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軍,曾業(yè)隆,嚴 蘭,譚 偉
(貴州大學 林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植被是覆蓋地表的植物群落的總稱,是全球生態(tài)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覆蓋狀態(tài)是生態(tài)系統良性循環(huán)的關鍵診斷參數,對全球物質循環(huán)、能量平衡以及生態(tài)系統的水循環(huán)、碳循環(huán)、氣候變化、石漠化和水土流失方面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1-4]。植被指數是衡量地表植被狀況、指示生態(tài)環(huán)境變化的一個重要指標[5],在眾多植被指數中,歸一化植被指數(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簡稱NDVI)是應用最廣泛的植被指數[6],利用NDVI不僅能較為真實地反映地表植被覆蓋狀況,也能大范圍長時間序列地監(jiān)測地表植被覆蓋的變化[7-9]。因此,利用NDVI的時間序列數據研究植被的時空的變化對生態(tài)系統及其生態(tài)效應具有重要意義。國內外許多學者對不同區(qū)域的NDVI時空變化特征進行了相關的研究。Park H S等[10]基于NDVI數據研究了東亞植被從1982年到2006年的時間變化特征;Piao S等[11]結合NDVI數據分析了1982~2006年歐亞大陸植被生長變化的時空格局;劉靜等[12]利用NDVI數據采用轉移矩陣的方法,研究了毛烏素沙地1990~2007年間的植被覆蓋變化趨勢;戴聲佩等[13]利用GMMS/NDVI數據分析了我國西北地區(qū)1982~2006年植被的時空變化特征,研究結果認為我國西北部地區(qū)近25年來NDVI呈增長趨勢,且增速為0.5%/10a;進一步地,謝曉華等[14]應用像元二分原理,揭示了閩江流域植被覆蓋度的時空變化規(guī)律。在植被動態(tài)變化趨勢方法上,劉亞龍等[15]利用非參數檢驗方法,分析了膠東半島最近10年NDVI的變化趨勢,研究結果表明膠東半島的NDVI變化趨勢以衰減區(qū)域占主導地位;此外,王新明等[16]將R/S方法用于NDVI的時間序列分析,這種方法可以定量描述時間序列的持久性或反持久性,進一步說明了中國西部NDVI時間序列表現出更強的的持久性。王文輝等[17]采用逐像元趨勢分析,探究了福建長汀植被覆蓋度的變化;袁麗華等[18]采用Theil-Sen Median趨勢分析和Mann-Kendall檢驗,研究了黃河流域NDVI的變化趨勢特征。
云貴高原是中國的第四大高原,中部是我國石漠化分布相對比較集中的地區(qū),石漠化面積占石漠化總面積53.4%,且大部分區(qū)域屬于喀斯特地貌,受特殊地質地貌條件的影響,該區(qū)域生態(tài)環(huán)境十分脆弱,植被變化的穩(wěn)定性尚未明確。然而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空間范圍較大的西南地區(qū)或縣級區(qū)域尺度,針對云貴高原整體區(qū)域NDVI時空變化的研究較少[19];另外,很少有研究者對云貴高原NDVI的穩(wěn)定性進行評價。鑒于上述情況此,本文利用2001~2014年的MODIS NDVI數據,結合趨勢分析和穩(wěn)定性分析方法,探討云貴高原近14年來植被NDVI時空變化特征及穩(wěn)定性,以期為該區(qū)域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和石漠化治理提供科學依據。
云貴高原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發(fā)育最典型的地區(qū)之一,該區(qū)域水土流失強度大、石漠化嚴重、生態(tài)環(huán)境脆弱。云貴高原地區(qū)通常指云南省和貴州省,地處位于東經100°~111°,北緯22°~30°之間,土地面積55.92萬km2,占全國國土面積的5.8%(如圖1)。該區(qū)域地勢由北向南呈階梯式下降,西北部和東南部分別為最高和最低地帶,海拔介于400~3500 m,屬亞熱帶濕潤區(qū)。此外,云貴高原氣候為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差別顯著,是中國森林植被類型最為豐富的區(qū)域,動植物資源豐富。
NDVI數據為地理空間數據云得到的中國MODND1M月合成產品,來源于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國際科學數據鏡像網站(http://www.gscloud.cn);行政邊界數據為全國1∶400萬基礎地理信息數據,來源于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MODIS NDVI數據起止時間為2001年1月到2014年12月,空間分辨率為500 m,具有較高精度,時間分辨率為逐月,并用輻射定標、大氣校正和去云等手段對原始數據進行了預處理,數據使用前先對其進行逐圖檢查,對異常值數據進行替換處理。
1.3.1均值法 為能有效反映出研究區(qū)年內植被NDVI的總體情況,本研究通過計算年內每月的NDVI平均值,代表當年的NDVI值,公式如下:
圖1 云貴高原示意圖Fig.1 Map of the Yunnan-Guizhou plateau
(1)
此外,為能有效反映研究區(qū)14年植被NDVI的總體特征,本研究對2001-2014年植被的年累計平均值進行計算。公式如下:
(2)
1.3.2一元線性回歸趨勢分析 在分析植被NDVI趨勢變化的方法中,一元線性回歸分析方法使用較為實用,該方法可以模擬每個柵格的變化趨勢,可以準確真實地反映長時間序列的植被NDVI變化特征[20]。張勃等[ 21]和Stow D等[22]利用此方法研究了植被覆蓋度的變化特征。本文利用一元線性回歸分析的方法,對研究區(qū)NDVI進行逐像元線性回歸分析,得到逐個像元在時間內的變化特征和趨勢。公式如下:
(3)
式中:θslope表示變化趨勢的斜率;n表示總的年數;NDVIi表示第i年的年均NDVI值;θslope>0表示植被覆蓋呈增加趨勢,θslope<0表示植被覆蓋呈減少趨勢,θslope=0表示植被覆蓋無變化趨勢。本文采用F檢驗對趨勢進行顯著性檢驗[23],根據檢驗結果將變化趨勢結果劃分為五個等級:極顯著減少(θslope<0,p<0.01);顯著減少(θslope<0,0.01
0.05);顯著增加(θslope>0,0.01
0,p<0.01)。
1.3.3變異系數法 變異系數法可以分析植被NDVI的波動情況,劉洋等[24]和Milich L等[25]利用此方法分析了植被覆蓋度的波動規(guī)律,李卓等[26]利用此方法分析了京津冀地區(qū)植被覆蓋度的穩(wěn)定性。本文通過逐像元計算云貴高原2001~2014年NDVI年均值的變異系數,可以得到NDVI在時間序列上的穩(wěn)定性。公式如下:
(4)
為了研究云貴高原植被NDVI隨時間變化的特點,采用均值法對2001~2014年14a年間各年、各月求平均值,能有效反映出研究區(qū)年和月的變化。圖2是用均值法求出2001~2014年每年平均NDVI值的年際變化情況。圖2表明,在2001~2014年間,云貴高原植被年平均NDVI值整體呈現上升趨勢,年均值在0.63~0.73之間波動,數值變化范圍較小,增速為0.00395/a。2002~2005年NDVI值整體呈現下降的趨勢,在0.672~0.631之間波動,2005年達到14a間的最低值;2005年之后,除2010年、2012、2014年有較大的下降外,NDVI值整體呈現上升趨勢,2013年達到最大值。查閱相關文獻[27]發(fā)現,云貴高原在2005、2010、2012、2014年發(fā)生了不同程度的干旱,由此推測干旱災害對植被NDVI變化造成影響。因此,從年際變化來看,14a間云貴高原的植被覆蓋總體向好的方向發(fā)展,植被覆蓋得到很大的提高,說明云貴高原的植被逐漸變好。
圖3是用均值法求出2001~2014年每個月平均NDVI值的變化情況。圖3表明,云貴高原植被NDVI在年內分布整體呈單峰曲線,分布不均勻,月均值在0.599~0.777之間波動。1~3月曲線呈緩慢下降的趨勢,NDVI值較均勻,出現一年中的最低值0.599;從3月份開始,隨溫度升高,降雨量增加,植被進入發(fā)芽期,NDVI值逐漸增大,9月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接近0.777;9月之后,氣溫開始下降,降雨量降少,植被進入休眠期,NDVI值開始逐漸下降,減小的幅度較大。因此從14年總體來看,3~9月植被覆蓋度逐漸增加,9月份達到最大;8~11月植被覆蓋度沒有較大的變化,維持在較高值;11月到第二年的3月植被覆蓋度下降幅度最大,降到一年中最低值。
圖2 2001~2014年云貴高原NDVI年際變化Fig.2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the NDVI in Yunnan-Guizhou plateau from 2001 to 2014
圖3 2001~2014年云貴高原NDVI月變化Fig.3 Monthly variation of the NDVI in Yunnan-Guizhou plateau from 2001 to 2014
云貴高原NDVI季節(jié)空間變化具有明顯的變化規(guī)律。統計得出云貴高原NDVI季節(jié)空間變化具有明顯的變化特點,從圖4可以看出,變化主要集中在中部和東部地區(qū),植被NDVI隨季節(jié)的變化呈現由東向西先增加后減少的變化規(guī)律,西南地區(qū)植被NDVI隨季節(jié)變化不明顯。夏季植被NDVI值最高,其次是秋季,冬季的植被NDVI值最低。西南地區(qū)主要以常綠植被為主,對季節(jié)的響應不明顯,東南部植被覆蓋較高,有部分常綠植被,受季節(jié)影響較小,中部喀斯特地區(qū),植被稀疏,受季節(jié)變化影響最大。
圖4 2001~2014年云貴高原NDVI季節(jié)變化Fig.4 Seasonal variation of the NDVI in Yunnan-Guizhou plateau from 2001 to 2014
根據2001~2014年的年均NDVI數據,運用ArcGIS軟件逐像元計算14a平均值得到云貴高原平均NDVI空間分布圖(圖5)。由于受海拔和特殊地貌的影響,云貴高原的NDVI空間分布具有顯著性的差異性,如圖5云貴高原的NDVI在空間整體分布呈西南、東南高,西北、中部低的空間格局,均值為0.68。高值區(qū)主要分布在西南、東南地區(qū),其最高值在南部的西雙版納地區(qū),均值為0.80,主要原因是該地區(qū)氣候為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暖濕潤,有大量的熱帶雨林,其次是東南部的黔東南地區(qū)和東北部的赤水地區(qū),主要原因是黔東南地區(qū)原始生態(tài)保存完好,境內有雷公山、云臺山、佛頂山等原始森林,赤水境內有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原生植被帶。低值區(qū)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北部,中部的畢節(jié)地區(qū)、曲靖市、六盤水市是云貴高原的中心,是中國石漠化分布相對較集中的地區(qū),嚴重的石漠化導致植被稀疏,西北部的迪慶藏族自治州是云貴高原向青藏高原的過渡帶,這里海拔較高是北半球緯度最低的雪山群,高寒植被區(qū)。圖中紅色部分是NDVI值小于0.1的無植被區(qū),主要是城市區(qū)、滇池、洱海、撫仙湖、程海、梅里雪山、玉龍雪山等。
圖5 2001~2014年云貴高原年均NDVI空間分布Fig.5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verage annual DNVI in Yunnan-Guizhou plateau from 2001 to 2014
本文將一元線性回歸趨勢分析與F檢驗結合起來,用來反映云貴高原2001~2014年每個柵格的植被NDVI變化趨勢。圖6是把一元線性回歸趨勢分析的結果和F檢驗的結果相結合,得到逐像元的2001~2014年云貴高原植被NDVI的變化趨勢的空間分布特征。從植被NDVI變化趨勢的空間分布可以看出:2001~2014年云貴高原植被NDVI值主要以增加為主,且增加的區(qū)域遠遠大于減少的區(qū)域。植被NDVI極顯著增加的區(qū)域主要分布在云貴高原中部的畢節(jié)地區(qū)、昭通地區(qū)、曲靖市、文山地區(qū),以及云貴高原東北部的遵義地區(qū)的東北部和西北部的臨滄市,主要原因是這些區(qū)域植被面積增加并大部分得到改善,以喀斯特地區(qū)石漠化分布集中的畢節(jié)、六盤水、黔西南為例,通過退耕還林、封山育林以及水土保持工程對石漠化區(qū)域進行治理,使得植被面積明顯增加。植被NDVI顯著性增加的區(qū)域主要分布在云貴高原的東部和北部的大部分地區(qū),中部主要呈現零散分布,主要原因是,人類活動近14a來未對植被進行破壞,保護環(huán)境意識加強。變化不明顯的區(qū)域主要分布在云貴高原的南部西雙版地區(qū)、東部的黔東南地區(qū)和遵義地區(qū)的中部,以及西部的大理市、怒江、迪慶、德宏地區(qū),以上這些區(qū)域,植被覆蓋度較好,并沒有遭到嚴重破壞,如西雙版納地區(qū)的熱帶雨林,黔東南的原始森林,赤水地區(qū)的原生植被帶。植被NDVI顯著減少的區(qū)域主要分布在昆明市、貴陽市、曲靖市、大理市、保山市、銅仁市的城市邊緣,紅河地區(qū)的東南部也有減少區(qū)域,同時在其它地州市也有零星的減少區(qū)域。因為這些區(qū)域城市化擴展導致植被面積減少,特別地,在喀斯特地區(qū),生態(tài)脆弱,受人為干擾強度大,導致植被覆蓋度減少程度明顯。
圖6 2001~2014年云貴高原年均NDVI變化趨勢 Fig.6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of the inter-annual NDVI and precitation in Yunnan-Guizhou plateau from 2001 to 2014
表1是云貴高原NDVI的變化趨勢統計,可以看出14a間全區(qū)域的NDVI值變化趨勢以極顯著增加為主,極顯著和顯著減少的比例較少,各類變化趨勢的占總面積的比例:極顯著增加>變化不顯著>顯著增加>極顯著減少>顯著減少。統計表明,有占總面積59.9%的區(qū)域植被覆蓋呈現顯著性增長的趨勢,有占總面積0.7%的區(qū)域植被覆蓋度呈現顯著性減少的趨勢,其余占總面積39.4%的區(qū)域植被變化不顯著。
表1 NDVI變化趨勢顯著統計Tab.1 Significance of the trend of NDVI
以上結果說明,云貴高原植被NDVI整體為增加的趨勢,增加的區(qū)域主要是石漠化較集中的畢節(jié)地區(qū)、六盤水、文山地區(qū),顯著減少的趨勢較少,主要分布在人口相對頻繁的城市周邊和喀斯特生態(tài)脆弱的地區(qū)。
表2 NDVI變異系數統計Tab.2 Variation coefficient of NDVI
圖7 2001~2014年云貴高原年均NDVI變異程度 Fig.7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of the inter-annual NDVI in Yunnan-Guizhou plateau from 2001 to 2014
圖7是由ArcGIS軟件求出2001-2014年14a間云貴高原逐個像元的c.vNDVI值,根據以往研究結果,本文參照以往劉洋等[24]和李卓等[26]的研究結果將云貴高原c.vNDVI變異值分為三個等級:非常穩(wěn)定(c.vNDVI≤0.05)、穩(wěn)定(0.05
本研究分析了云貴高原近14年來植被NDVI時空分布格局、變化趨勢和穩(wěn)定性等特征,對NDVI空間分布研究,得到空間分布上具有明顯的差異性,東南部與西南部明顯高于中部,西北部地區(qū)較低;對NDVI趨勢分析,得到云貴高原植被整體逐漸變好,特別是石漠化嚴重地區(qū)的植被呈增加趨勢,說明喀斯特地區(qū)石漠化治理工程和生態(tài)恢復工程對植被的快速恢復起到重要作用;對近14年NDVI年均值分析,得到年均值在0.63~0.73之間波動,整體呈現上升的趨勢,但在2005年達到14年間的最低值,分析發(fā)現2005年主要是云南遭受近50年來最大干旱和貴州發(fā)生嚴重夏旱[28],說明極端干旱氣候事件對植被NDVI的變化會產生一定影響。此外對空間穩(wěn)定性分析,得到處于低波動變化占比為37.3%,主要分布在自然保護區(qū)和原始生態(tài)保持較好地區(qū);中等波動變化占比為59.0%,主要分布在以灌木為主的植被稀疏地區(qū);高波動變化占比為3.7%,主要分布在石漠化嚴重地區(qū)和高海拔地區(qū),說明NDVI穩(wěn)定性受植被類型和人類活動及氣候影響較大。
本研究的結果與華維等[29]和張勃等[20]研究的西南地區(qū)植被覆蓋變化特征結果相似,同時與劉世梁等[30]研究云南省植被NDVI時空變化特征和李仕容等[31]研究貴州省植被覆蓋度時空變化特征與趨勢的結果相似,說明本研究結果具有較大利用價值。此外我們分析發(fā)現不同數據源監(jiān)測得到的結果會存在差異,本文研究使用的MODIS NDVI數據與前人研究使用的SPOT VGT數據不同,并且在空間分辨率和時間上也不同,因此不同數據源對NDVI變化趨勢和穩(wěn)定性的影響有待于進一步探討。同時地形地貌對植被NDVI時空分布具有一定影響,下一步研究可以考慮喀斯特和石漠化對NDVI的變化和穩(wěn)定性有何影響。此外,人類活動和極端氣候對植被NDVI的變化起到重要作用,如何科學評估生態(tài)工程和干旱氣候的對植被NDVI的影響,是今后云貴高原生態(tài)恢復和生態(tài)保護的重要參考,也是未來研究的重點。
參考文獻:
[1] 張 萍,曾信波.植被蓄水保土功能研究[J]. 山地農業(yè)生物學報,1999(5):300-304.
[2] 李玉山.黃土高原森林植被對陸地水循環(huán)影響的研究[J]. 自然資源報,2001(05):427-432.
[3] 王德爐,朱守謙,黃寶龍.石漠化過程中土壤理化性質變化的初步研究[J]. 山地農業(yè)生物學報,2003,22(3):204-207.
[4] 呂 蒙,鐘悅之.NDVI在生態(tài)環(huán)境研究中的應用進展[J]. 農村經濟與科技,2011,22(06):11-14.
[5] 張喜旺,吳炳方.基于中高分辨率遙感的植被覆蓋度時相變換方法[J]. 生態(tài)學報,2015,35(04):1155-1164.
[6] Gutman G,Ignatov A.The derivation of the green vegetation fraction from NOAA/AVHRR data for use in numerical weather prediction models[J].InternationalJournalofRemoteSensing,1998,19(8):1533-1543.
[7] 田慶久,閔祥軍.植被指數研究進展[J]. 地球科學進展,1998(04):10-16.
[8] 顧祝軍,曾志遠.遙感植被蓋度研究[J]. 水土保持研究,2005(02):18-21.
[9] 孫紅雨,王長耀,牛 錚,等.中國地表植被覆蓋變化及其與氣候因子關系──基于NOAA時間序列數據分析[J]. 遙感學報,1998(03):204-210.
[10] Park H S,Sohn B J.Recent trends in changes of vegetation over East Asia coupled with temperature and rainfall variations[J].JournalofGeophysicalResearchAtmospheres,2010,115(D14):1307-1314.
[11] Piao S,Wang X,Ciais P,etal. Changes in satellite-derived vegetation growth trend in temperate and boreal Eurasia from 1982 to 2006[J].GlobalChangeBiology,2011,17(10):3228-3239.
[12] 劉 靜,銀 山,張國盛,等.毛烏素沙地17年間植被覆蓋度變化的遙感監(jiān)測[J]. 干旱區(qū)資源與環(huán)境,2009,23(07):162-167.
[13] 戴聲佩,張 勃,王海軍.中國西北地區(qū)植被NDVI的時空變化及其影響因子分析[J]. 地球信息科學學報,2010,12(03):315-321.
[14] 謝曉華,賴日文,李永實.基于RS技術的閩江流域植被覆蓋度時空變化分析[J]. 貴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25(5):536-539.
[15] 劉亞龍,王 慶,畢景芝,等.基于Mann-Kendall方法的膠東半島海岸帶歸一化植被指數趨勢分析[J]. 海洋學報(中文版),2010,32(03):79-87.
[16] 王新明,王長耀,牛 錚.應用R/S方法分析NDVI時間序列[J]. 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5(05):20-23,48.
[17] 王文輝,馬祥慶,田 超,等.福建長汀植被覆蓋度變化的主要驅動影響因子及影響力分析[J]. 福建農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46(03):277-283.
[18] 袁麗華,蔣衛(wèi)國,申文明,等.2000~2010年黃河流域植被覆蓋的時空變化[J]. 生態(tài)學報,2013,33(24):7798-7806.
[19] 靖娟利,王永鋒.西南巖溶區(qū)NDVI時空變化及其與氣候因子的關系[J]. 水土保持研究,2016,23(5):169-174.
[20] 張 君,延軍平.1982-2013年陜西不同植被類型NDVI變化特征分析[J]. 干旱區(qū)資源與環(huán)境,2017,31(04):86-92.
[21] 張 勃,王 東,王桂鋼,等.西南地區(qū)近14a植被覆蓋變化及其與氣候因子的關系[J].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huán)境,2015,24(6):956-964.
[22] Stow D,Daeschner S,Hope A,etal. Variability of the Seasonally Integrated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Across the North Slope of Alaska in the 1990s[J].InternationalJournalofRemoteSensing,2003,24(5):1111-1117.
[23] 穆少杰,李建龍,陳奕兆,等.2001~2010年內蒙古植被覆蓋度時空變化特征[J]. 地理學報,2012,67(09):1255-1268.
[24] 劉 洋,李誠志,劉志輝,等.1982~2013年基于GIMMS-NDVI的新疆植被覆蓋時空變化[J]. 生態(tài)學報,2016,36(19):6198-6208.
[25] Milich L,Weiss E.GAC NDVI interannual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CoV) images:ground truth sampling of the Sahel along north-south transects[J].InternationalJournalofRemoteSensing,2000,21(2):235-260.
[26] 李 卓,孫然好,張繼超,等.京津冀城市群地區(qū)植被覆蓋動態(tài)變化時空分析[J]. 生態(tài)學報,2017(22):1-9.
[27] 韻 婕,任福民,李憶平,等.1960~2010年中國西南地區(qū)區(qū)域性氣象干旱事件的特征分析[J]. 氣象學報,2014,72(2):266-276.
[28] 韓蘭英,姚玉璧,李憶平,等.近60年中國西南地區(qū)干旱災害規(guī)律與成因[J]. 地理學報,2014,69(5):632-639.
[29] 華 維,范廣洲,李洪權,等.西南地區(qū)近21年來NDVI變化特征分析[J]. 成都信息工程學院學報,2008,23(1):91-97.
[30] 劉世梁,田韞鈺,尹藝潔,等.云南省植被NDVI時間變化特征及其對干旱的響應[J]. 生態(tài)學報,2016,36(15):4699-4707.
[31] 李仕蓉.2000~2013年貴州省植被覆蓋時空變化特征與趨勢[J]. 貴州農業(yè)科學,2014,42(07):202-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