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玥
近年來,盈余管理作為會計實證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受到社會各界廣泛的關注。如何規(guī)范企業(yè)的過度盈余管理行為,已成為會計學界和經濟學界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將盈余管理的研究視角轉向其產生的基本根源,利用博弈論來分析盈余管理行為產生各方面的原因,并利用博弈模型分析了盈余管理i要利益相關者的博弈過程,最后提出了相應的規(guī)范措施。本文拓展了博弈論領域的相關文獻且豐富了學術界對于盈余管理的研究。
博弈論 盈余管理 上市公司
盈余管理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后期興起的實證會計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也一直是現代會計研究領域中的熱點。由于會計信息不對稱的不可克服眭和會計制度法規(guī)的本身不完善性,以及企業(yè)管理當局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的,盈余管理成為市場經濟發(fā)展的一種必然現象。如何規(guī)范企業(yè)的過度盈余管理行為,已成為會計學界和經濟學界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將從盈余管理的利益相關者角度出發(fā),利用博弈論的基本原理,通過“囚徒困境”的解釋,得出盈余管理現象的存在是一種必然。再進一步從博弈論的角度提出了規(guī)范我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為的對策和建議,以期為有關部門制定、健全會計制度、會計準則提供參考依據。
本文的理論意義在于結合國內外有關盈余管理研究的最新進展,豐富了學術界對于盈余管理的研究。目前國內外有關盈余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對盈余管理動機、手段、影響以及政策性建議等的研究。本文將盈余管理的研究視角轉向其產生的基本根源,利用博弈論來分析盈余管理行為產生各方面的原因,并利用博弈模型分析了盈余管理主要利益相關者的博弈過程,最后提出了相應的規(guī)范措施。
本文的現實意義在于通過對盈余管理行為的博弈分析,以期為監(jiān)管部門制定、健全會計制度、會計準則提供參考依據,發(fā)展并完善我國的證券市場。同時,使投資者更全面地認識企業(yè)的盈余管理現象,正確認識企業(yè)所提供的會計信息,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有效權益。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為
(1)盈余管理的界定
盈余管理是目前國外經濟學和會計學廣泛研究的課題。有兩個權威性的定義:一是美國會計學家斯考特認為,盈余管理是指”在GAAP允許的范圍內,通過對會計政策的選擇使經營者自身利益或企業(yè)市場價值達到最大化的行為。另一個是美國會計學家凱瑟琳·雪珀認為,盈余管理實際上是企業(yè)管理人員通過有目的地控制對外財務報告過程,以獲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
(2)我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形式
西方會計學者關于盈余管理的研究結果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是我國的經濟環(huán)境和其他一些發(fā)達市場經濟國家畢竟存在著很大的不同,因而盈余管理呈現一定的特殊性。
1.利用關聯(lián)方交易進行盈余管理。上市公司利用關聯(lián)方交易進行盈余管理的主要方式有:利用資金占用費用及進行信用擔保;托管經營;通過費用負擔的轉嫁;資產租賃;合作投資或委托投資。
2.利用會計政策變更和會計估計變更進行盈余管理。實際中,許多企業(yè)往往根據自身調控利潤的需要,改變會計政策,主要方式有:變更存貨計價方法;變更固定資產折舊計提方法;利用會計估計變更;變更投資收益核算法;無形資產開發(fā)費用處理、攤銷期、攤銷方法的改變;巨額沖銷。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為的博弈解釋
(1)博弈的定義
博弈論是研究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的決策主體的理性決策行為以及這些決策的均衡結果的理論。博弈即一些人、或組織,面對一定的環(huán)境條件,在一定的規(guī)則下,同時或先后,一次或多次,從各自允許選擇的行為或策略中進行選擇并加以實施,并從中各自取得相應結果的過程。
(2)囚徒困境對我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解釋
首先談淡“囚徒困境”,筆者引入這一模型的目的是為了解釋我國目前存在大量盈余管理行為的現象是一種必然。囚徒困境即警察抓住了兩個罪犯,但是警察局卻缺乏足夠的證據指證他們所犯的罪行。如果罪犯中至少有一人供認犯罪,就能確認罪名成立。為了得到所需的口供,警察將這兩名罪犯分別關押防止他們串供或結成攻守同盟,并分別跟他們講清了他們的處境和面臨的選擇:如果兩人都坦白,各判刑8年;如果兩個都抵賴,各判1年(或因證據不足);如果其中一人坦白另一人抵賴,坦白的放出去,不坦門的判刑10年。這里,每個岡徒都有兩種戰(zhàn)略:坦門或抵賴。值得注意的是,無論對這兩個囚徒總體來說,還是對他們個人來講,最佳的結果都不是同時坦白(-8,-8),而是都是抵賴所得到的(一1,一1),即此納什均衡并未達到帕累托最優(yōu)。如果將該例中的具體數字0,-1,-8,-10換成任意的X,Y,W,S,只要滿足X>Y>W>S,上述結論依然成立。因此,我們可以對上述模型稍做改動,就可以建立起上市公司進行盈余管理博弈的“囚徒困境”模型。博弈的納什均衡是(不盈余管理,不盈余管理)。無論對兩個上市公司來說,還是對整體而言,都達到了利益最大化,即帕累托最優(yōu)。由開始的上市公司進行盈余管理,通過一定政策的改變,使上市公司不進行盈余管理。換種理解就是:會計原則、會計準則、其他相關經濟法規(guī)等,實質上是有關政府機構與企業(yè)管理當局達成的協(xié)議,是暫時達成的一種納什均衡。然而,從博弈論的角度講,在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驅動下,博弈雙方都有“破壞”協(xié)議、不遵守“協(xié)議”的動機。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為和政府新準則的出臺即是雙方對協(xié)議的破壞。同時,因為會計原則、準則和其他相關經濟法規(guī)等,是在特定條件下達成的“協(xié)議”,條件變化后,博弈各方原先的利益均衡狀態(tài)會發(fā)生變化。在新的條件下,上市公司和政府部門都會在計算遵守或破壞協(xié)議的收益后,做出遵守或破壞協(xié)議的選擇。條件的穩(wěn)定是相對的,變化是絕對的。因此,上市公司為實現特定的目標而進行盈余管理的博弈行為是不可避免的。
規(guī)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為的博弈分析
(1)完善企業(yè)內部控制,強化審計監(jiān)督角度
盈余管理是企業(yè)管理當局與其他利益相關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一種博弈行為。博弈策略的選擇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對信息的占有,而信息是不對稱的。所以,根據信息不對稱原理設計有關規(guī)范盈余管理的政策是有意義的。審計機構在接受有關當事人的審計委托后,便與它建立了一種委托代理關系。在這里,委托人與代理人都擁有一些自己最為了解、而對方不太清楚的信息。如何將這些信息最大限度地傳遞給對方,是做好審計工作、得出公正結論的重要保證。信息經濟學理論表明,只要存在委托代理關系,就會有信息不對稱,就會有“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這就要求委托人設計一套機制,調動代理人(審計機構及其工作人員)的審計積極性。而在企業(yè)的產權關系中,股東與管理層建立了一種委托代理關系。從信息經濟學的角度講,管理層在接受股東委托后,也難免產生“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在內控制度的設計、實施方面,他們擁有一些私人占有信息、且又極力回避股東監(jiān)督。而這正是要通過審計予以充分披露的。所以這種典型的“審計博弈悖論”:擁有私人信息、且盡量回避監(jiān)督的代理人(管理層)聘請審計機構、并設計激勵機制來充分挖掘自己擁有的私人信息,在邏輯上是不成立的。
(2)加大嚴懲力度
一方面,強化審計的監(jiān)督作用,加大對盈余操縱行為的偵破;另一方面,盈余管理行為被發(fā)現的概率一定的情況下,最好的辦法就是增大懲罰力度,一旦發(fā)現管理當局有盈余管理行為,就對其進行嚴懲,使盈余管理行為所得效用水平為零。這樣公司才有可能真實呈報財務信息,而利益相關者據此作出決策,使社會效用水平最大化。
結論
面對國內外盈余管理泛濫的現象,會計學界和經濟學界越來越重視對盈余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論與實證兩方面,如對盈余管理動機、存在原因、方式、存在問題、影響等的研究以及對虧損上市公司、資產重組、配股、關聯(lián)交易等過程中存在的盈余管理行為進行的實證研究。本文在借鑒國內外盈余管理研究的成果的基礎上,歸納出我國上市公司采取盈余管理的主要形式。首次將博弈論運用到盈余管理分析中,給我國規(guī)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為提供思想上的指導和方法上的輔助。本文主要研究工作總結如下:
(1)對國內外盈余管理的研究成果和博弈論理論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整理,對這兩方面的知識有了清晰而準確的認識。
(2)在歸納我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案例的基礎上,對《新會計準則》給予或遏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空間進行分析,總結出我國上市公司進行盈余管理采取的主要形式。
(3)在總結影響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為的理論和現實因素上,利用博弈論對盈余管理的各利益相關方進行分析。
(4)借用博弈論思想指導我國有關部門規(guī)范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為。
[1]張維迎.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梁杰,劉春.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M].沈陽:東北大學出版社,2003.
[3]鄧春華.基于博弈分析的盈余管理問題研究[J].會計研究,2003,(05):37-42.
[4]蔣宏成.基于博弈視角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及動機分析[J].時代金融,2008,(06):83-84.
[5]鄧春華.基于博弈分析的盈余管理問題研究[J]。會計研究,2003,(05):3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