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春波
【教學內容】
人教版五年級。
【教學實踐與反思】
1.表征對象從確定到不確定(如下圖)。
出示問題情境,學生嘗試表達,然后依次呈現出一些典型表征方式。
師:(提出關鍵問題)老師看了同學們的作業(yè)后,發(fā)現前兩幅圖大家表示一致:3和5,而第三幅存錢罐的表示卻不同,這是為什么?
生:前面的硬幣個數確定,是3和5;存錢罐里的是未知、不確定的。
師:看來同學們都認為前兩幅圖的硬幣個數是確定的,可用數表示;而存錢罐的硬幣個數無法確定,是未知的,所以大家的表示方法就各不相同。
2.聚焦未知表征的對比。
師:(提出關鍵問題)存錢罐里用“8”“未知”“x”這三種方法,你欣賞哪一種,為什么?
生:我喜歡第二種,“8”只表示了一種,而用文字寫的意思很明白。
生:我選第三種,“8”表示一種,但還有很多可能,用文字寫較麻煩,字母較為簡單。
生:我也選第三種,“8”是確定的,而存錢罐里的錢是未知的、不確定的,字母可以表示多種情況,又簡潔。
師:通過討論可知,確定的情況用數表示,不確定的情況可用字母表示。
【反思:用字母表示未知量,人教版教材沒這個環(huán)節(jié),之所以安排,是因為歷史發(fā)生原理指出,學生應經歷“記數→未知→一類”這三個步驟。更為重要的是,從記數到未知的過渡,其關鍵是表示的對象發(fā)生變化,即從“確定”到“不確定”,隨之表示的意義也發(fā)生變化。確定情況用數來表示,學生已積累較為豐富的經驗,但對“不確定情況怎么表示?為什么用字母表示比較好?”等問題知之甚少。實踐中用兩個對比,讓學生思辨其內在原理。對比一:通過圈內確定的硬幣數與存錢罐內不確定的硬幣數對比。不確定情況下,再用“具體的數”表示,就有其不足之處,即具體數只能表示出一種具體情況,所以要選用其他的方法;對比二:“未知表征”形式的對比。通過比較發(fā)現,具體數、文字、字母三種典型的表征方式,每一種都有其優(yōu)缺點,其中字母因為簡潔、又具有不確定性,用來表示未知、不確定情況最為合理?!?/p>
1.具體與抽象的對比。
師:剛才大家認為,存錢罐里的1元硬幣數是未知的、多種情況的,所以用字母來表示,x可以是0個,也能是1個、2個……,最多是200個。(指這個存錢罐最多放的1元硬幣數)那用1與x表示存錢罐里的硬幣數有什么不同呢?
生:1只能表示一種情況,x能表示存錢罐里所有可能硬幣數中的任意一種情況,如0~200中的任意一個數。
2.特殊與一般的對比(如下圖)。
師:4與a都可表示小紅的年齡,4與a有什么不同?
生:4只表示一年的年齡,a表示任何一年的年齡,也就是從出生到死亡的任何一個年齡。
師:4+32與 a+32 都可表示爸爸的年齡,這兩個又有什么區(qū)別?
生:4+32只表示爸爸36歲一年的年齡,a+32則可以表示32歲以上的任何一年年齡。
【反思:從字母表示數意義的“未知量”階段過渡到“一類量”階段,其主要的問題是表示“對象”的意義發(fā)生“質變”,即從特定量(特殊)到變量(一般)。數只能表示一個特定的情況,字母不僅能表示特定一種情況,還能表示一個集合中任意一個值的量。這是兩者的本質區(qū)別,也是字母表示數的優(yōu)勢所在,即能一般化的表示一類量。它是從算術思維過渡到代數思維“質”的飛躍的重要標志。在教學中,讓學生經歷兩次“具體數”與“字母”的對比思辨,從而理解字母是表示一個集合中的任意一個數。
實踐中,學生對字母表示未知量“x”意義的理解處在不同的水平層次。經過對比、思辨、交流等數學活動,促使學生對字母表示數的意義理解從低水平層次向高水平層次轉變,較為深刻的理解字母表示變量的意義,也進一步體會到字母表示數的優(yōu)越性。也為用字母式表示具體情境中的數量關系(變量),及辯論“4+32”與“a+32”的不同,鋪墊了理解的基礎?!?/p>
1.重構“=”意義,感悟“式”表示數(如下圖)。
師:這些算式中“=”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生:小紅年齡+32等于爸爸的年齡。
師:左邊的1+32與右邊爸爸的年齡33是相等的。那“1+32”算式可以表示爸爸的歲數嗎?
生:可以表示,因為左右相等。
師:那你喜歡用1+32還是喜歡用33來表示爸爸的年齡呢?
生:我喜歡33,因為它很清晰。
生:1+32,能看出爸爸的年齡,還知道比小紅大32。
2.遷移比較,感悟“字母式”表示數(如下圖)。
師:看數學信息,知道了什么?
生:賈老師比小紅大28歲。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a+28,是用小紅年齡a加28得到的。
師:這么說,a+28不僅表示賈老師的年齡,還表示賈老師與小紅年齡間的大小關系。那剛才的a+32又表示了什么呢?
生:a+32不僅表示了爸爸的年齡,還可看出爸爸比小紅大32歲這個關系。
師:根據剛才的經驗,想一想“(a+32)+30”會是誰的年齡?
生:爺爺歲數,a+32是爸爸年齡,爺爺比爸爸還要大30歲。
生:只要比爸爸(a+32)大 30歲的人都有可能。
師:(a+32)+30表示了什么意思?
生:表示比爸爸大30歲的歲數,又表示比爸爸大30歲的關系。
【反思:能理解字母式既能表示關系(過程),又能表示對象(結果)是理解字母表示一類量意義的重要的標志。在代數中,如字母式a+32,既表示a與32相加這一個過程操作,又表示為對象、結構,即a+32的結果就是a+32。然而正是這種既表示過程又表示對象的“二重性”特征,給學生造成了主要的理解障礙。它之所以難,不僅僅是因為它本身具有的抽象性,還在于對它的建構,要抵制已有知識經驗的強烈負遷移。因為“式”(如 2+32)算術中,具有操作性的、表示過程的,目的是求結果,學生潛意識中要把2+32計算為34;而在代數運算中是結構性的,是形式變換,關注結構,注重關系,此時的“式”除了體現過程外,更多是關系結構的形式化。
為突破,先重構“=”意義,鋪墊理解基礎。Booth提出“如果學生不能理解兩個集合(假定分別含有5個和8個)物件的總數可以寫成5+8,那么要他們理解a+b表示了兩個集合(分別含有a個和b個)物件的總數就更不可能了。”然要改造學生已有的經驗,要結合“=”意義重構一起進行,因為“=”在算術中,代表運算得到結果,是具有方向性、程序性的。而在代數中,“=”代表一種等價關系,因此“=”左右兩邊需有同樣的大小,沒有方向性,具有結構性。先認識到33與1+32是等價的,都能表示爸爸的年齡,且1+32還能看出與小紅的關系,有了這樣的理解基礎,遷移到a+32表示爸爸的年齡就簡單多了。
為突破,再類比推理,思辨說理中加深理解。從a+28中能得到什么信息?在解決中,學生需要拿“a+28”與“a”進行比較。比較時,先是把a+28看成一個數,與a比較后得出大28歲,則把a+28理解成了一種關系。然后自然類比到對“a+32”和“(a+32)+30”的理解,在思辨、說理中加深了對字母式既表示關系又表示數的理解與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