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培卓 張子明 王琪
1997年,忠誠樓還是一棟爛尾樓。
那個時候它沒有名字,僅僅是為了響應國家普九蓋的一座教學樓,裹著一身陳舊的安全網,秋風蕭瑟中用幾根水泥柱子指著天,天上的云黑壓壓的,一副來者不善的模樣。
政府的撥款不夠,又沒有后續(xù)資金填補,它只能這么站著,在棗莊市陰平中學的圍墻里,浩瀚無垠的天幕下,像個還未成形的嬰孩,站了近十年。
2001年的時候,幾經斡旋,開發(fā)商退了一步,跟鄉(xiāng)鎮(zhèn)的教委主任說,這樣吧,你們先給我5萬塊錢,我給你蓋成這座樓。
教委主任點點頭,當下發(fā)動教師們捐款,一塊兒湊這5萬塊錢。大家都想把這座樓蓋起來,讓學生們有更寬敞的教室。
錢湊齊后,鄉(xiāng)鎮(zhèn)教育部門做出捐款名單,一個叫郁忠誠的人的名字后面赫然出現(xiàn)一串數(shù)字:11000元。當時陰平鎮(zhèn)教師月均工資不到一千,這筆錢在一眾捐款數(shù)額中,頗顯鶴立雞群。教育部門的領導不由地多想了一層,暗道:一個普通退休教師,一下子拿出這么多錢蓋樓,是不是有什么想法?他決定觀察這個叫郁忠誠的人一段時間。
郁忠誠人很瘦,頭發(fā)半白,說話辦事斯文儒雅。他當了半輩子的教師,曾經救助過家庭貧困的學生,為當?shù)匦W捐款,更早之前,甚至救助過非洲兒童。人格品行有目共睹,部門領導放下心來。
樓建成后,郁忠誠捐款蓋樓的事跡一度為人津津樂道。棗莊市有一個叫曲建文的干部,當兵時曾任雷鋒班第四任班長,聽聞郁忠誠的事,有意結交。兩人都頗有雷鋒情懷,對學生的道德教育十分看重,一次長談后,兩人有了在樓里建雷鋒精神展館的想法。
過了幾年,實驗樓的二樓騰出兩間空的教室,里面展出雷鋒的事跡和關于雷鋒精神解讀的書籍等相關資料。郁忠誠搬來一尊雷鋒雕像放在中央,展覽館正式建成。
雷鋒精神展覽館建成后,學生們有了新的榜樣,開始有意識地學習雷鋒,全校形成學雷鋒的風氣,許多社團、單位慕名而來。又幾年,郁忠誠去世,其余響猶存,雷鋒精神在學校里影響也越來越大,2010年,陰平中學作為棗莊市唯一的雷鋒學校正式揭牌,“學雷鋒”成為學校主打品牌。
陰平中學進門是一條筆直的大道,叫“雷鋒路”,每個學生上學時踏上這條路都會督促自己做到三點:一是每天產生一個對別人有益的思想,二是每天說一句對別人有益的話語,三是每天做一件對別人有益的事情。
“雷鋒路”兩旁錯落擺著刻著雷鋒日記的大石,我在石頭旁邊佇立片刻,幾個學生走過來,他們不認識我,以為我是哪位老師,恭恭敬敬叫了聲“老師好”,之后隨手撿起草叢里一角紙屑,小跑著走了。這細微處的舉動讓我感觸頗深。
后來我問侯修峰老師,從他口中知道陰平中學的師生關系很融洽,以孫景超校長帶頭,出現(xiàn)了許多雷鋒式的教師。
王艷是其中的一個。
我去陰平中學采訪的那段時間,王艷因病在家中休養(yǎng),我們到家中拜訪,方知她剛做完手術。王老師人高瘦,整個人輪廓颯爽,因為化療戴著帽子,精神比之前似是好了一點。去之前侯修峰告訴我,她是積勞成疾。
8年前學校蓋了宿舍樓,王艷和住校生一起搬了進去,負責看管學生宿舍。宿舍每天晚上10點熄燈,熄燈后,王艷會去挨個點一遍名字。
“學生們很活躍,經常有串宿舍的情況出現(xiàn),所以熄燈后要點一次名,但是有些學生就比較機靈了,等點完名,悄悄從宿舍溜走,跑去別的宿舍逗留,所以我往往會隔一段時間,再出去點一次名,差不多十一點多了?!?/p>
我問她:“您幾點起床?”
“五點多,要給學生開寢室大門?!?/p>
剛開學的一段時間,王艷會半夜起來,打著手電再次檢查一遍,怕發(fā)生什么緊急的事故。心有牽掛,睡眠便不踏實,有時候又是一整夜的失眠。王艷的宿舍里常備著一只藥箱,里面有各種常用藥物,那是專門為學生準備的,應對突發(fā)的緊急事件。
她的宿舍里除了自己的床鋪外,還有幾張小床,有些性格敏感,不敢和其他同學一起住的,或者家庭條件不好需要照顧的,亦或是想考體育專業(yè)的學生,都可以跟她住在一起,由她親自輔導。
她與學生們朝夕相處,一邊管理宿舍,一邊正常上班帶課。學校里的廁所是旱廁,堵住之后,很難疏通,王艷會親自下手,用手疏通廁所。這所學校和學校里的學生幾乎是承載了她這些年歲月中,最濃墨重彩的記憶。
她時不時向侯修峰詢問學生們中考體育成績,哪個學生進步了,哪個退步了,如數(shù)家珍。似乎只有提到這群可愛的學生,王艷的眼睛里染上細碎的光,目光也微微發(fā)熱,跟我說:“都要畢業(yè)啦,挺想念他們的?!?/p>
與王艷一樣的“雷鋒教師”還有張亞平。2014年6月底,山東省教育廳組織去喀什支教的活動,張亞平毫不猶豫地報了名。他50多歲,雖然身體還算硬朗,但在一眾援疆的年輕人中,顯得格外不同。
南疆氣候惡劣,一早一晚氣溫下降到零下20度,張亞平和一同前往的支教教師住的是多年前的土坯房,陳舊,昏暗,沒有任何取暖措施,也沒有電。水土不服加上氣候因素,張亞平頸椎自此留下了病根。
張亞平在英吉沙縣實驗中學教高中生物,班級里絕大多數(shù)是維吾爾族學生,很多學生家庭并不富裕,沒有生活費,去上學之前,都是父母做好囊塞進他們懷里當做食物。一天下了班回到宿舍,張亞平用塑料袋去縣城接了點水,回來就看到一個維吾爾族學生站在他宿舍門口,孩子沒錢吃飯,只能找對他們很好的這位張老師。張亞平二話不說,掏出錢來便給了學生。他還帶學生去援疆人員在職的醫(yī)院里體檢、看病,給學生們買衣服,主動與學生交流、溝通,與維族的學生成為朋友。
用雷鋒精神建校,繼以雷鋒精神育人。巨大的雷鋒雕像前面,一群群學生在“雷鋒路”上走過,腳步沉穩(wěn),高昂著德才意氣。
辦學經驗:
執(zhí)行統(tǒng)一,探索育人方向。把學雷鋒教育當做一種制度來抓,新生入學的第一課就是接受雷鋒教育,班主任為新生講述雷鋒事跡,組織學生講雷鋒故事等,把雷鋒精神根植于每一個學生心中。雷鋒文化感召人。2006年,雷鋒精神展覽館揭牌,2007年被批準為棗莊市雷鋒精神教育基地。2008年學校對展館進一步改造,加入棗莊“雷鋒”郁忠誠紀念館,為師生提供一個學習雷鋒事跡,感悟雷鋒精神的場所。學雷鋒活動感化人。學校圍繞雷鋒精神開展“走進雷鋒”主題教育系列活動并開設校外學雷鋒教育基地,不斷深化學雷鋒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