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梓利
我國為加強對巨災風險的管控,保監(jiān)會、財政部以及相關部門相繼推行了相應的措施與方案,在_海保險交易所,中國城鄉(xiāng)居民住宅地震巨災保險運營平臺已線運營,標志著巨災風險在我國得到了迸一步發(fā)展且從一定程度_,方案得到了落實,也說明對巨災風險的研究,借鑒國外巨災風險的發(fā)展對我國的制度建立有著很重要的作用。
巨災風險 巨災風險需求
巨災風險的定義
綜合各學者對巨災風險的定義,大多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定義:影響金額的多少、范圍的大小、死亡的人數(shù)等。美國保險服務所將巨災定義具體化為損失金額超過萬美元,影響到1000個以上的被保險人的災害。標準普爾則定義一個系列相關風險事件導致單個保險公司損失超過萬美元的風險為巨災。我國學者黃建發(fā)、曲國勝、李亦綱對巨災的定義是死亡人數(shù)超過1000人以上直接經(jīng)濟損失超過五十億元人民幣。從大多數(shù)學者的定義可見,大多都是對地震等突發(fā)性災害也大多數(shù)是集中于受損金額和受災人數(shù)而言,對于潛移默化式的自然災害例如雪災、干旱等則沒有太多的涉及。我國學者劉小康、谷洪波、郭麗娜所定義的巨災風險為突發(fā)的、無法預測的、無法避免的能夠給人類社會帶來嚴重損失的巨大災難,包括人為和自然引起的災難。結合國內(nèi)外學者對巨災風險的定義,可將巨災風險定義為超過某一固定值的人身傷亡及財產(chǎn)損失,對行業(yè)、社會、經(jīng)濟體產(chǎn)生巨大沖擊,具有突發(fā)性強、可測性差、損失程度大、影響范圍廣等特點不同于普通災難的性質(zhì)。
巨災風險的需求
(1)國外文獻綜述
對于風險需求的研究,最早出現(xiàn)于《國富論》中,亞當斯密指出,人們?yōu)闇p少可能發(fā)生的損失所帶來的風險,可能會購買保險為其提供保障。然而他同時發(fā)現(xiàn)人民對保險需求并不高,反而人們認為彩票所帶來的回報更具有吸引力,雖然保險費用低廉,但是人們總是“輕視危險”。Slovic(1977)認為,人們往往傾向對發(fā)生概率較高的風險進行投保,而忽視了對諸如地震、洪水、干旱等巨災風險帶來的損失,對其通常采取回避的態(tài)度。且人們對災難的無法控制感會引起人們風險感知水平的增加,影響風險感知的因素包括風險的大小及熟悉程度等。BrowneandHoyt(2000)通過面板回歸模型研究美國洪水保險影響因素,他們的研究結果說明,使得美國的洪水保險需求嚴重不足的原因主要有:收入限制人們對保險的需求,收入越低對巨災風險的需求也越低;保費的高低,若政府能從一定程度上支持降低保費,人民更愿意投保;個人經(jīng)歷有關,若經(jīng)歷過巨災如洪水、地震等其保險需求更高。AthavaleandAvila(2011)認為地震保險需求對于收入和價格幾乎不具有彈性,大多數(shù)購買地震保險都是出于地震所帶來的風險所考慮,而對于沒有購買地震保險的人們則認為在地震后,政府會相應的做出救助措施從而減少他們對地震保險的需求。Yunxian Li.Niansheng Tangb(2016)提出了四種混合模型來模擬地震災難性損失,并提出貝葉斯方法來估計這些混合模型中的未知參數(shù)和閾值。分析了云南省的地震損失,說明了提出的方法。結果表明,GPD的閾值和形狀和尺度的估計有很大不同。在不同的置信水平下計算擬議混合模型的風險價值和預期不足。
(2)國內(nèi)文獻綜述
國內(nèi)學者周忐剛、陳晗(2013)通過風險感知維度、情緒與風險感知、風險感知與行為決策三方面引出風險的傳導機制從而對風險需求的影響,構建最優(yōu)期望效用模型驗證了收入財富等變量影響保險需求,當個體的風險感知發(fā)生變化同樣會導致保險需求的變化,即風險感知水平上升將導致對某一風險的主觀概率提升,進而引起了最優(yōu)保險需求的增加。田玲、姚鵬(2015)以楚雄州681個農(nóng)戶作為研究樣本,從政府行為和風險感知兩方面通過實證檢驗巨災保險需求機制背后蘊藏的“慈善危害”與風險感知效應,研究發(fā)現(xiàn),風險感知水平與巨災保險需求呈現(xiàn)顯著的正相關關系,但其對巨災保險需求的作用力會受到政府行為的削減。許閑、呂一品(2017)通過預期效用理論模型的構建,發(fā)現(xiàn)對于風險厭惡程度的不同其需求也有不同,對于風險喜好者而言,購買保險反而會降低其效用,尤其是巨災保險,所以這類群體的巨災保險需求較低。任金政(2013)基于“慈善危害”視角,以巨災保險供需雙方失效的的原因出發(fā)研究,認為除了傳統(tǒng)的原因使得雙方失效,另一個原因就是政府就不得不通過救濟來彌補市場的不足。由于巨災風險的特殊性,在初期的發(fā)展往往需要政府的參與,但是往往政府行為會降低人們對巨災保險的需求,正如國內(nèi)外學者所說的,人們會有僥幸心理,依賴政府會為災后所帶來的損失進行補償而減少對其的需求。所以要解決這個問題,降低和避免“慈善危害”的發(fā)生,政府就必須改變現(xiàn)有的救濟制度安排,采取強制性的自然災害保險、將更多的精力由災后救濟轉移為災前防御、將災后救濟改變?yōu)闉那疤峁┍YM補貼、將救濟資金轉投為巨災保險基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