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思學
摘要:大多數(shù)高職生存在自卑、逆反等心理問題,情緒控制能力差,缺乏安全感,教育工作者需尋求行之有效的措施,幫助高職生擺脫不良心理狀態(tài)。文章對高職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諸多問題進行了剖析,并探索了高職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促進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快速步入良性發(fā)展軌道。
關鍵詞:高職生;心理特點;教育措施;教育模式
一、高職生的心理特點
從外部環(huán)境來看,職業(yè)競爭和就業(yè)壓力的增大易使高職生產生各種心理問題。從高職生自身情況來看,他們或沒能升入理想的大學,或缺失家庭溫暖,在自我意識、人際交往、求職擇業(yè)、生活學習等方面存在心理障礙。具體表現(xiàn)為:
(一)自卑
首先,大多數(shù)高職生在義務教育階段是老師眼中的“壞學生”生,經常被老師和家長批評、被同齡人嘲笑;其次,有的學生來自單親家庭,從小生活在別人異樣的眼光下,不善于與人交流,久而久之,產生自卑心理;再次,學生對自己的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不自信。相比本科生,高職生的職業(yè)選擇范圍狹窄,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他們更易產生自卑心理。
(二)逆反
由于不能正確認識自己與周圍環(huán)境的關系,高職生的逆反心理尤為嚴重。隨著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他們渴望擺脫成人的監(jiān)護,容易與家長、老師發(fā)生激烈對抗。另外,高職生情緒管控能力較差,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常常導致矛盾升級。
(三)學習動機不足
相對本科生,高職生升學壓力較小,學習動機不足。部分高職生抱有得過且過的心理,不重視自我能力的提升,沒有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同時,一部分高職生學習基礎差,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未找到合適的學習方法,學習成績難以提升,容易產生失落情緒,從而進一步削弱學習動機。
(四)缺乏安全感
一方面,高職生接觸社會較早,但其思想尚未成熟,抗壓能力差,心理防線易崩潰;另一方面,部分高職生長期缺少家庭關愛,極度缺乏安全感,試圖從外部索取關懷和愛,從而導致早戀現(xiàn)象嚴重[1]。
二、教育對策
針對高職生的這些心理特點,教育工作者需要對他們進行正解的教育和引導,促進他們心理健康發(fā)展。
(一)建立心理咨詢室,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隨著學生心理問題的增多,學校對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重視。但目前大多數(shù)學校只設置了心理教師崗位,沒有開設實質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心理健康課程不僅能預防學生心理問題的產生,將心理健康問題扼殺在萌芽狀態(tài),還能對消極心理或者心理疾病進行積極的引導和治療。因此,學校應建立心理咨詢室,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做好心理健康宣傳與教育工作,關注學生心理狀況,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
(二)創(chuàng)設社團,為學生打造展現(xiàn)自我的平臺
社團組織的成立、社團活動的開展有利于豐富學生校園生活,塑造學生健全人格。高職生思維活躍,精力旺盛,興趣愛好廣泛。對此,學校可開設各式各樣的興趣社團,為他們搭建自我展示平臺。社團要邀請老師進行長期指導,讓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開展各項活動。這樣既能提高學生的自主性,滿足學生的發(fā)展需求,又能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另外,學校可以通過藝術節(jié)、舞蹈大賽、話劇之王、籃球賽等豐富多彩的活動,給予學生更多展示的機會,讓學生找到自身的閃光點,增強自信心。
(三)提倡“朋友式”師生關系, 給予學生關注與肯定
高職生比較青睞民主型的教育模式,而排斥說教式、灌輸式的教育模式。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轉換教育觀念,嘗試與學生交朋友,深入了解學生想法,用愛心、耐心、細心感化他們,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敞開心扉、訴說苦惱,進而對癥下藥,因材施教。
參考文獻
[1]宋璐,李春,鄧博.心理學視角下高校學生黨員再教育模式探討[J].成都中醫(yī)藥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8,20(1):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