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文鵬程
2017年12月1至4日,筆者參加了“第二屆全國鋼琴教學研討會”,在這次為期四天的活動里收獲頗多,特將其中論壇和講座的筆記整理下來,與各位讀者分享。
“音樂學院附中鋼琴學科論壇”由楊鳴老師主持。本次研討會陣容強大,全國十大音樂學院附中鋼琴學科主任(其中,四川音樂學院和西安音樂學院鋼琴系為“一條龍”管理,由大學鋼琴系統(tǒng)管,哈爾濱音樂學院未設附中)悉數(shù)到場。論壇采取輪流發(fā)言和討論的形式展開,主要介紹了以下五方面的內容。
1.各地生源情況。招生考試受學校地理位置、家長觀念、學校軟硬件等情況影響,各個學校在招生人數(shù)、生源質量上有較大差別。中央音樂學院附中的張欣寧老師在介紹時說:“中央音樂學院附屬中學招生主要目標是招收高、精、尖的人才,特別是附小四年級考生?!倍?017年第四季度才剛剛成立的浙江音樂學院附中,由于高一、高二學生只針對浙江省區(qū)招生,整體生源并不理想,浙江音樂學院附中的吳曉老師指出“明年將改變專業(yè)考試模式,選拔更優(yōu)秀的人才進入附中學習,這是提升辦學水平的首要因素”。中國音樂學院附中的胡小雪老師透露“明年將增加爵士鋼琴專業(yè)招生,這在國內音樂學院附中鋼琴專業(yè)設置中是開先河的創(chuàng)舉”。
2.因材施教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中央音樂學院附中選拔 “拔尖人才”、四川音樂學院附中分“快、慢班”、武漢音樂學院附中則采取“精英教育與大眾化教育”的培養(yǎng)模式,這應該是目前國內音樂學院附中很有代表性的幾種人才培養(yǎng)模式。沈陽音樂學院附中的李曉軍老師介紹:“‘沈音’附中不僅重視鋼琴及相關專業(yè)課的學習,而且重視學生文化課的學習,將文化課的教學與專業(yè)課的教學同等重視。這是一個讓學生具有探究能力、能終身學習的舉措,通識教育是所有人教育成長中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
3.個性化課程設置。張欣寧老師還介紹“中央音樂學院附中的學生除完成《教學大綱》中的必修曲目外,教師會根據(jù)學生性格、已涉獵作品的范圍、學生能力等情況另外選定個性化的作品”;天津音樂學院附中的宋兆寒老師介紹“天津音樂學院附中的鋼琴學生除《教學大綱》所規(guī)定的專業(yè)課,還可以選修雙鋼琴、藝術指導等課程”。這些主專業(yè)的姊妹課程的開設讓學生在未來的專業(yè)道路上有了更多選擇。
4.人性化的學習成果檢測。沈陽、武漢和星海音樂學院附中允許學生通過參加重大鋼琴比賽或開獨奏音樂會的形式免期末考試?!吧蛞簟睘楸WC學生能兼顧文化課學習,將考試評價的重點放在期中考試;并且在學生學習成果檢測中還制定了“多層級、多標準”的考試方案,讓學生有充分的選擇權利。
5.出現(xiàn)的問題。上海音樂學院附中的周挺老師、星海音樂學院附中的李思穎老師、浙江音樂學院附中的吳曉老師在論壇發(fā)言中都提到了招生考試中“考生鋼琴視奏能力弱、考試作品難度與考生實際能力嚴重不符”的現(xiàn)象。四川的楊成剛老師在論壇中提道“由于學校硬件和國內缺少綜合性平臺的原因,致使大批優(yōu)秀的學生流失到海外”。中央音樂學院的湯瓊老師在討論中提出國內人才培養(yǎng)缺乏體系化,特別是高端人才的培養(yǎng)、配套課程不夠完善,以及人才定位與課程目標的配套不健全也是人才外流的誘因 。
第二場論壇由南京藝術學院音樂學院徐軍老師主持。由于解放軍藝術學院附中、山東藝術學院附中目前均不招收鋼琴專業(yè),因此參與此論壇的有新疆、吉林、廣西、南京、內蒙古、云南五所藝術學院附中的鋼琴學科主任,另外還邀請了深圳藝術學校鋼琴學科主任參與討論,大家從面臨的問題和困境等方面介紹了各校目前的境遇。
1.關于人才定位與培養(yǎng)。吉林藝術學院鋼琴系的元杰老師談道:“我們要有清晰的定位。一是專業(yè)院校本身的定位,二是要服務于社會。讓能力強的院校去培養(yǎng)鋼琴演奏家,培養(yǎng)有才能的學生成為演奏家,做到有的放矢,才能讓學生和老師目標明確,與之相適應的課程設置才能有效開發(fā)和配套。”廣西藝術學院附中的林可老師介紹了“‘廣藝’附中鋼琴學生免學費”的人才培養(yǎng)方案。云南藝術學院附中李瑞柯老師在論壇上介紹了針對“云藝”附中鋼琴學生的“以優(yōu)帶中、以中帶低”人才培養(yǎng)思路。深圳藝術學校鋼琴學科陳蘭老師在討論中也分享了深圳藝校的做法:“秉承國際化視野,每學期定時對每位學生點評,專業(yè)老師和學生一起與大師上課學習,同時政府的大力支持對培養(yǎng)‘高、精、尖’人才也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對于‘白丁’學生則以打好基礎為主,以期未來服務于社會基礎教育?!?/p>
2. 課程設置與社會實踐。除了獨奏課程以外,云南藝術學院附中還給鋼琴專業(yè)的學生開設了室內樂和人聲合奏課,學校給每個聲樂老師都配備三名附中鋼琴學生作為助教,課堂表現(xiàn)作為考評內容,以此鍛煉學生的合作能力。深圳藝術學校針對鋼琴專業(yè)學生開設了合唱課、重奏課(四手聯(lián)彈、雙鋼琴和室內樂),并將其作為音樂會考試內容。廣西藝術學院附中與廣西交響樂團合作,每年給學生提供十場音樂會鍛煉。除此之外,新疆藝術學院附中的“每月音樂會”、南京藝術學院附中的“午間音樂會”和內蒙古藝術學院附中的“星期一音樂會”“琴房音樂會”則各具特色,目的都是給學生創(chuàng)造和提供更多實踐與鍛煉的機會。
3.人才培養(yǎng)的出路問題。元杰老師提出了國內音樂院校的學生對社會的影響以及探討了“體系”對學生成績提高的作用;李瑞柯老師在討論中提出了針對“高、精、尖”學生之外的學生出路問題和自己的看法。
4.高科技手段在教學中的應用。云南藝術學院附中地處祖國的大西南,很多學生家長不能陪讀,學校充分利用直播這一新媒體形式,將授課、期中(末)考試和音樂會實時傳輸給家長,讓家長在異地也能充分了解學生在校的學習情況。
通過討論,大家詳細地了解了以前總是“蒙著面紗”的院校具體的教學情況,以及他們?yōu)榱伺囵B(yǎng)人才在不同的生源條件下做的各種努力。
本次研討會特邀請了英國排名第一的中等專業(yè)院校普賽爾音樂學校鋼琴學科主任威廉·馮(William Fong)先生[他同時還兼任英國皇家音樂學院(RAM)鋼琴系教授]、日本桐朋學園大學鋼琴教授藤井一興先生和“柴科夫斯基國際鋼琴比賽”銀獎得主、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樂學院鋼琴系教授娜塔莉亞·特魯爾(Natalia Trull)女士,三位專家分別介紹了本國的中專教育中人才選拔、培養(yǎng)和課程設置方面情況,并做了專題講座。他們在講座中分別介紹了各自所在國家的中等??平逃?,非常值得我們借鑒和思考。
1.人才選拔:天賦+才華。通過William Fong教授的介紹,筆者了解到英國提供給青少年專業(yè)學習的音樂學校有三個,印象比較深刻是曼徹斯特音樂學校。曼徹斯特音樂學校每年共招收18名學生,鋼琴學生占12名。關于招生考試和人才選拔,William Fong教授提道:“學校不因為學生家庭條件和家庭背景的差異而影響學校招生,學校更注重學生的才能?!盩rull教授在論壇中強調“俄羅斯音樂學院附中只選拔擁有最強音樂大腦和有才能的學生,實行‘淘汰+選拔’的人才選拔制度”。日本的音樂人才選拔則主要考量學生的音樂表現(xiàn)力和舞臺表演能力。
2.人才培養(yǎng)的共同點和不同點。首先,三個國家雖然在人才培養(yǎng)方面都提倡“早期教育”,從小就進行專業(yè)化學習培養(yǎng),但三個國家早期音樂教育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卻不一樣。英國提倡全面培養(yǎng),包括音樂、文化、身體、學術和精神的培養(yǎng)。俄羅斯強調“耳朵”“獨立演奏能力”和實施“彈性+長期”的培養(yǎng)方案。日本則注重“合作演奏”“全面教育”和有計劃、有周期的長遠規(guī)劃人才培養(yǎng)模式,為方便學生出國留學,學校還專門開設了多種外國語課程供學生選擇學習 。其次,為保證選拔出來的音樂人才能正常有序的完成學業(yè),三個國家的音樂專業(yè)科學校都為學生提供了經濟方面的保障。英國的音樂??茖W校會根據(jù)學生實際家庭情況采取彈性的學費制度,對于貧困的學生每年只收取三千英鎊的學費。日本有較完善的獎學金制度以幫助學生完成學業(yè)。俄羅斯音樂??埔魳穼W校的學生最幸福,只要考進音樂學院附中的學生,從學費到衣食住行全部免費。同時,還擁有強大的師資力量作為后盾,Trull教授自豪地介紹了俄羅斯對人才培養(yǎng)的高度重視:“‘二戰(zhàn)’后,國家通過一些措施將音樂老師保護起來,這解決了戰(zhàn)后音樂師資力量匱乏的問題。所有的領導和精英都明白國家需要發(fā)展,在發(fā)展的選項中優(yōu)先選擇了發(fā)展教育,且以發(fā)展音樂和芭蕾為主,在音樂教育的發(fā)展中又以鋼琴教育為重點?!庇囊魳穼?茖W校不僅有英國皇家音樂學院著名教授參與上課,還會不定期邀請擅長某一類作品的音樂家給學生開大師班,并讓全體學生在大師班期間集中學習某一音樂家的作品。日本的音樂學院師資力量按需設置、基本固定,有80%的音樂留學生歸國,在教師招聘方面實行“海歸優(yōu)先、獲獎優(yōu)先”的人事制度。
3.課程設置與實踐鍛煉。英國的音樂專業(yè)課程設置建立在“讓學生全方位、廣闊地了解和學習音樂”的理念之上。所以,除鋼琴主科外,鋼琴專業(yè)的學生還必修合唱、室內樂、音樂文學、音樂分析、音樂理論和視唱練耳。柴科夫斯基音樂學院附中站在“培養(yǎng)世界一流音樂家”的高度上選拔有才能的學生,推行兩年的預科學習。進入附中后,學校針對鋼琴學生還開設了《速度與節(jié)奏》及其他公共課程。學校每年還給鋼琴學生提供八場大型的音樂會,且在不同城市的音樂廳演出,以鍛煉學生的舞臺表演能力。
論壇由中國音樂學院的李民老師主持,來自中國鋼琴學會、中央音樂學院、武漢音樂學院、吉林藝術學院、哈爾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山東科技大學音樂學院、《鋼琴藝術》雜志和社會辦學代表同心圓鋼琴教育機構的八位嘉賓參與了討論。各位專家從鋼琴的社會化普及教育現(xiàn)狀入手,談到了如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1.前景分析。中央院周海宏老師在發(fā)言中指出:“我們的國家需要四百八十多萬音樂老師,加上音樂表演人才,我們共需要五百八十多萬音樂專業(yè)工作者,音樂專業(yè)潛力大、就業(yè)廣、幸福感強、發(fā)展前途大。在不遠的將來,音樂專業(yè)人才將是極稀缺人才?!崩蠲窭蠋焺t指出“目前,國家還沒有為迅速發(fā)展起來的鋼琴學琴熱準備好音樂教育人才”。
2.對鋼琴教育社會化師資力量的憂慮與應對。周海宏老師針對鋼琴社會化教育的師資力量談道:“師范類院校沒有培養(yǎng)教育者,而是與專業(yè)院校一樣在培養(yǎng)音樂表演人才,這不僅是定位問題,還是對師范院校音樂學生的欺凌?!鄙綎|科技大學音樂學院的董梅老師從源頭上指出“普通綜合性大學的鋼琴專業(yè)學科不系統(tǒng)、專業(yè)邊緣化和專業(yè)老師水平(較專業(yè)音樂院校差別很大)三個因素制約了鋼琴教育社會化的師資力量”。李民老師在評論中則認為“綜合性大學音樂學院的在校生和畢業(yè)生究竟該學些什么學科、該去向哪里,都需要引起關注”。哈爾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梁梅老師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對社會培訓機構的擔憂:“隨著鋼琴的普及,社會培訓機構一直呈現(xiàn)增長態(tài)勢,但魚目混珠的現(xiàn)象比較普遍。雖然很多社會培訓機構在教育教學方面水平很低,但卻具有一流的宣傳能力,在誤導學生家長的同時嚴重影響了社會音樂教育的功能!”《鋼琴藝術》的李航老師用三個“問號”表達了關切:“國家需要五百八十萬音樂教育工作者,這個缺口該怎樣有質量地填補?社會培訓機構中正在一線從事鋼琴基礎教學的教育工作者是否是一名合格稱職的鋼琴老師,家長該怎么鑒別?音樂普及究竟要從什么方向去普及,這個度又該怎么掌握?”
針對社會培訓機構師資問題,吉林藝術學院音樂學院鋼琴系的劉曉秋老師(她同時也在當?shù)亻_辦了一所教學成果斐然的鋼琴培訓機構)建議:“社會鋼琴培訓機構的辦學人要在怎樣帶好一個教學團隊上多思考,在鋼琴老師招聘時應多考慮價值觀相似的人參與共同工作,同時要讓老師感到快樂,要引導鋼琴老師是因為改變了學生而快樂。”武漢音樂學院音教系的王偉老師認為“音教專業(yè)在定位方面應著眼于面向大眾、一專多能”。周海宏老師強調“音樂專業(yè)的職業(yè)化需要加強,鋼琴教師對于鋼琴教學要具有綜合學科知識的能力”。李航老師針對社會培訓機構鋼琴業(yè)余教學大聲疾呼:“學生可以有專業(yè)和業(yè)余之分,但教法上卻不能業(yè)余,要有章法!”
3.業(yè)余學生學習問題及建議。王偉老師在論壇中提到了業(yè)余學生學習鋼琴的兩個常見現(xiàn)象:(1)業(yè)余學生通常在小學六年級結束前考完十級(社會考級),由于課業(yè)加重,鋼琴課在初中階段處于停滯狀態(tài),當學生在高中階段文化課成績不理想時,再回頭開始參加音樂高考。(2)業(yè)余考級的功利性導致了學生學習的曲目量偏少,而且還會打亂教學進度,特別是拔高現(xiàn)象比較嚴重。梁梅老師也針對音樂高考生突擊學習給教學和招生帶來嚴重困擾這一問題表示堪憂。
針對業(yè)余學生鋼琴學習過程出現(xiàn)的問題,劉曉秋老師給出的解決方案是:“根據(jù)學生需求,通過教學讓業(yè)余學生專業(yè)化?!敝芎:昀蠋焺t認為“對于業(yè)余學生不必太專業(yè)的教學,要調整業(yè)余學生學琴的概念”。針對音樂考生臨時抱佛腳參加音樂高考的問題,周海宏老師給出了答案“在招生考試中增加考生潛能測試”,并補充道“音樂潛能測試是挑選真才的重要方法”。
楊鳴老師主講的“少兒階段鋼琴學習亟待提高的若干問題”,由上到下、由外到內、從整體到細分的方法梳理了少兒階段鋼琴教學的問題。
首先,楊老師在講座中用哲學的觀點回答了鋼琴及鋼琴從哪里來的問題,他說:“中國人要學好鋼琴,首先要站在德奧的思想基礎上去學習,德奧音樂的發(fā)展與其社會發(fā)展有著緊密聯(lián)系?!彪S后,楊老師圍繞這一宏觀思維通過舉例、對比的方法,分別闡述了與之相關的問題。在觸鍵與音質方面講道:“歐洲的觸鍵實質是音質的東西而不是形式,就像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的區(qū)別?!痹谖幕c觀念轉換上強調“中國文化和歐洲文化的趣味性有很大差別,在發(fā)聲和節(jié)奏上要轉換這兩個觀念。學生如果不能在小時候的學習中建立良好的節(jié)奏感,對后面的學習和演奏將產生很大的負面作用”。涉及不同時期鋼琴技法、鋼琴音樂傳承、符合音樂背景下的作品演奏和風格,楊老師采用對比的方法講解了鋼琴技法史、文獻史、風格史和鋼琴教學法史。針對少兒鋼琴學習,楊老師形象地描述了怎樣進行簡單有效的節(jié)奏訓練,怎樣判斷學生是否真正處在瓶頸期并提出解決辦法,并用物理力學闡釋了發(fā)聲,用一個溫暖的“喚醒”解決了聲音質感能量的問題!
講座的最后,楊老師回到宏觀思維并用哲學的觀點告誡各位老師:“在教學中,無論我們采用什么手段去幫助學生,都不能忘記目的,不要因為有太多到達彼岸的途徑而忘記了我們應該去向何方?!?/p>
2017年是樂圣貝多芬逝世190周年,本次研討會還專門開辟了一個版塊進行專業(yè)性的研討,邀請了在貝多芬研究中卓有建樹的楊燕迪和朱賢杰兩位老師進行講座,通過探討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的形式以表達對作曲家的祭奠和敬意,這也是本次活動的一大亮點。
上海音樂學院副院長、著名音樂學家楊燕迪老師題“貝多芬鋼琴奏鳴曲:風格演進與精神成長的‘三級跳’”的講座。從貝多芬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歷史地位出發(fā),講到貝多芬的寫作模式和風格的演化。他在講座中提道:“鋼琴奏鳴曲往往是貝氏風格進展的排頭兵,其試驗和突破最先在這里出現(xiàn)?!必惗喾覄?chuàng)作風格持續(xù)不斷的演化和步幅巨大地邁進與其人生的磨難和歷練又構成了驚人的同步,由此而形成早、中、晚三個明晰的風格單位,這一過程堪稱人生體驗與藝術風格雙重意義上的“三級跳”。貝氏“三級跳”的風格進展不僅是音樂技術和寫作能力的不斷進步,更是生命境界和人生智慧的持續(xù)提升。隨后楊老師結合作品實例解讀了貝多芬從“勇士—英雄—圣哲”的生命體驗和風格發(fā)展,同時這也是作曲家通過鋼琴奏鳴曲記載了其“小我—大我—無我”的心路歷程,其作品體現(xiàn)為:Op.2/Op.13—Op.53/Op.57—Op.106/Op.111。
最后,楊老師結合中國哲學家馮友蘭先生的“人生四境界”,總結了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的發(fā)展軌跡。
中央音樂學院鼓浪嶼鋼琴學校的朱賢杰老師進行了“貝多芬早期鋼琴奏鳴曲(Op.2至Op.22)探析”的講座。他直奔主題,分享了貝多芬早期作品的創(chuàng)作技巧和情感尺度。然后,朱老師結合聽眾常年在教學第一線的特點,講到了鋼琴演奏者對作品深入分析的重要性。
首先,朱老師強調演奏者必須對他(她)所演奏作品的“音樂形象”有一個清楚的概念,作品創(chuàng)作意圖的再現(xiàn)和二度創(chuàng)作都要建立在深刻理解作品的基礎上。其次,一部奏鳴曲的掌握過程,不應僅是技巧方面逐步熟練的過程,更主要的是對作品不斷鉆研的過程。演奏者對于作品應力求透徹地了解與領會其創(chuàng)作構思,并以此作為我們演奏與教學時的依據(jù)。最后,朱老師結合譜例分析了貝多芬早期作品作曲技巧上的五個特征。
1.它們都是四個樂章的結構設計—這是貝多芬的一種創(chuàng)新,這種結構布局在18世紀的奏鳴曲中比較罕見,貝多芬是第一個在奏鳴曲中加入一首小步舞曲或諧謔曲的作曲家。在結構上比貝多芬的前輩們要更加宏大,在長度上平均來說更長(達到了他們的一倍半)。對交響樂與弦樂重奏的仿效,不僅體現(xiàn)在形式結構方面,并且也體現(xiàn)在鋼琴寫作手法上。
2.貝多芬運用了“節(jié)奏緊縮法”的作曲技巧,將主題分解為更小的單位,造成了樂曲的緊張度,從而讓作品獲得了一氣呵成的動力。
3.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的寫法器樂化,主題短小緊湊,他善于將一個短小的動機發(fā)展成為整部曲式,并在奏鳴曲的各樂章之間時??梢园l(fā)現(xiàn)各主題的內在聯(lián)系。
4.貝多芬在早期的11首奏鳴曲中所使用的主題、動機、織體等手法,與其中、晚期相同調性所寫的奏鳴曲有著相似之處。了解貝多芬“c小調情節(jié)”以及各樂章之間調性的安排,有助于深入、完整的理解貝氏奏鳴曲。
朱老師的講座為本次活動畫上圓滿的句號。通過本次活動,筆者不僅了解了國內外音樂學院附中的招生、人才培養(yǎng)和課程設置,還學到了鋼琴演奏技術觀念。非常感謝主辦方和承辦方,希望這樣 “有理有據(jù)”的活動越來越多,這樣才能真正促進我國鋼琴教學水平的提高,期待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