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妍,龐潤暉,白萍,楊儉偉,張宏彬,史俊虎,劉杉
(河北省眼科醫(yī)院 眼整形科,河北 邢臺 054000)
淚道阻塞指眼睛或鼻部受炎癥、外部創(chuàng)傷、先天性異物等多種原因引發(fā)了淚道管腔出現(xiàn)黏膜水腫、滲血以及黏連等現(xiàn)象,從而導致的淚腔管道阻塞,該病目前在我國的發(fā)病率相對較高[1]。臨床表明,若不及時治療,會導致慢性淚囊炎、溢淚癥等眼科疾病的發(fā)生,其對患者的生活質量以及正常工作都造成了嚴重的影響[2]。目前,對于淚道阻塞的治療常用的方法有鼻腔淚囊吻合術以及鼻淚管擴張術等,但這兩種方法的手術操作較為復雜,手術切口較大,術后瘢痕明顯,并較容易出現(xiàn)并發(fā)癥,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應用[3]。KTP激光由于其具有組織穿透力強以及創(chuàng)傷小等特點在各類手術中得到廣泛的應用,而環(huán)形硅膠管植入也因具有固定方便以及組織相容性好的特點被應用于淚道阻塞的治療中[4]。本文將KTP激光聯(lián)合環(huán)形硅膠管植入運用到淚道阻塞的治療中,取得不錯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2年3月-2015年3月河北省眼科醫(yī)院眼科門診治療的142例淚道阻塞患者,共174眼。男、女患者的數(shù)量分別為57例(72眼)和85例(102眼);年齡24~72歲,平均(47.31±10.12)歲;病程1個月~11年,平均(1.89±0.78)年?;颊呒凹覍偻獠⒑炇鹬橥鈺?,按照治療方法的不同隨機將患者平均分為兩組(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68例,89眼。其中,左眼39只,右眼50只;男、女患者的數(shù)量分別為26例(35眼)和45例(54眼);年齡24~70歲,平均(45.22±9.78)歲,病程最短的僅為1個月,最長的可達10年,平均(1.78±0.79)年。對照組74例,85眼。其中,左眼34例,右眼51例;男、女患者的數(shù)量分別為31例(37眼)和40例(48眼);年齡為25~72歲,平均(49.89±11.27)歲;病程最短的僅為1個月,最長的可以達到11年,平均(1.91±0.87)年。見表1。
KTP激光治療:對照組患者只采用KTP激光治療,其具體的治療方法如下:激光手術使用的設備為KTP淚道激光機(武漢化工激光工程有限公司,波長為532 nm)。保持患者仰臥于手術床,并在患側使用濃度為1%的利多卡因進行局部表面麻醉,利用2 ml濃度為2%的利多卡因分別進行眼眶下阻滯麻醉和下淚點淚囊周圍浸潤麻醉。首先對患者的淚小點處進行合適的擴張,用9號淚道探針沿著擴張后的淚小點到達阻塞處后將探針的針芯退出,然后使用光導纖維穿行相等的距離到達阻塞位置。根據(jù)阻塞發(fā)生的部位以及程度,進行連續(xù)的激光照射,直至感覺到發(fā)射出的激光有落空感后表示阻塞消失,此時將光導纖維退出,然后利用探針向淚道內注射生理鹽水沖洗以確定淚道被完全打通,打通的標志為患者仰臥時咽部有生理鹽水流出,坐立時鼻腔內有生理鹽水流出。如果淚道仍不順暢,重復進行激光治療操作。
環(huán)形硅膠植入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進行環(huán)形硅膠管植入:將硅膠管的兩端探頭分別從上、下淚點插入淚道后,向下繼續(xù)深入至鼻淚道以及下鼻道開口位置,然后再內窺鏡的引導下,使用小型鉤針將探頭勾出鼻腔,按照合適的長度硅膠管剪斷后兩端打結,然后將其置于鼻腔的下鼻道中。
術后處理:手術完成后在淚道內注入生理鹽水、慶大霉素以及地塞米松的混合液進行沖洗,開始時每周1次,逐漸減少至每月1次,并在術后給予患者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上海信誼金朱藥業(yè)有限公司,5 ml/支,生產批號:130247),每天3~4次,術后3~6個月拔管。
表1 兩組淚道阻塞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對兩組手術拔管后6個月時的療效進行評價:痊愈:淚道完全通暢,經(jīng)檢查未發(fā)現(xiàn)膿狀分泌物,沒有溢淚現(xiàn)象;好轉:在進行淚道沖洗時有少量的沖洗液反流,淚道較為通暢,能觀察少量的膿狀分泌物,偶爾有溢淚現(xiàn)象;無效:在沖洗過程有大量的沖洗液外流,淚道阻塞嚴重,并觀察到大量的膿狀分泌物,溢淚現(xiàn)象明顯,與手術前比較無好轉。統(tǒng)計并記錄兩組的轉院時間和費用,對患者的滿意度進行調查。觀察兩組的并發(fā)癥以及6個月后隨訪的復發(fā)率情況。
數(shù)分析采用SPSS 15.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頻數(shù)和構成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內鏡下淚道觀察結果見附圖。
附圖 電鏡下淚道觀察圖
142例患者中174眼均進行1次激光手術治療,6個月后進行隨訪,無失訪病例,兩組治療的總有效率分別為92.13%和81.18%,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低于對照組(見表2);觀察組對淚小管或總管、鼻淚管以及慢性淚囊炎的總有效率的分別為88.89%(16/18)、95.25%(40/42)及89.66%(26/29),對照組分別為80.95%(17/21)、83.78%(31/37)及77.78%(21/27),不同的阻塞部位間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由表4可以看出,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觀察組患者的滿意度評分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高于對照組。
由表5可以看出,觀察組以及對照組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分別為8.99%和21.18%,但在治療后癥狀消失,6個月后隨訪其復發(fā)率分別為10.11%和24.17%,觀察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和復發(fā)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
表2 兩組患者在手術后的療效比較(以眼數(shù)計) 例(%)
表3 不同阻塞部位手術治療后的總有療效比較情況(以眼數(shù)計) %
表4 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以及滿意度情況 (±s)
表4 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以及滿意度情況 (±s)
組別 住院時間/d 患者滿意度評分/分觀察組(n =68) 7.12±1.13 88.27±6.24對照組(n =74) 8.17±0.27 70.25±10.89 t值 0.977 0.012 P值 0.634 0.023
表5 兩組患者在手術后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以及復發(fā)率(以眼數(shù)計)
目前,在臨床中常見的導致淚道阻塞的疾病種類主要有慢性淚囊炎、淚小管或總管的阻塞以及鼻淚道的阻塞等,其臨床表現(xiàn)通常為大量膿性分泌物和嚴重的淚溢癥狀,而且由于淚液在淚囊中的滯存還會引發(fā)不同程度的感染[5]。隨著近幾年來醫(yī)學水平的進步以及對淚道阻塞認識的逐漸深入,多種手術治療方法已經(jīng)被應用到了淚道阻塞的治療中,較常見的主要有淚囊鼻腔吻合術、激光淚道形成術以及鼻淚道植入支架術等[6-7]。由于傳統(tǒng)的有切口手術操作復雜以及術后容易留疤等,已將逐漸開始被激光淚道術以及硅膠管植入手術所取代[8]。
本研究的結果發(fā)現(xiàn),將KTP激光聯(lián)合環(huán)形硅膠管植入治療后的總有效率可以達到92.13%,而單純使用激光手術治療的僅為81.18%。KTP激光治療的原理是利用脈沖激光所產生的熱效應,對病變組織處以及周圍進行迅速的汽化來消除粘連以及阻塞,由于激光具有較好的方向性以及較強的組織穿透能力,使用時對周圍組織的創(chuàng)傷性損傷較小,且在手術后不易出現(xiàn)膿腫以及滲血等并發(fā)癥,對淚道的管道結構以及功能恢復是十分有利的,是目前臨床中一種較為理想的淚道疏通技術[9-10]。本文附圖顯示1例淚小管阻塞患者在治療前和治療后的情況,可以清楚的看到淚道阻塞疾病的部位以及治療后效果,治療中激光照射部位以及周圍組織的熱量作用清晰可見。江毓玲等[11]使用激光淚道手術治療慢性淚囊炎及鼻淚管阻塞,其總有效率可以達到97.47%,并與多種治療手段比較后發(fā)現(xiàn),激光治療創(chuàng)傷最小、手術費用低,對眼睛以及鼻子的解剖結構損傷小,并且具有良好的止血作用。本研究使用的環(huán)形硅膠管是一種新型材料制成的,其最大的特點是與人體具有很好的組織相容性,使用后幾乎對人體組織不會產生刺激,而且是一種良好的淚道支撐體,既可以對淚道的擴張起到一定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防止術后炎癥感染導致淚道黏膜的進一步粘連,還可以使管壁中的上皮細胞爬行生長后鋪蓋于通道并最終長生再通的通道[12]。此外研究還發(fā)現(xiàn),環(huán)形硅膠管具有光滑柔軟的特點,可以長期地保留在管道中并且不出現(xiàn)不適感,價格也比較便宜,特制的構型形狀也不會對淚道造成損傷,能明顯提高激光術治療的療效[13]。利用KTP激光聯(lián)合環(huán)形硅膠管植入治療淚道阻塞一方面利用激光與病灶組織作用發(fā)生的瞬間高溫,對瘢痕以及息肉等淚道阻塞物進行氣化,達到疏通的目的,另一方面利用環(huán)形硅膠管對阻塞部位進行長期的擴張,起到支撐、擴張以及加大引流的作用,有利于永久性淚液引流通道的形成,降低疏通后粘連以及阻塞的復發(fā),對置入患者的淚道結構以及周圍組織也不會產生損傷。
本研究對術后的并發(fā)癥情況進行分析,聯(lián)合組和單純激光組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分別為8.99%和21.18%,復發(fā)率分別為10.11%和24.17%,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以及復發(fā)率均低于單純使用激光治療,該結果表明了使用KTP激光聯(lián)合環(huán)形硅膠管治療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提高治療效果,減少術后并發(fā)癥以及復發(fā)率是目前眼科界正努力追求的目標,激光聯(lián)合環(huán)形硅膠管植入治療是一種微創(chuàng)手術,操作步驟方便,因此術后并發(fā)癥相對較少,激光治療的疏通以及疏通后的長期擴張也有效的降低復發(fā)率,安全而且有效的激光聯(lián)合環(huán)形硅膠管治療手段已經(jīng)成為治療淚道阻塞的首選。雖然KTP激光聯(lián)合環(huán)形硅膠管治療淚道阻塞具有良好的療效以及安全性,但在治療中也要注意患有急性淚囊炎、急慢性鼻炎以及鼻竇炎的患者應避免使用該方法;其次手術應對阻塞的部位有明確的認識;術前一定要做好眼部以及醫(yī)療器械的消毒工作,并在術后注意抗生素的使用,防止發(fā)生術前術后的交叉感染[14]。
綜上所述,使用KTP激光聯(lián)合環(huán)形硅膠管治療淚道阻塞有效的結合了激光淚道疏通以及淚道置管的優(yōu)點,在提高療效,減少并發(fā)癥以及復發(fā)率方面有明顯的優(yōu)勢,是一種十分值得在臨床中廣泛使用的治療方案。
[1] XU J, HONG J, SUN X, et al. Combined lacrimal passage probing and tobramycin/dexamethasone ophthalmic ointment infiltration: a minimally invasive surgical procedure for incomplete nasolacrimal duct obstruction[J]. Medicine (Baltimore), 2015, 94(36): e1483.
[2] 李劍洪. 淚囊鼻腔吻合術與激光淚道形成術在臨床治療慢性淚囊炎中的應用價值比較[J]. 中國現(xiàn)代醫(yī)學雜志, 2014, 24(11):98-101
[3] MIMURA M, UEKI M, OKU H, et al. Indications for and effects of Nunchaku-style silicone tube intubation for primary acquired lacrimaldrainage obstruction[J]. Jpn J Ophthalmol, 2015, 59(4):266-272.
[4] ANDALIB D, MANSOORI H. A comparison between monocanalicular and pushed monocanalicular silicone intub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ongenital nasolacrimal duct obstruction[J]. Int J Ophthalmol, 2014, 7(6): 1039-1042.
[5] KOCH K R, KüHNER H, CURSIEFEN C, et al. Significance of transcanalicular laser assisted dacryocystorhinostomy in modern lacrimal drainage surgery[J]. Ophthalmologe, 2015, 112(2): 122-126.
[6] LEE J, CHOI S Y, LEE H, et al. The clinical effectiveness of transcanalicular diode laser-assisted revision surgery for failed endoscopic endonasal dacryocystorhinostomy[J]. Br J Ophthalmol,2015, 99(8): 1130-1133.
[7] ROSIQUE L L, LAJARA B J, ROSIQUE A M. Usefulness of local postoperative care after laser dacryocystorhinostomy[J]. Acta Otorrinolaringol Esp, 2013, 64(4): 279-282.
[8] 鄧里, 岳輝. 鼻淚管阻塞三種不同手術方式的臨床觀察[J]. 中國現(xiàn)代醫(yī)學雜志, 2015, 25(3): 83-85.
[9] KAYNAK P, OZTURKER C, YAZGAN S, et al. Transcanalicular diode laser assisted dacryocystorhinostomy in primary acquired nasolacrimal duct obstruction: 2-year follow up[J]. Ophthal Plast Reconstr Surg, 2014, 30(1): 28-33.
[10] TA?KIRAN, ??MEZ A, KARADA? O, et al. Comparison of transcanalicular diode laser dacryocystorhinostomy and external dacryocystorhinostomy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acquired nasolacrimal duct obstruction[J]. Lasers Surg Med, 2014, 46(4):275-280.
[11] 江毓玲. 不同術式治療慢性淚囊炎及鼻淚管阻塞療效系統(tǒng)評價[J]. 安徽醫(yī)藥, 2014, 18(12): 2283-2286.
[12] 呂瑾, 黃群, 朱莉靜, 等. 淚道激光成形術+義管植入術治療淚道阻塞的臨床觀察[J]. 海南醫(yī)學, 2012, 23(3): 77-78.
[13] 周華麗. 淚道浚通術聯(lián)合硅膠管植入治療老年淚道阻塞性疾病的療效[J]. 中華老年學雜志, 2015, 35(3): 774-776
[14] SHAMS P N, SELVA D. An endoscopic endonasal approach to dacryocystectomy[J]. Orbit, 2013, 32(2): 1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