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嵩
【摘要】黑龍江流域博物館是為全國唯一一座界江流域博物館,全方位展示了黑龍江流域文明及蘿北地域文化的起源與發(fā)展,顯現(xiàn)了黑龍江流域文明的特殊風貌。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記高度重視文物保護工作,為新時期的文物工作指明了方向。本文從黑龍江流域博物館文物保護視角淺談庫房標準與陶器保護工作。
【關(guān)鍵詞】黑龍江流域博物館;蘿北;庫房;陶器
【中圖分類號】G261 【文獻標識碼】A
在當今文博領(lǐng)域,庫房安全的標準范疇是建筑安全、設施與環(huán)境安全以及工作安全等要素。
一、庫房的標準
庫房建設是保護文物的重要條件之一,庫房對文物的保護應當是全方位的保護,而絕不是單一的安全問題。
庫房管理工作是一項管理型與研究型相結(jié)合的工作,結(jié)合于自然科學、物理學、化學、社會科學、對抗自然力破壞的科學為一體的綜合性學科。所以,不論是環(huán)境、設備還是人員都是庫房工作的核心要素。庫房視為博物館文物保護的心臟,每一座博物館要想發(fā)展與擴大館藏規(guī)模,庫房的建設與管理工作是重要前提。提高其整體建設,博物館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對文物的保護與管理,只有在文物保護得當?shù)那疤嵯拢瑢W術(shù)研究、布展陳列及宣傳教育等工作方能正常開展。文物庫房不同于其他行業(yè)的倉庫,庫房對文物起到保護管理的職能與作用,完全不同于其他行業(yè)那樣將物品存放于倉庫之中,這是由博物館自身的特殊性所決定的。
庫房內(nèi)的每一件文物都會隨時提取、陳列、拍照及學術(shù)研究,因此,必須要做到使其避免遭受自然因素與人為因素造成的破壞。自然損壞是文物損壞的主要因素,防止各類自然因素對文物的損壞必須要依據(jù)各類文物的實際特征來進行;而人為破壞則多是出于工作人員缺乏對文物知識的掌握、工作疏忽及蓄意破壞而導致。所以,庫房管理人員要起到責任作用,將文物庫房制度化、規(guī)范化、科學化及標準化。
文物保護管理工作標準大致可分為八類。
第一,溫濕度控制。文物分為有機質(zhì)與無機質(zhì),不同的文物適應不同的溫濕度,應將不同類型的文物放置于不同溫濕度的庫房,進一步加強庫房的密封性,根據(jù)實際情況調(diào)整溫濕度,保持各庫房因地制宜的前提下的恒溫、恒濕,以防止因溫濕度不均引發(fā)文物霉爛。在通風問題上,應采取具體文物庫房具體對待后,方能決定是全空調(diào)還是全通風,避免一刀切的做法。
第二,防光輻射。光輻射會對紡織品、紙張等有機物引起能量轉(zhuǎn)換,致使其分子鏈破壞,引發(fā)褪色、破裂等。應做到遮擋紫外線與紅外線對文物的照射,但庫房工作需要照明,管理人員應盡量使用冷光源,可使用不含紅外線的LED燈照明,以便保障文物不被光輻射的前提下,使庫房工作正常運行。
第三,防生物危害。老鼠對紙質(zhì)文物等危害極大,對庫房角落可使用鼠夾、鼠藥;在蟲害上,庫房應隨時保持恒溫與恒濕,以防止庫房潮濕過重而引發(fā)蟲蛀,并使用樟腦、旱煙葉、無酸紙或殺蟲劑;同時在防微生物危害上也應控制好各類文物存放環(huán)境溫濕度,并使用殺菌劑。
第四,防空氣污染。防塵工作是庫房管理員每日進入庫房的第一件工作,也是最基本的工作?;覊m無處不在,隨時飄落在庫房的每一個角落。如若飄落在不同文物上,會使文物遭受不同程度的損害。同時,不及時清理會使庫房產(chǎn)生微生物病害。所以,庫房管理人員應隨時保持庫房內(nèi)空氣清新,必要的條件下可設置空氣過濾器。同時應遠離污染源,密封藏品庫。
第五,防火。必須建立一個完備的防火系統(tǒng)。庫房管理人員應遵守安全操作,人走斷電,庫房內(nèi)嚴禁煙火,不亂接電源,并且在庫房內(nèi)放置適量的滅火器。管理人員應配合電工定期檢查庫房電路。
第六,防盜。管理人員應與安保人員合作,建立崗位責任制,做好鑰匙管理和人員出入的管理機制。
第七,防水。庫房如若滲水,墻壁會生霉,引發(fā)生物病害,嚴重威脅文物安全。同時,紙質(zhì)、絲織品等文物一旦被水污染則會造成污染褪色、斷裂、腐爛。因此,文物庫房應遠離水源。
第八,防震碰摔。在突發(fā)地震或日常提取、搬運文物過程中,避免文物發(fā)生碰撞尤為重要。應使用囊匣盛裝文物,以防止文物在此期間發(fā)生碰撞與傾倒。
二、陶器的保護
蘿北地處黑龍江流域少有的直角轉(zhuǎn)彎點,沿岸分布著眾多古代北方漁獵民族歷史遺跡,黑龍江流域博物館收藏著各歷史時期黑龍江流域出土的大量陶器,為我們留下了北方漁獵民族清晰的陶器發(fā)展史,為千年不同時代的陶器沿襲提供了清晰的脈絡。因此,對該系列陶器的保護工作也是黑龍江流域博物館藏品管理人員的重要本職工作。
不論庫房還是展廳,陶器的存放溫濕度務必嚴格達到陶器的保護標準。陶器不同于瓷器,瓷器是由瓷石、高嶺土等組成,經(jīng)混煉成型的物質(zhì),其經(jīng)過高溫焙燒,胎質(zhì)堅固致密,斷面基本不吸水,敲擊時會發(fā)出鏗鏘的金屬聲響。所以,瓷器在歷經(jīng)千百年后耐性依舊極強。而陶器則是用黏土為胎、經(jīng)過手捏、輪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干燥后,放在窯內(nèi)燒制而成的物品,其胎質(zhì)粗疏,斷面吸水率高。所以,如若在溫濕度控制問題上保管不善,會引發(fā)陶器空鼓、表面酥粉、起翹、龜裂、彩繪脫落。由此可見,陶器不論在庫房還是展柜,都應保持20℃,相對濕度則保持在40%~50%。同時,在植物、動物、微生物病害等問題上做到及時防護與修復,以免造成該病害引發(fā)陶器斷裂。
三、陶器修復的基本條件
陶器在出土之后應用機械方法或物理方法除去表面污染物,如若是彩繪陶器則應對其實施彩繪加固。例如,兵馬俑本是彩繪陶俑,歷經(jīng)戰(zhàn)亂的破壞以及千年的泥土侵蝕,僅有斑駁殘跡,彩繪已大多脫落,只有極個別陶俑殘存彩繪較多,出土時如若盲目清理則會對殘留有彩繪的陶俑造成彩繪脫落。其他陶類文物也是如此,甚至一個微小的陶片,如若采取盲目清理則極有可能將其原有的重要歷史信息流失,研究價值大打折扣。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兵馬俑在出土、修復和展出過程中極為嚴謹,由此再現(xiàn)了昔日秦帝國軍士的威嚴與從容,具有鮮明的個性和強烈的時代特征。
黑龍江流域博物館建館之初至今,10年來對黑龍江沿岸各遺址的陶器、瓷器、石器、玉石器、銅器、鐵器及近現(xiàn)代文物等各類別的文物進行修復入館。在此過程之中,陶器尤為突出,其數(shù)量眾多,顯現(xiàn)了不同時代疊加文化層,同時在其修復過程之中總結(jié)出大量經(jīng)驗。
黑龍江流域博物館館藏陶器器形大小不一,其中器形碩大的陶器在修復過程中時間較長,嚴格經(jīng)過清理、黏結(jié)、殘缺部位補配等一系列精細繁復的工作,將文物恢復原有的形貌。其難度也鍛煉了工作人員的耐力與韌力。由此總結(jié)出文物修復首先需要有極大的愛心及不斷增加對文物工作的深入學習與研究。
黑龍江流域博物館的文物修復工作從該文物入館之前就已開展,每一件待修復的陶器嚴格做到不沾水、不清洗,以原貌對其進行烘干。陶器烘干后按照其自身狀況選擇用機械方法或物理方法對其進行去除表面污染物。在此過程中,記錄器物年代、修復環(huán)節(jié)以及拍照留取資料的工作也應同時進行,保持記錄與器皿不分離,給未來的保管與研究工作制造條件。
黑龍江沿岸陶器器形獨特,紋飾精美,其中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元素信息,因此,陶片一旦獲取切不可急于清洗。應以認真分類、避免混淆、自然干燥為重要步驟。器物干燥之后陶片強度已經(jīng)增加,此時才可以清理,在此過程中切不可對表面顏色與紋飾造成破壞。
在陶片黏結(jié)工作中,拒絕使用干涸后會對黏結(jié)部位留有痕跡的劣質(zhì)膠,嚴格選用黏結(jié)無痕并不會對陶器造成二次破壞的陶瓷膠;同樣,在殘缺部位補配期間拒絕選用劣質(zhì)石膏,以保障陶器在修復工作完成后能夠安全地存放、陳列于庫房與展廳之中。
四、總結(jié)
綜上所述,不論庫房管理還是文物修復,全過程中,應始終堅持博物館工作者職業(yè)道德準則,堅持忠實于原物的一切,絕不憑自己的主觀臆造改變文物的原貌。同時,博物館藏品管理實施的整個環(huán)節(jié)應按照相關(guān)標準和規(guī)范做好相關(guān)記錄,進而對其做好檔案資料。
參考文獻:
[1]黃???博物館文物庫房標準的探討[J].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