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岳清
辨別花錢的新老或作偽基于兩個方面:一是圖案。每個朝代的花錢圖案都有自己的時代特征;二是文字的風格和當時的器型。中國民族文化和民風民俗是在傳承發(fā)展中創(chuàng)新的。熟悉各朝各代當時的經(jīng)濟、文化狀況是古代花錢辨別的基石,還要了解不同時期的民俗風格,最好要具有一定書畫書法的功底和風韻鑒賞的能力。除此之外,還有一種快捷辨別古代花錢新老或作偽的方法,就是運用花錢上的銹色包漿進行辨別。
古代花錢和古代錢(泉)幣一樣,有出土和傳世兩種。出土的古代花錢歷經(jīng)百年地下腐蝕,有的滿身翠綠,有的紅、綠、藍,斑斑駁駁,收藏界稱為“生坑銹”,此外,還有黑銹、紫銹等,而綠銹又分普綠、琉璃綠及孔雀石綠等,收藏界稱為“生坑銹”。傳世的古花錢由于長久玩賞,油汗入表,錢體呈黃褐或褐色,收藏界稱“澤包漿”或“熟坑銹”(以下按業(yè)內(nèi)術(shù)語傳世古花錢簡稱“傳世古”)。作偽者為取得“生坑”“傳世”的表面銹色包漿效果,便在新鑄的色澤上作偽,常見的偽傳世古方法有以下幾種:
1.綠色。因為出土的古花錢都有綠銹,所以作偽者把新鑄品施以綠銹,作偽造綠銹的方法有5種:
(1)將新鑄造的花錢埋入土中,經(jīng)過三四年或十年后取出來,就有滿身綠顏色的銹了,如果再加入酸液等物質(zhì),更是硬綠銹滿身或腐蝕連成筒狀,當然這種硬銹也不是天衣無縫,綠銹的顏色偏嫩,比較浮。
(2)將新造的古花錢浸以鹽酸或醋酸,再埋入土中,經(jīng)過一年半載后取出來,就有滿身的綠銹。浸過鹽酸過醋酸的偽品,放在陰暗潮濕的地方,也能發(fā)生綠銹。但這種綠銹都在浮面,不能入骨,且綠銹松脆,容易脫落。這種方法是目前偽造生坑花錢最常用的方法,這種屬于低檔的偽品,稍加留心,就可分辨出。
(3)用膠水調(diào)以綠色粉末,涂在作偽品上,再加以泥水、候干,便成土化綠銹。這種偽品最怕開水泡煮,因為一經(jīng)泡煮,綠銹便會完全脫落。隨著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用開水泡煮的方法來辨別偽銹的方法已無意義了,現(xiàn)在有種滲蝕膠水不怕開水泡煮或用火燒。
(4)用松香調(diào)以綠色粉末,涂在作偽品上,便成為了一種類似硬綠的銹,初看不易辨別,如用打火機烘熱或開水浸泡一下再用手摩擦,放在鼻下吸一口氣,嗅覺中會有松香氣味。
(5)用綠色瓷漆涂上偽品,經(jīng)過一年半載,瓷漆干燥堅硬,頗似硬綠銹,但其色澤終不能如出土硬綠之自然,且容易剝落,辨別方法是用小刀削或針扎試一下硬度,往往這種瓷漆非常硬,只要用打火機火焰一燒,漆味即現(xiàn)。
2.另外還有生紅銹、藍銹的“生坑”古花錢,因光色顯耀,收藏家稱之為彩銹。作偽造的紅銹方法約有4種:
(1)將新造品用火燒透,浸入冷水便會帶紅色,再浸以鹽酸或醋酸,埋入土中,經(jīng)過一年半載取出來,便有紅綠銹色,頗似出土品。但此種方法只能用于紅(紫)銅,黃銅雖經(jīng)火燒也不會產(chǎn)生材質(zhì)的本身紅色。
(2)用膠水調(diào)以紅色粉末,照前述偽造綠銹的方法,也能造成紅綠銹色,但它的弱點也與偽造綠銹同。
(3)用松香調(diào)以紅色與綠色,同涂在偽錢上面,便成了紅綠銹,其弱點與前述相同。
(4)用紅色瓷漆與綠色瓷漆涂在上面,便成紅綠銹,其弱點也與前述相同。但是,紅色不能獨立,一定要配合綠色和藍色或紅、綠、藍三色成彩光硬銹。藍銹的作偽者的方法不外于用上述三種來配合,其弱點同樣與前述相同。
3.傳世古花錢多數(shù)是祖輩流傳下來,因沒有入過土,所以多數(shù)沒有紅綠銹,僅在其的表面有一種黑褐色,這種顏色稱為傳世古或包漿。也有的雖然埋入土中過,但出土后經(jīng)日久摩擦,生坑銹大半脫落,僅在少數(shù)處尚有一些殘留,這種半生半熟的銹稱為“半傳世古”。作偽這兩種顏色的方法,通常有下述四種:
(1)將新品用火烘燒,取出后使冷,錢的表面上便發(fā)生黑色,再放入貼身衣袋中,經(jīng)過一年半載,色澤光潤,便與真?zhèn)魇拦畔嗨?,但此種銹帶有紅色。
(2)將新品用鹽酸或硫酸浸泡一二日,取出便現(xiàn)黑色,再裹入內(nèi)衣中佩戴一年半載,因與人的肉體緊貼,表面色澤漸發(fā)光潤,與傳世古基本相同。
(3)把新品經(jīng)過拋光機研磨后,再用布輪打黃蠟油拋光,其銹色與傳世古差不多,但滲入的油性光澤不自然。
(4)把新品用水砂紙磨光,再用一種金屬光澤化劑浸泡數(shù)小時,雖然銹色像傳世古,但用打火機燃燒后有化學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