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潔安
【摘要】讀寫訓練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而小學則是學生學習祖國語言的起步階段。因此,在小學階段組織有效的、可操作性強的讀寫訓練不僅誘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還為進一步學習提供有力的支撐。可現(xiàn)狀是,我國的小學語文讀寫訓練長期處于低效乏味的狀態(tài),語文淪為小學生“最無所謂”的學科。為了扭轉這種局面,筆者借鑒國外的先進經(jīng)驗,嘗試利用起泡圖設計操作性較強的讀寫訓練,讓學生樂于思考,樂于讀寫,有效提高語文素養(yǎng)。
【關鍵詞】起泡圖;小學語文;讀寫訓練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起泡圖(如圖1),是由David Hyerle博士于1988年開發(fā)的一種思維地圖,“主要是使用形容詞或形容詞短語來描述物體”。具體來說,就是在周圍的“小泡泡”中填上合適的形容詞或短語來描述中心“大泡泡”中的事物。它的特點就是直觀性強,符合兒童的思維模式,并且能把零散的印象加以整合。同時,我們會發(fā)現(xiàn),如果一個人在“大泡泡”周圍“起”的“小泡泡”越多,就意味著他對這個事物觀察得越細致,對特征的把握越到位,所積累的詞匯也就越豐富?;谄鹋輬D的這些優(yōu)點,我們就可以在讀寫訓練中加以應用。
一、用于把握閱讀對象的特征
在閱讀指導課上,一些課文需要學生把握事物或人的特征,到了小學高年級則要求學生邊讀,邊想,邊寫批注,形成讀書筆記。過往的操作只是提示學生要拿起筆來閱讀,但是如何更有效地把學生透過文本閱讀而獲得的信息加以記錄,則沒有具體的指導。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可能已經(jīng)把握住一些事物或人的特征,可是,這些描述特征的片言只語卻是分散于文本的各處,不利于學生系統(tǒng)、全面地認識。而引入起泡圖,我們就可以解決不少問題。
(一)用于說明性文章
比如,學生學習《鯨》這篇說明性文章。課文分了幾方面來介紹鯨,寫出了鯨的不少特征。利用起泡圖,學生在閱讀課文的時候,就可以邊讀邊把歸納出來的能描述鯨特征的詞記錄下來(如圖2)。獨立閱讀的收獲不一定完全正確,于是我們可以組織小組交流互動。當學生手上拿著這份讀書筆記和同學交流的時候,他們就能比較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并且能在發(fā)現(xiàn)不足時立刻修改完善(繼續(xù)增加泡泡),形成對鯨的正確認識,也達到了閱讀理解文章的目的。
說明文就是介紹一種事物的文體。當學生手中有了起泡圖這種直觀的工具后,閱讀起這些文章的時候,就會更有的放矢,較有效迅速地把握說明對象的特征,從而理解文章。
(二)用于敘事性作品
事實上,起泡圖在幫助學生閱讀敘事性作品時會更顯功力。
選入小學高年級語文教材的敘事性作品,其篇幅開始加長,訓練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快速閱讀,把握文章內(nèi)容是這個年段的閱讀訓練重點。遇到圍繞一個人進行敘事的課文,我們就可以指導學生利用起泡圖迅速有效地把握人物的特征。例如學習《景陽岡》,作為一篇只能安排一課時完成的略讀課文,快速有效地透過文本把握武松的英雄形象是學習的重點。這時候,把“武松”作為“大泡泡”,然后讓學生通過認真閱讀文中對武松的動作、語言、心理活動的描寫抽取出形容他個性的詞語,寫在“小泡泡”上(如圖3)。接著,要求學生用文本中找到的與“小泡泡”中形容詞相對應的語句作為證據(jù),組織有效的小組交流。一節(jié)課下來,有學生獨立閱讀的時間,也有組織有效交流互動的時間,還有最終小組匯報的時間,都是圍繞學生手上的那份起泡圖開展的。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僅讓學生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完成對課文的學習,體會了文中人物描寫語句的精妙,還進一步鞏固了利用起泡圖輔助閱讀,快速把握人物特征的方法,真正讓閱讀指導課成為幫助學生形成閱讀經(jīng)驗,學會閱讀的課堂,避開了以老師個人理解代替學生學習的誤區(qū)。
隨著學生對起泡圖的掌握不斷鞏固,在學習《少年閏土》《我的伯父魯迅先生》《賣火柴的小女孩》《凡卡》《魯濱孫漂流記》和《湯姆索亞歷險記》等課文時,我都加以運用,繼續(xù)訓練學生對人物形象特征的把握能力,以及描述這些特征的辭藻的積累。
二、用于豐富語言
“在括號里填上合適的詞語”這樣的練習,我們非常熟悉。目的就是讓學生積累詞語,用詞語或短語描述一樣事物。然而,這種動筆練習存在不少弊端。例如,學生要填寫“( )的荷花”這個練習,不同學生會用不同的辭藻去描述,可是在他們的潛意識里就有“只想到一個答案就完事了”的想法,幾乎不可能花時間多動腦筋想出別的辭藻。同時,由于括號本身的空間很小,也暗示學生填入的“最好是詞語”,從而扼殺了許多可能。我們知道心理學里有“跳蚤效應”的說法,“在括號里填上合適的詞語”的練習,實際上就是限制了學生追求更高目標,持續(xù)積累語言,開發(fā)大腦的可能。這顯然是與鼓勵學生積累詞語背道而馳的。
如果我們用起泡圖來呈現(xiàn),情況就大大不同(如圖4)?!昂苫ā钡闹車鹆酥辽偃齻€小泡泡,然后告訴學生還可以繼續(xù)增加小泡泡的數(shù)量,只要填寫的內(nèi)容符合荷花的實際就可以。同時,還進一步提示學生,可以不限于詞語,還可以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形容,只要小泡泡里的內(nèi)容能表達為“……的”就行。這個充滿可能性的練習:一些能力有限的孩子,可能最多只能填三個,但是,一些能力強的孩子真的就增加了許多小泡泡,而且填寫的內(nèi)容不限于形容詞,還使用了修辭手法(如圖5)。當這些不同能力水平的學生都完成了這項練習后,我們還鼓勵他們交流,在頭腦風暴的帶動下,那些原來只能填三個泡泡的學生,增加了不少小泡泡,而已經(jīng)很多小泡泡的學生則還能繼續(xù)增加。
利用起泡圖進行多次的訓練,學生不僅積累了語言,還在描述事物特征方面有了明顯的進步。當他們獨立觀察一種事物或一個人的時候,自然而然地遵循了起泡圖的思維模式,懂得從不同的角度觀察,選擇不同的辭藻來形容,從而為寫作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礎。更重要的是,學生在利用起泡圖的時候,情緒是非常積極高漲的,往往是興趣盎然,樂此不疲。世界上還有什么比興趣更好的學習動力呢?
三、展望
對于起泡圖在小學語文讀寫訓練中的嘗試,筆者還在繼續(xù)。況且,起泡圖只是眾多思維地圖的一種,關于思維地圖在小學語文中的應用研究,還是一塊值得開發(fā)的處女地。以上只是筆者的拋磚引玉,相信隨著研究的深入,會有更多有利于提高小學生讀寫能力的應用被開發(fā)出來,供小學語文界共享,讓學生更樂于學習我們的祖國語言。
參考文獻
[1]申靈靈,羅立群.思維地圖及其在美國的應用[J].上海教育科研,2008(1).
[2]申靈靈,羅立群.思維地圖在美國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8(1).
[3]楊俊珂.知識可視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江蘇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6).
[4]蘭青.思維地圖在探究式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以上??党菍嶒瀸W校初中科學課程為例[J].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08(5).
[5]徐晨紅,蔡亞萍.概念圖、思維導圖和思維地圖的辨析[J].科教文匯,2010(11).
(編輯: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