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菁
【摘要】現(xiàn)在人們生活在水泥城市里,鄰里之間可以說是互不相干,缺乏親情和友情,而在以前的生活中,牽起鄰里之間情感的往往是些小物件,如竹火籠、暖水壺等,本文通過對竹火籠的描述,回憶當年的溫暖時光。
【關鍵詞】火籠;取暖;各種作用
【中圖分類號】G654 【文獻標識碼】A
好像一夜之間,天氣就變冷了,許久不見了太陽,南方的冬天是濕冷地,即使坐在屋子里也會不禁地打顫。在這陰冷地的天氣里,看到大家基本上是使用空調、取暖器或是熱水袋,這些電器雖說取暖速度快,但想著能一身自下而上地暖好像還是要傳統(tǒng)的竹火籠才能達到這種效果。不禁讓我想起小時候在鄉(xiāng)村老家常用過的竹火籠,想起小時候和伙伴們在一起做過的許多趣事,如今竹火籠已經離我們很是遙遠,但它卻依然那么清晰地存在于我的腦海中。
竹火籠的歷史可謂悠久,竹火籠之稱,最早出現(xiàn)于南北朝時期,“庭雪亂如花,井冰粲成玉。因炎入貂袖,懷溫奉芳褥。體密用宜通,文邪性非曲。本自江南墟,便娟脩且綠。暫承君玉指,請謝陽春旭?!边@首詩是南朝齊人謝朓為詠竹火籠而作??梢姡窕鸹\是古人寒冬生活中的神器,冬天可以暖手。當然,暖腳也是可以的,南北朝詩人陰鏗在其律詩《秋閨怨詩》就提到了其暖腳的作用?!蔼毭唠m已慣,秋來只自愁。火籠恒暖腳,行障鎮(zhèn)床頭?!笨偟恼f來,竹火籠的最大功能還是取暖。
贛南客家地區(qū)的竹火籠,可以說凝結了祖輩們的大智慧,樣式簡單,但是取暖效果最好。在以前的艱苦歲月中,竹火籠也可以說是非常具有親民性,制作原料取自身邊隨處可見的竹子,制作工藝簡單、價格低廉,是它走進千家萬戶的老百姓家的重要原因。
以圖為例,此種竹火籠在客家地區(qū)可以說是最常見的形制。竹火籠的構造大體可分成三個部分:火籠蓋、火籠缽、火籠籃。
火籠籃的構成較為復雜,稱之為籃,是因為它的整體形狀像個提籃?;鸹\籃的底部,是起著承托整個火籠的作用,先是按照火籠缽的大小編好一個比火籠缽直徑稍大一些的圓形框,然后在竹框底部用鐵絲或是兩根竹片呈交叉狀固定住,用來托住火籠缽。中間部分是它先由六到八根短竹片立在底部的圓筒邊上(起到支撐和固定火籠高度的作用),再用竹蔑絲圍繞火籠缽的大小編織成的一個筒狀物。接下來會在筒狀物里面用鋁皮圍繞一圈,用來保護竹籃。兩邊是一條1寸寬的竹片,兩頭破開成兩層,內層再破開成兩片,總的成為三片,它連接著竹火籠的外圍和底部的圓形框,并在兩邊固定住。起著提手的作用,可以用來提或挽。
火籠缽,可以是砂缽、或燒制的碗狀瓦、亦可以是陶缽。通常會在里面放入從柴火灶膛里鏟出柴火灰和紅木炭倒入缽內,用熱灰蓋住紅炭,一般還會用鏟子或火鉗在里面捅幾下,好讓炭火之間通風,不至于熄滅。接下來就可以盡情享受,用來烤手烘腳,連續(xù)五六個小時都是熱乎乎的。
火籠蓋,先是用竹蔑片做成一個圓形的圓圈,高約一寸,直徑大小比內膽稍大些的筒狀物,再用鐵絲由中間開始往外擴散編成拱形網狀的蓋,最后和竹編的蓋相連接。這個蓋是起著放手和腳的作用,也可用來烘干小的物件。
下圖為江西客家博物院館藏的另一種形制的竹火籠,此款竹火籠竹編工藝較為繁雜,造型美觀,簡潔大方,在客家地區(qū)并不多見,可稱精品。
寒冷的冬天,夾幾塊燒紅的木炭放進竹火籠里,木炭上面蓋些冷卻的木灰(目的是為了降低火籠的熱度,使溫度不會過高,避免灼傷皮膚),就可以烤火了?;鸹\里的木炭一般是用做飯的灶頭里燒紅或燒剩的木炭,有時為了讓火籠的熱量保持長些時間,也會把舊的灰鏟掉一些,再添加一些未用過的木炭。
蓋上一條圍裙或是一件舊衣服,再將兩手或雙腳放在火籠上,手和腳很快就會暖和起來,通過雙手和雙腳的熱量傳遞,全身也很快會感到熱乎乎的。還記得以前,在寒冷的冬天,那時我們的衣服都不多,可以說缺衣少食,大冷天的穿得很少,一般上身只穿兩件衣服,下身只穿兩條褲子,如果在室外,那肯定是臉上掛著兩條冰柱子。但在室內的話,只要去灶里鏟些炭火蓋些灰,身上就立馬有了暖意。有了這個熱火籠,整個冬天,無論是寒風凜冽還是冰天雪地,都可安然度過,并渾身感到溫暖融融。
竹火籠在那個年代也是個聚會必不可少的物件,飯后,大娘們一群,大爺們一群的,紛紛從家里提著竹火籠出來,聚在太陽底下,曬著太陽,話著家常。也有的會四人一桌,聚著打打撲克牌,手上沒功夫了,就把竹火籠放在腳底下取暖,真可謂娛樂生活兩不誤。生活的簡單幸福也就如此吧。
竹火籠是個寶,不僅白天可用,晚上也可用。晚上睡覺的時候,將竹火籠放進被窩里,一會兒被子和墊被、草席就熱烘烘的,人躺在里面很暖和,就像睡在北方的炕上一般。但快睡著之前,要把竹火籠取出放到地上,否則,人睡著了,竹火籠倒了,會將被子和草席燒壞,引起火災。
如果遇上連日陰雨,竹火籠除了取暖,還有烘干衣物的功能,在提手上放置一件薄小的衣服或襪子,不一會兒竹火籠上就會生起細微但是持久的的熱氣,數(shù)個小時就可以把衣物烘干。
竹火籠也是個美食制造機,小時候我們經常會把紅薯丟進火籠里,等上一段時間,烤火薯就做好了,扒開烤地焦黑的紅薯皮,露出里面黃燦燦的紅薯內里,一陣香氣撲鼻而來,在旁邊看著的口水就會止不住往下咽。調皮的哥哥還會拿著在家門前小溪里撈上的幾條小魚,一條一條地擺在籠罩上,冷熱一沖突,頓時一種焦香地煙氣就冒了出來,時不時地翻動一下,烤上二十分鐘左右,一條條烤小魚干就好了,吃著酥酥地,嚼在嘴里又是那么香香地,也許是那時候的物質缺乏,所以,我們基本上都是偷偷地拿著這些紅薯、芋頭、土豆等小東西放到火籠里去烤,什么都覺得好吃,什么都覺得好玩。但無論我們事后怎么掩飾,都會被父母親們看出來,小時候還總是認為爸爸媽媽是不是有千里眼、順風耳,為什么我們做的事他們都知道,然后就是一頓“竹筍炒肉”(被竹條抽到雞飛狗跳)。偷吃是要付出代價的,記得每次我吃過烤紅薯都會流鼻血,即使挨了打,但下次又會和哥哥姐姐們一起,繼續(xù)這樣,不停地輪回,許是忘不了那個嘴里的香甜味吧。
雖然現(xiàn)在生活中電氣化的物件越來越多,但簡單且方便、存在我腦海中,久久不能忘的還是記憶中那個有著溫暖內里的竹火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