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花
[摘要]實行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實現適度規(guī)模經營是大勢所趨。但是,要按照中央精神,科學有序推進,切不可操之過急,否則會產生諸多問題?;趯村的調查,發(fā)現土地經營權流轉信息不公開、操作不規(guī)范、農民權益無保障等問題,引發(fā)民心不穩(wěn)、家庭糾紛、收益減少、村民凝聚力減弱、老年人生活狀況不佳等負面影響,需要村兩委、經營者、各級政府發(fā)揮各自職能加以解決。探索適合H村類型的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模式,解決承包地碎片化經營的方式,集中單個承包戶土地,鼓勵村集體成員之間流轉土地經營權,建設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村經營主體,以此作為過渡,最終實現土地集中規(guī)模經營。
[關鍵詞]三權分置;土地經營權流轉;社會保障體系;小城鎮(zhèn)建設
[中圖分類號] F321.1 [文獻標識碼]A
1? ? 問題提出
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號提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的“三權分置”,2016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實行集體所有權、農戶承包權、土地經營權“三權分置”。黨的十九大提出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提出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wěn)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這為農民吃了定心丸,也為農村土地改革提供了政策基礎,為農村土地的高效利用、農村的發(fā)展和農民富裕提供了明確而穩(wěn)定的預期。
在黨和國家政策指引下,2017年,H村完成土地確權工作,承包戶拿到《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 2018年3月初,全村土地經營權流轉確定,由一家外省市企業(yè)集中經營,按照每667m2每年1000元的價格預付5年流轉費給土地承包戶。土地經營權流轉推進如此之快,伴隨的是頗多隱憂,需要多方努力去破解由此引發(fā)的社會治理問題。
H村坐落位置相對偏僻,是一個只有90余戶,現有200余人的小村莊,耕地133.33hm2左右,距離縣城約20km。H村是一個傳統的以農業(yè)生產為主的村莊,土地耕種采用分散、零碎的方式,全村耕地分為若干片,每片再分給每個承包戶土地,這給耕作帶來很大麻煩,投入大而收益小,耕地效益低下。村里沒有二、三產業(yè),村民的收入來源主要依靠耕種土地,村子所在的鎮(zhèn)也沒有能夠吸納大量人員就業(yè)的企業(yè)。最近十多年,土地收益不確定而且收入少,村民都想辦法外出打工,青壯年勞動力和部分老年人由村里的“包工頭”帶領到縣城或周邊地區(qū)打工,早出晚歸,農忙時能不錯過耕種,村民收入從土地收益為主轉變?yōu)橐詣展な杖霝橹鳌?/p>
2? ? 土地經營權流轉:幾家歡喜幾家愁
對于土地經營權流轉,村民的態(tài)度不盡相同,主要由其自身狀況決定。按照農戶與土地的關系,對H村農戶進行如下群體劃分:一是,親自耕種土地,完全依靠土地獲取收入,農戶數量極少,而且是勞動能力強的青壯年;二是,親自耕種土地,同時夫妻雙方或一人打工,占青壯年家庭的絕對多數;三是,不種土地,將其經營權流轉給同村其他人或周邊鄰村人,收取流轉費。不耕種土地的群體又具體分為:舉家搬遷離開村子的;夫妻雙方或一方進城給子女看孩子,無力耕種土地的;老年夫妻留守在家,勞動力難以支撐土地耕種的;老年單身漢,無力種地,享受五保待遇的。不同群體對土地經營權流轉的態(tài)度大相徑庭,群體一、二因為經濟負擔重,希望土地由自己經營,相對于獲取的流轉費,自認為能收入更多;群體三,盼望著土地經營權盡快流轉,一方面能獲取比個體間流轉更多的收益,另一方面不再擔心每年能否把土地經營權流轉出去,因為碎片化經營和土地收益難以預期,農戶種地的意愿不斷降低,流轉費用也逐年降低,甚至出現耕地讓人免費耕種的情況,只要不撂荒就行。
3? ? 土地經營權流轉引發(fā)的社會治理問題
3.1? ? 信息不明,民心不穩(wěn)
H村此次土地經營權流轉,整個流程處于信息不公開狀態(tài),村民捕風捉影,私下議論,村支部書記不在村里居住,村委會主任也不主動公開,村民相問回復也是模棱兩可,村民只能等待和被動配合,比如上交身份證、戶口簿之類的證件,具體如何操作一概不知。雖然村里通知流轉已定,但尚未簽訂合同,農時已到,又通知村民整理土地,先自行耕種,何時集中經營等待消息,如此,村民茫然無措。
3.2? ? 利益之爭,家庭糾紛
土地承包以戶為單位發(fā)放《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被確權的土地時間跨度比較長,包括之前兩輪承包但尚未到期的土地,每個承包戶的承包地構成比較復雜,與之相關的是復雜的利益關系?!霸鋈瞬辉龅?、減人不減地”是我國農村繼包產到戶之后的一項重要制度安排,農戶的家庭人口變化不會帶來相應的土地變化,在土地經營權流轉后,容易產生家庭糾紛。兒子成家后,妻子非本村成員,子女為新增無地人口,在共同經營土地時矛盾不明顯,按照農村傳統,女兒不會要求分收成,父子之間不算明白賬,一家人和氣生財。但此次流轉后,收益不是來自共同經營土地,而是明確的流轉費,錢怎么分配就成了問題。出嫁的女兒曾經分得的土地,此時是否會提出取得收益?家庭成員之間如果和睦相處、不計較小利,問題便可忽略,若不是如此,家庭糾紛便在所難免。
3.3? ? 寅吃卯糧,影響生活
此次H村土地經營權流轉據說預付五年流轉費,村民會一次性拿到一筆錢,這筆錢如何使用也關系到村民的長期生活質量。如果將這筆錢一次性使用完畢(如幫助子女還房貸或還借款),就會出現寅吃卯糧的情況,后續(xù)生活如何維持成為現實難題,對于收入渠道狹窄的老年人而言尤其如此。
3.4? ? 收益減少,生活隱憂
雖然親自經營土地收益有無、大小都難以預期,但對于H村而言,長期以來主要耕種經濟作物,如果不出現極端的自然災害和極低的農產品價格,土地收益還是要多于流轉費,因此,此次流轉會導致村民土地收益減少。加之,農民以打工為重要收入來源,而打工不穩(wěn)定,收入難預期。對于青壯年群體來講,生活負擔重,經濟壓力大,社會保障不健全,難免產生憂慮。
3.5? ? 精神文化匱乏,村民凝聚力減弱
在傳統的中國農村,小農經濟和熟人社會的特征,形成了互幫互助的鄰里關系;鄉(xiāng)紳群體作為農村文化的引領者,也使他們成為凝聚民意的重要力量;宗族文化既表現為對“家”的重視,又表現為對“族”的認同,形成了不同規(guī)模的凝聚力向心力極強的團體。改革開放引發(fā)了我國各個方面的巨大變革,農村社會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社會結構、社會關系和社會文化都處于不斷調整之中。農民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精神生活匱乏,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使得農戶各自獨立經營,農戶間的互助、合作明顯減少,市場經濟下人的價值觀發(fā)生變化,人際交往也逐漸功利化,這也是H村面臨的現實問題。土地經營權流轉后,村民無地可種,以農業(yè)生產為紐帶的互幫互助不在,親情淡化,村民關系以原子化的形式呈現,還會因為打工機會產生矛盾與不和。
3.6? ? 社會保障不足,老年人生存狀況不佳
與城鎮(zhèn)職工不同,農民養(yǎng)老保障不完善,安享晚年的經濟實力不足。H村因城鄉(xiāng)居民養(yǎng)老保險政策宣傳不到位,目前只有幾個知曉政策的村民自己到鎮(zhèn)民政部門繳納了養(yǎng)老保險,到了六十周歲享有每月三百多元的養(yǎng)老金,其他老人享有的是按照不同年齡階段每人每月一百元左右的養(yǎng)老補貼。從養(yǎng)老社會保障而言,老年人的養(yǎng)老是不能解決的,主要還是家庭養(yǎng)老來承擔。但是家庭養(yǎng)老也面臨一些問題:一是,兒女經濟來源狀況不佳,收入不多,還要承擔養(yǎng)育子女的重任,加上孝道文化衰落,在贍養(yǎng)老人方面的花費便會縮減甚至沒有,更有甚者還要“啃老”;二是,在H村適齡男青年結婚,女方都要求在縣城買房,為了能讓兒子娶上媳婦,父母傾其所有甚至不惜借錢給兒子買房,而所借的錢由父母來還。不僅如此,小家庭后續(xù)的生活可能還會由父母補貼,因為多數在縣城買房居住的小家庭,夫妻沒有固定的收入,當生活難以維系時就要依靠父母,作為老年人的父母,背上了無休止的負擔,他們要想方設法出去打工賺錢,而受到年齡限制,打工機會很少;三是,老年人還要幫助撫養(yǎng)孫子女,給兒女看孩子。一般有三種情況:把孩子帶回村子;奶奶去縣城或更遠的地方看,留爺爺在家;老兩口一起離開家到兒女家?。ǜ鶕r村的傳統,一般都是給兒子看孩子)??春⒆訒е吕夏耆耸杖霚p少或失去收入,留在家里的老人無人照料,這些都是老年人客觀存在的難題,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
4? ? 發(fā)揮多主體作用加強社會治理
4.1? ? 村兩委要盡職盡責
現任村兩委要認識到新情況、新問題,樹立問題意識和責任意識,體察民情關心民意,真正成為農民的主心骨和領路人,為此要在以下方面發(fā)揮積極作用:一是,認真系統地學習黨和國家關于農村土地改革的各項政策、法律、法規(guī),學懂吃透,保證政策落實不走樣,村民權益不受損。二是,落實村務公開制度,保證與村民利益相關的信息公開透明。三是,解決關于土地分配的歷史遺留問題,做到公開平等,一視同仁。承包戶現有承包地是經過兩輪土地分配確定下來的,因為村里留有機動地,在第二輪承包時,新增無地人口也分得了土地,此后便不再分配,而且因為政策執(zhí)行有偏差,第二輪承包時將戶口遷出的在校學生被剝奪了土地分配權,在此次經營權流轉中,這些歷史遺留問題都被提出來要求村里解決,這就需要村兩委集思廣益,與村民協商,以公開平等的方式將問題解決,避免矛盾激化。四是,預防和化解由土地經營權流轉引發(fā)的家庭糾紛和社會矛盾。上文已經提及可能引發(fā)的家庭內部矛盾以及村民與村兩委之間的矛盾,村兩委要做到未雨綢繆,有效應對。五是,為村民生計問題殫精竭慮,勇于擔當??紤]如何與經營企業(yè)建立長效溝通與合作機制,爭取村民就業(yè)機會和村民共享福利;爭取與周邊村鎮(zhèn)建立廣泛聯系,實現就業(yè)信息和資源共享,為村民謀求更多出路;與村民群策群力,發(fā)揮外出能人的作用,鼓勵其回村創(chuàng)業(yè),回報父老鄉(xiāng)親。
4.2? ? 經營企業(yè)要履行社會責任
作為市場主體的企業(yè),在爭取利潤最大化的同時必須承擔社會責任,H村土地經營權流轉的接收方,也要努力承擔以下責任:一是,在土地經營過程中優(yōu)先安置村民就業(yè);二是,利用積累的各種社會資源,幫助村民就業(yè);三是,實施一些惠民項目和工程,實現企業(yè)發(fā)展與農民生活水平提升雙贏;四是,對土地科學合理利用,不改變土地用途,不浪費土地資源,不降低土壤質量,不加重土壤水等污染。
4.3? ? 政府進行必要的指導和監(jiān)督,做好保障工作
考慮到村兩委的構成人員綜合素質不高和工作能力不強,政府在保障村民利益方面必須有所作為。一是,土地經營權流轉涉及到諸多法律問題,政府要進行積極指導,確保流轉合法依規(guī)有序進行,做好預防和化解矛盾糾紛工作,保護農民合法權益不受侵害。二是,在社會保障方面,積極宣傳和落實城鄉(xiāng)居民基本養(yǎng)老保險制度、城鄉(xiāng)居民基本醫(yī)療保險制度和大病保險制度,提升農民養(yǎng)老水平和醫(yī)療保障水平,解除農村養(yǎng)老和醫(yī)療的后顧之憂,打消農民不敢看病、看不起病的想法,解決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能夠讓農民身體健康,頤養(yǎng)天年。三是,培養(yǎng)造就一支懂農業(yè)、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這也是黨的十九大為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提出的要求。
4.4? ? 幫扶團隊要及時調整幫扶思路和幫扶舉措
根據中央和地方的扶貧規(guī)劃,扶貧工作組于2017年進駐H村,但關于工作組的幫扶思路和舉措等重要信息,至今未向村民公開,也尚未開展任何實質性的工作,村民一頭霧水也無可奈何。土地經營權流轉是工作組面對的新情況,原有的工作思路和規(guī)劃要及時進行調整,以解決新情況帶來的新問題。根據精準扶貧的要求,扶貧工作組要積極參與到此次土地經營權流轉過程中,根據H村的實際情況,分析土地經營權是否要集中流轉,如何流轉,流轉后出現的問題如何解決等現實問題。
5? ? 兼論與H村同類型村莊的土地經營權流轉適合
模式
《關于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fā)展農業(yè)適度規(guī)模經營的意見》(中辦發(fā)〔2014〕61號)指出,“土地流轉和適度規(guī)模經營是發(fā)展現代農業(yè)的必由之路”,但“應從我國人多地少、農村情況千差萬別的實際出發(fā),積極穩(wěn)妥地推進”?!案母锏姆较蛞鳎阶右€(wěn),既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強典型示范引導,鼓勵創(chuàng)新農業(yè)經營體制機制,又要因地制宜、循序漸進,不能搞大躍進,不能搞強迫命令,不能搞行政瞎指揮,使農業(yè)適度規(guī)模經營發(fā)展與城鎮(zhèn)化進程和農村勞動力轉移規(guī)模相適應,與農業(yè)科技進步和生產手段改進程度相適應,與農業(yè)社會化服務水平提高相適應,讓農民成為土地流轉和規(guī)模經營的積極參與者和真正受益者,避免走彎路”。因此,在土地經營權流轉上,既要尊重矛盾的普遍性,又要強調矛盾的特殊性,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情況與H村類似的村莊大量存在,要根據村莊現狀,探索適合的土地經營權流轉模式。
5.1? ? 集體經營的困境
集體經營是將承包戶土地經營權流轉給本村集體,承包戶以土地經營權入股,村集體作為法人,對集體土地統一經營管理,承包戶以流轉的土地經營權獲得分紅,亦或承擔損失。當前常見的形式是合作社,有的村先組織承包戶入合作社,再將土地流轉給經營方。但是,基于對H村的長期考察,實施集體經營困境重重。
5.1.1? ? 村兩委給村民留下不可信的印象,為村集體經營造成了最大阻礙。村民不信任村兩委,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村委會選舉不規(guī)范,存在拉票賄選行為,宗族勢力影響還在,使得當選的村委會主任難以服眾,也讓村民產生“當官為撈取好處”的想法;二是,村務不公開、財務不公開,村民不清楚與自身利益相關的決定是如何做出的,村集體的收入有哪些,錢都是怎么花的。以此次土地經營權流轉為例,村里一直是口口相傳,沒有獲取消息的正規(guī)渠道,村民對村兩委的工作嚴重不滿。此外,存在村兩委人員吃喝,村監(jiān)督委員陪同的現象,這些都加深了村民對村兩委成員集體腐敗的印象;三是,村兩委職責虛化、弱化,與村民聯系少矛盾多。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實施以后,承包戶獨立經營自己的土地,尤其是2006年取消農業(yè)稅以后,村民對村集體和村兩委的依賴性驟減。村干部主要完成上級政府下達的各項任務,服務村莊意識淡薄,管理村莊能力不強。在落實政策時,因為村干部掌握信息、稀缺的資源以及分配資源的權力,常出現暗箱操作、徇私舞弊、有失公平的情況,引發(fā)村民不滿,比如享受低保待遇人員的確定等。
5.1.2? ? 村里缺少經營管理方面的能人。村莊小,人口少,能人鳳毛麟角,即便有也是在外打拼,對村里的事務漠不關心。農村擁有崇敬能人的傳統,古代的鄉(xiāng)賢是農村社會成員效仿的對象,是鄉(xiāng)村文化的引領者和鄉(xiāng)村事務的管理者。而當前,農村鄉(xiāng)賢傳統衰落,市場經濟下,賺錢多少成為評判個人成功的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標準,農村認可的能人也是能賺錢的人,若是能回鄉(xiāng)帶領父老鄉(xiāng)親共同致富,可將其視為新鄉(xiāng)賢,農村渴望新鄉(xiāng)賢的出現,或回村投資創(chuàng)業(yè),或助力改善鄉(xiāng)風文明,或提供管理咨詢,為村集體經濟發(fā)展和精神文化提升做出積極貢獻。承包戶的土地經營權流轉給集體后,因為缺少懂經營會管理的能人,耕地能否帶來收益、帶來多大收益成為懸念。
5.1.3? ? 缺少集體第二、三產業(yè)支撐。單純依靠耕種土地獲取收益要承擔很大風險,一方面農業(yè)“靠天吃飯”,受自然氣候條件影響很大,農業(yè)保險未普及、不完善;另一方面,沒有懂經營會管理的能人,無法實現農產品與市場的良性對接,難免出現盲目生產,收益難以保障。如果沒有能夠盈利的第二、三產業(yè)經濟體的支撐,村民收入難以預期。
總之,出于對村干部的不信任(包括品德和能力兩方面的不信任),出于對收入風險的考慮,以村集體經營的方式進行土地經營權的流轉難以實現。
5.2? ? 小城鎮(zhèn)建設不現實
推進城鎮(zhèn)化建設與土地經營權流轉是相輔相成的,城鎮(zhèn)化建設取決于客觀的經濟社會發(fā)展情況,不能盲目推進。具備條件的城鎮(zhèn)化建設有利于推進土地經營權流轉,達到水到渠成的效果;而在不具備城鎮(zhèn)化建設的條件下進行土地經營權流轉,承包戶失去了土地經營自主權,卻沒有穩(wěn)定的就業(yè)和全面的社會保障,農民生計會受到影響。
5.2.1? ? 缺乏小城鎮(zhèn)建設的經濟基礎。H村所在的鎮(zhèn)是一個經濟發(fā)展較為落后的鎮(zhèn),沒有支柱產業(yè)和頗具規(guī)模的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這就造成小城鎮(zhèn)建設不得不面對兩個現實難題:一是缺乏搞小城鎮(zhèn)建設的財力支持,包括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所需的持續(xù)財力支撐;二是不能解決村民就近就業(yè),村民要么面臨生計問題,要么外出打工飽受奔波之苦。
5.2.2? ? 不具備小城鎮(zhèn)建設的區(qū)位優(yōu)勢。村莊離交通要道、縣城、市區(qū)都較遠,小城鎮(zhèn)建設沒有區(qū)位優(yōu)勢,這也是導致地區(qū)發(fā)展落后的一個重要原因。
5.2.3? ? 未納入政府小城鎮(zhèn)建設規(guī)劃。在城鄉(xiāng)規(guī)劃、土地使用等方面,缺乏有權限層級政府的支持。在政府主導的城鎮(zhèn)化進程中,缺少政府的支持,小城鎮(zhèn)建設困難重重。
5.3? ? 單個承包戶土地集中,集體成員之間土地經營權流轉——
現實的過渡的模式選擇
村級經濟組織有所謂 “集體經濟組織”性質的相關規(guī)定,但又采取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具體變通做法,因而在實質上,農村經濟基本上屬于小農經濟。這種分散的小農經濟要在任何肥沃的土地上創(chuàng)造出超人的生產力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當前,類似于H村承包戶土地碎片化經營的村莊不在少數,導致單個承包戶土地經營成本高(尤其是人力成本)、收益低,機械化作業(yè)難以實現,耕種作物種類受到限制。因為擔心影響到相鄰土地上農作物的生長,每個承包戶在自己土地上耕種什么作物是不自由的,而農戶之間達成一致、統一耕種某種作物的可能性又不大,因此只能在不影響他人的前提下各種各田,不排除因耕種作物產生的糾紛。
將村集體土地進行整理,劃條并塊,碎片化的承包地調整為成條成塊的土地,這樣便于機械化操作和現代化設施使用,承包戶對作物的耕種自由權也會加大。同時,作為村集體成員的承包戶之間可以進行土地經營權流轉,一方面滿足了村民對土地的不同需要,另一方面有利于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村經營主體的建立和發(fā)展。
上述模式較為現實,也易于操作,能夠解決類似于H村這樣較為傳統的農村土地耕種出現的問題。但這種模式也是過渡性質的,給村民一個緩沖期,使他們既有得以提高的土地收益,又能夠在減輕耕種土地人力負擔的情況下獲得更多打工收入,使土地真正成為農民的生存保障。在緩沖期內,村集體要大力發(fā)展第二、三產業(yè),作為村民安居樂業(yè)的堅實后盾。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是中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必然,是大勢所趨,只有實現土地規(guī)模經營才能發(fā)揮土地的最大效用,為國家的長治久安提供根本保證。但是,在實施過程中不能操之過急,要按照中央精神穩(wěn)步、有序推進,少走彎路離成功會更近。
[參考文獻]
[1] 肖勇,龔曉,伍曉雪.“多元”對“一元”的否定:村莊“多元”治理模式及其構建[J].社會學研究,2009(3):95.
[2]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員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 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意見》政策解讀[DB/OL].www.scio.gov.cn,2016-11-3.
[4] 白現軍,張長立.鄉(xiāng)賢群體參與現代鄉(xiāng)村治理的政治邏輯與機制構建[J].南京社會科學,2016(11):8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