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辰 李雪飛
[摘 要]為了促進雙一流高校的建設,加強高校師德建設,以及更好地對高校師德進行科學全面評價,筆者通過大量研讀相關文獻、國家法律法規(guī)政策,綜合運用德爾菲法,確立高校師德評價指標體系,并根據德爾菲專家打分,基于ANP計算出高校師德指標體系中各個指標的權重,最終構建出具備綜合性、實用性的高校師德評價指標體系。
[關鍵詞]高校教師;師德評價;ANP;德爾菲法
[中圖分類號] G4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5-5843(2018)11-0078-07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8.11.015
一、引言
2018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了《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意見》,明確提出了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提高教師的思想政治素養(yǎng),弘揚高尚師德[1]。2018年2月9日,教育部也印發(fā)了《關于全面落實研究生導師立德樹人職責的意見》,強調研究生導師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2]。師德是教師的靈魂,教育事業(yè)的根本是教書育人,立德樹人[3]。近年來,高校師德整體保持較高水平,但是也出現部分教師道德滑坡以及對師德缺乏正確認識的現象。對高校教師進行師德評價,一方面,可以促進教師自覺加強自身修養(yǎng),展現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尊重高校教師,立足高校教師發(fā)展,發(fā)揮高校教師的主體性。此外,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高校辦學質量的保障,高校教師隊伍的建設更是離不開師德建設,有效的師德建設取決于合理的師德評價。因此,對高校教師進行師德評價具有現實性和重要性。
當前,關于高校師德建設的研究,學者們主要關注高校師德的內涵、存在問題及對策方面,對高校師德展開具體評價的研究較少。而且,鑒于現階段各高校的教師師德評價和考核的標準比較籠統(tǒng)[4],以及對教師師德的評價方法還不夠科學,導致評價結果具有較強的主觀性,不利于客觀公正地評價高校師德水平。另外,教師師德評價指標多采用顯性指標,而對教師的言傳身教、對學生的耳濡目染等隱形因素考慮較少,導致師德評價指標體系不夠完善。為了加強高校師德建設,科學全面地評價高校師德狀況,筆者通過大量研讀相關文獻、國家法律法規(guī)政策,綜合運用德爾菲法,確立高校師德評價指標體系,并根據德爾菲專家打分,基于網絡層次分析法,得出高校師德指標體系中各個指標的權重,最終構建出綜合顯性和隱性因素的高校師德評價指標體系。
二、高校師德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一)指標來源
高校師德是指高校教師和一切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從事高等教育活動中必須遵守的道德規(guī)范和行為準則以及與之相適應的道德觀念、情操和品質[5]??鬃釉浾f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對學生起著模范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師范大學的座談會上提到,好老師要帶頭弘揚社會主義道德和中華傳統(tǒng)美德,以自己的模范行為影響和帶動學生[6]。
基于高校教師職業(yè)的特殊性,確定高校師德評價的一級指標即模范性、影響性和引領性。其中,模范性是前提,影響性是基礎,引領性是關鍵;之后,根據研讀文獻和法律法規(guī)獲得的三級指標,采用逆向歸納法,得到與一級指標分別相對應的二級指標;最終構建出具有綜合性和實用性的高校師德評價指標體系(圖1)。確立的指標體系中的三級指標主要來源于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通過大量研讀高校師德建設與師德評價的文獻、法律法規(guī)和相關政策,從中提煉總結出34個三級指標,由此歸納總結出與3個一級指標相對應的9個二級指標。
第二部分,通過德爾菲專家法修訂和補充指標。專家組由15位專家組成,其中知名教育學家3名,高校教師4名,從事高等教育研究教師4名,高校學生4名。專家組對已獲取的指標進行論證打分,來修訂指標;同時利用自身的專業(yè)認知,給出需要補充的指標。通過3輪專家論證,確定了以下高校師德評價指標體系(表1)。
(二)指標說明
通過高校師德評價指標體系,教師自身、學生、學校和社會不僅可以對個別高校教師的德行進行評價,也可以讓不同主體了解現階段高校師德的整體情況。所以從模范性、影響性和引領性3個維度和教師、學生、學校和社會4個層面來建立指標。為了更好地評價高校師德,需要對3個一級指標對應的9個二級指標分別進行細致地說明。
1.心理品質。良好的心理品質是道德品質形成的基礎,也一直被認為是踐行和增益教師職業(yè)道德的一個重要因素。高校教師良好的心理品質,首先體現在職業(yè)認同感,即對職業(yè)價值、意義、職責的認可和接受[7]。其次,體現在良好的自我意識與穩(wěn)定的情緒。良好的自我意識是能夠客觀地評價自己、準確地定位自己、合理地規(guī)劃自己;穩(wěn)定的情緒是指教師要平易近人,不大喜大悲、喜怒無常,能控制自己的情緒。最后,體現在堅定的信念和反思意識。師德不只是行為要求、職業(yè)操守,更是教師始終應當堅守的人生信念。同時由于教師職業(yè)具有一定的重復性,容易產生職業(yè)倦怠,需要在工作中不斷進行自我反思,提高自我。因此,高校教師的心理品質可以從職業(yè)認同感、自我意識、情緒穩(wěn)定、堅守人生信念和具有反思意識這5個方面來評價。
2.遵紀守法?!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中著重強調要“加強師德建設”,指出教師要淡泊名利,自尊自律[8]。高校教師在工作中要依法從教,廉潔從教,不利用自己的職責便利以權謀私。同時,高校教師要遵守教學紀律,上課期間不遲到早退,不無故停課。此外,高校教師除了遵守外界的約束條件外,還需要具備慎獨精神。慎獨精神就是即使一人獨處而無人監(jiān)督時,也能表里如一,嚴守本分,不做壞事,不自欺。[9]。大學是產生學問的一片凈土,大學教師是大學精神的守護者,更需要嚴格約束自己,耐住寂寞、穩(wěn)住心神、經住考驗。因此,對高校教師遵紀守法的評價可以從廉潔從教,不遲到早退、無故停課和具有慎獨精神這3個方面考慮。
3.為人師表。美國教育學家布魯納曾說過,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而且是模范者[10]。高校教師總被賦予社會代言人的角色,他們的言詞、衣著和作風在很大程度上既附著社會價值,又體現著師德。高校教師在言論方面,應該以自己的專業(yè)知識、專業(yè)視野,對社會發(fā)展中出現的問題做出客觀、公正、科學的分析和判斷,不能胡亂評說,妄加指責。同時,要注意自己的服飾應得體,儀表要端莊。另外,高校教師應起到榜樣作用,應做到誠信待人,作風正派,尊重同事,尊重學生,具有和諧的人際關系。因此,高校教師的為人師表可以從言詞健康,文明禮貌、儀表端莊,服飾得體、作風正派,誠信待人、尊重他人與人際關系和諧這5個方面進行評價。
4.教學能力。2018年2月26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的指導意見》,其中提出要堅持立德樹人,把教書育人作為教育人才評價的核心內容[11]。其中,高校教師的教學能力直接影響到學生接受、理解和掌握知識的效果[12],是其為師者的首要條件。重拾教學能力、積極提升教學能力是教師的基本師德要求。高校教師的教學能力主要體現在教學態(tài)度和教學過程中,因此,可以從6個方面進行評價,即教學態(tài)度嚴謹、精心組織教學、知識講解清楚、教學方法靈活、教學內容緊跟學科前沿和學生的到課率。
5.重視育人。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高校教師不僅要教好書,而且還要育好人。高校教師應樹立重視學生、關心學生的觀念,要體現師愛[13]。首先,身為高校教師,既要對學生一視同仁、客觀公正,又要因材施教。其次,作為高校教師,需要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教育理念,引導學生在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上下功夫,啟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這是高校教師提高師德的先決條件和必備要素[14]。培養(yǎng)大學生的批判思維對學生的發(fā)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益處,也是師德在教書育人方面的重要體現。再次,作為高校教師不僅要進行課堂教學,而且應該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對學生的違紀行為不進行批評教育,不愿多花時間去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態(tài),都有悖于教師的職業(yè)道德[15]。因此,可以將對學生客觀公正、對學生因材施教、維護學生的基本權益、注重學生的素質發(fā)展、注重學生批判思維的培養(yǎng)、注重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和及時糾正學生不良思想及行為這7個方面作為評價高校教師重視育人的指標。
6.服務意識。高校教師不論是對同事還是對學生,都要樹立服務意識。首先,高校教師應有團隊合作意識。團隊合作精神是高校師德的重要體現。其次,高校教師對學生也要有服務意識,也是師德的體現。與學生的溝通,不僅可以增進對學生的了解,把握學生的心理,也可以了解學生的困難,解決他們學習生活中遇到的難題。因此,可以將具有團隊合作意識、主動與學生溝通次數和幫助學生解決困難的次數作為服務意識的評價指標。
7.政治品德。高校教師要培養(yǎng)出優(yōu)秀的社會建設者,首先自己要思想進步、政治堅定,愛祖國愛人民愛社會主義[16]。高校教師需要傳遞正確的道德價值取向,傳遞積極的價值品質,從而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理想。這樣可以激發(fā)和強化當代大學生的愛國情懷、社會使命和民族認同感,使之成為積極踐行公民責任的國家建設者。因此,可以將傳遞積極的價值品質、傳承民族精神,懷有愛國之心、政治言論及思想表現積極向上作為評價高校教師政治品德的指標。
8.終身學習。終身學習是高校教師自身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保證,對高校的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17]。在信息化社會,知識的更新速度非常快,高校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使自己的知識既有深度也有廣度。高校教師知識的深度和廣度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對學生產生引領作用。知識的深度和廣度來自平時的廣泛閱讀,也會來自學術交流。同時,更新自己的知識需要具有勇于探索的精神,在探索中新舊知識產生碰撞,或是適應教育變革,在變革中學習。對高校教師終身學習的評價可以從積極參加學術交流、具有勇于探索的精神、具有良好閱讀習慣、適應教育變革這4個指標進行考察。
9.學術道德。學術道德是指從事學術活動的主體在進行學術研究、評價、獎勵活動的整個過程及結果中處理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等方面關系時應遵循的行為準則和規(guī)范的總和[18]。高校學術道德嚴格說屬于道德范疇,但其具有特殊性。高校教師的學術道德關乎大學的學術自由與自治精神,關乎學生的發(fā)展,也關乎大學教師的聲譽[19]。那么,高校教師的德行也體現在其具備良好的學術品質,遵守學術規(guī)范,講究學術誠信。同時,高校教師應以學術為志業(yè),將全部心力和熱情傾注于自己的學術,而不是像生成商品似的生成學術成果。因此,對于高校教師學術道德的評價可以從遵守學術規(guī)范、講究學術誠信、具有執(zhí)著的學術追求和善于創(chuàng)新的學術精神這4個方面進行。
三、高校師德評價模型構建
為確定高校師德指標體系中每個指標的相對重要程度,本部分借助網絡層次分析法構建了高校師德評價模型。
(一)網絡層次分析法
網絡層次分析法(Analytic Network Process,簡稱ANP)是對層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簡稱AHP)的進一步發(fā)展,改進了AHP難以考慮層間反饋效應和指標集內部及指標集間相互影響關系[20]。而且,高校師德評價評價指標體系呈現明顯的層次性、層間以及層內指標相依性,因此,ANP對評價高校師德具有良好的適應性。
(三)基于ANP的高校師德評價模型
根據以上步驟構建高校師德評價模型(圖2)。在此評價模型中,控制層包含目標和準則,其中目標是A高校師德評價,準則包含B1模范性、B2影響性和B3引領性。網絡層包括9個指標集,分別為C1心理品質、C2遵紀守法、C3為人師表、C4教學能力、C5重視育人、C6服務意識、C7政治品德、C8終身學習和C9學術道德。每個指標集都包含各自對應的指標。指標集內部、指標集之間和指標之間存在交互作用關系。借助這個模型,可以對實際對象開展高校師德評價。
四、高校師德評價指標體系權重確定及結果分析
根據專家打分,借助Super Decision軟件(簡稱SD軟件)計算出每個指標權重。鑒于高校師德指標體系的一級指標之間彼此獨立,則其權重可直接通過AHP獲得(表3),而網絡層的指標集及每個指標集對應的各個指標的權重,則需要運用ANP獲得(表4)。所有計算均可借助SD軟件計算得出。
由表3可知,3個一級指標的權重均為33.33%,說明在高校師德評價的指標體系中,不同主體在評價高校教師的德行時均注重師德的模范性、影響性和引領性。這3個一級指標對師德評價同等重要,這與高校教師在人們心目中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形象相符合。
由表4可以看出,二級指標中所占權重處于前3的是學術道德,重視育人和終身學習,權重分別是16.70%,16.63%和16.29%,所占權重最小的是服務意識,為4.08%。由此可以看出,現在對高校教師的德行評價,教師的學術道德對其的影響程度很大,這與現在越來越重視高校教師的學術道德的趨勢相吻合。其次,對高校師德影響程度較大的是重視育人這一因素。這與人們普遍認為具有強烈愛生育人精神的老師是具有高尚的師德的表現之一相一致。再次,終身學習也對高校師德的影響程度較大,終身學習是教師自我發(fā)展、自我提高的路徑,也是體現并提高師德的一個因素。此外,也說明了現階段各主體對教師的服務意識不夠重視。事實上,主動與學生溝通,幫助學生解決困難均是師愛的體現,師愛是師德的核心[21]。
另外,由表4中每個三級指標對應的權重可知,傳遞積極的價值品質和政治言論及思想表現積極向上對高校師德評價影響最大,權重都為4.95%,其次是具有勇于探索的精神、具有良好的閱讀習慣和適應教育變革,權重均為4.65%,再次是遵守學術規(guī)范、講究學術誠信、具有執(zhí)著的學術追求和具有善于創(chuàng)新的學術精神,權重均為4.18%。學生到課率這一指標所占權重最小,為0.72%。由此可以看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教師的影響在師德評價中占有重要地位。高校教師應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實踐者,也進一步說明了教育與政治的關系更加緊密,教師將國家意志融入教育之中是師德的表現之一。同時,具有勇于探索的精神,具有良好的閱讀習慣和適應教育變革對高校師德的影響程度較大,這與二級指標中終身學習對高校師德影響程度較大相一致。并且,遵守學術規(guī)范、講究學術誠信、具有執(zhí)著的學術追求和具有善于創(chuàng)新的學術精神也是評價高校師德的重要指標。這與高校教師應維護風清氣正的學術環(huán)境,提高自身學術道德的要求相一致。此外,三級指標中學生到課率所占權重最小,說明大部分人認為學生到課率與教師師德關系不大,其實,學生的到課率間接反映了教師師德。學生總是喜歡待人親切、講課水平高、學術能力強的教師,也愿意去聽他們的課。
參考文獻:
[1]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意見[EB/OL]. http://www.moe.edu.cn/jyb_xwfb/moe_1946/fj_2018/201801/t20180131_326148.html.
[2]關于全面落實研究生導師立德樹人職責的意見[EB/OL]. http://www.chsi.com.cn/jyzx/201802/20180209/1655030955.html.
[3]唐玉春, 梁峰. 開展合理師德評價,促進教師職業(yè)發(fā)展——“師德評價與教師發(fā)展”高端學術研討會會議綜述[J].教育參考, 2016(6):109-112.
[4]糜海波. 師德的現代轉型及評價[M]. 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16.
[5]秦立栓, 牛英華, 鄭麗. 高校師德評價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經濟研究導刊, 2012(34):313-317.
[6]習近平: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同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的講話[N]. 人民日報 2014-9-10.
[7]李菲. 大學的良心——高校師德案例讀本[M]. 上海: 華東師范發(fā)大學出版社, 2016.
[8]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0.
[9]《劉少奇選集》(上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1: 133.
[10]邵瑞珍. 布魯納教育論著選[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
[11]關于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的指導意見[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2/26/c_1122456853.htm.
[12]華衛(wèi)軍. 新時期高校師德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及預警模型研究[D]. 南昌大學, 2009.
[13][21]廖政望. 高校教師道德評價體系構建及實證研究[D]. 湘潭大學, 2008.
[14]雷友華. 把師德教育貫穿于高校教師職業(yè)生涯全過程[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 2017(6):75-77.
[15]袁進霞. 高校師德師風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 2017(4):81-82.
[16]阮曉菁. 新形勢下高校師德的內涵及建設研究——基于對福建省部分高校師德建設情況的調研[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7(5):178-183.
[17]胡垂立. 終身教育背景下高校師資隊伍建設問題與思路[J].中國成人教育, 2017(2):129-132.
[18]彭鴻雁. 高校教師學術德性及其培育[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 20(1):177-180.
[19]王毅磊, 王鵬, 丁志強,等. 高校師風評價體系的構建與應用[J].教育探索, 2016(3):100-104.
[20]Saaty T L. Decision making with dependence and feedback : the analytic network process[M]. Pittsburgh: RWS Publications, 1996.
(責任編輯: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