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書蘭
【摘要】隨著現(xiàn)代教育理念的發(fā)展,現(xiàn)代教育越來越重視學生的綜合發(fā)展,因此在課程設置中越來越全面化,試圖通過多種學科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但在高職院校的公共課程設置中,雖然有音樂類課程安排,但教學的實效性較差。因此,本文以高職院校的音樂類公共課程為研究對象,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策略進行相關探討。
【關鍵詞】高職院校;公共課程;音樂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一、高職院校公共音樂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內容設置專業(yè)化
在高職院校的音樂類公共課程教學中最大的現(xiàn)實問題就是教學內容脫離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作為公共課程,勢必意味著許多人沒有專業(yè)的音樂學科素養(yǎng)與知識,非音樂專業(yè)的學生了解更多的是流行音樂,而非音樂領域的交響曲之類的復雜音樂。但是音樂公共課的教師卻是音樂專業(yè)老師,他們缺少對流行音樂的了解,更多偏向經(jīng)典類教學。這就使得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學生對課程內容的需求與教師提供的內容之間產(chǎn)生了嚴重的矛盾,課程內容的設置完全不匹配學生的現(xiàn)有知識基礎與鑒賞能力,最終導致學生聽不懂放棄課程學習的情況出現(xiàn),大量的學生想方設法逃課,失去了對音樂類公共課程的興趣并產(chǎn)生明顯的排斥感。
(二)考核模式組成單一化
考核模式單一化是現(xiàn)代高職院校音樂類公共課普遍面臨的問題。很多教師對于音樂類公共課程的期末考核就是讓學生選擇一首歌曲進行賞析。這樣的考核方式存在諸多問題。首先學生非專業(yè)生,對于音樂作品賞析往往無從下手,只能通過百度抄襲的方式完成,就出現(xiàn)期末作品千篇一律的現(xiàn)象。其次這樣的考核方式過于單一化,難以對學生在本學期掌握與提升的學習能力進行考核,使期末測評流于形式,只是為完成考核與學分而進行考核,喪失了考核本該具有的豐富意義與促進學生更好學習的作用。
二、提高高職院校音樂類公共課程教學的措施
(一)結合學生興趣優(yōu)化教學體系
學生是否感興趣是保證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前提。因此在高職院校公共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從學生的興趣入手。例如,鑒賞的作品中增加一些比如流行音樂、電影音樂等學生喜聞樂見且容易引起共鳴的音樂,用來喚起學生音樂學習的興趣。其次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教師也要進行合理調整,要明確學生的基礎與能力,在作品的選擇上盡量從學生的現(xiàn)有理解能力與鑒賞水平出發(fā),由淺及深,逐步提高學生對于音樂鑒賞的能力。學期開始,可以在課堂里進行問卷調查,征集學生感興趣的音樂、電影作品,作為教學大綱的補充,盡量確保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公共課學習中都能有所收獲與成長,使學生在興趣的引導下自愿的投入到學習過程中,最大程度發(fā)揮音樂鑒賞在培養(yǎng)學生興趣上的價值與作用。
(二)豐富教學手段保證學生參與
高職院校音樂類公共課的教師應當采取多種教學手段,保證課堂教學方式的豐富性,以適應高職學生的學習需求。課堂中可以欣賞結合實踐,如音樂欣賞中加入有才藝學生的歌曲演唱或器樂展示,電影音樂賞析增加歌曲模唱和音樂的聽辨,音樂劇賞析加入音樂劇片段展演和校園音樂劇創(chuàng)編等。教師可以在課程中采取情景化教學或是采用活動探究的模式,盡可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程學習中,積極配合教師的教學活動。教師也要關注在課堂中多與學生進行交流溝通,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并采取提問的方式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引導學生在課堂中多發(fā)言,多參與教學活動,從而把課堂歸還于學生,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使教育真正為學生成長而服務,不是教師進行知識的強制灌輸?shù)年嚨?,滿足現(xiàn)代教學要求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的要求。
(三)多樣化的考核方式促進學生學以致用
對于高職院校非音樂專業(yè)學生,考核體系可以更加多樣化,而非僅僅局限于應付式的書面考試,音樂類公共課程課可以以實踐的方式進行考核。例如音樂鑒賞和電影音樂賞析,可以進行現(xiàn)場音樂的聽辨及分析;而音樂劇賞析,則可以以音樂劇經(jīng)典曲目演唱或校園音樂劇創(chuàng)編的形式在期末進行作品展示。這樣既增加了實踐的深度和考核的靈活性,同時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參與性,使書面考試不再成為單一的考核方式。而且考試方式的改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能更加投入,做到學以致用。
三、小結
高職院校的音樂類公共課程教學更需要教師結合學生實際情況進行課程教學,對學生在教學中的實際學情進行認真分析,使課程教學更符合學生需求,不斷提高學生課程學習的效果與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度,提高教學的實效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與能力提升。
參考文獻
[1]田莉.國內外多元音樂教育發(fā)展狀況的比較研究[J].教育與職業(yè),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