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文 王芳
摘 要:延續(xù)了三千年的封建禮教在塑造“卑弱、敬慎、專心、曲從”婦德的傳統(tǒng)女性方面發(fā)生著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即使到了封建社會的末期,在市民社會中興起的通俗文藝(戲曲、小說)里依然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中國傳統(tǒng)女性根植于內(nèi)心世界的弱德之美。
關鍵詞:女性意識;弱德之美;中國傳統(tǒng)
中圖分類號:I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4437(2018)03-0061-03
元、明、清時期,戲曲、小說成為中國近世通俗文藝的主要代表。其中相當大的部分是以女性婚戀為題材的作品,所謂“十部傳奇九相思”展現(xiàn)了多姿多彩的女性形象畫廊,刻畫了細膩婉曲的女性心靈世界,這中間最為光彩奪目、引起后人探索興致的當數(shù)崔鶯鶯、杜麗娘和林黛玉。自21世紀始,在這一學術研究方向上發(fā)表的期刊論文年逾千篇以上,且其中不乏力作。然自20世紀“五四運動”以來,學界在歐風美雨東來的沖擊影響下,對這三位女性的評價集中在“反封建禮教、反封建家長制、爭取個性解放、追求愛情自由”上,這種社會學的基本論調(diào)一直延續(xù)到1949年,依然沒有發(fā)生根本性的改變。本文力求扎根中國傳統(tǒng)的儒家思想,運用西方的新理論(阿德勒個體心理學、霍尼女性心理學),嘗試還原中國傳統(tǒng)女性秉承數(shù)千年之久的內(nèi)在精神世界的支柱——弱德之美。
一、崔鶯鶯——相國小姐的深沉與幽怨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知識分子待遇極為低微的時代,元劇作家們的社會地位是很低的。由于喪失了千年沿襲的“學而優(yōu)則仕”的知識階層的特權(quán)與榮耀,沉淪下層的劇作家們遂于雜劇這種新興文體中盡興一吐其胸中塊壘不平之氣,作劇時的心態(tài)普遍放得很開,早期的關漢卿、白樸在這方面可為代表。如白樸《墻頭馬上》中的女主人公李千金,大膽愛上并私奔自己一見鐘情的意中人裴少?。魂P漢卿《拜月亭》中的女主人公王瑞蘭,在兵荒馬亂的困境里自主擇嫁窮書生蔣世隆。她們的行為在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下可謂出位大膽、冒犯禁忌,而禁忌通常被視為是文明社會的標志。由此可見元代的作劇者和觀劇者在面對兩性婚戀問題時,實是持有著一種自由和寬松的心理。
與她們相比,生長在相國府深宅大院里的崔鶯鶯,其思想、性格、言行就顯然復雜得多。崔鶯鶯的內(nèi)心世界是充滿矛盾的,她外表上是深沉、幽靜、恪守閨范的貴族小姐,內(nèi)心里卻是熱烈地向往自由愛情。她在邂逅張君瑞后,一面與他之間展開聽琴、對吟、拜月、贈箋,一面卻在反復躊躇、逡巡不進;時而在孝道的壓力下,她屈從母命與張生以兄妹相稱,旋即又在愛神的驅(qū)使下與張生私定終身;在沖破重重阻力與心上人自由結(jié)合后,她一方面珍重愛情,對功名利祿表現(xiàn)出極大的蔑視,并斥之為“蝸角虛名、蠅頭微利”,但在實際上她支持張生赴京趕考,因為這樣做就能滿足相國門庭“三代不招白衣婿”的祖訓。張生走后,她一面陷入對愛人忠誠的等待和相思中,一面卻在母親威逼下同意改嫁鄭桓。就這樣,通過這看似前后矛盾、實則豐富曲折的內(nèi)心世界,劇作家王實甫成功塑造出崔鶯鶯這位封建社會大家閨秀的形象。崔鶯鶯的外在言行來自于她高貴的出身和禮教的熏陶,她外表上謹守著“禮”的約束;但在她內(nèi)心深處燃著的分明是一團愛情之火。于是這“禮”與情的沖突、“本我”與“超我”的掙扎、個體意志的張揚與集體無意識的威壓,三者交織盤旋在一起,構(gòu)成了崔鶯鶯矛盾的心理場。解決這一矛盾的出路在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下是找不到的,而王實甫煞費苦心地安排了“高中狀元、奉旨完婚”的大團圓結(jié)局,正是《西廂記》末本在思想上藝術上較之前四本減色的原因所在。因為崔鶯鶯的靈與肉是分裂的,這原本就是禮教的教化功能作用于女性的個體意識后必然產(chǎn)生的結(jié)果。后來鄭光祖《倩女離魂》中的女主人公張倩女,則徹底掙脫了軀殼(肉)的束縛,而掙得其魂魄(靈)與心上人王文舉的團聚,可以看作是一種浪漫主義的解脫,因為真正的解脫,劇作家們是設想不出的。此后元后期劇作家們的社會地位有所提高,與此同時,他們探究社會問題的熱情反而趨于沉寂。元代末葉高明《琵琶記》完全回歸到儒家道德說教的立場去表彰一位“孝義雙全”的烈婦趙五娘,并且該劇在入明后甚得明太祖的賞識,這實際上顯示出民間的劇作逐漸向官方的意識形態(tài)靠攏的趨勢。
二、杜麗娘——夢醒后的現(xiàn)實與無奈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表彰理學、提倡節(jié)烈最不遺余力的時代,《明史·烈女傳》收錄人數(shù)達兩萬多人,且其中大部分是死殉,由此可以想見貞操節(jié)烈觀對當時女性思想意識的影響。但物極必反,明中后期思想界、文藝界開始掀起一股強勁的追求個性解放的新思潮,反映到通俗文學領域,便是以《金瓶梅》《三言》《二拍》為代表的市井人情小說對于“人欲”的全方位肯定、贊賞和把玩,這當然又走向反面的極端,而杰出的浪漫主義劇作《牡丹亭》恰在此時問世,則把對女性覺醒意識的哲理思考和藝術再現(xiàn)推上了時代的高峰。
杜麗娘是明清時代閨塾師教育制度下培養(yǎng)出的典型的幽閨淑女。明代產(chǎn)生了兩本較之前朝更為嚴苛的女性教科書,即徐皇后的《內(nèi)訓》與王節(jié)婦的《女范捷錄》,它們同先前問世的漢代班大家的《女誡》、唐代宋若昭的《女論語》,明人合編為《女四書》,成為當時閨塾教育的經(jīng)典教材。杜麗娘自幼便是誦習這些女教經(jīng)典成長起來的,可以想見她在內(nèi)心里已經(jīng)接受了禮教的教化。后來,她在《詩經(jīng)·關雎》的感召下,第一次發(fā)現(xiàn)了美好的春天,第一次鼓起了追求愛情的勇氣,第一次在夢里遇見了意中人,但這是在夢里,而且僅僅是在夢里。醒來后的她,依然要面對每日嚴厲的閨塾教育,還要承受心底刻骨相思的折磨,而她卻以女性特有的執(zhí)著與柔韌“一靈咬住”誓死不放,直到被死神奪去了年輕的生命。杜麗娘的死,道盡了千萬個和她有著相同出身、相似境遇的幽閨少女們深藏內(nèi)心世界的愛與痛的秘密,她們向往而沒有勇氣付諸實現(xiàn)的被杜麗娘用自己的生命去實踐了,正如湯顯祖宣稱的那樣:“天下女子有情,寧有如杜麗娘者乎!”然而,當湯顯祖以浪漫主義的筆法使她起死回生后,杜麗娘的生,卻還原為一個封建禮儀規(guī)范下的賢良淑女形象。她向愛人柳夢梅提出了三個要求:一是自己是女兒身,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嫁;二是柳夢梅需進京趕考以求得功名;三是二人尋找麗娘父母,成婚后共同奉養(yǎng)雙親。說到底,道德式的婚姻家庭才是杜麗娘舍生忘死追求的愛情的最合理最現(xiàn)實的歸宿。由此可見,中國傳統(tǒng)的女教對幽閨淑女們的心理定型、人格塑造、思想取向方面施加的培育和影響是深入到她們的骨髓里的,并且愈是接受《詩》《書》禮教的女子,愈是自覺地恪守倫理綱常。這種以克制自己,乃至壓抑自己、犧牲自己為代價,保障家族整體利益和榮譽的舉動,就是當時人所稱頌的“婦德”。與《牡丹亭》同時或稍后,晚明劇壇誕生了那么多的才子佳人戲,最終的結(jié)局無一例外都是指向夫榮妻貴、闔家歡聚,在這寄托了華夏民族集體無意識。美好想象力構(gòu)思出來的大團圓喜劇的背后,實則化解了對殘酷的現(xiàn)實人生的沉重的無奈,將古老的嘆息化作舞臺上的千年一夢。
三、林黛玉——厭世者的悲歌與頌歌
清朝初期問世的戲曲、小說名作如《長生殿》《桃花扇》《聊齋志異》等莫不染有濃重的悲劇色彩。清代中葉出現(xiàn)的曇花一現(xiàn)式的乾隆盛世,其實不過是“華林之中、遍披悲霧”的末世先兆。在這種政治、文化氛圍里,偉大的寫實巨著《紅樓夢》孕育產(chǎn)生了。
同曹雪芹一樣,林黛玉出身沒落貴族之家,且寄人籬下、孤苦伶仃,但同時她秉性孤傲、清高絕俗,故被賈府上下人等目為“古怪”“孤僻”的“多病西施”。然而,就在林黛玉高貴矜持的外表下,實則掩藏著內(nèi)心世界里深深的自卑情結(jié),這不僅來自她孤苦的身世、孱弱的身體,還有中國傳統(tǒng)女性與生俱來的卑弱、害羞、畏懼魔鬼等一系列心理弱點,使得她的內(nèi)心時常處在兩種矛盾世界焦灼不安的交戰(zhàn)狀態(tài)當中。清高與謙卑、耿介與怯懦、熱烈與感傷、執(zhí)著與頹萎,摻雜著幾分自戀、幾分自怨,更多時是無奈的自憐,所有這一切郁結(jié)在她胸中,使得她經(jīng)常迎風灑淚、對月傷懷、葬花惜春、賦詩悲秋,陷入極度感傷的精神狀態(tài)之中。可以說,林黛玉的身上集中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女性的弱德之美----內(nèi)向而含蓄、深沉而細膩、纏綿而多情、敏感而脆弱。因此在現(xiàn)實生活中,她成了一個病懨懨、看上去帶有幾分神經(jīng)質(zhì)的瘦弱的閨怨佳人。作為一位青春少女,她追求的是擁有一位情投意合、心心相印的愛情伴侶,故而她把滿腔情愫寄托在心上人賈寶玉的身上,她把實現(xiàn)愛情夢想的希望寄托在老祖宗賈母的手上,或許她在實現(xiàn)了人生愿望后也會成為一個賢妻良母,像她的無數(shù)前輩們一樣。然而就是這樣合乎封建倫理道德的正當追求也被冷酷無情的現(xiàn)實徹底擊碎,于是她決然地選擇了死,她要以生命來捍衛(wèi)自己愛情的神圣和意志的尊嚴,她的叛逆性超越了前代的崔鶯鶯和杜麗娘。在林黛玉的身上,我們的確看到了現(xiàn)代女性世界里閃耀著的獨立自覺的思想光芒,但林黛玉的身心并未脫離封建大家庭,她是中國封建社會里最后的閨秀,她用自己纏綿哀婉的生命為禮教譜寫了最后的挽歌。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從西周時期開始出現(xiàn)中國最古老的女教,自此之后,延續(xù)古代中國三千年的封建禮教在塑造“卑弱、謙恭、專心、曲從”的傳統(tǒng)女性方面發(fā)生著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即使到了封建社會的末期(元、明、清),在市民社會興起的通俗文藝(戲曲、小說)中,依然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中國傳統(tǒng)女性根植于內(nèi)心世界的弱德之美。
現(xiàn)代社會是自由競爭、個性張揚的開放世界,現(xiàn)代女性也因此爭得了更多的獨立自主、參與職場的平等權(quán)利。時代在高速運轉(zhuǎn),觀念在日新月異,但當我們回首往昔,檢點我們這古老民族流傳下來的寶貴精神遺產(chǎn),我們依然會為了這逾三千年而不變的忠貞的情懷、幽韻的雅馨而發(fā)出深深的嘆息。制度可以嬗變,意識可以更新,唯有對精神世界的堅守、記錄和表現(xiàn)這種精神世界的藝術杰作,才會永遠贏得后世人心的尊重,最終成為華夏民族心靈史中永不凋謝的記憶。
參考文獻:
[1]三家批點.紅樓夢[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脂硯齋批點.石頭記 [M].北京:中華書局,1996.
[3]暖紅室匯刻傳奇.西廂記[M].揚州:廣陵古籍影印社,1996.
[4]汲古閣刊刻.六十種曲[M].北京:中華書局,1998.
[5]臧懋循.元曲選[M].北京:中華書局,1995.
[6]隋樹森.元曲選外編[M].北京:中華書局,1995.
[7]王季思.中國古代十大悲劇[M].濟南:齊魯書社,1993.
[8]王季思.中國古代十大喜劇[M].濟南:齊魯書社,1993.
[9]王實甫.西廂記[M].張燕謹,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
[10]湯顯祖.牡丹亭[M].徐朔方,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
[11]洪升.長生殿[M].徐朔方,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
[12]孔尚任.桃花扇[M].王季思,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
[13]蒲松齡.聊齋志異[M].山東大學中文系,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