顯得極為迫切,而有效借鑒國際成功的社會危機管理經驗則是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1.完備的危機處理法律
世界各國為防范各種社會危機、突發(fā)性災難制定了許多相關的法律,并使其發(fā)揮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嚴格的立法保障了政府及各部門在非常時期行使行政緊急權力,并使行政緊急權力有法可依。這是保障依法行政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公民權利不受侵犯的制度保證。德國、印度、俄羅斯、南非、荷蘭、波蘭、以色列等國家均在憲法中對緊急狀態(tài)法律制度直接作出了規(guī)定,奠定了緊急狀態(tài)法律制度的基礎;美國、法國等國家制定了統(tǒng)一的緊急狀態(tài)法來詳細規(guī)范在緊急狀態(tài)時期政府與公民之間的關系,以保障政府在緊急狀態(tài)下充分、有效地行使緊急權力,同時又很好地限制政府的行政緊急權力,以保障公民不因緊急狀態(tài)的發(fā)生而使一些基本的憲法權利遭到侵害。
2.健全的社會危機處理機制
美國應對社會危機的管理機制比較成熟,其管理模式是以總統(tǒng)直接領導、由專門對付各種社會危機的政府部門參與的組織體系。為了提高應急危機的能力和協(xié)調政府部門的行動,美國早在1979年就成立了聯(lián)邦危機管理局。這是一個完全獨立的直接負責全國災變管理的常設機構,其職責就是運用各種減緩、預防、回應和恢復等手段管理各種自然災害和人為災難。除此之外,其他政府部門也有各自的危機管理職能,例如在應對突發(fā)性的恐怖活動所造成的災難時,成立了政策協(xié)調機構,即“政府有關部門處理恐怖活動對策委員會”,這個機構由國家安全會議、聯(lián)邦調查局、中央情報局、國防部、聯(lián)合參謀部、交通部、司法部等部門的人員組成,一旦政策確定,則由各個部門分頭執(zhí)行。英國政府及其許多部門都有緊急應變機制,不同部門各有一套應急管理措施及策略,如對付恐怖襲擊、應付罷工和動亂、防災治災、處理重大交通事故、突發(fā)疫情、健康保護、食品安全、化學污染、旅游事件以及電腦病毒感染等等。一旦有嚴重的突發(fā)事件,各有關部門可以馬上啟動應急危機管理機制,相關部門予以配合和支持。日本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就建立起一套從中央到地方的社會危機管理體制。中央政府設有“官邸危機管理中心”指揮全國行動。在這一危機管理體系中,政府根據(jù)不同的危機類別,啟動不同的危機管理部門。除中央、地方政府和專門組織機構外,日本的各企業(yè)、機關、學校、醫(yī)院、街區(qū)等都有各自的管理組織和應變措施。另外,日本還建立專門從事風險事業(yè)的機構,如“日本危機管理中心”“日本危機管理協(xié)會”“日本危機管理咨詢公司”等等。
3.發(fā)達的監(jiān)控信息系統(tǒng)
社會危機處理的關鍵在于危機信息的獲取和預警。對突發(fā)性公共事件及其他恐怖活動的及時探測與發(fā)現(xiàn),采取應急措施,都會贏得寶貴的時間,為此建立一套發(fā)達的監(jiān)控信息系統(tǒng)至關重要。美國經過長期的經驗積累和研究,形成了完備和發(fā)達的監(jiān)控信息系統(tǒng)。以美國公共衛(wèi)生監(jiān)控信息系統(tǒng)為例,全國共有100多個,主要包括國家應急行動中心、全國醫(yī)院傳染病監(jiān)控報告系統(tǒng)、全國須申報疾病監(jiān)控系統(tǒng)、全球新發(fā)傳染病監(jiān)測網、全國醫(yī)療工作者監(jiān)控報告系統(tǒng)、食品傳播疾病動態(tài)監(jiān)控網絡、水傳播疾病暴發(fā)監(jiān)控報告系統(tǒng)、醫(yī)療部門新發(fā)病菌抗藥監(jiān)控報告系統(tǒng)、莫名死亡和重要疾病監(jiān)控報告系統(tǒng)、全國食品傳播疾病監(jiān)控分子圖表網、全國電子疾病監(jiān)控報告系統(tǒng)以及臨床公共衛(wèi)生溝通系統(tǒng)。韓國在全國設立了12個應急疾病監(jiān)控信息中心,覆蓋所有的行政區(qū)域,并充分運用有線、無線通信網,不斷改善通信聯(lián)絡體系,保證疾病監(jiān)控信息中心與各醫(yī)院之間及參與應急醫(yī)療的主要人員之間的通信聯(lián)絡隨時暢通,以利發(fā)現(xiàn)疫情暴發(fā)的規(guī)模,分析疫情的發(fā)展趨勢,及時制定有效的預防措施,避免疫情擴散。
4.全面的社會協(xié)同機制
發(fā)達國家政府在公共危機管理中依然處于中心地位,發(fā)揮主導作用。相比之下,突發(fā)危機中,社會的協(xié)同在制度彈性、參與活力、動員廣度和運作空間上顯示出極大的優(yōu)勢,這種“多中心”的危機治理結構意義重大。各類非政府組織和志愿者,可以在瞬間集結起來,奔赴抗災搶險第一線。在2005年的倫敦地鐵爆炸事件中,英國紅十字會緊急派出急救志愿者和救護員,提供心理疏導等服務。同時,紅十字會還與市長共同設立了“爆炸救濟慈善基金”,迅速開展募捐活動。英國NGO和志愿者在這一突發(fā)危機中表現(xiàn)出的職業(yè)素養(yǎng)、運作效率和積極作用讓世界為之一振。而為了加強部門協(xié)同,美國還成立了“協(xié)同兼容辦公室”,以保障危機應對中的信息共享和社會溝通。西方社會危機處理系統(tǒng)往往涵括組織機構、決策支持、案例信息和預案備份系統(tǒng)等,對應建立縱橫交錯的危機預警和應對機構、專家?guī)臁咐龓旌蜎Q策參考的預案庫等。美國進行危機處理的專門機構是聯(lián)邦危機管理局,澳大利亞是危機管理局。美國還建立了聯(lián)邦危機處理信息系統(tǒng),提供危機決策與管理所需信息。同時,像蘭德公司、布魯金斯學會等也成為美國危機處理決策咨詢的“外腦”。另外,一些國家還建立了危機管理的“記憶銀行”,儲存了大量國際危機處理的案例和信息。
四、大城市社會危機管理機制的創(chuàng)新
十九大報告指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xù)”。{16}按照中央的新要求,從國際大城市社會危機的成因比較來看,基于上述我國大城市社會危機的成因分析中政府與居民的雙重視角可以看出,當前我國處理大城市社會危機時,“企業(yè)型政府”“工程型政府”的管理思維突出。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是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17}要在大城市社會危機的處理中提升治理能力的現(xiàn)代化水平就要求改變以效率為核心的追求,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新要求。從國際大城市社會危機的成因比較來看,可以對我國處理好大城市社會危機有如下借鑒:
1.構建大城市社區(qū)治理參與平臺:以人民為中心,有序擴大居民參與
盡管不少穩(wěn)定危機受到大的結構性因素的束縛,但在大城市政府的治理實踐中,各級政府依然是可以有所作為的。這需要政府的各級領導者在與社會成員和各種利益群體互動中有因勢利導、順勢而為的政治智慧,構建大城市社區(qū)治理參與平臺,以人民為中心,有序擴大居民參與?!吧鐣北旧?,具有有機的能動性。社會成員及其各種群體在急速的社會變動中,具有一定的自我調適、自我治理的能力,也有建立秩序、和諧共生的需要,以及與政府良性互動的動機。這是社會參與制度的有利資源。處理大城市社會危機,無需談之色變,也不必過度攬責。大城市政府對這些問題的治理目標也應當破除“掌控一切”“強力維穩(wěn)”的傳統(tǒng)思維牢籠。事實上,完全靠政府來消除所有危機也不現(xiàn)實。{18}政府要做的,應當是厘清邊界、明確責任,做好該做的事。
2.提升城市領導者的戰(zhàn)略思維:把握社會主要矛盾變化,著力解決好我國大城市社會治理中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十九大報告還提出要增強政治領導本領,堅持戰(zhàn)略思維、創(chuàng)新思維、辯證思維、法治思維、底線思維。{19}這就要求在處理大城市社會危機過程中提升城市領導者的戰(zhàn)略思維,把握社會主要矛盾變化,著力解決好我國大城市社會治理中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huán)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處理大城市社會危機就需要著力解決好城市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提升發(fā)展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fā)展、社會全面進步。在處理大城市社會危機的實踐中,如果過于把維穩(wěn)等“元素”介入到社區(qū)、家庭中,可能會對社會生態(tài)造成損害。家庭和社區(qū)共同體是每一個社會的生活秩序、道德秩序的基礎,也是社會信任體系的最基本的組成部分。{20}在當下中國社會原子化、道德秩序問題嚴重的情況下,在處理我國大城市社會治理危機的過程中更應注意對家庭以及社區(qū)內部的“親密關系”的尊重和維護,而不能簡單通過“政治理性”介入到社會細胞內部,那將會讓有機的社會結構的形成和社會信任體系的重構付出更高的成本。這不僅涉及政治危機和城市危機的關系問題,也涉及功利的短期效應和社會長期發(fā)展規(guī)則之間的關系問題。{21}
3.聚焦大城市社會危機中的特殊群體:加強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機制,在快速城市化邊緣地區(qū)積極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十九大報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就大城市社會危機而言,應當聚焦于大城市社會危機中的特殊群體,特別是在城市化進程中遷入大城市工作、生活的外來務工人員,加強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機制,在快速城市化邊緣地區(qū)積極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焖俪鞘谢貐^(qū)在城鄉(xiāng)接合部、郊區(qū)、農村向城市地區(qū)轉型的過程中,原來城鄉(xiāng)接合部郊區(qū)農村的土地制度、土地經營模式,已經成為吸納外來人口的重要因素。比如,大城市的快速城市化邊緣地區(qū)已經逐漸形成一種“進出互補模式”,同時某種新的村落形態(tài)和村落文化正在形成。
在大城市社會危機的處理實踐中,比如拆除違章建筑、控制外來人口等措施,不僅涉及政府與外來人口之間的關系問題,也涉及政府與本地居民、農民之間的關系問題。在目前城鄉(xiāng)間、區(qū)域間發(fā)展嚴重失衡的情況下,單方面地由大城市依靠住房、車輛、戶口等綜合執(zhí)法行動來驅趕農村遷移人口,是治標不治本的方式,有可能引發(fā)種種新的城市危機和政治危機。通過實地調研,大城市的城中村或邊緣村莊內,外來人員不僅與本地農民間形成了人數(shù)倒掛的比例,而且有一些村子內部已經形成有較嚴密的外來群體社會網絡,甚至出現(xiàn)了較特殊的自治結構,他們有事會找他們老家一起遷移來的村主任、書記解決。另外也有的外來菜農等,已經組織起自己的合作社,有組織地展開經濟活動和內部自治。因此,諸如快速城市化地區(qū),包括涉及城市的空間安排、城市規(guī)劃等重大問題,應借鑒國內外快速城市化地區(qū)的經驗教訓,通過社區(qū)規(guī)劃,專業(yè)團隊和居民共同參與公共服務資源的空間配置等。{22}在這類區(qū)域的征地、動遷、大項目、企業(yè)遷移等工作中,在相關群體之間,搭建協(xié)商、溝通的平臺,同時導入律師、專業(yè)機構等,嘗試建立有規(guī)則可循、有效的博弈方式。{23}
4.完善大城市社區(qū)治理的頂層設計:加強社區(qū)治理體系建設,以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處理好大城市社會危機
十九大報告已經明確提出加強社區(qū)治理體系建設,同時指出必須把黨的領導貫徹落實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zhí)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24}這就要求在處理大城市社會治理危機的過程中完善大城市社區(qū)治理的頂層設計,加強社區(qū)治理體系建設,以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治理好大城市社會危機。實踐中,化解危機要善于運用法律武器維護群眾的合法權益、調節(jié)好社會利益關系,真正讓群眾在處理大城市社會治理危機的過程中找得到公道、感受到正義,要充分運用法治思維來維權和維穩(wěn),在大城市社會治理危機的處理過程中讓群眾心服口服。以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處理大城市社會治理危機就需要避免利用波浪式和運動式的專項行動來維穩(wěn),積極構建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的頂層設計。
注釋:
{1}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
{2} Barbeh?觟n, Marlon,Interrogating the city: Comparing locally distinct crisis discourses. Urban Studies (Sage Publications, Ltd.),2017,7.
{3} Kash TJ, Darling JR. Crisis management: a survey of property development firms. Leadership & Organization. 1998,38.
{4} King G III. Crisis management & team effectiveness: a closer examination.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02,41(3): 107-108.
{5} Pearson CM, Mitroff II. From crisis prone to crisis prepared: a framework for crisis management.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 1993,7(1): 93.
{6} Barbeh?觟n, Marlon,Interrogating the city: Comparing locally distinct crisis discourses. Urban Studies (Sage Publications, Ltd.), 2017,19.
{7} Barbeh?觟n, Marlon,Interrogating the city: Comparing locally distinct crisis discourses. Urban Studies (Sage Publications, Ltd.), 2017,57.
{8} Kash TJ, Darling JR. Crisis management: a survey of property development firms. Leadership & Organization. 1998,75.
{9} Katsinas, Philipp.Cities and crisis: New critical urban theory. Planning Theory. 2015,5.
{10} W.Robert Lovan, Michael Murray, Ron Shaffer.Aldershot. Participatory governance: planning, conflict mediation and public decision-making in civil society. Hants: Ashgate. 2004:75.
{11} W.Robert Lovan, Michael Murray, Ron Shaffer.Aldershot. Participatory governance: planning, conflict mediation and public decision-making in civil society. Hants: Ashgate. 2004:235.
{12} 蘆恒;《以內生優(yōu)勢化解外部風險——“社區(qū)抗逆力”與衰落單位社區(qū)重建》,《社會科學》2017年第6期。
{13} Pearson CM, Mitroff II. From crisis prone to crisis prepared: a framework for crisis management.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 1993,7(1): 37-38.
{14} Weaver, Timothy.Urban crisis: The genealogy of a concept. Urban Studies (Sage Publications, Ltd.). 2017,7.
{15} Roger D. Congleton and Birgitta Swedenbor. Democratic constitutional design and public policy : analysis and evidence. Cambridge, Mass. : MIT Press, 2006:39.
{16}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
{17}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
{18} Julia Beckett and Heidi O. Koenig.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law. N.Y.: M.E.Sharpe. 2005:175.
{19}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
{20} W.Robert Lovan, Michael Murray, Ron Shaffer.Aldershot. Participatory governance: planning, conflict mediation and public decision-making in civil society. Hants: Ashgate. 2004:89.
{21} Gerrits, Lasse.,City futures: Confronting the crisis of urban development. Planning Theory. 2012,5.
{22} W.Robert Lovan, Michael Murray, Ron Shaffer.Aldershot. Participatory governance: planning, conflict mediation and public decision-making in civil society. Hants: Ashgate. 2004:129.
{23} Kenneth P. Ruscio. The Leadership Dilemma in Modern Democracy. University of Richmond. 2004:69.
{24}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
Abstract: The rapid urbanization of China in the last 40 years is conducive to a better and faster transition to modernization. However, it must also be noted that rapid urbanization brings many contradictions and risks for major cities in China, which accumulates various kinds of urban social crisis rapidly. If handled improperly, it will delay development and even affect the progress of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ocial crisis of big cities in the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presentation and category, and combines the universality of social crisis in international big cities with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social crisis in large cities in China. The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the social crisis in large cities in China is based on the dual perspectives of urban residents and the government. Based on the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of the management of social crisis in big cities, this paper proposes to build a platform for community (she qu) governance participation in large cities, and enhance the strategic thinking of urban leaders. What's more, the special groups in the social crisis in big cities should be concerned, and the top-level design of community governance will be improved in big cities.
Keywords: Urbanization; Social Crisis; Modernization of Governance Capac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