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紹香
“空間與圖形”的教學對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具有獨特而顯著的作用。《課程標準》把“空間與圖形”作為義務教育階段數學學習內容的核心之一,是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一個重要課題。在我們的教學中,怎樣才能更好地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呢?
營造自主探索與交流的氛圍
在教學中,當呈現一定的素材后,一定要讓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為他們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做到學生能夠探索的,教師不要代替;學生能夠發(fā)現的,教師不去提示。教師應努力轉變自己的角色觀念,認識到自已并不是學生學習活動的主宰者,而是他們的支持者、導向者和合作者。
比如,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下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單元,關于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的計算,可以采取如下的方式教學。教師提問我們怎樣來測量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規(guī)定以小組為單位做一個實驗,實驗選擇要測量的物體(土豆、石塊等不規(guī)則物體)。教師利用多媒體出示要求:①每組1名組長,1名記錄學生,2名測量學生,2名計算學生。②測量學生負責所有數據的測量,最好對所需數據進行多次測量,最后取平均值。③計算學生負責實驗中數據的計算,每個計算學生都要進行計算并共同核對結果。④記錄學生負責整個實驗過程中的步驟記錄。⑤組長負責全面工作,并協助整理記錄。
師:誰愿意來匯報一下你測量的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是怎么計算的。
生1:這是水和物體體積的和,因為放入物體后,使水面上升,水面的刻度才到達這一高度,所以它是水和物體體積的和,假設原來水面刻度為40厘米,放入物體,使水面上升到62厘米,所以這22既是上升的那部分水的體積,也就是水中物體的體積。
教師板書:上升的那部分水的體積=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
生2:①測出長方體容器的底面長和寬(從里面測),注入適量的水并測出水的高,先計算出水的體積V1。②放入不規(guī)則物體(沒入水面以下),測出這時水的高度,再利用長方體體積公式計算出這時水的體積V2。③用V2-V1=所測量的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
生3:①把杯子放在水槽內,注滿水。②把不規(guī)則物體放進子杯內,使溢出的水流到水槽內,再把水槽內的水再倒進量杯里。③量杯里的水的體積就是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通過學生親自動手實驗,自主探索,從而獲取新知。
在探究中發(fā)展空間觀念
在教學時,教師應多鼓勵學生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主動學習,開放思維,并留足探究的空間,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實驗,調動各種感觀參與教學活動,探究知識。在學生探究遇到困難時,教師可指導學法,引導學生發(fā)現規(guī)律。
例如,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下冊)《長方體和正方體》一節(jié)中,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時,可以讓學生從桌上眾多的學具中找出長方體,然后分組討論,“觀察這些長方體,你能發(fā)現什么?”學生通過討論發(fā)現:長方體有6個面,每個面都是長方形,長方體的相對的兩個面大小相等……我對他們的發(fā)現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在充足的探究空間中,學生不斷地發(fā)現問題,并想辦法解決問題,培養(yǎng)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fā)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
運用電教手段,發(fā)展空間觀念
教學有關“空間與圖形”的內容時,可以準備學具讓學生觀察、操作,但有的教學內容沒有學具可用,這時就可以使用現代化電教手段來解決這一難題。先進的電教手段提供了豐富的圖形表象,使物形轉化更加生動。比如,在教學直線和射線的時候,要從生活中找到直線和射線是不可能的,生活中存在的只是它們的縮影,并且這兩個觀念的形成又有一些難度。怎樣才能讓學生看到最直觀的東西呢?我們就可以通過現代技術的手段把一條直線無限延長,頂住屏幕,然后提問“給它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它會怎樣變化?”這樣一來學生就能更好地形成直線的形體表象。
傳統的教學手段只是在平面上,無法讓圖形動起來就無法讓學生理解圖形的變化過程。而通過一些軟件制作簡單的動畫,可以讓靜態(tài)的圖形動起來,從而使物形轉化的過程更加的生動。
比如,在六年級教學《圓的面積》時有一個這樣的知識點:圓的面積計算方法和什么有關系。把圓平均分成若干等份(8份、16份、32份……能轉化成什么形?學生在操作中當把圓分的等份越來越多時,無法準確地操作學具并拼成新的圖形,教師可以借助于FLASH制作動畫幫助學生分一分、拼一拼。通過動態(tài)演示,學生很輕松就理解了圓分的等份越多,每一份就越小,拼成的圖形就越接近長方形這一知識難點,并找出圓與長方形的關系,得出圓的面積計算公式。
結束語
發(fā)展學生空間觀念的基本途徑應當多種多樣。無論何種途徑,都是以學生的經驗為基礎,只有通過實踐得知的空間概念,才能讓學生對空間有形象具體的認識。通過親身體驗,讓學生感知和體驗空間與圖形的現實意義,初步體驗二維與三維空間相互轉換關系,逐步發(fā)展他們的空間觀念。
(作者單位:江西省萍鄉(xiāng)市安源區(qū)北星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