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浪平
摘要通過分析影響農村居民消費的各個因素,包括農村居民的家庭收入、GDP水平、物價水平、恩格爾系數等,采用1978—2015年《中國統(tǒng)計年鑒》中農村居民消費、收入的數據,對農村居民消費的影響因素進行量化處理以及定性分析,運用多元線性回歸對這些因素進行逐步回歸,并建立影響因素之間的關聯(lián)程度,進一步進行多重共線性分析。 結果表明,影響農村居民消費的最主要因素是居民收入水平,其次是消費價格指數,最后是恩格爾系數。
關鍵詞農村居民;消費現狀;影響因素;多元回歸分析
中圖分類號S-9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0517-6611(2018)05-0210-05
AbstractBy analyzing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consumption of rural residents, including household income, GDP level, price level and Engels coefficient of rural residents, the data of rural residents consumption and income in 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 during 1978-2015,quantify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ural residents consumption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and use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to gradually return these factors, and establish the degree of correlation between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further conduct multicollinearity analysi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rural residents consumption was the income level of the residents, followed by the consumer price index and finally the Engels coefficient.
Key wordsRural residents; Consumption status; Impact factors;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我國經濟正處在轉變發(fā)展方式、優(yōu)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從投資和消費的關系來看,消費已經成為我國新時代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在擴大內需戰(zhàn)略的帶動下,消費的基礎性作用會進一步得到發(fā)揮。近年來,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在50%以上。我國促進消費、擴大內需方面最大的潛力在農村,截至2016年底我國農村居民人口數為5.897 3億,占全國總人口數的比重為42.65%;2016年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7.1%,僅相當于2005年我國城鎮(zhèn)居民的恩格爾系數水平。持續(xù)的收入分配體制、教育體制、醫(yī)療體制、住房體制及社會保障體制等的改革,使得城鄉(xiāng)的收入、消費差距也越來越大[1]。我國農村居民龐大的人口基數與城鄉(xiāng)消費水平的巨大差異表明,我國農村居民消費增長潛力巨大,并且對我國宏觀經濟結構調整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因此,我國農村居民消費變化以及影響消費變化的因素成為促進內需增長、轉變發(fā)展結構的重要內生變量,受到學術界的關注[2]。
1我國農村居民消費現狀
1.1農村居民消費水平總體滯后從總體上看,城鎮(zhèn)居民消費格局長期高于農村居民消費。一直以來,農村居民內部的消費差距不斷擴大,消費需求明顯偏低的問題也沒有得到有效解決。楊永忠[3]曾經提出,在我國居民消費中,消費市場發(fā)展不盡合理,消費需求嚴重不足,它的癥結主要是在廣大的農村地區(qū)。我國農村消費市場發(fā)展嚴重滯后,從消費份額上看,2016年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8.9萬億元,城鎮(zhèn)以下的全縣及縣以下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2.9萬億元,僅為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占32.5%。從2011—2015年的國家統(tǒng)計局統(tǒng)計數據看(圖1),農村居民消費水平盡管呈上升的趨勢,但是與城鎮(zhèn)居民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農村消費市場仍處于相對較低的水平,城鄉(xiāng)差距突出問題很有可能成為制約農村經濟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發(fā)展的障礙。
1.2農村消費層次偏低農村居民消費市場的質量與城市相比很低,這個問題是非常突出的,傳統(tǒng)的農村居民消費觀念是崇尚節(jié)儉,消費偏好是使用廉價的購物清單,存在自給自足,封閉和不理性消費的特征,國際上常用恩格爾系數表現一個國家或者地區(qū)的發(fā)展水平,即在消費領域食品占總消費支出的比重,從1990—2016年《中國統(tǒng)計年鑒》的年度支出數據(表1)可以看出,農村居民的食品支出的比例,盡管呈現下降的趨勢,但仍占約一半的比例,其次是住房,約占5%,其他消費所占比重較小,可以看出當前農村居民消費需求水平層次較低,消費觀念更多是傾向于生存需要,而諸如文教娛樂、交通通訊、醫(yī)療健康和生活質量等服務型和享受型的消費需求明顯不足[4]。
1.3農村消費市場啟動難度較大我國有近7億的農村人口,接近全國居民人口總數的一半,但只消費了全國1/3的商品,存在巨大的消費潛力,但是農村消費市場啟動難度同樣很大。首先,從我國城鎮(zhèn)居民和農村居民消費的增長態(tài)勢來看,城鎮(zhèn)居民消費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而農村居民消費比重雖然呈現上升趨勢,但是與城鎮(zhèn)居民相比,總體差距持續(xù)擴大。其次,近年來農村居民的內部收入差距也有所增加,農村家庭出現消費斷層,少數富裕家庭更傾向節(jié)約消費,大部分農民由于收入過低,家庭購買力不足,只能滿足基本溫飽需求,很難將潛在需求轉化為即期需求。最后,農村居民生活消費受很多因素的綜合影響,要提高農村居民的消費能力及消費水平,需要制定長期的協(xié)調和合作政策,僅僅依靠單方面的政策調整,提高農民收入,很難從根本上解決農村居民消費不足的問題[5]。
引入X4后,可決系數R2=0.999 173,接近于1,說明所建模型整體上對樣本數據擬合度非常好,F=13 696,模型明顯顯著。當α=0.05時,t檢驗符合,所在的系數估計值高度顯著,說明X2、X3、X4對農村居民消費支出都具有顯著影響,對系數估計值的解釋如下:在其他變量保持不變的情況下,如果農村家庭人均收入每增加1元,則農村消費支出平均增加0.80元。如果農村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每增加1%,則農村消費支出平均增加63.04元,;如果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每增加1%,則農村消費支出平均減少8.80元,所有的解釋變量的符號與先驗預期一致,即農村消費支出與家庭收入,價格指數呈正相關,與恩格爾系數呈負相關,此時模型中可認為不存在多重共線性。
2.4.3.2自相關性檢驗(DW檢驗)。對一個樣本量為38,4個解釋變量的模型,5%的顯著性水平,查DW統(tǒng)計表可知,dL=1.019,dU=1.585,模型中的DW=1.294 2,介于兩者之間,說明消費模型中不存在自相關,具有優(yōu)良的統(tǒng)計性能。
3結論與討論
該研究實證分析結果表明,在農村居民消費主要的3個影響因素中,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極大地刺激消費水平,其次是消費價格指數,最后是恩格爾系數,說明居民的消費水平還很大程度上受到經濟生活的影響。消費價格指數、恩格爾系數這些因素是可以計量的,但通過改變以上影響因素來改善農民消費支出是難以完成的。而農村居民消費支出與人均家庭收入之間存在穩(wěn)定的均衡關系,要刺激農民消費,必須增加農村居民收入,提高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我國農村居民消費與收入關系的變化過程也說明了這樣的結論。
作為一個人口眾多的農業(yè)大國,如何擴大農村居民的消費,對擴大內需、刺激經濟、促進國民經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現實生活中,農村居民的消費水平受許多因素的影響,不僅包括經濟生活因素,也包括社會生活因素。其中經濟生活國素主要包括家庭收入、人均GDP、恩格爾系數等,這些基本上都是可以用數據衡量的;但是居民的消費水平受社會生活因素的影響也很大,如農村的消費理念、消費結構、社會醫(yī)療保障等,這些因素大部分很難用數據去衡量,但對消費水平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7]。
參考文獻
[1]
楊麗.農村居民消費率影響因素分析[J].統(tǒng)計與決策,2013(19):130-133.
[2] 楊彬如.基于解構模型的中國農村居民消費影響因素分析:基于1999~2012年面板數據[J].中國農業(yè)資源與區(qū)劃,2016,37(3):129-134.
[3] 楊永忠.中國消費需求不足的區(qū)域波狀模型及實證分析[J].財經研究,2013(12):3-10.
[4] 紀路宇,王依佳,張文宇.我國農村居民人均消費影響因素實證分析[J].金融經濟,2017(16):40-42.
[5] 廖子夏.以四川為例淺析近年農村消費市場發(fā)展問題[J].商,2013(3):136.
[6] 王浩軍,張曉琳,馬軍敬.轉型期我國居民最終消費率影響因素實證分析[J].商業(yè)時代,2014(35):13-15.
[7] 唐穎.產業(yè)結構調整的未來與展望[J].現代國企研究,2015(8):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