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寶鳳 劉芳 吳三林
摘 要 試驗選擇海拔390 m(常規(guī)栽培)和1 150 m(高山延遲栽培)的巨峰、巨玫瑰葡萄為研究對象,進行總糖、總酸、總酚等理化指標測定,并結合GM-MS對果實揮發(fā)性風味主要物質角鯊烯、鄰苯二甲酸二乙酯的相對含量進行了分析。結果:高山延遲栽培對葡萄風味物質具有明顯提高的作用。延遲栽培可提高葡萄果實中可溶性糖、總酚的含量、糖酸比及果實主要揮發(fā)性風味物質的含量,降低葡萄果實中總酸的含量。
關鍵詞 葡萄;高海拔;延遲栽培;果實品質;揮發(fā)性風味物質
中圖分類號:S663.1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19.017
葡萄為葡萄科(Vitaceae Lindl.)葡萄屬(Vitis L.)多年生落葉木質藤本植物,生活于暖溫帶及亞熱帶氣候條件下,是世界上栽培歷史最長、產(chǎn)量最大的果樹種類之一。食用葡萄可緩解低血糖、預防血栓、抗衰老、健脾胃、緩解疲勞,葡萄汁被科學家譽為“植物奶”。此外,葡萄的籽、果皮、枝條等廢棄物包含大量酚類化合物、酒石酸鹽、葡萄籽油、膳食纖維等,對人體健康十分有益,已應用到食品、醫(yī)學等行業(yè)中。
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葡萄矮密早豐技術的發(fā)展,果品淡季供應的高額利潤、園藝資材的改進和環(huán)境調控技術的提高,使得葡萄設施栽培得到迅猛發(fā)展,設施栽培成為葡萄生產(chǎn)中不容忽視的栽培形式[1]。至2016年,葡萄設施栽培在全國范圍的總面積達到18.3萬公頃,產(chǎn)生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jīng)濟效益。我國已經(jīng)成為世界上葡萄設施栽培面積最大的國家[2]。目前,在葡萄設施栽培中,無論是研究還是生產(chǎn),均是以提早果實成熟期為目的的促早栽培為主,而對于以延遲果實成熟期為目的的延遲栽培卻研究甚少。在一些地區(qū),葡萄促早栽培曾一度是調整農(nóng)業(yè)產(chǎn)業(yè)結構,提高種植效益的首選,然而近年來,這種一味趕早的促早栽培葡萄由于集中上市并且品質差,早熟優(yōu)勢漸失,風味不佳、成熟期集中、上市期短、耐貯性差,經(jīng)濟效益低。相比之下,高山延遲葡萄含糖量高,香味濃郁,從而緩解平原地區(qū)葡萄上市集中、銷售集中等問題,加之高山光照強,糖分積累增加較多,風味物質積累充分。
本試驗研究是在四川省樂山市選擇海拔360 m和1 150 m的巨峰、巨玫瑰葡萄為觀察對象,研究葡萄延遲栽培對葡萄果實基本理化指標和香氣物質組分的影響。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位于四川省樂山市金口河區(qū)。屬亞熱帶氣候,氣候溫和,雨量較多,但由于境內山峰林立、溝谷深險,山上山下氣候懸殊較大;土壤pH呈中性,地勢較平坦,土壤為砂壤土,透氣保水性良好,肥力中等,有灌溉設施。
1.2 試驗材料
供試葡萄品種為巨玫瑰和巨峰。
巨玫瑰:四倍體大粒歐美雜交品種,果穗圓錐形,果皮紫紅色,果粒整齊,皮肉容易分離,少核,有獨特的玫瑰花香味,俗稱香葡萄。
巨峰:四倍體中熟類品種,歐美雜交種,原產(chǎn)日本。1959年引入中國,并在全國各地大面積推廣,成為深受果農(nóng)歡迎的主栽品種。巨峰葡萄是生產(chǎn)中的主栽品種之一,適應性強,抗病、抗寒性能好,喜肥水。果實穗大,粒大。果肉較軟,味甜、多汁,有草莓香味,皮、肉和種子易分離,含糖量高,是我國主要的鮮食品種。
1.3 試驗方法
1.3.1 試驗設計
設置四川省樂山市金口河區(qū)延遲栽培(1 150 m)、常規(guī)栽培(390 m)2種栽培模式,巨峰、巨玫瑰2個葡萄品種,共4個處理,每處理選10株長勢基本一致的葡萄植株,3次重復,常規(guī)管理。
1.3.2 測定項目及方法
從葡萄花后第12周(果實成熟后期)進行采樣。兼顧栽培行陰陽兩面及果穗的上、中、下部隨機采樣,每次剪取果實100粒,迅速放入冰盒冷凍,帶回實驗室處理。用干凈刀片將果皮、果肉、果籽分離,收集果肉,然后迅速投入液氮中保存?zhèn)溆谩?/p>
延遲栽培葡萄物候期調查:觀察記載延遲栽培葡萄的物候期(萌芽期、展葉期、開花期、坐果期和成熟期),觀察標準采用“國家果樹種質資源記載標準”中葡萄物候記載標準[3]。
理化指標測定:可溶性糖含量采用蒽酮比色法[4];總酸含量采用酸堿滴定法[5];總酚含量采用福林-丹尼斯法[6-7]。
揮發(fā)性物質測定:取100 g果實樣品添加200 mL水,將果實用搗碎機搗碎,所得漿狀物移入蒸餾瓶中,連接水蒸氣蒸餾,收集100 mL餾出液,用二氯甲烷(體積比1∶1)萃取,分2次萃取餾出液,留下層,得到萃取液。在5 000 r·min-1的離心機中離心15 min,收集下清液,下清液用KD濃縮器濃縮至l mL,GC-MS檢測[8]。
1.3.3 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及處理
采用Excel軟件制表、繪制柱狀圖,并運用14版 NIST標準檢索圖庫對葡萄揮發(fā)性物質進行定性分析,由峰面積歸一法來計算各組分的相對含量。
2 結果與分析
2.1 葡萄延遲栽培對物候期的影響
由表1可知,海拔1 150 m的樂山金口河地區(qū)延遲栽培巨峰葡萄從萌芽到漿果成熟持續(xù)時間需173 d左右,漿果生長需時約94 d;延遲栽培巨峰葡萄比常規(guī)栽培(海拔390 m)花期延遲22 d左右,成熟期延遲30 d左右。延遲栽培巨玫瑰葡萄從萌芽到漿果成熟持續(xù)時間約175 d左右,漿果生長需時約98 d;延遲栽培巨玫瑰葡萄比常規(guī)栽培(海拔390 m)花期延遲18 d左右,成熟期延遲25 d左右。據(jù)試驗觀察,延遲栽培葡萄成熟采摘后到落葉還有近1個月的時間,這樣有利于應用留樹保鮮技術,在延長果實留樹時間的同時盡量能保住其固有的品種特性。
2.2 葡萄延遲栽培對果實基本理化指標的影響
葡萄延遲栽培試驗果實基本理化指標測定值列于表2。
2.2.1 對可溶性糖的影響
試驗初步表明,巨玫瑰葡萄果實的可溶性糖含量延遲栽培高出常規(guī)栽培10.80%,巨峰葡萄果實的可溶性糖含量延遲栽培高出常規(guī)栽培19.38%,可見相對而言,延遲栽培對巨峰葡萄可溶性糖的增加效應更好。
2.2.2 對總酸的影響
總酸是葡萄果實的重要味感物質之一,其含量是決定葡萄果實風味品質的重要因素之一[9]。試驗初步表明,巨玫瑰葡萄果實的總酸含量延遲栽培比常規(guī)栽培低23.73%,巨峰葡萄果實的總酸含量延遲栽培比常規(guī)栽培低9.52%,可見相對而言,延遲栽培對巨玫瑰葡萄總酸的降低更多。
2.2.3 對總酚的影響
延遲栽培提高了巨峰、巨玫瑰葡萄中總酚的含量,但影響不很明顯。
2.1.4 對糖酸比的影響
糖酸比是葡萄果實風味的重要衡量指標。由于延遲栽培對葡萄果實起到明顯的增糖降酸效果,因此巨峰、巨玫瑰葡萄果實的糖酸比延遲栽培比常規(guī)栽培分別增大了35.75%、45.25%,增大效果十分明顯,可見延遲栽培對葡萄果實糖酸比的提高十分有利。
2.3 葡萄延遲栽培對果實揮發(fā)性風味物質的影響
葡萄延遲栽培試驗果實揮發(fā)性風味物質的測定值列于表3。
揮發(fā)性香氣物質是葡萄風味的重要指標之一,與糖、酸等性狀共同決定了果實的感官品質和市場認可度[10]。試驗初步表明,從整體趨勢來看,兩種葡萄果實中角鯊烯、鄰苯二甲酸二乙酯的含量延遲栽培均高于常規(guī)栽培,相對而言,延遲栽培對巨峰葡萄果實中的鄰苯二甲酸二乙酯增加更為明顯。
3 討論與小結
一般而言,在適宜種植區(qū)范圍內,高海拔地區(qū)夜溫低,晝夜溫差大,植物呼吸作用較弱,有利于其果實中可溶性糖積累;高海拔地區(qū)紫外線強,果樹趨于矮化,光照條件充足。以上因素致使高海拔地區(qū)栽培的葡萄果實風味比低海拔栽培地區(qū)好。本試驗得出如下初步結論。
1)延遲栽培的巨峰葡萄從萌芽到漿果成熟約需173 d,巨玫瑰葡萄從萌芽到漿果成熟約需175 d;巨峰葡萄延遲栽培比常規(guī)栽培生長期長22 d左右,花期延遲22 d左右,延遲采收30 d左右;巨玫瑰葡萄延遲栽培比常規(guī)栽培花期延遲18 d左右,坐果期延遲22 d,成熟期延遲25 d左右。
2)從整體趨勢來看,兩種葡萄果實中可溶性糖含量、總酚含量、酸糖比均為海拔1 150 m地區(qū)高于海拔390 m地區(qū),總酸含量則是海拔1 150 m地區(qū)低于海拔390 m地區(qū)。延遲栽培提高了葡萄果實中可溶性糖、總酚含量及酸糖比值,降低了葡萄果實中總酸含量。從主要揮發(fā)性風味物質含量來看,延遲栽培的兩種葡萄果實中角鯊烯、鄰苯二甲酸二乙酯含量均高于常規(guī)栽培。由此可以認為,延遲栽培葡萄果實品質綜合指標優(yōu)于常規(guī)栽培。
參考文獻:
[1] 常永義.冷涼地區(qū)紅地球設施栽培遲采技術的研究[J].中外葡萄與葡萄酒,2005(6):22-24.
[2] 中國農(nóng)業(yè)百科全書編委會.中國農(nóng)業(yè)百科全書——果樹卷[M].北京:農(nóng)業(yè)出版社,1993.
[3] 李天智.日光溫室晚熟葡萄延遲栽培技術[J].甘肅農(nóng)業(yè)科技,2006,43(12):43-44.
[4] 鄒琦.植物生理學實驗指導[M].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2007.
[5] 張志良,崔偉菁,李小方.植物生理學實驗指導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6] 王華.葡萄與葡萄酒試驗技術操作規(guī)范[M].西安:西安地圖出版社,1999.
[7] 句鄧波,秦陽.赤霞珠和蛇龍珠葡萄漿果中不同組分含量的研究.山東輕工業(yè)學院學報,2012,26(3):27-30.
[8] 劉波,孫玉霞,趙新杰,等.GC-MS法研究玫瑰香葡萄果實中的香氣成分[J].中外葡萄與葡萄酒,2005(2):4-6.
[9] 問亞琴,張艷芳,潘秋紅.葡萄果實有機酸的研究進展[J].海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27(3):302-307.
[10] Bueno J E, Peinado R, Moreno J, et al. Selection of volatule aroma compounds by statistical and enological criteria for analytical differentiation of musts and wines of two grape varieties[J]. Journal of Food Science,2003,68: 158-163.
(責任編輯: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