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葉紅
(巢湖學院體育學院,安徽 巢湖 238024)
培養(yǎng)健康體魄的學生是高等學校人才培養(yǎng)的應有之責,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培養(yǎng)滿足社會需要的高素質專門人才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而這些目標的實現(xiàn)需要依托高校的體育教學。高校體育教學是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關鍵,是培養(yǎng)高素質專門人才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當前,大學生身體素質下滑和持續(xù)下降的趨勢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據2006年《第二次國民體質監(jiān)測報告》顯示:學生的耐力、速度、爆發(fā)力、力量素質呈現(xiàn)下降趨勢,學生超重和肥胖檢出率繼續(xù)增加[1]。相比2006年,2010年的數(shù)據顯示:19-22歲年齡段大學生在耐力、速度、爆發(fā)力、力量等方面繼續(xù)下降[2],2014年國民體質監(jiān)測也顯示大學生身體素質繼續(xù)呈現(xiàn)下降趨勢[3],這都說明高校體育教學并沒有發(fā)揮增強學生體質的作用。對于高校學生的體質健康問題,已引發(fā)社會各界關注,黨和政府也高度重視。中共中央、國務院、教育部與國家體育總局于2005、2006、2007年相繼發(fā)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切實提高學生健康素質的意見》《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和《國務院辦公廳轉發(fā)教育部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若干意見的通知》的有關要求,2014年7月又連續(xù)頒發(fā)《學生體質健康監(jiān)測評價辦法》《中小學校體育工作評估辦法》和《學校體育工作年度報告辦法》等3個文件,充分體現(xiàn)黨和政府關心學生體質健康,高度重視學校體育工作?,F(xiàn)代教育理論認為,評價的本質是一種價值判斷。國家教育部制定《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其實質是通過檢查來了解學生體質健康狀況,來促進高校進行課程體系改革,以達到增強學生體質的目的。為了解《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的頒布對高校體育課程體系產生的影響,采用文獻資料、邏輯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的實施對高校體育課程體系產生的具體影響,提出針對性的改革措施,對提高高校體育教學質量,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學生的體質健康監(jiān)測,頒布多項體質健康檢測標準,分別于1952年、1975年、1990年、1992年、2002年、2014年制定《勞衛(wèi)制》《國家體育鍛煉標準》《大學生體育合格標準》《大學生體育合格標準實施辦法》《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試行方案)》及其《實施辦法》《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政策文件的內容變化體現(xiàn)我國學生體質測試內容及健康測試指導思想的發(fā)展變化。以下主要就《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試行方案)》與《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進行比較(表1)。
表1 《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試行方案)》與《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比較
《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試行方案)》主要考察學生心血管系統(tǒng)機能或心肺耐力、呼吸系統(tǒng)機能、速度和爆發(fā)力素質、柔韌、力量素質和運動技能。項目設置上,引體向上和鉛球等被取消,但出現(xiàn)運動技能測評,如足球、籃球運球和排球顛球等,體現(xiàn)了對學生運動能力和身體素質的重視。為了應對學生體質的不斷下滑,《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取消運動技能、部分選測項目,主要對學生體型、心肺功能、速度素質(移動速度)、柔韌素質、力量素質(爆發(fā)力)、力量耐力(肌肉耐力)和耐力素質進行測試,考察學生身體形態(tài)、身體機能和身體素質,另外,測試結果與學生畢業(yè)、評獎評優(yōu)和學校教育工作評估結合等。
《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取消《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試行方案)》中“運動能力”指標、“同類”指標的“選測”,設立全國統(tǒng)一的評價指標體系,與學生畢業(yè)和學校教育工作評估結合等變化。因此,相應地會對高等學校的教學指導思想、教學目標等體育課程體系各方面產生影響,具體體現(xiàn)在:
2.1 對教學指導思想與教學目標的影響 《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取消《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試行方案)》中的“運動能力”內容,評價體系主要有身體形態(tài)、身體機能和身體素質指標。取消運動能力中籃球運球、足球顛球、排球墊球等項目,評價目的是了解不同年級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的基本水平,弱化運動能力方面的考察,并通過檢測與評價各年級學生體質健康狀況,來實現(xiàn)該標準的功能,由此直接導致教學指導思想的變化,即由注重運動技能的教學向注重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方面轉化。教學指導思想的變化直接帶來教學目標的改變,即由原來重視運動技術、技能的掌握向關注學生的身體健康、心理健康,體育鍛煉習慣、體育愛好、體育興趣,培養(yǎng)良好體育生活方式的轉變。
2.2 對教學內容的影響 《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取消《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試行方案)》中“選測”項目,全部項目都為必測項目。以往通過根據自己的專長項目替代弱項的方法就難以實現(xiàn)了,對樣本整體的評價更趨于客觀。高校體育教學沿襲中小學的教學內容體系,都是重復練習相同的動作內容,重視運動技能的掌握。體育課教學中片面強調了運動技能的教學,忽視身體素質的練習,結果就是學生運動技術水平較高,而體質健康狀況則不容樂觀?!秶覍W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中取消“選測”項目和運動能力必然會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也會產生影響。
2.3 對教學方法的影響 首先,由于教學指導思想、教學內容的變化,教學方法也就會相應變化,原有體育教學注重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三基”教學,教學目標是學生掌握專項技術知識,方法采用“師徒傳授式”,這種教學方法在新形勢下不符合教學實踐的要求,必須開發(fā)出更多新的符合實踐需要的教學方法。
2.4 對課程設置及組織形式的影響 學生的體育興趣和需求呈現(xiàn)多元化,學生更愿意根據自己的興趣、專長選擇運動項目,現(xiàn)在的課程還停留在三大球等項目上,學生缺乏興趣?!秶覍W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頒布后,高校原有的課程資源不能夠滿足學生的需要,需要開發(fā)出結合地方和學校實際的娛樂體育、民族民俗民間體育及新興體育等項目內容。
《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強調對學生身體系統(tǒng)、身體技能和身體素質進行測評,只有在達到各規(guī)定項目的要求后學生才合格,這就需要學生在課堂上接受更多的身體練習和課外體育鍛煉,通過全方位地體育鍛煉才能達標,因此,對體育課程的組織形式產生影響。
2.5 對體育課程評價體系的影響 過去,體育課合格只是學生獲取學分或完成教學計劃的一種手段,《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頒布后,要求學生學年總分評定等級,規(guī)定:學生體質健康測試等級為良好及以上學生才可以參加學校的評獎評優(yōu)。畢業(yè)時平均成績50分以下按照結業(yè)或肄業(yè)處理。另外,學生測試及格率連續(xù)三年下降的學校和地區(qū),分管校長和負責人將被問責,在各類評估和評獎中“一票否決”,這些要求會對學校體育工作考評、學生評獎評優(yōu)、畢業(yè)產生很大的影響。
通過對《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的詳細解讀,分析其對高校體育課程體系的影響,立足本地教育教學實際,著力進行體育課程設置體系研究與改革,并將研究成果落實、合理的體現(xiàn)在今后的教學計劃、教學大綱中。
3.1 重構體育教學指導思想 教學指導思想直接影響
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當前教學思想具有局限性[4]?!秶覍W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取消運動技能的測試,反映了教學指導思想的變化,即有運動技能的教學向體質健康轉變,過去簡單的注重運動技術的學習向“健康第一”的觀念變化。另外,由于高校體育教師大都來自于體育專業(yè)院系體育教育專業(yè),受自身學習經歷的影響,其執(zhí)教思想還停留在傳授運動技術、提高運動技能上,其執(zhí)教方法是“教師講授-學生重復練習”教學方法,忽視學生的主觀體驗和體育鍛煉習慣的培養(yǎng)。學校體育本質是“學生身心健康教育”,是為國家、社會培養(yǎng)健康的人[5]。因此,需要從各校實際情況出發(fā),從國家對人才素質需求出發(fā)環(huán)境出發(fā),形成科學的教學指導思想。必須樹立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體育課程教學的導向,掌握基本技術是體育課程教學的基礎,形成終身體育鍛煉是教學的目的,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是根本,這四個層面形成了高校體育課程教學的指導思想。
3.2 優(yōu)化體育課程目標及定位 《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
準(2014修訂版)》的頒布,為普通高校體育課程的改革指出了明確的方向。課程目標的樹立應結合《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對學生體質的要求和社會發(fā)展的需要進行制定。在健康第一、體質健康為本的指導思想下,培養(yǎng)目標應轉變?yōu)榕囵B(yǎng)學生參與體育運動興趣、增強體質為主,實現(xiàn)學生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全面健康發(fā)展。
3.3 優(yōu)化體育課程結構,合理開發(fā)教學內容 目前課程
結構呈現(xiàn)單一性,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第一,體育課程結構形式單一,高校體育課被普遍設置為每周2學時的必修課,缺少其他創(chuàng)新課程形式,如身體素質拓展等。其他課外體育活動基本是無人組織、無人管理、無人監(jiān)督、無人測評的狀態(tài),課內學習的內容很難通過課外體育活動得到鞏固和提高。第二,課程組織過程單一?,F(xiàn)在每節(jié)課的結構還是延續(xù)20世紀70年代的課程組織結構。準備活動部分10min,技術學習部分30min,恢復部分5min,沒有或很少有專項身體的鍛煉時間,再加上課外活動的欠缺,學生體質下降就不足為怪了。
改變傳統(tǒng)的體育教學內容僅為運動項目的現(xiàn)象,注重開發(fā)具有一定運動負荷、能有效提高學生體能素質的教學內容,并針對學生的體質實際開展針對性教學。傳統(tǒng)的體育教學在內容的選擇上,注重運動項目,這些課程教學只會培養(yǎng)學生的運動技術,并不一定能夠增強學生的體質。因此,教學內容需要選擇一些具有一定運動負荷的項目或練習,對各班級的學生體質健康狀況進行分析,有針對性的選擇課堂內容,安排教學計劃,從而能夠切實提高身體健康。
3.4 改進體育教學方法 首先,由于教學指導思想、教學內容的變化,教學方法也就會相應變化。原有的體育教學注重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三基”教學,教學目標是學生掌握專項技術知識,采用“教師講授-學生重復練習”的模式,要求學生所做動作必須與教師所作的一樣,忽視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情感。這種教學方法在新形勢下是不符合教學實踐的要求,必須開發(fā)出更多符合實踐需要的教學方法。在考察各種教學方法的利弊基礎上確立科學而合理的教學方法。例如,自主練習法、分層練習法可以增加學生的練習體驗,強調個人學習情感的投入,容易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
3.5 優(yōu)化體育課程組織形式 目前,大部分學校都是以院(系)為單位進行排課,每個院(系)的體育課排在同一時間,總體上學生沒有自主選擇的自由。又由于課堂人數(shù)的要求與教師人數(shù)的沖突、教師專項技能與學生需求的錯位,導致選擇的體育課不喜歡,或者課堂人數(shù)過多缺乏練習,從而影響體育鍛煉效果。因此,優(yōu)化課程組織形式,合理分配必修課、選修課和課外活動課程形式,研究一節(jié)課的課程組織形式,合理分配課內時間分配和各部分內容比例,滿足學生個性需要和發(fā)展要求,充分體現(xiàn)對人的關注、成長與發(fā)展。
3.6 調整體育課程評價體系 現(xiàn)在的高校體育課程考核形式主要是授課教師根據學生的現(xiàn)場技術演練進行評分,旨在評價學生的技能水平[6],忽視對學生的身體素質的測試,而《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主要考察學生的身體系統(tǒng)、身體素質,造成學生得分普遍較低,反過來說,得分低是由于學生的身體素質低造成的。又由于授課教師自己評價自己的學生,個人的好惡直接影響學生的成績,更有甚者,學生直接質疑老師考核的公平性。另外,沒有把體育測評與學業(yè)掛鉤,學生輕視體育課程。這些考試和成績管理制度的弊端,造成部分學生不積極進行體育鍛煉,進而影響學生的體質,造成體質測試分數(shù)偏低。因此,從體育課成績評價來看,把運動技術的測評與學生體質健康結合起來,建立學生運動技術測評與學生體質健康結合的評價內容,確定二者之間合理的比例。
指導思想、培養(yǎng)目標及課程建設是人才培養(yǎng)的最終載體,本文首先分析《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對目前高校體育課程教學的影響和沖擊,然后提出相應建議,所研究的內容涵蓋指導思想、課程目標、課程管理、評價等等方面,較為科學而全面力求構建一個科學而完整的課程體系,以期提高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以及人才培養(yǎng)質量。