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兒音樂課程開發(fā)資源有著多樣性,新疆歷史悠久,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人類的四大文明曾在這里碰撞,東西的文化曾在這里交流、融匯、碰撞,不同的語言文化、不同的文化藝術、音樂舞蹈文化都有獨特的魅力和藝術價值,筆者以四個維度展示了四個不同的課例。
【關鍵詞】幼兒音樂教育;課例
【中圖分類號】G613.5 【文獻標識碼】A
一、語言——《開比奈》
開比奈是一首南疆地區(qū)的維吾爾族兒謠,譯成漢文的意思是“蝴蝶”,創(chuàng)作于20世紀,是幾乎兒童都耳熟能詳?shù)囊皇變褐{,2拍子的節(jié)奏歌曲朗朗上口。
(一)教學對象
大班。
(二)教學準備
圖卡(蝴蝶,花朵的圖卡),播放器,手鼓(鋼琴)。
(三)教學目標
感受節(jié)拍,讓孩子在歌唱中用身體感受二拍子的強弱,認識大自然中的生物。
(四)教學過程
拿出蝴蝶的圖片,讓孩子去做感官上的接觸,告訴孩子在花園中有許多蝴蝶,孩子們要經常給花園里的花澆水才可以有更多的蝴蝶(歌詞大意)。通過故事的形式闡述,讓孩子對其感興趣,并激發(fā)孩子的想象力和感覺上的統(tǒng)一;感受二拍子的強弱關系,老師對歌曲進行哼鳴,學生做拍腿的動作,第一下拍自己的腿,第二下拍旁邊小朋友的腿,第一下拍自己時比較用力,第二下拍旁邊小朋友時比較輕,感受二拍子的強弱;在老師的手鼓下感受2拍子,孩子在教室做蝴蝶的飛翔的動作,翅膀提上去的時候用的力量比較大,放下來的時候用的力量比較小,跟隨老師在教室里面飛行;開比奈是蝴蝶的意思,我們用節(jié)奏型的語言去朗讀,兩個八分音符和一個四分音符,我們把不同的節(jié)奏型放在身體上做拍擊,用拍手表示八分音符,跺腳表示四分音符,用雙手打開的動作表示二分音符,那我們整個的動作就是:手手腳,手手腳,手手手手打開(重復四遍);跟老師重復做手腳上的動作,開始學習歌曲,除了開比奈需要唱歌詞之外,所有的歌曲部分唱啦;歌唱中的卡農(卡農是合唱中最常見簡單的音樂表現(xiàn)形式,一個聲部進行,另外一個聲部做追逐,意味卡農)孩子們已熟悉歌曲后,讓孩子進行一個聲部,老師完成另外一個聲部歌曲中的分組展示,把孩子分為兩組,一組孩子做身體上的節(jié)拍伴奏,另外一組歌唱,交換小組。
二、民歌——《玫瑰花》
此課例是根據(jù)新疆哈薩克族的名歌《都達爾和瑪麗亞》(又名《可愛的一朵玫瑰花》)改編而成,選取歌曲中的前半部分,音域適合孩子歌唱。據(jù)有關資料顯示,《都達爾和瑪麗亞》是流傳在中亞草原上的一支哈薩克民歌。早在20世紀30年代,這首歌曲流傳到了中國新疆地區(qū)。直到1939年,王洛賓接觸到了這首哈薩克族民歌,并開始收集加以潤色改編。[1]
(一)教學對象
學前班。
(二)教學準備
道具玫瑰花,播放器,手鼓(鋼琴)。
(三)教學目標
感受哈薩克民歌的韻律,體驗集體中的音樂活動的快樂,鍛煉孩子的合奏配合能力等。
四、教學過程
老師歌唱改編后的歌謠,讓孩子跟著歌謠做動作,小朋友此時圍城圓圈,一起伸出左手右手,左轉右轉增加孩子的方位感;小朋友圍圓圈坐下來,老師拿出玫瑰花給孩子進行介紹;開始做玫瑰花的傳遞游戲,孩子進行一小節(jié)一小節(jié)的傳遞,讓每個孩子都親身體驗了這朵玫瑰花;在結尾落在1上的時候,這個孩子可以去選擇和任意一個孩子交換位置,但注意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走”過去,被交換位置的孩子要以同樣的方式“走”回來;課程結束的時候,所有的孩子站起來一起做開始我們做的圓圈的游戲,跟著來時進行歌唱。
三、舞蹈——《塔塔爾族集體舞》
塔塔爾族的舞蹈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在慶祝民族節(jié)日時,都要舉行舞蹈比賽。特每年春天舉行的盛會—撒班節(jié)即“犁頭節(jié)”,他們總要選擇一個風景如畫的地方盡情地歡歌起舞,如癡如醉。按傳統(tǒng)習慣,舞蹈中的男角都要由女子扮演。塔塔爾族舞蹈兼收并蓄了維吾爾俄羅斯、烏茲別克等民族舞蹈的特點,舞蹈動作活潑,節(jié)奏明快。男子多為踢踏、跳躍等腿部動作,女子則多為手、腿和腰部動作,其伴舞樂也非常動聽。[2]在集體舞中選用了“鎖鏈式聯(lián)手”“鐘擺旋轉”“男圍女跳”這三個男女對跳的動作,增強孩子之間的合作能力和交往能力。
(一)教學對象
學前班。
(二)教學準備
彩色紗巾,播放器。
(三)教學目標
感受塔塔爾族舞蹈的歡樂,鍛煉孩子之間的合作能力和交往能力。
(四)教學過程
把孩子分為兩組,男生和女生,女生的手上綁著紅色的紗巾,男孩子手上綁著藍色的紗巾;先進行動作分解練習,A部分為男圍女跳,B部分的動作練習鎖鏈式聯(lián)手,男生和女生相互交叉勾手;跟著老師的歌唱進行舞蹈,熟悉后再開始跟著音樂進行。
四、樂器——《星星》
星星是一首維吾爾族兒謠,節(jié)奏具有非常鮮明的維吾爾族特點,在里面可以聽到維吾爾族典型的節(jié)奏型。我們在這首音樂中加以小朋友樂器的編配,讓孩子了解新疆樂器的使用,維吾爾族傳統(tǒng)樂器繼承了古代西域樂器的精華,受到內地和國外樂器的影響并發(fā)展起來種類有十幾種,分為彈撥樂器,主要有都它爾、彈布爾、卡龍、熱瓦普、揚琴;吹奏樂器,主要有蘇乃依(嗩吶)、乃依(木笛);打擊樂器,主要有納格拉、它石、庫修克、打普、撒帕伊;拉弦樂器,主要有艾捷克、呼吸塔爾、薩塔爾等[3]我們給孩子入門選用的是以打擊樂器為主,其中它石和庫修克\達普方便攜帶,適合孩子們使用。
(一)教學對象
大班。
(二)教學準備
空水瓶子,沙子或者谷物,教具:維吾爾樂器它石,庫修克(木勺子),手鼓。
(三)教學目標
感受維吾爾族樂器,合作完成。
(四)教學過程
讓孩子拿出自備空水瓶子,把事先準備好的谷物、沙子放進來(經過實驗大米放進去的聲音最好聽),聽聲音到最好聽的聲音時停止裝谷物,用膠布或者膠棒把口封上不讓谷物掉出來;在老師的帶領下用兩個木勺敲擊出不同的節(jié)奏型,孩子們用語言性的節(jié)奏帶入(庫修克,空),最后定為木勺的節(jié)奏型為三個四分音符一個休止;依次去對每個樂器進行教學,跟孩子規(guī)定每個樂器的節(jié)奏型,開始兩兩疊加演奏,再開始齊奏,再進行樂器的互換,輪流感受每一件樂器帶給孩子的感受。
參考文獻:
[1]江明惇.中國民間音樂概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6.
[2]崔斌.歌舞天山[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
[3]杜亞雄.中國少數(shù)民族音樂簡明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4.
作者簡介:魏雅銘(1992-),女,漢族,新疆,新疆師范大學在讀研究生,聲樂演唱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