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奇奇
[摘 要]教學表演是師生互動的一種交往形式,教師的教學表演藝術是教師通過將自身的語言、形象、情感、經驗、智慧等作為調控手段,將教學內容經過藝術化的加工和打磨,以更直觀、更生動的方式傳授給學生,為課堂教學注入新的活力和生命力。教師在教學表演過程中,通過縝密的表演準備、有吸引力的表演過程、自然的表演方式、真誠的表演態(tài)度來展現教師教學實踐智慧。教師教學表演的理想化培育途徑分別為避免教師表演的非存心姿態(tài)、注意教師的表演適中、保持教師表演的互動有度、增強教師的表演自信。
[關鍵詞]教師;教學表演;教學藝術
[中圖分類號] G4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5-5843(2018)06-0085-04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8.06.016
戈夫曼提到在個體與他人的互動過程中,每個人都是表演者,他們努力使自己的表演符合其所處社會的理解和期望中,為了在觀眾面前展現出理想的自我,人們會有意無意地運用某些技巧克制自己給人的印象,以此來克制自身在他人眼里的呈現,這就是戲劇論。在課堂師生交往中,課堂場域就是教師的舞臺,教師作為主要表演者在與學生的交往過程中,運用某些高超的表演技巧,通過傳遞理想化的印象來達到控制課堂的目的。因此,教育與表演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筆者試圖用戲劇理論對教師表演藝術進行剖析,以期能夠打破教育與表演之間的認識誤區(qū),倡導教師運用表演藝術調動課堂氣氛、調節(jié)師生關系,從而使課堂效果達到最優(yōu)化。
一、教師教學表演藝術的內涵及其特征
(一)教師教學表演藝術的內涵
戈夫曼的戲劇論認為,世界上的表演無處不在,人最初的含義是一種面具,這個面具所呈現的自我體現了社會公認的準則,表演者通過隱瞞或掩飾自身及其成果與道德理想化表演不一致的活動、事實和動機,傳達給觀眾自己想要成為的自我[1]。學校是一個大劇場,置身其中的課堂同樣也是劇場,而學校這個大劇場包含了多個課堂小劇場,更加充實了課堂教學表演的舞臺基礎,教師和學生在其中充當著表演者和觀眾的角色,雖然二者互為表演者,但從教學的角度看,主要表演者的角色應該是教師。教師的教學表演是指教師在課堂中借助于自身的形象、經驗和情感,聲情并茂地向學生傳達課程內容,由內而外地通過自己的表演感染學生。因此,教學表演藝術可以理解為教師以課堂為表演場所,將教學藝術作為表演技巧,有目的地向學生傳達信息,并為了實現師生雙方共同發(fā)展而做出的一系列行為。
(二)教師教學表演藝術的特征
教學實際上是一種表演藝術,教師的選擇、訓練、職業(yè)指導、工作條件以及人員補充的方式都應參照其他表演藝術的特點[2]。課堂教學中的表演相對于戲劇表演而言,有自己本身獨特的特征和與眾不同的劇本、劇情、舞臺互動、表演任務,本文將從這四個方面分析教學表演藝術的獨特性,并總結出教師教學藝術的四個特性。
預設性。每個或大或小的劇場中,演員的表演并不是無中生有,也不是隨意呈現出來的,表演者都會有自己的劇本,劇本決定了整部劇的演出目的和大致走向,即使是表演者的即興表演,也是在遵照劇本的前提下進行的。教師劇本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教學大綱、課程標準和教材,它們代表著社會理解和社會期望,是公認的社會準則的體現,教師的教學活動必須符合這些規(guī)定。另一方面,教師的劇本設計更多的表現在課前備課的教案上,教師控制著整個課堂的演出進程,在課前預設好整堂課的內容和呈現形式,這樣教師在課堂上的泰然自若和嫻熟精通才能表現的更加真實。
生成性。演出的劇情有跌宕起伏,教師的表演也并不會一帆風順,雖然演員的表演被桎梏在劇本大綱之下,但教師的表演更傾向于生成性和創(chuàng)新性,這是教學表演藝術的基本特征。而課堂是一個教學情況復雜且多變的場所,有時也會出現教學表演的中斷甚至崩潰現象,這時候教師的表演可能就會失去表現力和吸引力。并且未經過專業(yè)化訓練的教師的表演是脆弱的,會被某些小小的意外輕易地摧毀。比如一位文質彬彬的教師在批判學生的時候語言粗俗不堪,在學生心中這位老師的莊嚴氣質就會蕩然無存。這就需要教師通過一些藝術手段來隱瞞或掩蓋那些不恰當的情緒和行為,比如教師的教學經驗、教學情感和教學風格等。
互動性。學生有著與生俱來的表演本能和需要,杜威稱其為“表現性沖動”[3]。教師作為教學的主要表演者,并不是唱的一出獨角戲,他依賴于學生給予的及時有效的反饋,即教學表演是雙向互動的行為。在教師的教學表演中,學生處于整個課堂劇場中而非局外者,他們是鮮活的生命體,他們只有與教師充分的交流溝通,深入到教師的教學表演中去,自由的發(fā)表觀點,與周圍的人進行思想撞擊,才能最大限度地達到教學表演的效果。所以教學表演藝術就是通過教師和學生的交叉影響從而促進師生共同發(fā)展的。
教育性。每場表演都會有表演任務,所有的表演都是圍繞著表演任務開展的。教師教學表演的重要特性就是具有教育性。教師作為教學表演者,他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學生能夠接受知識的熏陶,將符合社會公認的價值觀念和知識通過藝術化的包裝,以學生更易于接受和消化的方式呈現出來,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激情和熱情,提高學生的學習樂趣,充盈學生的精神世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二、教學表演藝術是教師教學實踐智慧的展現
夸美紐斯說:“教學就是把一切知識教給一切人的藝術?!币磺械慕逃袨槎伎梢苑Q為是教學藝術,課堂教學的精彩之處在于課堂吸引力,用聲情并茂的表演、形象表達的傳授代替枯燥無味的說教、概念表達的授教,用由內到外從情感、經驗到課程內容的表達方式代替?zhèn)鹘y(tǒng)的由外到內從知識、能力到課程內容的表現形式。教學表演藝術的價值就是使平淡的課堂教學變得魅力無窮,是教師對于課堂教學的良好把控的體現,是教師的教學實踐智慧的展現。
(一)縝密的表演準備是前提
在教學表演過程中,教師也許會出現一些非存心姿態(tài),這些姿態(tài)可能會降低教學表演的藝術效果,而這種表演變幻莫測的現象也是表演的基本特征。首先,應該對表演中有可能出現的變故有所準備,這就依賴于教師總結和反思以往的教學體驗。教學表演藝術就是教師基于自身的教學實踐,形象生動地為學生呈現課程知識,教學表演的每個動作都是教師教學經驗的體現。教學實踐的積累能夠讓教師對教學表演產生新的認識,并能提前預測到表演過程中可能出現的變故,教師就可以提前做好應對策略。其次,教師要熟悉表演劇本,就像舞臺上表演嫻熟的演員都會提前對演出劇本做好充分的研究。教學表演中的劇本具體指教學、課程標準、教材以及教案,但要清楚的熟悉劇本不代表照本宣科,因為知識是主觀性和客觀性的集合體,教師對知識注入自己的精神理解,這就要求教師應對知識進行活化處理才能使其真正熟悉劇本。最后,教師應該熟悉表演角色。不同的人生軌跡中教師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他們對角色的認知和體驗通過不斷的累積和消化,內化為自我人格的一部分,影響著他們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教師的教學表演極大程度上受到這種思維和行為方式的影響。因此,從這三個方面提前做好縝密的教學準備,是教師成功的表演藝術的基礎。
(二)表演過程有吸引力是教學準備的重心
教師的教學表演若想得到學生心甘情愿的接受,教師的表演一定要有吸引力。教學表演的吸引力是學生產生學習興趣的重要影響因素,它能夠用一種強有力的力量將學生深深吸引在教學表演中。一方面,教學幽默是教師表演具有吸引力的必備條件之一。幽默是一種能夠給人的精神、心靈帶來快感的行為特性,也是一種給學生帶來快樂和愉快的教學藝術。教學幽默包括諧音幽默、語音幽默、內容幽默和動作神態(tài)幽默,這才是教師寓教于樂、融教于趣、化教于心的真諦。另一方面,教師專業(yè)能力也能夠使課堂教學具有吸引力。教學表演藝術注重運用教師的情感經驗將學生引入知識海洋,但并不意味著課堂教學不需要知識。教學藝術強調的是經過教師處理后的活化的知識,教師用自身的專業(yè)能力對知識做出新的意義詮釋,使知識從枯燥無味變得妙趣橫生。教師在表演過程中要將學生牢牢地吸住,教師的幽默風趣、應變能力、教學機智和教學敏感都能夠使表演更具有吸引力,為課堂表演注入新的生命力。
(三)自然的表演方式是關鍵
表演其實是表達的一種形式,教師在教學表演中從容不迫、娓娓道來,這種表達方式使學生處于一種輕松自由的狀態(tài)中,沒有激烈碰撞,沒有高談闊論,卻如一陣暖風徐徐吹來沁人心脾。戈夫曼認為人們日常交往的表達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明顯的表達,即給予的。這一部分的表達在教師的控制范圍內,也是教師在表演中刻意掩蓋的、有瑕疵的、真實的自我并且可以做出努力改變的部分。另一種是似乎未加控制的流露。人們通常會更加傾向于以后者的表達為基準,因為給予的表達帶有虛假的成分,而自然流露的顯得更加真實[4]。自然表演的可信度和信賴值會更高,學生更容易融入教師的教學表演中,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這種心理,在教學表演中,用一種看起來似乎是無意識的、未加控制流露出來的方式,使學生產生教師理想中的角色印象。
(四)真誠的表演態(tài)度是保障
《愛彌兒》中寫道:“我將在我的眼睛、聲調和姿勢中表達我希望對他喚起的熱情;到了這個時候,我才開始說,而他也才聽我,我心情激動,而他也深受感動。”[5]教師不是以邏輯打動學生的,恰好是真誠的態(tài)度才能真正感染和說服學生。在教學表演中教師真誠的態(tài)度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對學生的真誠。教師是致力于用自己精湛的表演藝術來喚醒學生的學習興趣、感染學生的學習激情和啟發(fā)學生自主學習,促進學生的健康全面發(fā)展。教師用心對待每一堂課、每一個學生,以感情為依托讓學生感受到表演背后的真情切意,從而使教師和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另一種是對自己的真誠。教師對自我教學表演缺乏信任的時候,對于學生的信任也會持一種無所謂的態(tài)度,也毫不關心學生的情感體驗。因為表演只是教師達到目的的手段,他可能也只是將表演視為職業(yè)偽裝。所以,教師應該對自己的表演行為具有信心,真誠地融入到教學表演中。只有當教師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表演中,對教學角色深信不疑,從內心深處接受自己的表演,保持一顆真誠的心,才能真正實現教學表演藝術的理想效果。
三、教師教學表演藝術的培育途徑
教學表演的作用好比是一碗加了糖的良藥,讓學生愉快的自愿喝下,使學生在快樂中感受和領悟知識的真諦。教師通過自身的語言、形象、情感、經驗、智慧等調控手段將教學活動經過藝術化的加工和打磨,從而使教學效果得到質的升華。但教學表演屬于教學實踐活動的范疇,它并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教師的教學表演要達到理想化,這其中不僅需要顯性的技巧和策略,更有一些隱形的意識和體驗參與其中。
(一)避免教師表演的非存心姿態(tài)
表演的意外存在于每個劇場中,包括課堂教學活動。教師在課堂中有自己的角色設定,教師的教學表演也表現為與特定角色所賦予的行為程序相一致,但教師對于自身的行為并不能完全掌控,會有一部分偶然的、無心的、附帶的難以控制的姿態(tài)出現,這種情況被稱之為教師的非存心姿態(tài)[6]。教師在課堂表演中無意識表現出來的行為或動作,這些行為與學生心中教師的形象出現差異,給學生留下一種與教師角色應有的行為不一致的印象。比如教師衣著整齊且舉措有適,上課途中突然打嗝不止,這一微小的行為可能會使教師努力建立的莊嚴感消失殆盡。
教師在復雜的課堂環(huán)境中存在著眾多的非存心姿態(tài),主要分為三類。一是失去肌肉控制,肌肉控制是大腦通過神經向大腦傳達信號,來控制肌肉何時收縮、收縮幅度以及收縮時間。教師失去肌肉控制的表現如打嗝、流鼻涕、打哈欠等。二是過于關心或不關心的互動。完美的教學表演是在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中共同完成的,教師在互動過程中被賦予的期望是真誠和公正,用發(fā)自內心的真誠、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學生,這往往需要教師表現出不偏不倚的公正態(tài)度,任何的過于關心或不關心的互動都不會達到預期的表演效果。三是不測事件的發(fā)生。教師教學表演的不測事件基本上是外部因素導致的,這些事件在教師預期的課堂活動之外,如冷場。
(二)注意教師的表演適中
教學表演藝術源于教師的教學激情和熱情,教師將自己的教學熱情以細雨潤無聲的方式浸潤學生的心靈,一位哲學家說過:“甜美的旋律鞏固了我對美好永恒存在的希望?!盵7]所以教師的表演應該適度,以一種詩意溫和的表演來觸動學生單純柔軟的內心世界,以一種似有若無的神秘感來感染學生細膩又敏感的情感世界。過于熱情或者過于自我都會使溫和的表演變成一種控制手段,學生來不及消化,只能跟著教師的過于激烈的表演走,這樣就會使他們不僅無法走近教師的表演中,也無法獲取有效的課程知識。
教師的過度表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教師表演過于熱情,教學表演藝術貴在真,即真誠、真心、真情。學生本身就處于一個情感經驗匱乏的階段,教師過于熱情的表演可能會使學生無法體驗教師的教學情感,教師的教學情感以勢不可擋的力量代替了學生的自我體驗,學生只能被動接受,放棄自己的觀念和看法,迎合教師過于熱情的自我演繹,在陌生的情感體驗中迷失自我。另一方面是過度專注自我。教師的過度表演很可能使教師達到一種忘我的境界,沉醉在自認為精湛的表演世界里,默認學生也為自己的表演所折服,從而忽視與學生的互動交流。這兩方面都使教學表演藝術變成教師主導課堂的手段,教學表演仍是教師一個人的獨角戲。
(三)保持教師表演的互動有度
課堂互動就是調動參與課堂教學過程的各個主要因素,圍繞教育教學目標的實現,形成彼此間良性的互動過程[8]。教學表演藝術使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從心靈撞擊達到心靈共通,最終走向心靈融合的一種實踐活動,它的本質在于師生之間的雙向互動。教師互動失度最典型的表現就是“一言堂”,教師自動忽略了學生的情感體驗,按照自己的規(guī)劃完成整場教學演出。
教師教學表演的互動失度有兩個層面的含義。一個層面是教師表演互動過度。前文提到學生都有一種原始的表現性沖動,他們中的大多數愿意在課堂上表現自己,通過與教師的互動展現自己的才華和個性。但互動的泛化可能會使教學表演的效度失真。師生之間粗制濫造的機械化、簡單化的互動,都會使教學表演趨向形式化,導致師生只關注互動的形式和頻率,忽略了互動過程中的深入思考,從而缺乏真實的互動意義。另一個層面是教師表演互動缺失?;尤笔ё畛R姷木褪菐熒g來而不往的交流方式,教師只問不答,只述不評,這種單向度的表演將師生雙方背向而行,造成兩者之間產生思想和情感的隔離。教學表演互動的失度使教學表演變成一種教學強制,可能使學生失去對課堂教學的興趣,從而將注意力轉向一些與教學活動無關的事情上去,從精神上逃逸出課堂教學表演。
(四)增強教師的表演自信
表演信任是指教師相信教學表演中呈現的自我就是真實的自我。教師在課堂進行教學表演時,總會有意或無意識的掩飾一些真實的自我行為,這些真實的自我與特定的角色行為有所偏差。比如一位平時愛講臟話的老師會在課堂上努力掩飾這一行為,呈現出理想的自我形象。鑒于教師職業(yè)的特殊性,教師扮演的角色眾多,這些角色之間不可避免的存在沖突。在教學表演中,教師角色可能是其他所有角色的總和,因為教師扮演著學生的老師、家長、朋友等角色,這就要求教師能夠具備表演信任的條件,才能同時和諧的駕馭多重角色。
教師信任的方式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表演者被自己的表演所欺騙。當教師對自己的表演產生信任的時候,就會相應的投入情感和熱情,呈現在學生面前的表演藝術效果也會很真實。另一種情況是表演者對自己的表演不為所動。當教師對表演缺乏信任的時候,他會在表演結束的時候迅速撤離現場,他是出于某種要求或利益而將自己偽裝起來進行演出。教師不相信自己的表演行為,也不在乎觀眾是否能夠接受和理解自己的表演,只把教學表演當成一種達到目的的手段而已。這樣一來,師生之間就會出現情感斷層,教學藝術僅僅成為教師偽裝自我的工具。
參考文獻:
[1][6][7]歐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M].黃愛華,馮鋼譯.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8:70,8,50.
[2]鄧蘭.藝術教學應“演”之有度[J].湘南學院學報,2009(4):106.
[3]譚臻.表演:課堂生活的一種呈現[D].廣西師范大學,2016:71.
[4]鄭林.藝術圣經——巨匠眼中的繆斯[M].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01:204.
[5]鐘啟泉.“課堂互動”研究:意蘊與課題[J].教育研究,2010(10):74.[8]任鐘印.西方近代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74.
(責任編輯:宇美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