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伯雄
在當今的古玩收藏品市場上,古董或藝術(shù)品中的真真假假、老仿、新仿和修補、作偽、臆造等物品,幾乎無處不在上演喜怒哀樂的感情劇。走眼的,上當?shù)模或_的,撿漏的……,就像云煙般地飄拂飛揚。黃金是鐵、銀子變水,這樣的教訓確也不少,其根源是“涉足古玩,未做功課”。筆者特從經(jīng)辦的古代花錢鑒定中,僅舉幾例不同狀況的實例,來證明“涉足古玩,先做功課”的重要性。
(1)狀元及第花錢(圖1)。這枚“狀元及第花錢”與歷代鑄造的制式不同,是沖壓成型的單面機制花錢。不用多說,這枚花錢是十足的看新。
(2)長命百歲花錢(圖2)。持此花錢者自己都質(zhì)疑,是一朋友送給他新生兒子的生日禮物,說是爺爺傳下來的。看一眼就知道,是件非常明顯的旅游工藝品或地攤貨。
(3)福壽大花錢(圖3)。三枚大花錢,兩枚正背面為24個福壽字,一枚背面為十二生肖,包漿有做舊嫌疑,穿口無使用痕跡,不光滑,而且有明顯的倒角,這種現(xiàn)象是老花錢不應該有的。再則第一枚和第三枚包漿一模一樣,巧合?人為的,均為不開門的新仿品。
(4)榮華富貴花錢。這枚古花錢是民間鑄造的,年代約在清中期。它可以上下連讀“富貴榮華”;也可左右連讀“榮華富貴”。背面是一串銅錢和一個如意圖,寓意考科舉的能高中,做官的能高升,自有科舉制以來,歷朝歷代都有人鑄造,是花錢品種中鑄得最多的,也是存世量最大的,并非某些公司忽悠估價幾十萬,美品也就幾十元一枚(圖4)。
(5)清代五帝花錢。這套五帝花錢無包漿,非手工刻畫。色澤一致,無神韻,當時也沒有這種制式的花錢,為現(xiàn)代工藝品。(圖5)
(6)順治通寶/“天狗食月”花錢。順治錢中的這種“天狗食月”花錢沒有史料記載,應該屬于民間的新臆造,特別是未做舊的那枚,背面右下的腿下還鑿了“AX……”英文字母,變成了3條半腿的殘廢狗,搞笑吧(圖6)。另外還有一枚,也是順治通寶/“天狗食月”花錢,只是未做舊也未鑿字傷殘了狗腿。有趣的是一個上午斷續(xù)三次鑒定了不同人持有的“順治通寶/天狗食月花錢”(圖7),而且花錢的制式同出一轍,請讀者不要奇怪,那天是周六,鑒定中心辦公室的樓下是古玩城,街邊的古玩跳蚤市場地攤擺了一長線。
(7)“位至三公”云形牌飾。這件來鑒定的異形銀質(zhì)花錢,高6.2、寬5.9厘米(圖8),正面有銘文:“位至三公。持有者對鑒定物提出了要解答的三點要求:一是該花錢是什么材質(zhì)、年代和器型?二是花錢的紋飾是什么意思?三是“位至三公”象征著什么?經(jīng)筆者仔細觀察后,綜合性地分析解答:這是一件異形銀質(zhì)牌飾,不能稱之為花錢,是屬于一種云版形牌飾。該件云版牌飾物,依據(jù)包漿形成的氧化光澤,年代應是清晚期左右。這種云版形牌飾,形式上為云形,上部有懸掛用的洞孔,下部兩側(cè)有暗八仙紋飾,按形制和紋飾來推斷,應該有四件為一組,這件云版形牌飾為其中之一。云版原來本是禪林中為眾僧報粥飯時間所擊打之器具,以鑄為云形,或于平版上鏤刻云形花紋,故稱為云版。后民間藝人視云版為佛教之物,附有神靈之氣,就在云版上面銘文,“位至三公”是一種吉祥用語,但它又是當時人們的價值取向和社會觀念的體現(xiàn)。把“位至三公”的吉語鑄刻在云版上作為飾物給后輩,當作對子女的厚望和對親朋好友后人的祝福。該組云版牌飾,如果四件組合齊全,最低市場估值1萬元左右,因四缺三,單塊市場價在800元左右。
(8)山鬼花錢一對(圖9)。這是一對清代特征的花錢,山鬼花錢,清代道士用來施法以降妖震鬼驅(qū)邪的載體,也可叫法器。經(jīng)道士開光后,百姓請回掛于家中鎮(zhèn)宅或隨身攜帶保平安。山鬼花錢一面是八卦圖,另一面中間豎書二十七字咒語“雷霆殺鬼、降精斬妖辟邪、永保神清,雷官/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敕”。左右為四字符文,又作“仙篆”。符文釋為“雷令殺鬼”,左為“雷令”,右為“殺鬼”。有人將此四字釋為三字:“震山鬼”,是誤將“雷令”釋為“震”,“殺鬼”二字釋為“山鬼”。所謂“山鬼”實系“殺鬼”,“鬼”上為“殺”的意符。原意是“鬼”頭上置三枚雷丸,丸生火焰。取意雷擊鬼,生火而殺之意,非是“山”的象形字。還有一說是:“山鬼”即一般所說的山神,因為未獲天帝正式冊封在正神之列,故仍稱“山鬼”。此錢因有雷火在上,并有老君咒語,故古人取以辟邪。五行缺火之人佩戴可補火,既可以看成飾品,也可以驅(qū)鬼辟邪。還被人們放在屋角、影壁之類的地方用于鎮(zhèn)宅。此類花錢始鑄于元末明初,清代鑄行極盛,民間行用甚廣。準確的說山鬼花錢是驅(qū)鬼法器,不是錢幣,但因其形制和古錢相似,所以我們可以把它理解成清代的功能性紀念品,收藏界對此類花錢統(tǒng)稱為厭勝錢或咒語花錢,再細分可稱之為:符咒花錢等。
圖9-1清代開門,字口清晰犀利,字體無粘連,品相不錯,屬于傳世老包漿自然熟舊,銅質(zhì)黃亮溫潤,錢體完好平整,無任何缺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圖9-2與之比較,字口不清晰犀利,文字與邊框粘連,銅質(zhì)的黃亮包漿不自然,屬于新鑄再經(jīng)拋光機上裝的研磨和拋光劑盤加工還原。
3.古代花錢的年代是比較難鑒別的,一般來說,首先看材質(zhì),黃銅的那肯定是明初以后的;看文字,文字的時代特征還是比較明顯的;看紋飾圖案,看形制等??炊嗔司蜁私狻9糯ㄥX的斷代本就是難題,很多錢幣專家也難確定年代,往往作的結(jié)論會有一定的相差,這也是一種基本的正常情況。至于是開門的或者是老仿品的鑒定,由于花錢多為傳世品,包漿經(jīng)過長期流通一般比較熟舊,以新造老還是有一定的困難,所以不難鑒定;如果屬于生坑(注:古錢幣術(shù)語。出土未呈現(xiàn)新鮮銹色的古錢謂之“生坑”,或雖出土有年份銹色未遭損壞,一般也稱“生坑”)的就比較麻煩,要綜合其文字紋飾圖案特征以及銹色等來辨別。
4.此外,由于古代花錢不受制式的約束,純屬民間人士的想象之意打造,所以花錢種類多,用途廣泛。當然也有不合常規(guī)的隱鑄,如圖(9-3)這枚山鬼花錢,用“咸豐通寶”作花錢面,在當時有辱皇帝會殺頭,無論是隱鑄還是后仿臆造,都不合情理。當然也有利用迷信,鑄制辟邪驅(qū)鬼花錢進行商業(yè)運作,這在鑄造上大多數(shù)是請民間藝人設計,使之產(chǎn)品具有美感而受人喜歡佩帶(圖10)。
還有一種屬于文人雅士賞玩的詩文錢(歸類為花錢),其設計大多出自當時的名家名作,鑄造也多是官爐,用料也講究,是花錢類中很有藝術(shù)欣賞的品種(圖11)。以上三種也是筆者在鑒定中遇到的實例,對其的鑒定一般不作真?zhèn)味ㄕ?,也不作新老認定,因為這些花錢無論新老都是原汁原味,均屬于有收藏價值的藝術(shù)品,在性質(zhì)上與仿古代花錢的以新作偽做老,有本質(zhì)上的區(qū)別。
當然鑒別古代花錢以新作偽的做老,可用以下幾種方法:
(1)看銅色。歷代古花錢大多數(shù)是以銅合金形式鑄造的,因而合金的成分不同,花錢材質(zhì)也隨之呈現(xiàn)出不同的顏色。用銅鋅合金鑄造的花錢呈黃色,銅錫合金鑄造的花錢呈青色。由于各個歷史時期各地的科技發(fā)展水平、礦產(chǎn)資源、鑄造的金屬成分比例不同,所以銅質(zhì)銅色也有較大的差異。
(2)認銹色。今所見錢幣,無外乎三種:一為發(fā)掘品,二為傳世品,三為作偽品。一般發(fā)掘品在地下埋藏了許多年,其表面都長滿了銅銹,出土的錢幣表面銹色深深漬入到花錢里面,因為其分子結(jié)構(gòu)穩(wěn)定、緊密,所以真銹極不容易擦掉。傳世品也因氧化作用,表面有一層熟性包漿,呈黑色或暗銅色。而新造銹色則在花錢表面,稱作“浮銹”或“粉狀銹”,比較輕浮,容易脫落,往往經(jīng)堿水一煮,做上的假銹就會迅速消失。
(3)看銘文。中國歷代金屬鑄幣的一大特點,就是有銘文書寫的每一種古錢幣(含花錢類)文字的字體各有特征,不同時代的銘文,有不同的書寫風格。根據(jù)這些特征可檢驗是否為同時代。鑒定一枚古錢幣(含花錢類)的書體對不對,首先要看它是否符合當時的特點;第二步才看它是否符合本品種的特點。。
(4)聽聲。許多錢幣學家和收藏家喜歡用聽聲音的辦法鑒定古錢。古錢幣由于質(zhì)地的原因,年代越久遠,火氣盡脫,氧化就越嚴重,擲于水泥地面其聲音也越喑啞。先秦時期的刀、布、圜錢均基本是啞音。而明代以后的錢幣,距今時間較近,還未受到深層的氧化,聲音則清脆、響亮。辨別古代花錢的年代,其原理也是一樣的,因為當時銅材的質(zhì)地元素決定了年代。
(5)辨鑄造方法。中國古代錢幣的鑄造,大概經(jīng)過了子范(土、石、銅)、母范(磚、銅)、翻砂等幾個發(fā)展階段。無論是古錢幣還是花錢類,新老偽品的各種鑄造方法,都會在錢幣上留下相應的痕跡。這些痕跡就是鑒別真?zhèn)蔚挠辛σ罁?jù)。
(6)聞味。偽品多是用化學物質(zhì)來偽造裝飾,往往會散發(fā)出一種難聞的、刺鼻的化學怪味,而老的真品則沒有這種怪味。
(7)觀版別。從版別上辨別的主要辦法除了多看古錢(花錢)譜之外,必須要多接觸實物,以熟悉各個朝代不同時期的老真品特征。特別是古代花錢,無論是官鑄還是私鑄,均有三大特點。一是沿襲傳統(tǒng)的民俗。二是當時最時興的民俗。三是新老民俗和海外民俗整合。在中國傳承了幾千年的花錢,雖然各朝各代的風格各有千秋,它的主要作用聚集點是對民族風俗文化的滲透傳播,用途是專供官民自娛自樂的一種玩、賞、佩的物品,所以對古代花錢又有“民俗錢”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