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路交通管理方面,更早進入汽車社會的發(fā)達國家的一些經(jīng)驗做法于我們而言極具借鑒價值。具體到為保障行人通行安全,引導機動車禮讓斑馬線,各國通過加大對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完善相關交通設施等做法則可以作為很好的參考。
日本交通法規(guī)定,車輛進入人行橫道前必須臨時停車,且不得妨礙行人通行。除非明確沒有行人或自行車即將橫穿前方道路,車輛才能通過人行橫道,且必須以能夠保證在人行橫道前立即停車的車速行駛。在未設置人行橫道的十字路口或十字路口附近,如果行人即將橫穿道路,車輛也不得妨礙行人通行。如違反上述規(guī)定,處以3個月以下行政拘留,或處以5萬日元(約合3000元人民幣)以下的罰金。
在韓國,政府機關或大型公司門前,如果有人行橫道的話,他們會派出自己單位最漂亮的女士來協(xié)助交通警察維持交通秩序,這樣既維護交通秩序,又是這些單位的一種形象宣傳,可謂一舉兩得。
另外,韓國在學校周圍以及殘疾人、老年人比較多的區(qū)域,把人行橫道的綠燈時間延長20%。在老年人聚居的地方設置“銀色區(qū)域”,大幅度擴充按鈕式信號燈和護欄等安全設施,充分讓行人在斑馬線上體會到“行路優(yōu)先權”。韓國車輛在人行道前須暫時停止,車輛遇行人通行時,要暫?;蚵?,否則將被處以5萬韓元(約合300元人民幣)以下罰款、或拘留。
在車輛駛近人行橫道時,除非人行橫道上沒有人,否則不得快速前進,并將車停在人行橫道之前;在車輛到達或駛近人行橫道時,如當時該處沒有交警或信號燈管理,無論是遇到正在橫過還是剛開始橫過道路的行人,駕駛人都應當讓行人自由而不間斷地通過;車輛行至有交警或信號燈管理的十字路口,即使駕駛人已接到前進的信號,也應讓準備進入或已經(jīng)進入人行橫道的行人通過。任何駕駛人不得將車輛或車輛的任何部分停在人行橫道上。
新加坡對駕駛人行車有嚴格的法律約束,道路交通法屬于刑事法,對于屢教不改者甚至可以判處半年到一年的監(jiān)禁。除了罰款或監(jiān)禁外,還有吊銷駕照、將肇事者照片刊登在報紙上、強制進行一定的勞務等處罰,有時候甚至會將幾項處罰合并執(zhí)行。
在英國機動車和行人都是相互禮讓的,一般機動車都會禮讓行人。駕駛人在車內(nèi)隔著玻璃聲音傳不出來,但是停下來向行人招手示意他們先走。行人和機動車都非常自律,即使是在深夜,街上車非常少的時候大家也依然會按照交通燈的指示過馬路。
英國的交通燈設置非常合理,它會專門給行人留出過馬路的時間,在這段時間里不會有轉彎的機動車和行人搶道,行人過馬路時不必擔心有轉彎的車輛來撞到自己。
另外,英國給行人過馬路的時間預留得較短,通常來說只有十幾秒,也就是說這段時間剛好容許行人過完馬路,不會給機動車道造成過大壓力。
當然,如果行人遇上很長的紅燈時怎么辦呢?英國的交通燈設計了很人性化的按鈕,按下去就可以得到十幾秒的過馬路時間。如果行人有急事時,可以按下這個按鈕平安過去。
說起英國交通機動車和行人相互禮讓的原因,歸功于長期的教化而形成。在路上人們都不會闖紅燈,如果一個想闖紅燈過馬路的人看到了周圍遵守秩序的人,自己也不好意思違反交通規(guī)則。英國交通燈的合理性也是人們遵守秩序的一大原因。
美國的信號燈雖然也有固定的時間間隔,用來讓不同走向的行人來過馬路,但是也有一些“智能”按鈕,摁下之后方便有特殊需要的行人經(jīng)過。
在美國,沒有交通信號燈的路口也很常見。在這種情況下,美國諸如得克薩斯州等很多州的法律通常規(guī)定的是行人優(yōu)先行,如果行人在沒有信號燈的路口過馬路,機動車輛必須停下來讓行人穿越。就這一點而言,美國的法律幾乎是全球最嚴苛的。
當然,美國大部分州的法律不只是保護行人,在一些特定區(qū)域也會照顧機動車。例如在某一些特定的路線,是嚴禁行人穿越馬路的。除了這些區(qū)域,其他有“智能”按鈕的區(qū)域都會保證行人的先行權。
美國也有一些州對行人的保護遠超過對機動車的保護。例如,按照加州的法律,不管是有“智能”按鈕的區(qū)域還是沒有的區(qū)域,機動車都必須避讓行人,否則機動車駕駛人將會受到嚴厲的懲罰。如果機動車遇到橫過馬路走到一半的行人時,必須停下來,直到行人完全到達路的另一邊,機動車才可以行駛。
此外,在猶他州一些特定的區(qū)域在特定的時間會完全限制機動車行駛。例如,按照猶他州的法律,附近有學校的路上,在學生放學時整條路會全面禁車,只有校車可以通行,整條道路幾乎全部讓給了行人,也就是放學的學生。那段時間,交通信號燈會一直閃爍,直到學生全部離開才會允許機動車通過。
美國規(guī)定各種機動車輛行駛到設有“STOP”標志的十字路前要“停一下”。即使十字路上沒有行人,也必須停車,在認定四周沒有行人可以安全通過時,方可行駛。據(jù)悉,美國實行這項法規(guī)的當年交通事故下降26%。行人只要走上人行橫道,所有車輛必須停車讓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